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83|回复: 6

[史海钩沉] 一家三代人, 60年婚恋变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16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大红的拱门、高悬的喜字、满座的宾朋、明媚的阳光……无不传递着结婚的喜庆。孙子西装革履、孙媳妇婚纱拽地,亲朋好友的祝福声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定格在翟奶奶的眼前。
  看着这一幕幕盛景,翟奶奶在高兴之余,一种莫名的心酸涌上心头。60多年前,自己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稀里糊涂地嫁到了老李家。虽说结婚当天都没看清自家老头子的长相,但婚礼的场面却历历在目。


  嫁妆只有一个木箱

  1947年,翟奶奶还住在烟台农村。秋收后的一天,她正在喂鸡,家里来了远近闻名的孙媒婆,进门就夸她长得俊,接着就进屋与她父母攀谈起来。翟奶奶靠近窗子,试图听听他们在谈什么,但只听到“李家小伙”几个字。

  过了几天,家里来了两个邻村男人,抬了一筐地瓜干过来,然后喝了口水就走了。“接着俺娘就把我叫到屋里,说李家家庭殷实,小伙又聪明能干,嫁给他一准享福。”翟奶奶说,当时联姻的关键不是男女当事人同意,而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翟奶奶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年腊月初八,她家老头子推了个独轮车来娶她。她带着唯一的嫁妆———一个木箱子,坐上独轮车就来到了李家。婚礼在李家院子里举行,摆了两桌招待客人,但却没有一个有肉的菜。同村有来看媳妇的,没有其他东西招待,就切萝卜给他们吃。

  有个大衣柜就很奢侈

  1950年,翟奶奶随丈夫来到济南定居。1952年,自己的小叔子李树也来到济南工作。1953年,老家给张罗了一门亲事,对象是他姨表妹,富农家庭出身。李树一本正经地向组织汇报,要求单位出份证明登记结婚,结果引来麻烦一堆。

  领导问他:“你们是不是包办婚姻,要不然两人身处两地,哪来的感情基础,以后感情如何维系?”最后领导扔下一句话:“要结婚可以,得证明双方是自由恋爱,否则不会出具证明。”

  回家后李树才知道,原来国家已于1950年颁布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婚姻法》,其中明确规定,禁止包办婚姻,领导是怕日后出问题,才如此“谨慎”的。经多方“取经”,李树终于得到了“标准答案”:“我们虽身居两地,但一直都保持书信来往,是自由恋爱。”

  1954年,李树结婚。同事想法子给弄了两朵布花带上,两人又买了点糖,在单位会议室里举行了婚礼,第二天照常工作。家具方面虽说只添置了大木床、大衣柜和桌椅,但双方老人都觉得,这已经很奢侈了。

  客人拿毛巾当贺礼

  到了上世纪60年代,翟奶奶最小的弟弟翟杰又到了结婚的年龄。那时提倡革命、节俭,结婚也得简单操作,低调进行。但再节俭,经济毕竟发展了,人们的要求也高了,结婚与五十年代相比,已经大不相同了。

  当时比较流行聘金、聘礼。翟杰去丈母娘家提亲,聘金是4元,聘礼是1公斤糖。婚事定下来后,翟杰夫妇还交换了定情信物:女方买了1公斤毛线,织成毛衣送给男方;男方则送给女方一个笔记本,上面写着“乘风破浪”、“共同进步”。

  而客人则大多拿脸盆、暖瓶、毛巾或被面当贺礼。“那天我还收到了毛主席像章和石膏像呢。”翟杰说。

  “三转一响”不能缺

  到了1983年,李树的大儿子李强结婚。“那时候都流行‘三转一响’。”李强说。“三转”是指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一响”指收音机。要是全都能备齐,可是一件无比风光的事,比现在车、房齐备还难。

  当时,一辆永久牌自行车120元左右,手表、缝纫机也得这个价。而李强的月收入才30元左右,且大部分都用在吃喝上。“还有一个问题是,那时有钱也买不到,还得托关系。”李强说。

  婚礼要由专人来主持

  时间转眼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李树最小的儿子李恒结婚。这时的李恒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地把婚礼办完就行,而是要把婚礼办得热闹,有纪念意义。于是,他就请了单位能说会道的同事担当司仪,插科打诨来调节气氛。另外,他还借来了摄像机,记录了整个婚礼过程。

  “应该说,90年代人们的一些结婚行为,就已经与现在相差不大了。”资深婚庆人朱进说,“差别只在物质需求上”。例如上世纪90年代初,人们结婚一定要凑齐彩电、冰箱和洗衣机,现在,人们则要求房子、车子和票子。在婚庆礼仪上,上世纪90年代人们请亲朋帮忙,到了21世纪则变成了找专业婚庆公司。(记者 刘彪)

来源:济南时报
发表于 2009-9-16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我记得在在84年时,单位的一个大姐结婚,我随单位同事一起给买了一个毛毯,每人才花了3块钱,还不到现在的半棵白菜的价钱。
发表于 2009-9-16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几十年的岁月变迁,以婚恋为导线,让我们一同回顾和展望。
 楼主| 发表于 2009-9-16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我记得在在84年时,单位的一个大姐结婚,我随单位同事一起给买了一个毛毯,每人才花了3块钱,还不到现在的半棵白菜的价钱。
看海2009 发表于 2009-9-16 13:49

呵呵,1984年,我一同事结婚,单位几个人凑份子,买了一堆厨具,平摊后,每人也是3块大洋。今非昔比了。如今结婚随礼,在烟台最低也是200大洋。
发表于 2009-9-17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柳斯 于 2009-9-17 08:29 编辑

对比一下,还是同事们集体凑份子买件有意义的礼物,更有意义!
千篇一律程式化的喜宴,过目即忘,没特点!
发表于 2009-12-24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现在80后结婚的有些都是裸婚。即无房、无车、不办酒席,俩人去领个证与家人聚一起吃顿饭即可,再者出去遨游一圈回来四下里发发喜糖而已。
发表于 2009-12-24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裸婚难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4-20 02:19 , Processed in 0.05013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