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66|回复: 8

追寻东西方古建筑的沉思——如果我是一位旅游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27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作者:江工  2016-06-27

       追寻东西方古建筑的沉思——如果我是一位旅游者

       我有一位已故的老同学,生前极喜欢旅游,那是因为他过去在企业里年年有出差的机会,放手让他公费跑了不少好玩的地方,也养成了他游山玩水的嗜好。所以他跑的地方很多,看到的景点很多,也照了不少的照片为证,这样和我们聊天的时候,已经成为他夸耀的资本或自豪的象征。对于我这种不常有出差机会的人来说,似乎是一种诱惑;另外,又造成心理上的一种落差,一种生不如人的沮丧感觉。

       尽管他有机会跑了中国境内大半个名胜古迹的地方,然而他描述不出来所见所闻的体会和感受,最多只有平淡的几个词:那地方好大、好美啊!究竟好在哪里,又美在哪里,他形容不出来具体细节,因为他生来缺少文艺细胞。所以在他身上我没有获得过任何印象和信息,所以我对他所说的许多旅游景点,并没有留下任何印象,并没有产生丝毫羡慕之感、渴望之欲。又因为自己这一生,不跑不跑也跑了十多个省份,若见过各地的风光奇景,尤其是在对中国一陈不变的古建筑,得出来的印象都是千篇一律,没有多少能“镇住”我的美景、奇景可观赏,我一点也不遗憾此生没见过的中国景点。

       也确实,如今的人们,条件好一点的人家,出外旅游已是常事。但对于条件不好的家庭,旅游仍旧是一件奢侈的事,这种反差很大。还因为人们喜欢攀比、摆阔,所以凡是有人闲聊时谈到旅游的话题,我总是想到我的那位同学给我年青时的那份感受——我很反感有人不停地述说他曾到过那里那里,细听下去并没有多少使我爱听的话题,围绕的都是吃喝拉撒住,花去多少人民币,走过多少公里路程的感受。由此证明自已曾到过许多许多的地方,实在是不简单。

       其实许多人活得很虚伪、很可怜:对待交通工具如此发达的今日,只要有人民币,随便到哪里,都是一件举手之劳的事情,不是昔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艰辛。好象旅游对于一些人来说,只是一件在异地曾经吃喝拉撒住,或花去多少多少人民币的感受而已,由此炫耀自己有钱、会花钱、耍大方、摆阔气。但对于他人,小气得连招待朋友一顿饭都要算计一番。
 楼主| 发表于 2016-6-27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今浮躁的中国社会,都市人越来越多地逢假日就想花掉钱,跑到山川多的乡村和大自然中去消闲时光,而乡村人跑到都市却都想挣点钱寄回去养家糊口,有趣地是这二者都在不同的生活境遇中去感受着各自不同的异地风情,生活的差距对他们感受到的景物有着截然不一样的意义。我今天想讲的话题是针对都市旅游者的乐趣,因为乡村人是为了谋生,他们虽有许多异地的感受,但他们不算是旅游者,他们并没有那种闲情逸致的福份,去享受与自已生存无关的那些东西。

       如何欣赏旅游景点?一种是原生态的大自然景观;另一种就是以古建筑为主的人造景点。如果我是一位旅游者,应该怎样感受旅游带来的收获,或从中追寻到什么感兴趣的话题呢?

       90年代,作家余秋雨曾经利用香港凤凰卫视台出资旅游全球的机会,探寻世界各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跑遍了五大洲四大洋,每到一处写下一篇游记发给凤凰卫视,以此收集在《千年巡拜》一书中。他还写有《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等杂文。在如今互联网时代,没有谁再愿看他那些游记。因为他的思路仅仅停留在重复别人述说过的历史上,他没有多大勇气结合现实去揭开人类文明本质的有价值的东西。以后在机会主义精英阶层中为中国又多增添了一个成员,他拿满了足够他养老送终的出版费之后,把头缩回去,从此消失在社会公众的视线中。

       中国人动不动喜欢吹嘘老祖宗发明的“五行”,认为它就能概括大自然的全部元素。这种只能从表象上研究世界的民族,肯定不是最智慧的民族。即使从表象上看世界,除了“五行”之外,我认为,起码还要添加三种,即空气、阳光和生物圈,简称为“金木水火土气光生”。人们从表象上要感受的大自然,无非就是这八种基本要素所组成(而不是元素),这是包裹在地球外层空间人类可直接观察到的粗坯要素。“金”代表着金属合金。“木、土”下面另外再详细谈;“水”还代表着冰、水蒸汽、水循环。“火”代表着可以发电加热的各种能源。“气”代表着氧气、氢气和各种惰性气体等。“光”代表着各种可见光和不可见光,强电、弱电、光谱信号,即包括一切电磁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7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我是一位旅游者——我就要通过这八种要素来考证和追寻古代文明,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人类是如何利用这八种要素的?又为此留下了哪些给我们相传的物件和故事?比如中华民族最擅长使用土和木这二种要素,所以中国是“土木大师”。岩石和土同属一类物性,古埃及和欧洲古希腊、罗马最擅长使用岩石,以后的欧洲人又增加了对金和火的重大利用,再后来才是气和光的发现突破。至于生物圈的问题,包括所有动植物世界,但我们主要是指人类之间的社会演变史,那是旅游者最感兴趣的历史课题。

       中华民族对土和木的研究确实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土是建筑的主要材料,二千年前已有秦砖汉瓦。土又能制成陶瓷用具,如碗杯罐盆瓶缸等等,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土制品。竹和木也是属同一物类,它们是中国人使用最多的二类材料,是家具和建筑的主要材料。从长城、故宫、天坛到秦马俑,这些中国最辉煌的遗迹可以证明土木这二种材料的重要地位。

       对石头的利用方面中国比古埃及和欧洲逊色得多了。石头似乎是中国人的稀缺之物,又是难加工之材。石头大部分只是会用来铺路,或用于墓碑、柱基(上面大部分仍是木柱)、台阶围栏、浮雕佛像、石狮、碑坊、小桥,或用于砚台、印章、刻玉等等小型玩物上,不会使用大块石料建造宏伟的建筑,更不会雕刻成精美绝伦的大型人体雕像。

       至于“金”,中国古代除了一直是简单的铜、铁铸造,因为不懂得合金制造,活字印刷只能用陶土做活字;另外,除了铸造或锤锻之外,基本上没有其他金属加工手段,如切削、冲压等精细的加工方法,因此始终制造不出精密的机械零件和机器,如最初的时钟、锁具、风车、榨油机、酿酒机、纺织机、印刷机、轮船和机车等等一类的机械,工业革命必然让位给欧洲。“火”代表着火药或各种热力能源,发明火药的中国不知把它使用在军事和生产上。石油天然气等等更无须多说了。

       我如果是一位跑遍世界的旅游者,我必会扪心自问这些十分明显的差距,它是来自于民族的爱好习惯,还是能力智慧呢?如果我是一位旅游者,我不会仅仅只满足于在国内旅游,因为我们古代缺失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我会把视野放到全球范围,把情趣投入到更多更精彩的景物中,去追寻整个完整的人类文明。在现有的在古遗迹中,古建筑是最能体现各地区的人类文明智慧发展的轨迹,我会发现东西方在古建筑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不仅仅是风格上的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7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古建筑的差异好坏,我确定有四个最基本要素作为考量:“大精美久”。“大”是指形体宏大壮观;“精”是指结构复杂精巧;“美”是指造型美观奇特;“久”是指历史悠久古老。以此为标准就能很容易地鉴定出东西方古建筑的不同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大”,只能以占地面积去看待,而不是单体建筑,是泛指建筑群加庭园的“大”。只能从平面而不能从立体去看待,没有高耸如云的高大雄伟的古建筑,最高也只有不能住人的小巧的宝塔。

       有人这么说:观赏一座欧洲建筑可以一目了然的看清楚整个面貌,因为它反映着是一个单体建筑的所有特点。而欣赏中国的古建筑,却象一幅中国画长卷,必须一段段的逐渐展看,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看完。例如北京的故宫,人们从天安门进去,每通过一道城门,进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变换,所以故宫里里的房间才会有9999间,给人以深切的感受。故宫的艺术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脑海中了。方正严整的布局思想,有严格的南北走向的方向性,而古典庭院又特别有意境。

       我不知这是不是叫诡辯?欣赏每一座建筑物,当然是指从单体建筑的特点开始切入了,你不可能把一大堆群房都加在一起,就能说很大、很壮观。况且这些群房都是一模一样的结构、造型、风格,排列在那里,只需要看一座就知道其它是什么样子了。中国古建筑千篇一律的特点有以下三点:

       1、都是统一的木构架结构,没有其它任何结构性的变化。即都是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验证了“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

       2、斗栱是中国木架建结构中的关键部件,也是最特殊的构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使得屋顶就象一个人头上戴上一顶草帽一样,四周有帽檐。斗拱使得屋面四个角翘起来,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形成柔和、优美的曲线。同时,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的处理。

       3、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处;同时油漆颜色又增加了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7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反观西方古建筑完全不一样了,其最大特点主要是以石块砌垒而成,从结构到造型变化复杂多端,几乎每一座建筑都不一样,都不会重复,都有各自的个性、特点。石雕技艺指导着全部建筑的内涵,雕塑成为建筑的延伸和扩张。每一座建筑物上都附有人体、动物或花饰等石雕造型,因而欣赏西方建筑就等于是在欣赏一幅精致的艺术品。从古希腊到英国工业革命前的建筑特点都是如此。不同时期有以下不同特点,汇集而成欧洲古建筑的六大特点:

       1、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的“柱式”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

       2、古罗马的建筑风格的特点是:讲求规例、配置、匀称、均衡、合宜以及经济。从而在屋顶造型方面,出现了在古希腊建筑中很难见到的“穹拱”屋顶。正是这种“穹拱”屋顶,成为了古罗马建筑,特别是房屋类建筑与古希腊房屋类建筑最明显的区别。以“圆”为主的风格,是典型的古罗马建筑的特点。

       3、拜占庭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特征:a、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b、整体造型中心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c、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d、是色彩灿烂夺目。

       4、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5、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基调是富丽堂皇而又新奇欢畅,具有强烈的世俗享乐的味道。它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征:a、炫耀财富。它常常大量用贵重的材料、精细的加工、刻意的装饰,以显示其富有与高贵;b、不囿于结构逻辑,常常采用一些非理性组合手法,从而产生反常与惊奇的特殊效果;c、充满欢乐的气氛。提倡世俗化,反对神化,提倡人权,人性的光芒照耀着艺术,给文艺复兴的艺术印上了欢快的色彩;d、标新立异,追求新奇。这是巴洛克建筑风格最显著的特征。采用以椭圆形为基础的S形,波浪形的平面和立面,使建筑形象产生动态感,又或者把建筑和雕刻二者混合,以求新奇感;又或者用高低错落及形式构件之间的某种不协调,引起刺激感。

       6、洛可可风格的建筑的主要特点:一切围绕柔媚顺和来构图,特别喜爱使用曲线和圆形,尽可能避免方角。在装饰题材上,常常喜用各种草叶及蚌壳、蔷薇和棕榈。以质感温软的木材取代过去常常使用的大理石。墙面上不再出现古典程式,而代之以线脚繁复的镶板和数量特多的玻璃镜面。喜用娇嫩的色彩,如白色、金色、粉红色、嫩绿色、淡黄色,尽量避免强烈的对比。线脚多用金色,天花板常涂上天蓝色,还常常画上飘浮的白云。此外还喜欢张挂绸缎的幔帐和晶体玻璃吊灯,陈设瓷器古玩,力图显出豪华的高雅之趣。然而,它的格调却因装饰手法的过于刻意,往往是脂粉之气过浓,高洁之意不足;堆砌、柔媚有余,自然韵雅不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7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以上对比不难看出,东西方古建筑最大不同在于建材上,西方使用石材为主材料,自然加大了运输成本和制作难度,石比木要重得多,取采、搬运、起重实在不宜;硬度更是大得多了,岩石能凿得动,难道对付木材还难在哪里?中国是一个多山之地,然而“惜石如金”。过去只有衙门或老财主家门前放一对石狮;我过去曾到过许多县城的老街,一般只舍得铺一条狭窄的石板路,两旁都是土路,下起雨来,人们只能抢着走中间这条石板路。我那时就已想到这个问题:为什么多山的中国人不善于利用石头?正如不善于利于大海航行一样。

       中国人知难而退,喜欢走捷径,找轻巧之活来做,所以才会精于土木结构、秦砖汉瓦这些小型之物,易加工之物,包括筷子,造价越低越好。尽管土木建筑不能保持悠久,那也无所谓。中国人想得开,管三代四世享用就够了,“儿孙自有儿孙的福”,不是《红楼梦》里就是这么讲的吗?连皇帝老爷都是这么想的,一朝换一朝,“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所以对不起,中国古老建筑最老也只有明清二代所剩宫廷建筑的遗址,留给下一代旅游观光了。所以在中国大地上,找不到一座和古希腊、古罗马同期的中国任何古建筑存在。

       这是我用“大精美久”这四个标准来考证的基本依据。如果我是一位旅游者——我必会追寻东西方古建筑的这些特点和差异,而不是走马看花、无所作为,还要搖头晃脑地说:这里我去过了,那里我也旅游过了。

       2016.6.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28 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我去旅行,我就信马由缰,自由自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28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建筑,木头是根本。诗曰:“你是河边的小柳树,潇洒又风流,近一看是木头。”
西洋建筑,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哲学、法律、自由是西洋文明的基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8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由 发表于 2016-6-28 11:51
中国建筑,木头是根本。诗曰:“你是河边的小柳树,潇洒又风流,近一看是木头。”
西洋建筑,建筑是石头的 ...

内行的深刻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5-7 20:09 , Processed in 0.05683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