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800|回复: 38

在姥姥家过年的日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3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日子忙忙碌碌,生活不咸不淡,一转眼,小年到了,大年的脚步声也已经清晰可辨了。晃晃悠悠中,心里老觉得少了点什么。思来想去,终于明白,原来是少了点年味。是呀,现在过年,虽然物质生活比以前更丰富了,年却越过越没有味道了。不禁对小时候在姥姥家过年的日子,越发的怀念起来。
   
       以前春节都是在姥姥家度过的。姥姥住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里,那里民风淳朴,传统观念很重。那时候的春节过得特别有意思。只要放了寒假,我跟哥哥就会像小鸟一样的飞到姥姥家。过了小年,姥姥就开始忙忙碌碌的办年货,蒸饽饽。姥姥只有我母亲和小姨两个孩子。因为父母、小姨他们都在外面工作,回来的要晚一些,周围的邻居大妈大婶们、姑娘媳妇们就都来帮忙。一时间,老屋里面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姥姥家做出来的大饽饽真好吃。白白的面粉中,加进了喷香的花生油和白糖,有的还要加进鸡蛋,做出许多花色来:有带着两片碧绿叶子的粉红脸、歪歪嘴的大仙桃;有两头弯弯、中间挑起一个鼻儿、插个红枣的大元宝,还有瞪着两只红豆眼睛、浑身长刺的长长的圣虫,或者全身都插满红枣的大枣饽饽,再或者是加上红豆、绿豆陷做成豆饽饽,还要点上五彩的颜色。什么都不加的,就用花朵形状的印模点个红花点,姥姥叫做石头饽饽。当然吃起来是又喧腾又软和的。
   
       一个大饽饽至少也有半斤来重。圣虫更大,相对弯曲着,一个大锅里只能蒸两件。这样的大件只有经验丰富、又有劲的大妈大婶们,才担得起这样的重任。小件的饽饽一般由我和两个小姑娘来做。我喜欢做纤腰盈盈的宝葫芦,涂着红嘴嘴的小仙桃,或者捏出尖尖嘴巴、用芝麻做眼睛、用剪刀剪出刺来的小刺猬,还做老虎、兔子,反正喜欢做什么没人干涉。还要额外做一些小枣饽饽,预备着亲戚、邻居的孩子们来拜年的时候,一人一个。我是算大半个劳力的,哥哥却跟着来胡闹,他要了一块面,做了一个拖拉机,又做了个大飞机,看他笨手笨脚的样子,大家都笑不可支。
   
      蒸的时候,还要做一个小鸡模样的东东一起放进锅里,姥姥说那是看锅姥,大概是专门管蒸饽饽的神吧。蒸好了头一锅,先把看锅姥拿出来分着吃,大家你一口我一口的,都赞好吃,这大概也算是对蒸饽饽的人的一种奖励吧。拖拉机和飞机也蒸熟了,我们几个孩子抢着吃,吃得那个香呀,决不是现在买的馒头可比的。
   
       各种花色的大饽饽蒸了一锅又一锅,蒸完大饽饽蒸包子。过年的包子里面一定要有豆腐和粉条,寓意幸福长久。不间断的烧火让炕上的席子也发焦了,坐在炕上都烫屁股。屋子里时常热气腾腾,香气四溢。那时候农村里还没有冰箱,凉透的大饽饽和包子收藏在大砂缸里,盖好密封,吃的时候拿出来,上锅一蒸,跟刚做出来的时候一个样。大砂缸里的吃食一直保存到二月二也不会坏。
   
       靠近年根了,父母、小姨他们单位都放假了,又带回来各种年货。家里人开始烀猪头、烀下货、烀猪蹄,熏鱼、熏肉,炸面鱼、炸抓果,还要熬冻。我对那些大鱼大肉的不大感兴趣,最喜欢吃自家熬的冻。熬冻的时候需要用一种海草,毛茸茸的叫做冻毛的,还要加上猪皮,加各种调料,在大锅里熬呀熬,最后终于熬成稠稠的汁。放凉了,就凝结成了晶莹剔透的冻。用快刀切成小长条或者小方块,撒上葱姜、香菜,再淋点麻油,吃起来口感滑腻盈润,鲜香醇美,清爽宜人。
   
      忙忙碌碌的,一晃就过年了。大年三十的早上,起来要吃面条。姥姥说那是串钱的绳子,当然喝得越多越有钱。吃完早饭不长时间,就有锣鼓声传来,很快一大群人就笑呵呵的来到姥姥家门口,在门口又好一通敲锣打鼓的。因为姥爷是解放前的老八路,后来牺牲了,姥姥成了烈属,在村里极受尊敬。每年村里都要来送慰问信、红灯笼,还送来大红的对联。父亲早就在门口等着了,接过慰问品,开始散发香烟。人们吵吵嚷嚷的说笑一气,又敲锣打鼓的往下一户军烈属家中去了。
   
       这边父亲和哥哥就开始贴对联了。母亲熬好的浆糊,被刷在父亲新漆好的黑油油的木门上。父亲比划好合适的位置,先把对联的顶端固定好,哥哥再拿一个新的笤帚轻轻的扫过,对联就平平整整的贴好了。黑底上衬着鲜红的对联,分外喜庆祥和。里里外外所有的门上都贴好对联,让人有焕然一新的感觉。
   
        接下来的时间,没洗澡的赶紧洗澡,没洗头的赶紧洗头,家里和个人都收拾的干净利落之后,母亲和小姨就忙着准备午饭。中午吃黄米或者白米干饭,一定是粘米。各种好菜开始下锅。最好吃的是鸡粉条。三十中午的鸡粉条,用真正的跑山鸡剁成小块,加入村子里自己做得粉条和各种调料,满满的熬上一大锅。鸡肉倒是不大吸引人,我最喜欢那个粉条,那个香鲜的味道真是无法言说。我长大后自己试着作过很多次鸡粉条,总是做不出那个味道。
   
        年三十的晚上,要吃囫囵陷的饺子(也就是纯肉陷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大菜,男人们要喝白酒的,正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时候。姥姥端坐在炕头,也领着女人们喝点酒。年轻的时候,姥姥酒量很大,在灶屋烧火,也会去舀小半碗自家酿的地瓜烧来喝,随着岁数大了,姥姥不喝烈酒了,偶尔喝点红枣酒或者葡萄酒。我记得有一种酒叫做白玉露的,正是最受女人们喜欢的一种果酒,连我也会喝上一小盅的。
   
      吃完饭,北桌上的供品摆得满满的,一般都有一碟桃酥、一碟蛋糕、一盘苹果、一盘水果糖。大饽饽要叠罗汉一般摞得高高的,左右各一摞。两个古旧的花瓶里插着竹子和松柏。神柱(就是族谱一类的画着人物、莲花,写满祖宗名讳的纸或布幔之类)挂上了,神柱下面还要贡上钱,包在红纸包里。摆上香炉点上香,鞭炮“噼里啪啦”的响起来,开始祭拜祖宗。姥姥先磕头,其他人按照辈份、长幼都来磕头。我是不肯磕头的,姥姥说我腰硬邦。也许因为是个闺女吧,也没人强迫我,但是哥哥要是不磕头那可是不行的。
   
       祭拜完了,再另外准备一些酒菜、糖果、点心之类的,给来磕头的人好用。
       所有的灯都打开,新年画也贴得熨熨帖帖,窗明几净的家里面灯火辉煌。外面大门口也挂起红灯笼,映衬着鲜红的对联,连空气中也弥漫了浓浓的年味。
   
       接下来就开始陆陆续续的,有本家的一些晚辈们来给姥姥磕头了。姥姥是村子里的老祖宗,辈份最长,连着我也常常被称呼为大姑、小姑奶的。常常有人一进门就喊:“老太,我给你磕头了!”作了一个揖就跪下去“咚咚咚”的磕起头来。姥姥穿着素净的灰布斜襟袄,袖口翻出一段雪白的衣袖,头发一丝不苟,盘着腿稳稳的坐在炕上,等那人的头磕得差不多了,就让旁边站立侍侯的小姨把来人拉起来。来人又喊:“姑爷,我给你磕头了。”慌得父亲赶紧拉住不让磕。扯着来人到炕上的小矮桌前坐定,拿出早就预备好的小菜,喝两盅小酒。这种酒一般都是浅酌小饮,因为到了下一家也是这样。
   
       一时间,家里人来人往,酒喝了一瓶又一瓶,菜不够就再添上,那些提前做好的大鱼大肉,这时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烟、糖果和点心也不知道发出去了多少,好在家里年货充足,总能打点来人满意。
  
        到了子夜时分,全家人都要召集到一起,再放一通鞭炮,放焰火、魔术弹,发纸、上香、祭拜祖宗。然后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一定要吃芋头,寓意来年有余;吃南瓜,我们叫做瓜菜,寓意发财,外加一些清新小菜,主食还是饺子。家里灯火彻夜不息,直到天明。
   
        初一的早晨也要吃饺子。是头天晚上母亲和小姨包好了的,我一般专门负责饺子皮。从十三四岁之后,每年的饺子面差不多都是我和好的,因为我和的饺子面,软硬适度,劲道还不粘手,被家人戏称为“胶东第一和面手”。我这“第一和面手”擀的饺子皮团团圆圆厚薄均匀,速度还快,供应母亲和小姨两个人包还绰绰有余。
   
      虽然都是饺子,每顿都有不同的名目。特别是初一的饺子,里面要包上洗净消毒的硬币、大红枣,还有栗子。硬币当然是寓意来年有钱,枣大概是时时早、事事早的意思,栗子寓意办事利落不拖拉,枣、栗子合在一起,还有“早离子”也就是早生贵子的意思。
   
       包的时候特别有意思,大家都悄悄的给那些特殊的饺子做上记号。哥哥一趟一趟的过来看。初一早上饺子煮好之后,被盛在高梁秸编成的大托盘里端上来,全家围坐一起吃。那些热气腾腾的饺子,白生生的挺着圆鼓鼓的肚子,提前做好的记号都消弭不见了,实在是很难分辨出哪个不一样。于是大家都被鼓励多吃,吃到一个钱饺子就欢呼一声,就像真的发财了一样。吃到枣和栗子也都高兴的展示出来,没吃到的就加紧向饺子进攻。每年的这顿饺子,我们这些孩子都会吃到肚儿圆圆。

         从年三十晚上开始,到初一整个上午,几乎走遍全村去拜年。那时候我穿着一年中最漂亮的花衣裳,小辫上还扎着鲜艳的蝴蝶结,跟着哥哥他们一家一家的串。因为这一大串人中,就我和二舅家的小妹是女孩,其余都是些半大小子,我们两个倒是特别受优待。收到的小枣饽饽、糖果、点心、花生、苞米花等等不知道有多少,口袋装满了,手里拿不了了,跑着送回姥姥家去,再继续拜年。
  
        到了初一的下午,基本上就没什么事了,像我这样的半大姑娘姥姥也不再分配什么活计,顶多就帮着剥根葱、择点菜什么的,最累的还是母亲和小姨,又要做饭还要招呼来问好的客人。姥姥上午在家接受人们的问候,下午到几个老姊妹家去坐坐,多半都是老人们到姥姥这里来拉呱,说些家长里短的。父亲、姨夫两个就下棋,争得面红耳赤。哥哥他们凑在一起打扑克,或者坎大山,不时的有哄笑声传来。我无所事事的,就找些闲书来翻看,轻松而慵懒,因为头天晚上熬夜而打瞌睡。
  
        到了初二,又有精神了。因为外村来的秧歌开场了。跑着去看,有时候甚至跑到别的村去看,热闹非凡。本村的大戏接下来几天连着上演。开场锣鼓响过,支部书记亲自粉墨登场,带领乡亲们一起乐呵。我是铁杆的戏迷,只要唱戏我基本都在,冻得直跺脚,还一直坚持到散场。回家之后就拿被单披着,把围巾束在腰里,咿咿呀呀的学小旦唱戏。可惜我如此热爱戏曲艺术,从小竟然连个小龙套都没有跑过。
  
        一直过了初七,休息几天,又到了正月十五闹元宵的时候了。一般都是十五、十六耍龙灯、跑旱船,闹过两天,人们就该准备干活了,我也该上学了。直等到二月二再庆祝一番,年就算是热闹、红火的度过了。

         一年又一年,我早已经不是那个天真烂漫、懵懂无知的小女孩了,也不能再到姥姥家去过年了。在所谓的“城里”过的年,或许是因为工作的繁忙操心的事儿多了,也或许是因为长大了,便少了些新奇与惊喜的心情,现在过年多了些礼貌也少了些乡情,缺少了那份忙碌和疲劳,多了些淡泊和无聊。什么时候能够重回过去,再过一个真正的快乐的春节呢?

点评

谢谢海云加分鼓励  发表于 2014-1-26 13:43
谢谢大漠加分鼓励!  发表于 2014-1-24 18:50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8 收起 理由
海云 + 4 真好!"早立子"吧~
大漠之风 + 4 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4-1-23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怀念过去的那个有年味的年
发表于 2014-1-23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才女 大体上和牟平的风俗一样 现在糖果瓜子好吃的 小孩估计都不要了 有限的口袋装不了捏些东西 装点无花果葡萄干 巴旦木 还差不多哈  其次轿车多了 窄街道根本停不了车了 票票已经不是一元贰元 伍元拾元  基本成一色的毛爷爷
发表于 2014-1-23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帖子,心里的年味浓了。
发表于 2014-1-23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怀念小时候的春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sunny 发表于 2014-1-23 16:04
真怀念过去的那个有年味的年

一样的感受啊{:soso_e181:}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琪琪 发表于 2014-1-23 18:32
真怀念小时候的春节~

一样的怀念{:soso_e181:}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富山老地主 发表于 2014-1-23 18:28
看过帖子,心里的年味浓了。

寻找年味~~~
发表于 2014-1-23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糙。年底到了都开始怀旧了么
发表于 2014-1-24 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去的再也回不去了。现在流行“新年新气象”,是这样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4-18 20:15 , Processed in 0.05883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