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67|回复: 3

[地理风物] 烟台建筑考10//中西结合的特例莱阿斯特旧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12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作者:大匠

最近听朋友讲位于烟台海军某医院内的闲置已久的莱阿斯特旧居开始清理,未知下一步是维修还是拆除。莱阿斯特旧居在烟台上百栋老洋房中,是个中西结合的特例,甚至可以说是孤例,文章后面发一张最新发现的莱阿斯特旧居老照片,让我们一窥究竟。

2015年6月15日,笔者在《烟台晚报/烟台街》“胶东筑谱”专栏发表《莱阿斯特旧居---中西合璧一枝秀》一文。

133511csyys6bx7yshh5hm.jpeg

原文如下:

在烟台近代史上,仁德洋行曾经留下过重重的一笔。我们今天要说的建筑,便与仁德洋行有关。它是曾担任过仁德洋行经理人的莱阿斯特在烟台的居所,位于今海军某医院院内。


先从仁德洋行的创办者说起。19世纪80年代,英国北爱尔兰传教士詹姆士·马茂兰(即老马茂兰)夫妇来烟台传教,发现胶东一带的妇女心灵手巧,但大多闲居在家、生活贫苦,就打算把这些廉价劳动力组织起来,教授她们编织花边,销往海外。老马茂兰夫妇“遂设教会手工学校于烟埠”,后改名“培真女校”,专门收衣食无着的贫苦女子人学,半天学习《圣经》,借以识字,半天由老乌茂兰夫人教授织花边,“故辗转流传,几乎人习其艺,历年以来,借此艺为生活之妇女,烟台一埠,数以千记”。烟台广大农村的妇女,借此有了一门养家糊口的手艺。


133512ov2zcpgv44aganp4.jpeg 马茂兰(俗称老马)夫妇《图说烟台老洋房》

133512n8747cweiz62sw82.jpeg 培真女校原址即今芝罘区南山路小学,照片中左边及右边为原来的一砖一木楼(网络资料)

133512jio8viv8n8fnigx2.jpeg 培真女校的学生正在学习棒槌花边(网络资料)


光绪十九年(1893年),老马茂兰在烟台大马路创办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贸易公司,中文名称“仁德洋行”。因享受关税豁免权,加之人工费用低廉,仁德洋行很快成为山东外贸之首,“二十世纪初,资金积累已达五六万之巨,为外国资本在烟台最大的一家”,不仅在青岛、济南设立分支公司,在威海、上海等地设有联合股份公司,还到香港注册。洋行内部设茧绸、发网、花边、印刷、进出口五个部门。洋行上层高管多为英籍人士,各业务部门则由熟悉本地情况的中国人协助打理,各级职员200余名,工人则有300多人。


133513fovgp0ljvzq01fct.jpeg 仁德洋行/约1930年左右/《烟台一瞥》

133514gypduyydjzysehdx.jpeg 仁德洋行/约1980年左右/《烟台近代建筑》


美名远播的烟台绒绣就是20世纪初,由仁德洋行从欧洲引进烟台的、出口到美国的烟台绒绣产品,大受欢迎。除了做进出口贸易生意,仁德洋行还开办培真中学、小学、幼稚园,在烟台三马路建立奇山基督教堂。仁德洋行还拥有当时烟台最大最现代化的印刷厂,出版发行烟台唯一的一份外文日报《芝罘日报》。又开设了专为在烟外国侨民服务的电影院,初名“月宫电影院”,在烟台领事路附近,因地方狭窄,后又与德商道孚洋行在朝阳街路南合办“金城电影院”。


133515qcap00iq3ltippq3.jpeg 奇山基督教堂/1916年/《图说烟台老洋房》

133515e27ojkobj1fe9696.jpeg 奇山基督教堂/1989年/《图说烟台老洋房》

133516m52ewshe41msei2h.jpeg 金城电影院(即今朝阳街南首新中国电影院)/1930年代后期/《图说烟台老洋房》

133516b2kp7vw29i22ugu7.jpeg 金城电影院(即今朝阳街南首新中国电影院)/1989年/《图说烟台老洋房》


1916年,老马茂兰病逝于烟台,仁德洋行业务由老马茂兰夫人接管,具体事务则从上海聘请英籍经理人莱阿斯特、利德两个人负责。直到1925年,由老马茂兰的长子大马茂兰正式出任经理。


133516zjezcrsblcdrjbsj.jpeg 马茂兰家族旧居/1989年/《图说烟台老洋房》

133517vlppqgziuojlzin8.jpeg 马茂兰(俗称大马)/《图说烟台》


因史料匮乏,我们今天对这位仁德洋行曾经的经理人(莱阿斯特)几乎一无所知,只能透过他在烟台的这栋居所,遥想当年。


133519bqjani3cr870v1bv.jpeg 红色方框内为莱阿斯特旧居及其正门/2015.5/大匠摄


这座坐西向东的二层楼房为砖石结构,带阁楼,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主楼呈方形,西边的与之连接的附楼呈头朝西的"丁"字形。因距海不远,出于保温考虑,整栋楼墙体厚达半米。


133519zd6wsd6qlz46qozo.jpeg 莱阿斯特旧居南侧未清理前/2015.5/大匠摄

133520cqqq7lyq3apzbd3x.jpeg 莱阿斯特旧居南侧清理后/2023.12/朱永伦摄


腰线的石材为荣成石岛红,腰线以下为水泥做十字缝处理,以上则是水泥砂灰拉毛工艺。贴近地面部分,则用石岛红砌成方形的地下室通风口。


133520ak90kcnznrxxlsns.jpeg 腰线及以下做法/2015.5/大匠摄

133521iqrk7r5d7kvz57et.jpeg 用石岛红砌成方形的地下室通风口/2015.5/大匠摄


北立面窗户之间起柱,一二层之间,有水泥柱头和涂红漆几何形图案的木质檐板。一楼北侧有五扇大窗户,高2.85米,宽近1米。窗户多为平开,东面和南面的窗户上面,用水泥起平头的拱形,下有水泥窗台。窗户顶部的圆拱形部分为双层,可朝屋里方向翻下来。一楼层高近4米,二楼层高3.5米左右。


133522q4yiy4llpkw6otyp.jpeg 北立面窗户/2015.5/大匠摄

133523dsva9blkhhva8ba0.jpeg 东面和南面的拱形窗户/2015.5/大匠摄

133525o7q7zj7y67wjr6y6.jpeg 东面和南面的窗户双层,上端的弧形窗可朝屋里翻下/2015.5/大匠摄


一楼下面有地下室,既能防潮,又可以储物。屋里欧式罗马柱实木楼梯涂红漆,护栏已毁。楼板为木龙骨结构,用松木竖放做主龙骨,主龙骨的下面用木片铺满,白灰抹平,上面则满铺实木地板。踢脚线也是实木的,高13厘米。


133525y7r7bbneb3pqrprz.jpeg 屋内的实木楼梯/2015.5/大匠摄

133526ukckedl0gssbargp.jpeg 残破的木龙骨楼板/2015.5/大匠摄

133526sbgnbnxggbfxbgpt.jpeg 实木踢脚/2015.5/大匠摄


补:整栋楼房最大的特色是屋顶和门楼。主楼和附楼的楼顶为中式建筑的庑殿顶(主楼屋顶顶部已损毁),覆早期机制红色板瓦。东北和西北各加一塔楼。附楼为两个庑殿顶结合,墙体全部为青砖砌成。为了风格统一,楼顶的碑式烟囱也是四角翘起。


133527dpr8bkrpf44p8bcb.jpeg 附楼为平房及其屋顶上的烟囱/2015.5/大匠摄

133528r9gcuuaczgaa5ccc.jpeg 中式结构屋顶梁架及屋檐/2015.5/大匠摄


补:一楼东北角和西北角分别有一个亭子式样建筑,中式挑檐攒尖顶。东面的为大门,设计尤为精美。里外有两道门。外侧门两边各有一根浅红色古希腊科林斯柱式石柱,两柱之间为圆形木梳背拱形砖券,柱子底部为水泥仿中式下方上圆柱础。脚下为水磨石地面和四级石岛红台阶结合。


133530dew3ww7ecp713oz7.jpeg 西北角中式亭子式建筑/2015.5/大匠摄

133531l5lbnnbbwucgbm3n.jpeg 西北角中式亭子式建筑/2015.5/大匠摄

133532w021avjep3y7va7n.jpeg 东北角为中西结合亭子式大门,与西北角的呼应/2015.5/大匠摄

133533a59llx9gf9c9gzhg.jpeg 大门上的拱券由青、红砖砌成/2015.5/大匠摄

133534p3e21jamr12b8s2s.jpeg 大门两侧柱子底部中式柱础/2015.5/大匠摄

133535srmmrcti000it848.jpeg 门前局部用水磨石工艺/2015.5/大匠摄


在烟台目前保留的近百栋近代建筑中,这座由德成营造厂建于1920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独特,一枝独秀,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建筑样本。


解焕新


补记:新近发现一张莱阿斯特的老照片(估约为1920-30年代左右),为建筑东南方向拍摄,终于让我们窥见屋顶的原始格局,乃为民间建筑中罕见的中式的由两个歇山顶相交的十字脊屋顶,目前国内能见的实物是北京紫禁城的角楼。老照片中可见屋顶部分(三层)有门通往不太宽敞的露台及四周一圈白色栏杆。


133536h0szx4flr0cf00lf.jpeg 133537uwcb63ehft3e6rbr.png 莱阿斯特老照片(估约为1920-30年代左右)/网络资料

133540slf1q45jl18ljsbv.jpeg 北京故宫角楼屋顶/网络资料

历史总是与我们捉迷藏,时而隐时而露,感谢发现并收藏老照片的人,让我们能够找到曾经丢弃的历史......


参考资料
《烟台近代建筑》宋玉娥 著 2000年
《图说烟台》陈海涛 刘惠琴 译著 2007年
《烟台一瞥》陈海涛 刘惠琴 译著 2015年
《图说烟台老洋房》曲德顺 韩沂树 胡树志 著 2020年
其他备注引用网络资料如侵权删

感谢

2015年6月

《烟台晚报》编辑/赵冬梅

《烟台晚报》美编/谭希光



留下一座城的记忆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烟台记忆」公众号,搜索「yantaijy」即可关注,[阅读原文]。

发表于 2023-12-12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可千万别拆呀!烟台老建筑剩下的不多了呀!

点评

这样有特点的老建筑,真不应该拆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12-12 21: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2 21: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千牛卫 发表于 2023-12-12 19:51
可千万别拆呀!烟台老建筑剩下的不多了呀!

这样有特点的老建筑,真不应该拆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2-14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有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4-29 13:48 , Processed in 0.05412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