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81|回复: 12

书卷多情似故人——借石然先生的“读书琐记”说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17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本帖最后由 富山老地主 于 2014-9-17 15:10 编辑

      读石然先生的《豆萁集》第二辑“读书琐记”时,我想起明代于谦《观书》中的那句:”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我想,这与石然先生《致和堂》里所作”书如我佳友,画如美娇娘,相看两不厌,对影共举觞“的那种情怀是一样的。而这种书情,也该是每一位真正爱读书的人都能感受得到的。
       石然先生出身教师世家,他的读书始于五六岁时从父亲的那台东风牌收音机里”听书“,和在冬夜里”钻在被窝里“听父亲”读书“。先生说,正是所处的这种家庭环境,特别是父亲那些”润物细无声“的启蒙,”潜移默化“的养成了他良好的读书习惯。
       身教言传是家庭教育的最好方式,读书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曾有朋友问过我,该如何去让孩子喜欢上读书?记得当时我说,首先你家里要有书,然后你自己要喜欢读书。但在小孩子还没养成读书的习惯,或者说在他还没爱上读书之前,别要求他去看,那样反而会激起他的逆反,打消了他的读书积极性,你要做的只是自己去看完这些书。我女儿刚上小学时,就已经认真读过了大约几十本书,并且如今读书已然成了她很重要的一个爱好,但我从来没有要求她去读书,我开始做的只是当每天我在看书时,女儿过来问我在干嘛时,我就会借机给她讲一个故事,并告诉她,这个故事就是书里的,等她上学识字了,就可以自己看了。然后有时她就会自己随便拿来一本书,让我给她讲故事。等她上了幼儿园,认字了,就慢慢喜欢自己去看书,并开始学会自己买书看了——孩子买书的请求一定要满足。
       还有一点我认为对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很重要,并且这也是我一直保持着的习惯,那就是去读一遍他读过的书,然后和孩子一起探讨一下书中的内容,这样既可以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又可以让我们了解他们的心理思想,不至于让自己与他们脱节。我想这些与石然先生的”潜移默化“是一样的道理。
       父亲是石然先生读书的引导者,石然先生是感激的,但也因为书,石然先生对父亲有过深深的遗憾。
       在《书的故事》一文中,石然先生讲了这样一件事:在文革破四旧时,为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把父亲的一套木版集部书偷拿出来交给了学校并销毁。父亲得知后”一脚踹开大门……坐在饭桌前,攥着拳头,胸脯一鼓一鼓……突然抓起盘子,连鱼带盘扔到院中,摔得粉碎……摔门而去……“。虽然时隔37年后,又淘来一函木版《四库精华》送到父亲面前,但已93高龄的父亲只是”瞪眼直直地看着我,一点也想不起来了“。
       正是因为作者的至今无法释怀,才会有今天这段动情的文字。读完这段后,会让人很难受。作者在写这段回忆文字的时候,心情一定是沉重的,”而与我,这迟到的补偿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对于父亲,“已经成为永久的遗憾了”。
       或许作者在当年只是看到了父亲的震怒,但并不能体会到父亲当时的痛彻,那种感受,局外人是无法感知的。当然,现在石然先生一定是有所感触了。就像他在《书与我》里说到借书:“不喜欢借给别人书,最恼别人借书不还”。在这方面是“小气、吝啬、心胸狭隘”的,因为许多好书被借未还,“心痛啊”。
       的确是心痛的,书就是爱书者的空气啊,这个我深有同感,在这方面我也是“小气、吝啬、心胸狭隘”的。每次看到来访的朋友从我的书架上抽出书翻阅,我都会有点担心,担心有谁在临别时说上一句“这几本我拿回去看看”,而一去不回。那心情就像余秋雨老师在他的《藏书忧》中所说的“我并不是一个吝啬的人,朋友间若有钱物的需要,我一向乐于倾囊。但对于书,我虽口头答应,心中却在嗫嚅”,确实如此啊。余老师怕借出去耽误了他的查阅,而我是怕别人不爱惜或弄丢了我的心爱之物啊,“问我借书还不如问我借钱”,这种心情只有爱书的人才能体会吧。
       相反,我本是个无功绝不受禄之人,但偏偏对于书,我是来者不拒。而对于那些相熟的友人来家时我更会直接说“特产礼物啥的你啥都别带给我捎三两本书就行了”。三两本好书,绝对会换得我一顿好酒好菜。
       石然先生也是如此吧。
       袁枚先生在他的《黄生借书说》中写道“书非借不能读也”,而我则不然,我是“书非藏不能读也”。我认为,看书读文如阅人,只有具备了相应的环境和心情,让自己融入那些字里行间,才能够感觉到作文者行文时的心境,去真正的读懂他和他的文字。所以,一本书我不一定会一次读完,往往中间心情淡了就撂下,待到有了心情再接着去读它,免得不解其中味。而借来的书总要换的,时间久了又担心主人突然间催还,于是一目十行匆匆而过,这样岂能安下心来慢慢品读?
       说到阅读,石然先生纳入本书的几篇读书笔记中很有独到见解,值得我们学习。例如他在《“听”散文》中说“我觉得,读一篇散文,要想真正理解,最好开动点形象思维,朗读出来更好”;再如他的“串门”读书法,他的“读书作笔记兼练字”,他对“廿”读音变迁的严谨考证的态度及关于自己写作感悟的分享,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读书阅人,我认为,读别人的文字时务必要有端正认真之心态,每一段用心写就的文字都是值得让人去敬畏的。读文有两种境界:一是读文,一段好的文字或许会让你感动,或许或让你领悟,甚至会让你融入;二是读人,文如其人,每一篇用心的文字里其实都包涵有作者当时的心情和感受,如果你会从中感觉到作者的心跳,那才说明你真正读懂了这些文字。
       如今我们都可以很轻松的从网络里搜查到自己想要看的文字,但我总觉得这样的阅读我找不到去抚触,去体验,去善待那些文字的生命的感觉,而这种感觉,需要闻着油墨香时才能够感受得到,所以,我的藏书也有一些。当然比不得石然先生的”图书两千册,书画五百张“,也没有”船山为题字,金字耀明窗“的书斋,我的书,只是随手置于床头、案边、饭桌茶几之上,以便随手翻阅。
       以前热衷于藏书,只入不出,近两年来,一是被藏书安置所累,二是受佛家免费结缘启发,就开始把一些看完的书以人所好送给一些喜欢读书或想要读书的朋友,甚至有时也会主动去”推销“。想想这样一来可以避免那些书置于高阁而变得一钱不值;二来说不定能因此让更多的人喜欢上读书;还有书籍流通起来,可以因减少印刷,少伐几棵树,为低碳做了一点贡献。这也算是一件善事,何乐而不为呢?
       借石然先生的“读书琐记”说起这些,希望不是枉读了先生那些笔酣墨饱的文字。
       再次感谢石然先生,和他的“读书琐记”。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6 收起 理由
38°柠檬茶 + 8 赞一个!
admin + 8 原创佳作!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4-9-17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感谢先生的真诚。我写得实在是没那么好,过奖了。只是,可能咱们岁数相仿,引起了你的一些回忆和共鸣。
看了你的文章,有一点咱俩是相同的,我是只有看自己拥有的书,心里才踏实,才能够静下心来细读。借来的书,因为要还,所以,看,也是嘀嘀咕咕的。这就是年轻时,为什么守着图书馆,也不爱去借,却愿意节衣缩食去买书的原因。
损坏父亲的东西,不止你提到的这一次。有一次,我在初中,把他的用毛笔写的小楷备课笔记,反面作了演算纸,后来又撕了。父亲看到,震怒,说:你怎么一点都不知道珍惜这些东西啊!在我心里产生的震憾,至今难以忘怀。所以,成年以后,父亲所有的备课笔记 ,我都细心收藏在一个包里,哪怕是一张字,几个练习的毛笔字。下午可以发几张照片给你看看。
发表于 2014-9-17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父亲备课笔记的一些散页,我买了一个塑料文件夹,一张张抚平,分页装在里面。以下是我父亲用过的一些本子及散页,还有随意练字的。
CIMG7092.jpg
CIMG7100.JPG
CIMG7110.jpg
CIMG7120.jpg
DSC00754.jpg
DSC00757.jpg

点评

乔太守是个有心人!  发表于 2014-9-17 15:02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8 收起 理由
38°柠檬茶 + 8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4-9-17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乔太守 发表于 2014-9-17 13:38
我父亲备课笔记的一些散页,我买了一个塑料文件夹,一张张抚平,分页装在里面。以下是我父亲用过的一些本子 ...

散页及为老干部活动室写的书法一幅
DSC00758.jpg
DSC00760.jpg
53父亲书法2.jpg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6 收起 理由
38°柠檬茶 + 8 赞一个!
admin + 8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4-9-17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文章读的人对原作充满好奇向往之情~~
发表于 2014-9-17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乔太守 发表于 2014-9-17 13:38
我父亲备课笔记的一些散页,我买了一个塑料文件夹,一张张抚平,分页装在里面。以下是我父亲用过的一些本子 ...

这么多的小楷啊?真让人对那老人家满满的钦佩之意~~
发表于 2014-9-17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看了一篇关于家学的文,想必我们的文化都是有传承的~
发表于 2014-9-18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乔太守 发表于 2014-9-17 13:27
首先感谢先生的真诚。我写得实在是没那么好,过奖了。只是,可能咱们岁数相仿,引起了你的一些回忆和共鸣。 ...

感谢乔太守赠书
 楼主| 发表于 2014-9-18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乔太守 发表于 2014-9-17 13:42
散页及为老干部活动室写的书法一幅

       前两页该是老父亲当年教学时的工作计划,我注意到中有关家访的一段:“家庭访问是家长工作的主要形式,学校规定每星期天的晚上定为家庭访问日,通过访问使双方了解学生在家和在校的学习和思想情况,密切学校和家长的联系。”
       家访我有印象,那时一学期老师基本能把自己的学生都家访一遍,现在“家访”已经成为历史了吧?或许因此,学校和家长的距离远了。
发表于 2020-11-18 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年错过好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4-26 10:54 , Processed in 0.06365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