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25|回复: 1

[史海钩沉] 【口述家史】从天盛德到天生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13 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本帖最后由 精神力量 于 2015-12-4 09:54 编辑

张昭璞 撰文/供图

  毓璜顶公园玉皇庙外有两块功德碑,一块是小蓬莱石坊旁的“神山壮色”碑,另一块是玉皇庙山门西碑林里的“毓璜顶记”碑。在这两块功德碑的背面,记录有当时为修庙而捐款的商号。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两块碑上出现了同一个商号的名字,那就是经营“双狮”牌油漆的烟台老商号———天盛德油漆店。天盛德创办于烟台开埠之初,创始人是张嘉祺,此人为奇山所张姓后裔,序排第十六世,是我的曾祖父。

  海边偶遇引发创业冲动

  说起曾祖父开办天盛德油漆店商号这件事来,还真有点传奇色彩。
  听先辈们讲,有一天,年轻的张嘉祺外出办事路过大庙,见海边沙滩上,渔民和船员们正在给渔船和货船上坞(即对船只进行修理和保养)。上坞的最后一道工序是给船体刷油漆。他一时好奇,便上前攀谈起来。渔民和船员抱怨说,我们使的油漆都是托人从南方带回来的,不但价上加钱了,还欠人家的人情。而南方的渔船和货船每次出海到北方来,也必须得带上这些油漆,真是麻烦极了。张嘉祺忙问:“烟台不是也有油漆吗?”众人笑着吿诉他,刷船普通的油漆可不管用,必须用熟桐油,船刷上熟桐油,不仅不透水,而且长期在水中浸泡也不烂。听到这里,张嘉祺突发奇想:既然需求量这么大,而烟台又缺货,我们为什么不能在这儿办个商店经营熟桐油呢?
  回来后,他经过学习调查,了解到熟桐油是由生桐油熬制而成,而且初歩知道了熬制的工艺。于是,他从南方购进了生桐油,在自家院子里熬起来。经过反复试验,他终于熟练地掌握了熟桐油的全套熬制工艺。紧接着,他便在大庙海边沙滩上搭起了一个简易棚子,垒起锅台安上大锅,开始了熟桐油的生产。由于他生产的桐油质量好,价格又合理,所以生意异常火爆,很快掘到了第一桶金。
  不久,他又在大庙身南的面市街租赁了十间门面房(原面市街25号,现已拆迁盖起了楼房),正式挂牌成立了“烟台天盛德油漆店”,主要生产经营熟桐油,后来又增加了大漆。用大漆油漆家具,锃光刮亮,持久耐磨。大漆是把从南方购进的天然生漆,经过过滤和熬制而成。大漆在熬制过程中会散发出有毒气体,能使人的皮肤过敏。记得父母因加工大漆多次中毒,脸上起满了红痘,且肿得老大。
  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天盛德油漆店还推出了自有品牌———双狮牌油漆,得到当地人的认可。天盛德称得上是烟台开埠后最早生产和经营化工产品且品种较多的店铺之一。

  从天盛德到天生德

  张嘉祺家住南大道1号(解放初更名为南大道59号,后又改为胜利路157号,就在现文经大厦的位置)。他有五个儿子,分别是:张士奎、张士猷、张士通、张士秀、张士巽,兄弟排行老二的张士猷是我的爷爷。
  爷爷生于光绪十四年(1887),27岁就去世了,撇下了奶奶和三个子女。
  曾祖父去世后,祖辈们弟兄五个筹划分家,钱财、房产基本是平分了,这天盛德油漆店,是曾祖父一手创建经营的字号,祖辈弟兄五个按照比例各占20%的股份。
  当时大家一致同意由我大爷张士奎主事经营。因我爷爷不在了,而父亲张文荃又是独子(父亲身上有两个姐姐),大家建议,让他代替我爷爷,以学徒的身份参与经营。
  到烟台解放前,其他三家(三爷、四爷和五爷家)持股人都退股了,天盛德油漆店就成了大爷张士奎和我们两家的了。据说当时的同行、益盛恒油漆店掌柜的张克臣也参股其中,所以确切地说,应是三家的股份。
  烟台解放不久,我大爷张士奎自认年迈,不愿再参与经营,建议由我父亲独自经营。股东们经协商,让我父亲出资500万元(旧币),付清其他股东的股份钱,油漆店便归父亲一人所有了。
  当时旧币1万元,相当于现在的1元,500万元,即相当于今天的500元。父亲为筹措这500万元,卖掉了母亲出嫁时的首饰,还从亲友那里借了一些。
  父亲接手油漆店那天,为了与前天盛德油漆店区分,他连夜把原牌匾上的“盛”字磨去,又自己动手在旧报纸上书写了很多个“生”字,从中选出一张满意的,代替“盛”字写到牌匾上。从此,“天生德油漆店”诞生了。为此,一家人欢天喜地,盼望即将开始的新生活。
  不久,父亲又帮我姑姑张谨惠家开设了一家“天生仁油漆店”,店名也是我父亲给起的。
  这样,在这不长的面市街上,便有了“天生德”、“天生仁”、“益盛恒”三家油漆店,大概也是当时烟台仅有的三家。

  忙碌的夫妻老婆店

  分家后,我家住在西沟街37号。因为天生德油漆店是家庭店,即俗话说的“夫妻老婆店”,店里离不开人,大哥、二哥、四弟、五弟和父母一起住在店里(我兄弟姐妹共六人,大姐参军在外,五个弟兄中,我是老三),家里只剩下我和祖母两个人,祖母做饭,送我上学。
  解放初期,妇女很少有出去工作的,母亲能走出家门是很不容易的。母亲没上过学,不识字,而像记账、开发票(当时叫三联单)等工作,都需要有文化。于是,母亲白天协助父亲经营店铺,晚上便到夜校参加识字班。当时的夜校叫扫盲班,设在大庙的厢房里。
  油漆店是我们全家唯一的生活来源,父母全天靠在那里,苦心经营。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我们弟兄放学后也要干活。父亲在西沟街住宅院内东南角照碑后面,立了一囗熬油的大锅,全家人齐动手,把生桐油熬成熟桐油。然后,我们弟兄用大桶把炼好的熟桐油用扁担从家里抬到店里,以备销售。接着,再把生桐油从店里抬回家,进行熬制。
  1956年,国家对私营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我家经营的天生德油漆店被合营到烟台志达化工门市部,父母变成了售货员。这样,他们便由一个手工业者或是小业主,变成了大集体的员工。父亲在这个单位一直干到退休,母亲在1966年单位精减人员时,按退职处理,一次性给了一笔钱。
  在烟台工商史上,从“天盛德”到“天生德”,小小一家油漆店走过的历程,也许是值得记上一笔的内容。
3.jpg

1944年张文荃(后排中)与家人在西沟街老宅。

1944年张文荃(后排中)与家人在西沟街老宅。

“毓璜顶记”碑背面上的天盛德

“毓璜顶记”碑背面上的天盛德
发表于 2015-8-21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记得二马路东花园那边还有个外文的石碑后来不知道去哪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4-29 03:11 , Processed in 0.05266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