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良喵

帝国落日-借苏格兰公决而发李德哈特《二战战史》读后感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9-19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德.哈特是英国人,一战时当过下级军官,二战前曾给陆军大臣作过顾问,战时干战地记者,战后,又去采访蹲班房的战败国将领。收集到大量的一手资料之后,哈特著作大爆发,大力鼓吹坦克突击、间接路线、大纵深防御等理论,在西方赚了个战略家的名头。本书便是其积22年之力完成的一部代表作。
 楼主| 发表于 2014-9-19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意思的是,本书以潮水的涨落暗寓法西斯的兴衰,以年为单位,对各个战区逐一叙述,流畅而有节奏。按照惯例是应该先概述一下本书的内容的,这次就省了,不是不能,而是没必要,大家都受过义务教育,也该有底了。
      下面是本人对本书的一点儿评价。先说说缺点:
 楼主| 发表于 2014-9-19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本书夹带了大量的私货,主要是“间接路线”。哈特的代表作里就有一部《大战略——间接路线》。所谓间接路线也不神秘,简单说,就是对重点防御目标不做正面进攻,而是攻其侧翼,制造一个让防御方无法有效防御的势态,以势取胜。打个比方,我们要攻占莱阳这个胶东半岛的中心,敌人也知道,自然重点防御,如果我们直接进攻莱阳,那必定会硬碰硬。但敌人既然重点防御莱阳,势必将造成其周边(莱西、河头店、沐浴店、山前店、发城、万第这些地方)的相对空虚,攻占这些周边地区就容易多了,只要造成三面包围的态势,对方便会趁包围圈形成前开溜,这样我们无需硬磕就能达到目的。是不是很像中国古典兵法里的避实击虚、以柔克刚?不能说这套迂回攻击战术是否高明,但作者真的不该在本书里掺杂太多的个人理论。
 楼主| 发表于 2014-9-19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次,本书作者是英国人,站在英国人的立场上来看二战,对于英军参与的作战描述完备,但对于苏军的作战就要简要多了,对于中国的抗战,只能说一笔带过。这个,我们也不必苛求,毕竟冷战时期西方很难搞到苏军的一手资料,对于不能核实的材料,宁可放弃,史学家的基本操守之一便是宁缺毋滥。而中国抗战在约翰牛面前和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是一个层面的,不值得写。
 楼主| 发表于 2014-9-19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本书是《战史》,绝大多数是军事斗争,对于政治斗争描叙较少。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正好相反,对照着看,能更加全面的了解西方人眼里的二战。
 楼主| 发表于 2014-9-19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本书的译者钮老是台湾人,很多术语与大陆习惯不符,看上去有怪怪的感觉,而且很多的人名、地名前后的翻译也不同。网上有人提出老钮是个包工头,这个很有可能。
 楼主| 发表于 2014-9-19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了,瑕疵挑了,下面该鉴赏美玉了。
      第一,本书详细的叙述了六年战争的全过程,每一个战场都分别叙述,只是有轻重之分。作者的文笔很平实,如果不分析内容和篇幅,很难看出作者是哪国人,这是一部少带偏见的战史。
 楼主| 发表于 2014-9-19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如果以为史学家是中立的,那就是读者的无知了。就像相声大师自己不笑却能逗的台下笑掉大牙一样,高明的史学家能在平淡的文字中不经意的掺进自己的东西。记得当初读《史记》时就发现一个小问题,为什么《武帝本纪》里尽是些外战伤亡、勒索百姓、拜神立碑、夫妻情断、太子造反、术士蒙骗、杀母立子之类的烂事儿?一琢磨就明白了,切肤仇人嘛,骂人不带脏字,司马迁确实是高手。后来看《三国志》,读到《魏书.文帝纪》的结尾对于曹丕的评价“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不禁捧腹。先直译 :“(曹丕)如果再有了宽广的肚量,待人以公平,立志正道,光大道德,那么离成为古代的明君就不远了。”如果各位没有看出问题来,那么再意译一下:“(曹丕)小肚鸡肠、待人不公,不走正道,无耻无德,是个昏君。”怎么样?大家是不是像本人一样,要给陈寿大爷跪了?本书也是这样,哈特的爱国之心就在对英国历次错误的暴露中淡淡的流露出来。
 楼主| 发表于 2014-9-19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本书对于每个战役都作了战前对比和战果对比,一目了然,很方便读者总体把握战场形势。从战前力量对比可以看出,德国一直在进行着一场敌众我寡的危险战争,其物质力量从来就没有达到过对手的水平,前期的胜利完全是靠着军队的素质和超常的战略在走钢丝,当战争进入相持(消耗)阶段,德国的失败就是必然的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9-19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本书对于交战双方的态度很客观,对于敌人的出色表现,给与恰当的评价,对于盟国的策略错误和战争罪行也毫不掩饰。
      战争期间,发挥过重要作用的空降兵也就只有美军和德军的。德国空降兵,40年5月在比利时飞夺要塞,41年5月在克里特惨胜英军,43年9月在卡西诺让盟军啃够了石头,44年9月又在西线崩盘时以不足两万人力敌盟军的几十万大军,稳定了战线。作者通篇都是羡慕嫉妒恨,对“绿色魔鬼”的评价明显在美军101和82空降师之上。而废柴般的英国空降兵,直到全灭之前没有任何出彩的东西,作者干脆就无视其存在。
      战后的纽伦堡法庭审判了一大批纳粹战犯,在那些曾经的头面人物之中,施佩尔这个装备部长很不起眼。战争说到底是个经济战,没有他,44年德国就投降了。李德哈特给与此人的评价是:这家伙把战争拖长了一年。客观的说,出身贫寒的希特勒很会不拘一格的提拔人才。一群精英,折腾出一场空前的悲剧。
      牛哄哄的美军也曾是个人见人踩的大菜鸟,无论是凯瑟琳山口的对德军首战,还是首次战略轰炸德占区,都是惨败于纳粹的百战精兵,对日军的首战更是惨不忍睹,但美军能够迅速吸取教训,愈战愈强,借助其强大的经济后盾,最终成为大赢家。苏联也是如此。可见,像美国、苏联这种有着巨大战争潜力的国家,首战并不能说明结局。战争,小国可以用战术巧取,大国间必定是国力的对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4-20 11:19 , Processed in 0.04592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