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71|回复: 3

[史海钩沉] 王红旗:屈原“被自杀”的17个理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2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粽子.png

       屈原投江、粽叶飘香。话说大家都知道端午节是为纪念屈原而来,其实,端午节只是一个卫生防疫的纪念日。2300年前,伟大的爱国主义人诗人屈原同志为了向当局争取端午节放假的权益,毅然死给你看,大义凛然在端午节这天投江自尽。从此,端午节因为屈原而成为吃粽子的节日。你真的又认为屈原是投江自尽的吗?非也!屈原很可能是“被自杀”。 (据中国旧闻日报微信号) 

       笔者不久前撰文《屈原本是巴族人,楚辞得益巴人歌》(2003年5月10日),随后即发表在人民网、光明网、国学网、新浪网、北青网、剑宏评论等多家BBS上,该文从12个方面论证屈原出身于楚国的巴族巫祝家庭。

  其中第5条指出,民间相传屈原自沉汨罗江的说法,源于屈原采用的是巴人的船棺水葬(此外还有船棺土葬、船棺悬葬)。内容如下:“关于屈原自投汨罗江,许多人都想当然以为是屈原抱着石头自己跳入汨罗江里自尽。笔者则相信,这是楚人对屈原采用船棺葬的误传(古代巫教认为自杀者属于凶死,变成孤魂野鬼,不吉,通常不会这样做)。众所周知,船棺葬是巴人的文化特点,当初是将船棺放入江河任其漂流而去(船棺水葬,类似埃及人的太阳船,寓意死者升天),以后才改为埋入地下(船棺土葬)或放到山崖(船棺悬葬)。至于划龙舟竞渡,原本也是在追船棺,而不是追溺水人。”

  也就是说,该文首次明确指出(宋代曾有人怀疑过屈原自杀身亡的说法):屈原有可能不是自溺身亡,而是正常寿终。不过,由于当时重点是在论述屈原出身于楚国的少数民族巴族,因此没有进一步深入展开“屈原是否投水自尽”问题的探讨。众所周知,屈原生平有许多谜,其中之一是“生之谜”,其中之二是“死之谜”。既然笔者已经重新解读了屈原的“生之谜”,现在就该重新解读屈原的“死之谜”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6-2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1 、屈原在作品中虽然多处提及“赴江湘之流”,但并不一定意味着就要自溺,更多的是表示决心的文学修辞。

  2 、尽管屈原曾经有过自溺的念头,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一定就实施了自尽行为。

  屈原在《惜往日》中写有“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沉流。卒没身而绝名兮,惜壅君之不昭”、“焉舒情而抽信兮,恬死亡而不聊。独障壅而蔽隐兮,使贞臣为无由”、“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壅君之不识”。

  对此,论者多认为这是屈原最后的作品,创作时间离他自沉汨罗江不会太久(参阅《楚辞全译》,黄寿祺、梅桐生著)。问题是,此文创作地点是在沅水、湘江之间某地的“玄渊”(黑水潭),位于今日湖南省的中西部;而相传屈原投水自尽的地点是在汨罗江,位于湖南省的东北,两者并非一处,而且屈原所到时间亦有前后之别。

  据此可知,《惜往日》应写于屈原流放(或流浪,或旅游)在沅湘一带时,当时屈原情绪非常低落,因而萌生了投水自尽的念头,甚至准备“不毕辞而赴渊”。但是,屈原不仅创作完成流传下来了《惜往日》,而且写得很有条理,说明他的生活并没有混乱,也没有立即结束(当时的载体是竹简,需要一条一条写,然后编成卷;如果要想流传开来,则还需要有人誊写多份,或者有人听到屈原朗诵作品后再传诵给他人)。

  3 、关于屈原《怀沙》一文的标题,有人认为“怀沙”是怀念长沙的意思,但是文中只有“汩徂南土”、“进路北次”、“浩浩沅湘”,并无“长沙”的地名。

  有人认为是怀抱沙石而自沉的意思,写于自沉汨罗江之前。《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称:“(屈原)乃作《怀沙》之赋···於是怀石自沉汨罗以死。”

  《怀沙》里写有“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知死不可让兮,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论者或以为这些话表明屈原将欲自尽。其实,仔细分析这些话,实际上并无自尽之意,而是在说要坦然面对死亡,无论是欢乐与忧愁,都会随着死亡而去。

  那么屈原为什么要将此文命名曰“怀沙”?笔者认为,“怀沙”是屈原在临终前选择的一种葬仪方式,即船棺水葬;为防止尸体漂浮,要用沙石固定在船棺内。船棺在水上漂流时,送葬的人要划着船,不停地向船棺里投放沙石(包括食物、死者生前用品和其它的随葬物),促使船棺沉没,以完成葬礼(如果任凭船棺漂流,船棺有可能靠岸而停,尸体将暴露在外)。事实上,端午节龙舟竞渡、向江河里投放粽子的习俗,实际上乃是在模拟船棺水葬的场景。屈原选择船棺葬,既是民族传统,可象征返回故里天国,又可避免被盗墓。

  4 、屈原自述自己的人生学习榜样是彭咸,《离骚》“愿依彭咸之遗则”、“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抽思》“指彭咸以为仪”,《思美人》“思彭咸之故也”,《悲回风》“夫何彭咸之造思兮”、“昭彭咸之所闻”、“托彭咸之所居”。那么,彭咸究竟是何许人也?

 楼主| 发表于 2014-6-2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王逸《楚辞章句》注:“彭咸,殷贤大夫,谏其君不听,自投水而死。”但是,王逸所说的彭咸其人,以及投水死谏其君的故事,未见于任何其它早于王逸之前的古籍,颇让人怀疑其人其事乃王逸根据屈原投水传闻而逆推出来的。例如,林庚先生在《彭咸是谁》一文中,就认为彭咸具有治世之才和隐者的双重身份。

  其实,屈原所说的彭咸,并非一定是一个名叫彭咸的人,也可以是某两个人的合称,例如巫彭、巫咸的合称,或者彭铿(彭祖)、巫咸的合称,类似老彭是老聃、彭祖的合称一样(《论语》“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於我老彭”)。

  巫彭,《山海经·海内西经》开明六巫之一,《大荒西经》灵山十巫之一,《世本》云:“巫彭作医”,系古代著名的巫医。

  巫咸,《归藏》称巫咸为黄帝作筮(用筮草占卦),《路史·后纪三》称神农使巫咸主筮,《世本》称“巫咸,尧臣也,以鸿术为帝尧之医”,《外国图》称“昔殷帝太戊使巫咸祷于山河”,在《山海经》里巫咸相当于群巫之首。《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上海辞书出版社)记有:“帝太戊(大戊、天戊),雍己弟。用伊陟(伊尹子)、巫咸治国政,殷复兴。巫咸传为用筮占卜的始创者。”

  彭铿,即彭祖,颛顼后裔陆终生子六人,其中就有彭祖和季连(楚民族直系祖先)。《列仙传》称彭祖一直活到殷代,为殷大夫,善导引食气,以长寿著称。屈原在《天问》中写道:“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长?”我国徐州一带以彭祖为餐饮业的祖师,相传彭祖为帝尧的厨师,被封于彭城(即今徐州)。

  根据巫彭、巫咸、彭祖的生平或职业特征、爱好,可知无论彭咸是指巫彭和巫咸,还是指彭祖和巫咸,他们都不曾、而且也不会投水自尽的(对比之下,彭咸更可能系巫彭、巫咸的合称,因两者的名称结构相同、身份职业相同,巫者出身的屈原以他们为人生榜样乃顺理成章之事)。

  那么,屈原为什么要以彭咸为榜样呢?这是因为,屈原本名灵均,出身巫者家族(巫职是世袭的,这就是巫咸为什么会出现在不同时代的原因所在),他的故乡秭归正是灵山(即今日巫山)十巫所在地(三峡),因此屈原以古代著名巫者(兼有宗教家、政治家、医生、学者的身份和职能)为学习榜样,乃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进一步说,巫咸既是杰出的巫师,又曾经参与政事并有所成,完全与屈原的出身和人生抱负相符。据此可知,以彭咸为人生楷模的屈原,同样是不会采取投水自尽的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事实上,屈原写《离骚》时,尚充满着许多期待,毫无轻生的念头,却在《离骚》中两次表示自己要以彭咸为榜样,显然屈原眼里的彭咸并非以投水死谏而著称。

       5 、屈原在作品中明确反对用投水自尽的方式去谏昏君。《悲回风》曰:“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意思是像申徒狄那样背负重石投水自尽又有什么作用呢?申徒狄的故事见《楚辞全译》引《庄子》:“申徒狄谏纣不听,负石自沉于河。”事实上,自杀属于凶死,其魂魄将成为孤魂野鬼,难以招魂,相当不吉,屈原作为巫者出身对此有着深刻了解并非常忌讳的。

  6 、关于屈原自沉汨罗江的说法,未见于屈原的学生或晚辈宋玉的作品《九辩》、景差的作品《大招》(著作权有争议)中,也未见于楚国史书中。

  7 、晚于屈原的无名氏所作《楚辞·渔父》记有屈原的话:“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但是,《渔父》并非屈原的作品,而是后人以屈原生平遭际创作的系列独幕剧之一,不能用来证明屈原确实投水自尽。

  8 、首先记述屈原投水自尽的人是汉初学者贾谊(公元前200年-前168年),他在《吊屈原》一文中说:“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仄闻屈原兮,自湛汨罗。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显然,贾谊是从当地百姓流传的故事中,获知屈原自沉汨罗江而死的情节的。此后,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亦采纳其说“(屈原)於是怀石自沉汨罗以死”、“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楼主| 发表于 2014-6-2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9 、长期以来,从来没有学者认真地分析民间关于屈原自沉汨罗江的传闻是否属实,而历代论者在未曾论证其真实性的前提下,就纷纷推论其自尽的原因,或谓殉国,或谓洁身,或谓殉道,或谓尸谏,或谓回归母体,还有人猜测屈原是被赐死或被谋杀而投入水中的,显然这些观点存在着先天不足(参阅《屈原悬案揭秘》一书,屈小强著)。

  10 、屈原在作品中反复表白自己“故重著以自明”,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必要选择投水自尽。这是因为,屈原在被放逐的生存环境中,已经生活了许多年,没有理由再选择一个突然的自尽行为,而且这种投水自尽行为也不能够起到表白自己的作用。此外,流放的生活,使屈原摆脱了官场的险恶和紧张的心情,这也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屈原能够进行大量的文学创作,表明他有着相应的经济来源)。

  11 、屈原热爱生活,志向远大,追求长寿。《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涉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屈原在作品里自称“年既老”,可以表明他年事已高。与此同时,屈原对花草树木有着深入的观察和了解,作为巫者出身,他当然也有着相当的医药保健知识,因此他的身体应当是保养得不错的(屈原喜欢佩戴香草,这有益于驱蚊虫和健身)。

  12 、事实上,屈原是高寿而终。屈原的出生年代,众说不一,大体在公元前353年~前335年之间,笔者暂取郭沫若的公元前340年说(实际上更可能的应是公元前343年)。屈原的去世年代亦众说不一,多数学者认为是公元前278年,亦即秦国大将白起攻陷楚国郢都的那一年,屈原因绝望而投水自尽(时年62岁)。

  但是,屈原在记述郢都沦陷的作品《九章·哀郢》中,却分明说自己“至今九年而不复(指返回郢都)”,表明该文写于楚国郢都沦陷9年后,亦即公元前269年;它可能是流传下来的屈原晚年的作品,诗中“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乃垂暮之言。也就是说,如果屈原死于写《哀郢》的那一年,他至少已经是71岁的高龄了。如果屈原写完《哀郢》后又活了几年,那么他的寿命恐怕在孔孟之间(孔子73岁,孟子84岁)。

来源: 《屈原诗歌图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4-29 07:23 , Processed in 0.05459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