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481|回复: 143

易被误解的文化常识摘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6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本帖最后由 思苇 于 2013-12-7 07:19 编辑

开个帖子,不是原创内容,也就属于灌水,就在水区吧。
摘记一下容易被误解的一些文化常识。留着自己查看。

“七月流火”,这里的七月是指周历的七月,也就是夏历的八月,等于同农历八月;“火”是指大火星,古人发现大火星逐渐向西方迁移,坠落的时节,天气就开始变凉。因而“七月流火”是指:天气变凉的信号。
《诗经·国风·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现代多误用于形容天气炎热现代多用于形容天气炎热,但很多汉语学者认为这个词形容“天气炎热”是不恰当的。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2 收起 理由
绿雨海 + 6 有意思!赞!
古风 + 6 鼓励一下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3-12-6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思苇 于 2013-12-7 07:19 编辑

“三甲”
“三甲”源自我国始于隋唐的科举考试制度。自宋太平兴国八年始,进士殿试后分一甲、二甲、三甲三等,合称三甲。
以清代科举为例,分四级:童试包括县、府、院试,考中者为生员,通称秀才;乡试是省级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全国性考试,考中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在会试后举行,由皇帝在宫中主持,也叫廷试。贡士均可参加,以成绩高低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只取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若干名,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
“三甲”人数各个朝代不尽相同,以清光绪癸卯科为例,共录取进士360人:一甲3人,二甲183人,三甲174人。如此看来,前三名只是一甲而非“三甲 ”,“三甲”是殿试中榜进士中的末等即三等。
发表于 2013-12-6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干嘛设定那么高权限呢?同分享一下,好多知识并不是大家都知道的,摘录的也是可以共享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12-6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刊之论
成语。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

“不刊之论”不是“不能刊登的言论”,而是指“不能改动的言论”“比喻言论的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

汉·扬雄《答刘歆书》:“是悬诸日月不刊之论也。”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下愈况”与“每况愈下”
“每下愈况”与“每况愈下”两词,常见有人提及和用到。“每况愈下”是“每下愈况”之误;前者只是后者演变而来。所见有关成语词典上,几乎无一例外地持此说。有人认为:“每下愈况”和“每况愈下”是两码事。

  “每下愈况”源出《庄子・知北游》,原文是庄子说“正获之问于监市,履?也,每下愈况”。意思

是说,管理市场的官员从经纪人那里知道,用踩踏猪的办法来判断猪的肥瘦,越是向下踩踏,就越能正确判定。以此比喻越向下、越深入推求,就越能了解到真实情况。而有人把“每下愈况”用来指事情越向前发展,就越能看出眉目来。这虽和原意有些不同,但并不相悖。

  而“每况愈下”源出南宋文学家洪迈的《容斋续笔・蓍龟卜筮》。原文是:“人人自以为君平,家家自以为季主,每况愈下。”意思是说,人人都自以为是,家家都自以为贵,情况越来越糟糕了。《容斋续笔》虽比《庄子》晚,两个词中用的字又都相同,但实在看不出两词是同一个意思。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2 收起 理由
闲云野鹤 + 6
绿雨海 + 6 学习!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鼎”
夏朝经历了470年,到前1600年,夏桀无道亡国,九鼎为成汤所得,成汤就建立了商朝。商朝经历550多年,到前1046年,纣王暴虐亡国,九鼎为姬发所得,姬发就建立了周朝。到前606年,楚庄王想取周而代之,就借朝拜天子的名义,到周王室去问九鼎的大小轻重,结果在周大臣王孙满那里碰了一个软钉子。王孙满说:“统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庄王很不服气地说:“你不要依仗九鼎,我楚国有的是铜,我们只要折断戈戟的刃尖,就足够做九鼎了。”王孙满说:“大王您别忘了,当初夏禹是因为有德,天下诸侯都拥戴他,各地才贡献铜材,启才能铸成九鼎以象万物。后来夏桀昏乱,鼎就转移给了商;商纣暴虐,鼎又转移给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虽小却重得难以转移;如果天子无德,鼎虽大却是轻而易动。周朝的国运还未完,鼎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庄王无话可说。从此以后,人们就将企图夺取政权称为“问鼎”。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里巴人
战国时代楚国的民间乐曲(下里即乡里,巴人指巴蜀的人民,表明做歌曲的人和地方),后来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与”阳春白雪“对举。
  战国时代流传于巴、楚交汇之地的《下里巴人》,应该是周武王伐纣时巴人乐歌的历史延续与自然演进。关于《下里巴人》的记载始见于宋玉的《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一部分保留在古籍中,一部分埋藏在地下,一部分流传在民间。民间文艺之所以千古流传而不绝于世,在于它通过人民大众世代口头传承的形式,既可以免遭“焚书”之劫,又可避“文字狱”之难。战国时期流传于巴、楚民间的《下里巴人》,便是由古代人传承下来的原始乐歌,巴人是一个历史十分悠久的民族,其历史可上溯至夏禹时代。
  宋玉将当时(楚王即楚襄王,其年代在公元前3世纪)楚地传唱的歌曲分作三类:一类之《下里巴人》相当于现代的通俗歌曲;二类之《阳阿》、《薤露》比较通俗;三类之《阳春》、《白雪》为高雅歌曲。
  后来泛指通俗文艺。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方之家
解释 大方:大道理。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
  出处 《庄子·秋水》:“今我覩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於大方之家。”
  宋 欧阳修 《送方希则序》:“是以君子轻去就、随卷舒,富贵不可诱,故其气浩然,不见於喜愠。能及是者,达人之节而大方之家乎?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呆若木鸡

本意为褒义、现多用于贬义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
  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憍而恃气。”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庄子·达生》

      “呆若木鸡”的故事中蕴含着极深刻的内涵:修炼最重要的是达到一种心神合一的精神境界,以这种心境来驾驭一切,才会无懈可击、无坚不摧、无往不胜,而这种境界,只有德才兼备者才能领悟和达到。能达到这一境界的人,心平气和,以静制动,心不浮,气不躁,大智若愚,实为大器之才。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梅开二度
    “梅开二度”是一句成语,意思指同一件事成功地做到两次。此成语在足球很常见,意指在足球比赛中一名足球员在一场赛事中进两球。“梅开二度”实源于惜阴堂主人所编小说《二度梅》,京剧、越剧均有此戏。
    描写了梅良玉与陈杏元的爱情故事:唐朝时候,梅父被当朝宰相卢杞陷害,良玉在梅花盛开后又被狂风吹落的夜晚祈祷:若梅花重开,其父冤情得以昭雪。梅花果然二度怒放,后良玉与陈杏元得以团圆。
    如此可见,“梅开二度”原本表达的意思是好事再现,并没有不健康的义项,更没有“男女再度欢好”的意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4-20 11:18 , Processed in 0.05994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