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7|回复: 1

【3月作业】王建波《垛石口后诸村景物记之二:井泉溪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1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垛石口后诸村景物记之二——井泉溪渠
王建波



山村无水终觉干枯,而口后诸村几乎村村傍溪临壑,各有各的山水景观。为了山地灌溉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起的几处小型水库及引水渠跨沟绕山,也别有特色。

最早到口后,是到徐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路旁隔着沟的那栋塌了半边屋顶的石头房子,房后有一口水井,木质的老辘轳犹在,旁边的牵牛花纷乱而热烈,水井旁的菜园,长着半趟大葱,一下子就让人想起往日的田园时光。水井临着的溪沟称为西河,夏季平时水量也不大,有些脏乱,但沟堰是捡取河中大小不一的原石块干砌的,仍不失传统的溪沟堤堰特征。

那一时期萨苏的博客正流行,我也关注过一段时间,他曾提到的一口抗日战争期间的英雄井,就在那座辘轳老井的对面,隔河相望的溪沟东岸,也是祠堂门口的路西边。原是村中饮用水井,虽然不深,但水质极好,半数以上的村民都喝这口井水,村里做豆腐的徐贤虽然住村东半山上,隔井二里地,却也舍近求远,来此井挑水,做出的豆腐豆香浓郁、细嫩爽口,远近闻名。

那则革命轶事,在博客已不能正常浏览的当下,暂录于此,以待详考。萨苏根据侵华老鬼子桑岛日记记述,一九四二年末日寇大扫荡中,在招远石棚村,抓到一名干练而有气质的八路干部,当时大雪弥漫,走到离招城约三十华里处,那八路说道,这场战争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猛然高呼一声,中国共产党万岁!!纵身跃入井中,日寇都惊呆了,曹长小泉说,要死,就成全他吧,朝井中连开了五枪,顿时,烈士鲜血染红溢满了井水。1970年代的一年夏日暴雨倾盆,河水瀑涨,洪水漫过公路,灌入井中,井水混浊无法饮用,生产五队派徐锐和老伯徐皖清等3人,架橹辘淘井,淘水时老伯说,这口井是第二次淘了,第一次是来鬼子的时候,有一八路投井,被鬼子打死,满井的血红,捞起尸身时,身上露着棉花,淘井淘上些子弹壳等,老伯这一回忆,佐证了老鬼子日记中连开五枪的记述。英雄所投之井,确定为徐家此井。

村子南端,西河与前涧(口后王家村北的那条沟壑)相汇,还有井泉一口,水质优良可堪治病,井台尚存。此处水边台地有柿子林和老柿子树多棵,景致优美,河涧交汇处上方不远,设有提水水闸一座,是通向“创业渡槽”的石砌干渠终点,顺西河北下,河西即是山地陡坡,山腰以上松树与黄檗丛生,石砌干渠蜿蜒于半山腰,干渠之下、滨河之西点缀有民国徐家小学、公社时期的徐家机器磨房,及部分民居,公路与河西岸间有多架小桥相连,颇堪驻足眺望,渠河桥井,层次丰富,如能规划得宜,实是一大景观。

如果说徐家的英雄井已无法想象其原来的形貌,在口后王家的村北杏园的西侧地堰下方,村西水沟的下游,也有一口水井,一切皆是旧时模样。从村北老街西口的土地庙向北拐,顺地势而下,即是通向水井的蜿蜒小路,原石砌的地堰、河堤、石砌的井台、石铺的路面,恍惚可以看见挑着担井挑水的人影上下。王家村西水沟现在已被西侧公路旁的新居挡住了大半,但其东侧旧沟堰尚存,沟旁是高包台下的民居一列,沟堰边点缀有杏、桃杂树,北端靠近土地庙有一处石板桥,旁边的巨石磊落,景观也很好,结合通向水井的小路,当年曾规划设计了一个入口的台地景观广场,但现在一切已被粗暴填埋,不见溪沟只有管道,不见地势只有停车场,那口水井,也再不能畅达。

徐家西河的上游流经韩家村中,现在虽已淤没大半,但溪沟从村中穿过,也只有宅科如此,且离村民居舍更近,加上门楼前临溪空地多植杏桃与柿柳,景致更好。更值得一提的是溪沟离开村口的位置是一处高约四五米的断崖,夏天雨季时,是不大不小的一处瀑布,口后韩家这时就成为瀑布上方的村落了,瀑布下方是一处溪湾,芦苇摇曳,可惜现在已经垃圾半掩了。从溪湾向下到徐家的提水闸上方原有一块面积很大的古柿园,近些年因柿子无销路,古柿也砍毁太半,这瀑布柿园的景致要想恢复已经很难了。

韩家除了村中的溪沟,溪沟的上游是一处小水库,水库的堤坝上下两层,且其出水口处还设有架空的渠桥,设计颇有特色;水库水清石美,除了不协调的几座现代坟茔,南侧岸边有一条小路蜿蜒通向沟谷深处,白杨高耸于乱石丛中,野鸟低回于杂树之间,这一地带已是著名的凤喙山山腰。村北半山腰还有从山石上劈出来的一条小水渠,水从徐家创业渡槽那边引来,有些像微缩的红旗渠,大石、杏树、柿树随处可见,也可一观。

韩家的乡村景观是如此的有特色,可惜大概是因村中没有特别精致一些的宅院,而未能申报成为中国传统村落,是一大憾事。
(未完待续)


发表于 2024-4-1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内容转自【不二写作】群,未征得发言人意见,若有不当,请告知,将删除。


王建波 00:08
王家、徐家、韩家的杏花景观,清明时节可堪踏青。

梅兰 02:30
@王建波 看了这些傍溪临壑的小村景观,好想骑自行车去看看啊。都是招远地界的?有点远,有没有地方可以落脚住下?

山人 07:39
这样记录很有意义。中国古人的装置之美,其实已经失传。因为古人把房子看得最为次要,房子只是可有可无掩映在大自然里的点缀物。这也是王澍在《造房子》里的观点。

致和堂乔太守 07:45
王博士的文章,正卡季节节点。按照这两篇散文的指示去走一遭,一定不负此行。[强]

山人 07:48
@致和堂 太守写朱宋徐家,也有这种意识。考察与记录各种市集及作坊的景观布置,就很有人文眼光。

致和堂乔太守 07:52
我是基于乡愁,写了那些不成形的东西。正如兄所说,如果把我们村,发生在晚清民国那些事情连起来,出个东西,确实可以反映那个时代的风貌。

山人 07:57
和金宇澄在《繁花》里画上海闹堂那样,凭记忆与考察的脉落,手工画出图来,插入书中。

致和堂乔太守 07:58
一口古井,及其周围的形貌景观,都能代表一个时代,都能留下一段故事,都能引起人们的回忆,可见保护古代一切历史遗存,是多么有意义。

山人 07:59
文化,其实来自对细节机理的发现捕捉与智慧关联。

致和堂乔太守 07:59
好主意。可惜我不会画。

山人 08:03
台湾印刻版,就有这种人文意识。

微信图片_20240401141819.jpg

山人 08:04
后面那本,是大陆版。

山人 08:04
高下立判。

蒹葭 08:23
附近村子可以一观的太多了呀。

梅兰 08:26
@蒹葭 特别喜欢傍溪临壑的原始村落。

郑郑 08:43
有点小向往呢@王建波 

姚明 10:31
拜读王博压哨新作《垛石口后诸村景物记之二——井泉溪渠》,除了佩服王博的细致观察和精准描述,更被王博浓浓的乡村情怀感动,这篇文章既有田野调查的范式,也有文学化的典雅语言,可见王博深厚的学养素质[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5-2 20:22 , Processed in 0.05109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