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64|回复: 9

[史海钩沉] 感动于那些可敬可赞的背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24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本帖最后由 精神力量 于 2015-12-4 11:20 编辑

前段时间查资料比较多。
以前只看“官史”,前段时间“被迫”查地方志多一些,突然感觉一些身影透过发黄的纸背显现。
这是一些可敬可叹的背影,让人思之感动。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8 收起 理由
烟台前线 + 8 原创佳作!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5-5-24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福山有人居的历史起于石器时代,秦时即设县,金时得福山名,应该说历史悠久了。
     但福山有史志却在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主修者是当时福山知县宋大奎。
     宋大奎是关西延长人。这个县现在还有,在延安附近。
     一个外乡人,在数千里外做个小官,还能记得为当地做一件开天辟地的事,修一本前所未有的史志,需要责任心。
     心里一动,开始注意宋大奎。
 楼主| 发表于 2015-5-24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宋大奎在第一本《福山县志》上的签名很长“敕授文林郎知福山县事前武定州知州关西延长宋大奎。


      这个签名包含的信息量挺大的,籍贯;为官出身:文林郎,即因才德出众而被推荐选拔进干部队伍的读书人;还有为官经历:原是武定州知州(州治在今滨州惠民县),到福山任知县,显然被贬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5-24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宋大奎主修的这本县志,除签名外,再无宋的名字出现,对他的政绩也只字未提,显然没有为自己歌功颂德的用意。

     在福山当地的一些族谱中,比如在郭氏族谱中,倒是对宋大奎很赞颂,兴水利、教化民众,等等好多美德善行。
   
      一个被由市长贬为县长的外乡人,纯粹为当地人开创一项文化事业,真不容易。真是读书人的情怀。我被感动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5-24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签名后,宋大奎还相当郑重地写下他修史的工作地点: 纂修于肃清公署。
      肃清公署,让人肃然起敬。设想一下当时情景:孟春月夜,一个远离家乡的小官,在数千里之外的官衙—肃清公署认真读完由他主修的地方志,感慨怀之,良久签下自己的名字。这情景是不是有点儿让人感动?   
      


 楼主| 发表于 2015-5-24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开花落两由之 于 2015-5-24 11:18 编辑

    宋大奎是个可怜的宦游人,官阶一直不高。曾任嘉县(今淮安盱眙)知县,与一时名人沧溟先生梁海有过唱和之作:鄘南文献地,先生更伟然。才学有原本,理道自渊源。气节如山岳,文章似佛仙。嵬哉我先儒,懿行古今言。     

     我中华是个出杰出诗作的国度。宋大奎的这首诗,可能算不上佳作,但很古朴,规矩中有个性,挺有意思的。





 楼主| 发表于 2015-5-24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开花落两由之 于 2015-5-24 12:10 编辑

    主修过福山县志后12年,即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年),宋大奎终于升了半格,任登州同知(副市长)。不幸遇到的知州(好像是,记不太准)是个贪官,而且胆大包天,贪污军费。朝廷判罚知州数十万金。宋大奎虽未贪污,也受牵连被罚五十金。
     有朝臣不满,上书抗议宋大奎所罚太轻,说一个“明经通籍三十年”的人,应该有良知吧?上级犯事,他未抵制与察觉,罚这么一点点顶什么事?!
     
      明经通籍三十年,即有公务员编制三十年。这样算起来,在明朝倒数第二个皇帝执政最后一年时,宋大奎也是个有些年纪的人了。关西人,一生大多时间宦游于山东,饱受宦海沉浮之苦,辛苦许多年,嘉行不见于官史。好歹有一次官方记载,却是被弹劾,不能说不可怜。


     倒是在民间,他留下很好的官声。
     而且,他主持编修了第一本《福山县志》。了不起的事。
     他留下的,是一个可敬可赞的背影。
 楼主| 发表于 2015-5-24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开花落两由之 于 2015-5-25 15:13 编辑

     看清朝时的两本《福山县志》,我惊呆了,之后又读一遍,笑了,笑得不轻。
     这两本县志分别修于康熙十一年(1672),和乾隆元年(1736)。它们的序,写得太有个性了,个性得有点儿孩子气了。读书人那种温文、史志性文件那种稳健朴实的语风,在这本县志的序里荡然无存。读着序,就好像看到一位耿介的老先生在为自己一棵草籽大的地盘急赤白脸的争尊严。原文不记得,大体意思变成白话是这样的:我知道你们牛!你们是帝都,你们是千年大封国。你们有资格写史志。我们福山得名虽只有四代(朝代),可我们也是有名有姓有地位的呀!得名之前我们的人就开了这块家园呀!我们这地儿有人居的历史比你们谁也不晚呀!论这个我们谁也不怵!我们也是大清帝国和别的什么帝国的正式行政区划呀!我们凭什么就不能有本县志?!

     哈哈哈,执笔写跋的人,可能是鹿兆甲,退休官僚,曾任陕西平凉通判。
     
 楼主| 发表于 2015-5-24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开花落两由之 于 2015-5-24 13:56 编辑

    山大有篇博士论文,曾记述了山东明清时期63年世代科举的大家庭,其中福山有四个。其中之一就是鹿忠家族。


     福山本地也有鹿姓,起源主要在回里等乡镇。鹿忠家族,是从河南开封迁至,世居地是福山西关。直到现在,西关鹿家也是当地望族。


     鹿兆甲,是鹿忠家族子孙,具体辈份忘了,好像他的曾祖是鹿忠之子吧,应该是这么个辈份。他最高官阶是湖广同知。


     一个大家子弟,写出那么有个性的跋,让人过目不忘,刮目相看。{:soso_e179:}


     
 楼主| 发表于 2015-5-24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开花落两由之 于 2015-5-24 14:02 编辑

     何乐善是第三本《福山县志》的主修,官至胶州知州。他主治福山,据说是推行文化统治政策。


     让人难忘的,是第四本,也是民国《福山县志》的主修者于宗潼。
     于宗潼很了不得,清朝时曾主管四川农工商业及交通事务(劝业道)。清亡回家,广做善行,声望很好。他参与编写过《山东通史》,总纂《福山县志》(民国版),还有遗著行世。是个学者型官员。     于宗潼有学养深厚的学者的谦逊。他主持编写的《福山县志》完成后,他不肯定名为《福山县志》,而坚持名为《福山县志稿》,将自己主持的工作成果只看作未定之草稿,期待有识的后人订正。
     宽广的胸怀。
    这些可敬可赞的背影,留在华夏大地,更留在福山家园。我并非福山当地人,但也深深为之感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4-29 13:40 , Processed in 0.05487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