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15|回复: 3

[民俗民风] 烟台老街巷(108)西南关南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19 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本帖最后由 精神力量 于 2016-8-19 10:30 编辑

西南关南街.jpg


西南关南街  位于奇山所城南门西南侧。东起原(南门外小)十字街;西至原集祜南街(今胜利路)。

该街始建于1650年前后,因地处所城西南关南部,故名西南关南街。

1973年,十字街(http://www.ytqianxian.com/forum. ... &extra=page%3D2)并入该街。

1985年,该街被拆毁重建,街名保留。新街西起胜利路,东至向阳街。


西南关南街今况.jpg
西南关南街现状



发表于 2016-8-19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0 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精神力量 于 2016-8-20 08:09 编辑

西南关三条街(西南关街、西南关中街、西南关南街)被拆除之前,曾是一片以四合院或三合院为主的民居。

西南关中街3.jpg
照片下侧的房屋是原南门外十字街(后来的西南关南街),以及以西的西南关中街的照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3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芝罘十三村之“西南关”

作者: 周子元

明朝设置的“奇山守御千户所”,现在简称为奇山所,起初它只是一个军事城堡,后来随着张、刘两大姓人口的不断繁衍,便开始在城内兴建民宅,形成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四个村。后由于外地前来经商的人越来越多,明末清初,城周围附近又相继建起了仓浦村、西南村、上夼村、世和村、西南关村、东庄村和大、中、小海洋村与城里的四村一起,形成了“十三村”的格局。在新建的村里,除刘、张两大姓的“占山户(坐地户)”外,外来的杂姓增加了不少,他们被称为“外来户”。
西南关村在所城南门外的西侧,我是烟台刚解放时移居到这里的外来户,当时这里还算是一个半封闭的居民住地,南面那条路东端与外界隔绝,其西端和北面那条路的东西两端都还保留着两扇木制栅栏门,只是夜间已不上锁了,几年后即被拆除。居住在这里的居民感觉挺幽静、规矩的。狭窄的泥土路上,局部铺有青石板。两边的房屋档次不同,有些外观高大坚固,并有前檐后厦,一看就是些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而我住的那个小院,房舍就比较低矮简陋,院内住户也都是些普通平民,图的是价格便宜点。
在南街那两排大瓦房中,最为气派的要数那座“玉田”大宅,门上那“玉田”两个大字非常醒目,走进“过道”后,展现在眼前的是水泥铺地的四合院,房舍宽敞、亮堂,跟普通住户的档次明显不同。房主名叫澹台玉田,上世纪二十年代后,发起兴办烟台瑞丰面粉厂,担任总经理,算得上是烟台当时相当有名的企业家。他先后多次被选为烟台市商会会长和红十字会会长,创办过孤儿院、育德小学等慈善机构和公益事业,称其为德高望重的社会名士并不为过。村西侧是个日用百货杂品集市,给这一带居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解放后,集市逐渐西移,后来便形成了延续了几十年的旧货市场,俗称“破烂市”。
说起西南关村,不得不提的是,在东北隅,即南门外西侧路口,曾经竖立着一座用粉红色石料,精心雕琢、组合而成的大型牌坊,这座造型精美、宏伟高大的石坊,是为清朝的文散官刘肇亿修建的,它四柱三洞,横坊上正中刻有“性行淑均”和左右的“名至”、“实归”,共八个大字,意思是此人品行善良,为人公正,名副其实。刘先后在烟台、大连两地兴业经商,发迹后为社会底层平民做了不少慈善事情,在民间享有很高的声望。去世之后,两地商会共同修建了这个内涵丰富、艺术价值很高的纪念物,形成了市区少有的人文景观。记得小时候经常在它身边来来往往,有时还坐在柱台上纳凉聊天,所以对它特有感情。可惜的是,“文革”开始后,它便被当成“四旧”夷平了。早些年,还能在它的遗址附近,找到被铺在地面上的石料残迹,后待铺设柏油路面后,这座牌坊便从人们的视线中彻底消失了。
市区通上自来水之前,市民吃水,除了靠几处机井外,大都吃地面上的井水,在西南关东北部就有一眼敞口井,不过它是由两个连在一起的井口构成的,这就是市区有名的“双眼井”。它的两只明亮的“眼睛”,是在一块圆形的大青石板上精心雕琢而成,颇具艺术氛围。井里水位比较高,雨季用担杖就能把水桶拔上来。水质也很甜,是稀有的甜水井,周围乃至所城里的住户都来这里挑水吃。等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通上自来水后,这眼与居民相伴了几十年的双眼井,便在人们依依不舍的目光中,被埋入地下长眠了,而它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方便,却永远留在老住户们的记忆里。
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多年,这里除了西边的坟地被移走和修建了污水暗沟之外,环境面貌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直到八十年代前期,一些单位才陆续前来开发改造,旧貌变新颜,马路变宽变平了,房屋变大变新了,环境变绿变美了。生活在这样一个水电气暖齐全、生活舒适方便的居民小区里,老居民们无不感慨万千,无比幸福。


原载 《齐鲁晚报》2014年8月20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4-20 17:33 , Processed in 0.05818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