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24|回复: 6

[史海钩沉] 荒草野地上建成的机关大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19 00: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胶东半岛的两个专区行署———莱阳行署与文登行署合并为莱阳行署,1958年5月,山东省政府决定,烟台市由省辖市改为地辖市,归莱阳专区行署管辖。同年,莱阳专区行署改名为烟台专区行政公署,整个办公机关也从莱阳搬到烟台来。

  当时,我在烟台专区行署计划委员会工作。1958年8月26日,我们机关工作人员自己当装卸工,把所有的办公用具和个人的行李,装到几辆从邻近军队借来的日式和美式的大卡车上。好在办公用具非常简单,大多数人的办公用具就是一张三抽桌和一把椅子,一个文件柜,少数人才配有写字台。我们爬上了车顶,坐在行李上,顶着烈日,来到了港城烟台。

  刚到烟台,整个行署机关还没有集中的办公场所,而是分散到市区许多地方。我们计划委员会被安排到烟台山下的一座洋房里,据说曾经是原来某国的领事馆。

  当时的计委,共有18个人,其工作职责有计划、劳动、审计、物价、统计、物资等,真正体现了“大社会,小政府”。计委主任由烟台地区专员刘健同志兼任。这不仅是因为当时整个社会规模小,全市区城市人口还不足20万人,各地都严格贯彻中央要求的“精兵简政”政策,也是因为刚解放不久,经济还很落后,国家太穷,实在养不起更多的官员。由于人员少,工作繁重,大家都只能加班加点地干,几乎每天都不可能按时下班,有时要工作到深夜。有时上完班还要开会,进行政治教育和政治学习。当时的计委,没有一辆汽车,只有三辆公用自行车,外出办事,要么骑自行车,要么就得步行。而全市也只有一条沿南大街的东西向的公交汽车线路。

  早在搬到烟台之前,专署机关行政管理局就征用了西南村的一片山坡地,开始建设办公楼。这儿原来是一片荒冢野坟,面对塔山,北倚蝎子顶余脉。机关干部们也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机关办公楼的基本建设中去。平时,各部门轮流派人出工,星期六则是全体出动。因为大家除了有点体力,没有什么技术,只能当小工,即装卸水泥、沙子、砖头和钢筋,和灰、上灰,搬运砖头。而技术活如砌墙、抹墙皮、焊接钢筋,则由建筑公司的师傅们来干。有时,地委和专署的领导也来工地,和大家一起推车、搬砖头。

  经过半年的辛苦劳动,办公楼建成了,大家也从各个分散的办公地点集中到机关大院里。我们计委被安排到东大楼里办公。那时候国家还没有武警,机关大院的警卫工作由警备区派了一个班的战士负责。可还没等大家松口气,新的任务又开始了———要在机关大院东面建一条大坝,将被一条大深沟分割的两片城区连接起来。

  那时,还没有现在的这条环山路。老机关大院的东面,是一条深约20米、宽约300多米的大沟,夏天山上的雨水下泄,形成河流,烟台人叫做“西南河”。我们的任务就是在这条河道上建一座大坝,下面砌上涵洞,既可以在汛期挡住山上奔腾而下的洪水,不使河水泛滥成灾,又可以形成一条贯穿东西的道路,这确实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工程。每到星期六,整个工地红旗招展,全体机关干部都到工地上,与工人们一起,上千人干得热火朝天。冬天冒着风雪,夏天顶着烈日,大家都在奋力劳动。那时因为国家太穷,几乎没有机械,主要动力就是大家的肌肉,主要的能量就是每人每顿饭两个窝头,靠的是用镐头刨,铁锨铲,人挑肩抬,更靠的是人们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运输工具除了柳条筐和扁担,还有独轮小推车,这种工具效率比较高,一次能推200多斤。四人一组,两人挖土铲土;另外两人,一人在后面推车,一人在前面拉车。把满满一车土从大坝下的深沟中沿着斜坡推上坝顶,常常累得眼冒金星,浑身瘫软。

  那时我还年轻,倒不觉得太苦,但是最要命的是吃不饱。1959年,饥荒开始在全国蔓延。当时,烟台规定每个机关干部每月定量27斤半,而且几乎没有副食品。这点定额,如果放开肚子吃,半个月就会吃光。那时,从专署的专员到科室的科员,大家都在挨饿。机关干部私人写信,甚至都从来不用公家的一张信纸和一个信封。这种清廉,是现在许多年轻人难以想像的。有一次,我在乡下读小学的大儿子来看我,住了9天。他走后,我的饭票也吃光了,而离月底还有一个周。无奈只好一边勒紧裤带,一边向同事们央求,这个人借二两,那个人借四两,好容易才坚持到了月底。

  为了照顾大家的重体力劳动,上级规定,每个参加义务劳动的机关干部,每天补助一个二两重的玉米面窝头。因为总是感觉肚子里空空的,处于半饥饿状态,每当干重体力活时,常常浑身发软,直冒虚汗。但大家也都咬牙坚持着,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光明就在前头。

  经过将近一年的建设,大坝建成了。在原来的大深沟上,建成了一条平坦的沙土路。上世纪70年代中期,又向东延伸,挖开了小山的山口,与东郊的公路相连接,形成了现在的环山路,当时烟台人俗称“国防公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又向西延伸,形成了现在的通世路和红旗西路。

  刚搬入机关大院的第二年,又开始了大院内植树造林工作。各部门划分了区片,分工包干。种下的大多是白杨树。那时的树苗都只比大拇指粗一点,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成长,这些当年的小树苗,早已长成了合抱之木。抚摸着这些见证了烟台市半个多世纪沧桑巨变的参天大树,回想着当年的机关干部们在荒草野坟中艰苦创业的情景,不禁让人感慨不已。

文:王春佐
(该文刊登在2014年10月6日《烟台晚报》第A22版“烟台街” 烟台市机关事务工作协会协办)
发表于 2016-2-19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一辈地委、市委工作人员为机关大院的建设洒下了汗水,值得尊敬!

点评

当年莱阳专署搬到烟台引起一连串的反应,比喻莱阳师专1959年也搬到烟台,选址就在现在鲁东大学南校区,当时那帮从莱阳来的老师们汗撒校园,但上面一句话,烟台师专1960年解散了,当时那帮汗撒上尧小西疃的20到30岁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2-19 20: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19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由 发表于 2016-2-19 17:53
老一辈地委、市委工作人员为机关大院的建设洒下了汗水,值得尊敬!

当年莱阳专署搬到烟台引起一连串的反应,比喻莱阳师专1959年也搬到烟台,选址就在现在鲁东大学南校区,当时那帮从莱阳来的老师们汗撒校园,但上面一句话,烟台师专1960年解散了,当时那帮汗撒上尧小西疃的20到30岁的年轻教师们(建烟台师专的主力),当时死的心都有.......

不说了,再说就有点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24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经过将近一年的建设,大坝建成了。在原来的大深沟上,建成了一条平坦的沙土路。上世纪70年代中期,又向东延伸,挖开了小山的山口,与东郊的公路相连接,形成了现在的环山路,当时烟台人俗称“国防公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又向西延伸,形成了现在的通世路和红旗西路。
国防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28 21: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时代,人们一条心一股劲一个方向一个目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29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烟台晚报开辟了“机关大院纪事”栏目(每周一“烟台街”刊出),刊登关于大院、机关工作往事回忆文章,如有所感所想所忆所悟,请发烟台市机关事务工作协会邮箱:6662297@163.com。微信公众号:jgdyjs,

点评

经常在晚报上看到这些文字,很棒!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3-1 09: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玉如意 发表于 2016-2-29 11:03
烟台晚报开辟了“机关大院纪事”栏目(每周一“烟台街”刊出),刊登关于大院、机关工作往事回忆文章,如有 ...

经常在晚报上看到这些文字,很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5-2 07:38 , Processed in 0.05698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