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0|回复: 1

[史海钩沉]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旧人旧事三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4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烟台旧人旧事三则



口述 / 张继先 整理 / 杨衍杲(1997年12月发表)


114532p38m2m78comech3i.jpeg


一、烟台私立贞静小学点滴


烟台私立贞静小学,是1927年烟台私立振华小学(张氏族办的小学)校长张醒南和该校教员张宇雨、张星垣等人发起创办的一所女子小学。校址设在(编者注:奇山所城)北门外东街,用张宇雨的一处房。开始只有一个班,是复式教学,主要招女生。


学校初办时,名声质量都不错,个别姐姐可以带弟弟,姑姑可以带小侄。全校仅有少数几个男生。后来经费不足,仅靠学生学费不足开支,于是组织了校基会,公推张敬唐(编者注:一般写张敬塘)为董事长兼校长。


张敬唐在草市街新盖了十六间房租给学校,开辟了四个教室,原来的校部也增办了一个教室,这样就开六个班级,即1—6年级。草市街校舍为总校,北门外东街校舍作为分校,分校教室后面开办了一个规模不大的操场,这样初具正式小学的规模。


只是经费还缺乏,又不得不想办法维持正常开支,于是1932年张敬唐特邀聘张氏本族有教学能力、家庭经济条件又比较优越的人来校任教师,被聘作教师的有张继先、张晦庵、张式庭以及原在振华小学任教的张宇雨、张星垣,并加聘这五人为校董。


条件是都无固定的工资,尽义务,都任中高年级教员,这五人便心甘情愿地包下四、五、六年级所有主要课程,不计报酬。外聘的教师都按当时社会上的教师工资标准发给工资,这五个人的待遇是在学期终了结算帐目时,有余则每人发给少数车马费,无剩余即会餐一顿,作为酬劳。


他们5人精神饱满,终日靠在学校,忙忙碌碌愉快地过着教学生活。有时外校来聘教师的,想聘走他们,他们互相牵扯着,谁都不让谁离开。他们认真负责,处处为学生着想,师生感情融洽。


贞静小学特别重视学生学习成绩,成绩一定要及格或优越方能毕业。六年级毕业后,多半能考取较理想的中学,由于学生基础稳定,升学率较高。1944年贞静小学毕业女生考取本市女中的学生就有八人,成绩都在前二十名以内。


八女中仅有六个班级,校址在海岸街广仁路青年会内,每年只招收成绩较优的学生50人,被录取较难,而贞静学生这次不仅被录取最多,且成绩多名列前茅,八中校长徐梦麟大为惊奇,他平时还不知有个贞静小学,更不知该校设在哪里,各处查访该校的情况。一时贞静小学的教学传为美谈。


贞静小学的毕业生有了牢固的学习基础,再经高等学校深造,不少人为祖国建设做出了贡献。


如张春栋在上海之江大学毕业后曾在烟台地区建筑公司任总工程师(现已去世);张春镐在北京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后,现在山西太原工业大学任电机系教授;女生如:宫懋芳,山东大学医科毕业,后任安徽合肥中医院主任医师;张淑卿,现在北京,是一位女作家。张蕴璧现在西安西北大学任化学系教授;王奇璐现在北京,已成为著名癌症专家,曾去德国讲学三年;其他在各地任中、小学校长的,亦颇不乏人。


贞静小学所用的校舍,总校属张敬唐,分校及后面的操场属张宇雨,均未支付房租(房、地主都表示不收)。


解放后,贞静合并在振华小学,后改名建昌小学。



二、张桐人、迟鲁棠、张镜孙



(一)张桐人,宫家岛人,出身豪富。在北大街开设张桐记海味店,颇有成就。


他写的行书苍劲有力,超群不凡,因被当时文人所仰慕而应酬不下。有时由他帐桌先生代笔,他的帐先生酷爱他的书法,下力模仿,形神都有相似之处,往往以假乱真。


他的生平详情,已于《烟台文史资料》第十八辑有所撰述,今不赘笔。


编者注:愿意了解《烟台文史资料》第十八辑有关文章的读者,请点击下面标题阅读——


后代回忆山东省老烟台市宫家岛籍张桐人


(二)迟鲁棠,上夼村人,出身农民,幼年读书时聪颖过人,名列前茅。张的一个堂哥与他是同学,读书勤奋,不甘落后,但不及他聪明,总超不过他,以致精神疲累过度,得痨病不治亡故。


迟鲁棠身体魁梧,面庞俊秀,言语动听,潇洒不俗,成年时在大连经商数年,颇有积蓄,在“九一八”事变前几年,突然改变经商之路,把在大连的所有商店一律收庄,所得资金全带回烟台。买房闲居,“九一八”事变发生,他未受丝毫损失。


他在烟台买有两处住房,一处在东南台子,一处在西关南街。他从大连回来后未做什么事业,夏天即去毓璜顶庙里租借一间约有十几个平方米的小屋,闲时好友小坐,内谈有鸿儒,外扯有天地,南瞧有高山,北望有大海,极为清雅舒心,他与好友谢涤尘(即谢鸿焘)每天在那里谈诗论字,饮茶遣兴。


谢爱好音乐,精于琵琶、古琴、吹箫,有时弹弹琵琶以助兴,迟鲁棠也爱音乐,邀张继先教他吹笙,以他的超人聪明,很快即已成“调”。有一次邀张及张的几个弟兄带乐器去那里同奏,张继先听到谢涤尘弹的琵琶和吹的一段箫,曲调幽雅,娓娓动听,造诣极深,非从苦练而得深厚工底难以有此成就。


他的书法正如其人,隽秀流畅,能启发人的美感,他为人厚道,有求必应,凡求他写字的,无不答应,并很快完成委托,令人满意。他有女儿一个,儿子十个,亦颇自豪。


(三)张镜孙,名春锋,字镜孙,他的祖父得有清朝徵士雅号,门前悬挂“徵士第”匾,住所城西门里粮店对门。


张镜孙小学毕业,受业于徐龙冈先生,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年轻时即爱好古文物笔墨纸砚、古玩、纸扇石章书画等,有一个下乡收古文物的徐老客,收到比较名贵的东西,先送给他挑选,得意的他就买下,他最喜爱王懿荣的字,除下功夫临摹外,并从徐老客手中买到两方王懿荣生前书写使用的石印章,更提高学王懿荣字的兴致,他曾经写过一副学王体的对联,被开艺林阁古董店的一位尊长买去,认为是真品,后经说明情况,方告上当了,大家传为一笑谈。


他的石章有很小的一块田贡,还有田白、昌化鸡血,大方的牛角青墨田等等。他特爱好纸质折扇骨,扇骨重视雕刻,以刻工粗细来评价值的高低,扇面上的书画,以优劣来定是否有收藏价值。他保存折扇不下二、三十把。


他书法除摹写王懿荣体外,还写钟鼎,对正、草、隶、篆都下过功夫,有所造诣。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保存的文物全部丢失,这是他生命中遭受的一个致命的打击,他挨过斗,不久病逝。



三、邢仙坡



邢国海先生,字仙坡。原籍平度。他兄弟数人,在烟台开磨房,为人加工粮食,还开一个片片铺,兼营打马掌生意(打马掌俗称钉驴蹄子)。住烟台现在南大街工商银行后面,属现在华茂街范围,旧称四道弯。他住独院,西部有一处小规模墓地,一个时期他还曾经在那墓地周围修理成一个小园,在那小园养着几箱蜜蜂。


他爱好书画,画山水画,写篆文,更酷爱石章,也喜养花。他是张继先父亲的好友,时常来找他父亲聊天或下象棋。张继先称他“邢四伯”。因与张父有同嗜好,故往来频繁。


他家藏有大、小石章不下数箱,质量上乘的有昌化鸡血、福建寿山石、浙江青田石,还有墨田牛角青、白寿山冻石、青田灯光冻等,都是不易搜集的。张继先爱好画山水,爱好石章,都是由于受他的启发感染。


他好刻印,后期因眼力较差,刻“铁线”形式的刀法有些困难,不得不专刻“苍老”“破刀”等类格局的印章,刻出的印章苍劲有力,超脱不凡,令人爱慕,为当时所少见。


他曾将他所藏的印章及他本人篆刻的印章制成一本印谱,颇为观者所赞慕。张继先也曾仿效他的办法,装订宣纸本,特去加盖他刻的印章以及他保存的石章。张也曾从他那里购求过数方有名气的石章如昌化鸡血、寿山冻石,极为珍贵,可惜于文化大革命时期随同他原有的几件珍贵物品被红卫兵统统拿走,至今不知下落。对此,张继先极为惋惜。


张继先喜爱山水画,也是他耐心示范指教的结果。


114532iayo0iildqz0wdbc.gif

114532izb9ocodsadh9k9l.png


文 / 杨衍杲


几年前,在一次采访中,听一位老先生说起张继先,凭职业习惯,估计这位老人会是烟台历史的“古董”,于是我去拜访。第一次,我们就聊得很投机。从此,我们成了忘年交。


张老先生很欢迎我常去他的家(一幢传统的烟台四合院的北屋)里坐坐,我也喜欢有机会常去看望他,这样,既可以向他请教烟台历史上的一些事情,也可以给他一点儿慰籍。


说张老是烟台的“古董”,是因为:其一,他世居烟台所城里,本人生于1907年〔编者注:所城张春兰整理编印的《所城張氏創辦煙台振華小學》书中标注张继先(绍型)1909.3-1997.5〕,基本从小生活在烟台;其二,他是“国大代表(国民党统治时期。


1948年在南京召开的“国民大会”烟台代表)”张景堂(烟台人)(编者注:即张敬塘)的堂弟,间接了解一些当年不为一般人知晓的事情;其三,他读过新旧时代的许多书,知识丰富,思维还算敏捷,尽管年迈,耳朵稍背,腿手欠灵,但丝毫不影响他对烟台的人文习俗,风土掌故的忆述。


我每次去看望他,都会获益匪浅。遗憾的是,今年中秋节后,我再去拜访他时,他的两扇旧式黑门紧闭,几盆经常侍弄的花草在窗前萎谢着迎风摇曳。见此情景,我的心里陡然一沉。


据邻居大娘说,几天前,张老先生出门送客,绊倒在街门口,因为抢救无效,再没能回到他这间古朴却书香味很浓的小屋里。听到这个消息,我迎着萧瑟秋风,默默伫立在他冷寂的四合小院里,很久,很久……恍惚中,一种“鹤去楼已空”“曲终人不见”的帐惘痛楚之感陡上心头,似乎那几盆萎谢鲜花后面的玻璃窗内,冥冥烛光中瘦削的张老先生仍在认真地向我讲述着一段又一段“老烟台”的故事。


对张老先生的猝逝,我惋惜。某种角度说,张老先生的在世,是烟台的文史资料的一种财富。然而,他走了,突然地走了。我觉得应该写写他,让大家知道:有这么一位烟台老人,直至生命的晚年,仍在不被众多人知晓地为社会为后人做着力所能及的贡献。这种贡献的社会效益将会随着历史的发展得到印证。


今天,我把和他聊天时得到的零散记录中的一部分,整理写成了上述几篇小文,就算是我对张老先生的追念,也算是了却我写写他的心愿。

114532qr0qg0v72mgwt2lx.png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老年文苑」公众号,搜索「gh_9c63dff93e97」即可关注,[阅读原文]。

发表于 2024-3-5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听说这些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4-29 06:22 , Processed in 0.05224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