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87|回复: 2

[地理风物] 烟台建筑考4//寻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5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引:一篇十五年前的旧文,当时因为考证有误,一个月的时间在《烟台晚报/烟台街》上引来了专家、读者、当事人等五篇文章,吸引了大批读者的关注及热心参与。


以下内容,皆是由这张老明信片引出来的——


115225r4w5yg2na0d0wjdw.jpeg

网络资料


2008年,上海同济大学的王建波博士从沪上归来,给了我一张从网上寻到的电子版的烟台老照片,照片上是一个外国人坐在一座古塔前凝视着远方。在老烟台,塔作为一种建筑形式,比较少见。这张老照片里的塔是哪里的呢?当时,我认为最有可能的就是位于莱山区远陵夼村附近的白姑塔、黑姑塔,于是在10月20日,坐公交车去了远陵夼村,村子当时未拆迁(即今天的天籁花园小区),进村打听在街头闲聊的老人,老人给我指点了塔的大约位置,我又拿着复印的老明信片在公路边对比了一下远处的山形,发现挺像,庆幸的是到了山上很快发现了遗址。


115226o61ge1zm6mjmfggg.jpeg 远陵夼村一角/2008年/大匠摄

115226h00tanfqkwfqndww.jpeg 村里还有一些老宅子/2008年/大匠摄

115226kmoo6yyn6m2oy39e.jpeg

115227wmvnh2hxvmiiwr85.jpeg

115227rjjv4jvn14nn7nc3.jpeg

115227uywh9wrifxhd3y6x.jpeg 遗址有很多残砖断瓦,发现了古建筑的构件,有龙纹瓦当等/2008年/大匠摄

115228ieup6cx9aoky4wwi.jpeg 于是很自信的感觉就是这里(右图为遗址处)

回家后,奋笔疾书,第一篇文章,发表于《烟台晚报/烟台街》2008年11月20日——


115228x7r59377veojsoi9.jpeg


目前偶得一张烟台老照片,照片上是一个外国人坐在一座五级(当时认知有误)密檐式古塔前凝视着远方。在老烟台,塔作为一种建筑形式,比较少见。目前除了已知的福山塔寺庄的唐塔,再就是夏家的洪福寺玲珑塔,玲珑塔已经调查清楚是十三级的。那么这张老照片里的塔是哪里的呢?于是我把视线转向了另外一个传说中的地方——黑姑塔、白姑塔。


从一些资料中查到黑姑塔位于现塔山的顶端,但据当地的老人回忆,从前的黑姑塔高度很矮,从远处几乎看不到。于是这个结论被否定了。来到远陵夼村,拿出照片,老人们看了照片开始回忆:因为白姑塔建在山上,且周围没有高大的建筑物,所以非常威严壮观。以前出了牟平城向西走,经过解甲庄镇的沙子村西岗,远远地便可以看到此塔。在村里面对村西的蛤蟆石山(塔山山脉南侧)东麓的一个海拔100米的缓坡(当地人称为“塔下”),对照着照片里的古塔所处的位置,背景是惊人的吻合。


白姑塔的建造年代,据报道远陵夼村2007年6月曾发现一块石碑上面记载此塔的建造历史相当悠久,可惜笔者没有亲眼见到此碑。至于此塔为何而建,老人们回忆以前塔的南侧曾有座庙(在遗址现场也发现了屋脊鸱吻残块可以证明),三间,中间空着,东西两间供奉着两匹马的泥胎塑像,一匹是彩绘的,一匹是白的。以前人们经常去求雨(不知为啥供的是马?),此说怀疑塔是为圆寂的和尚修建的。另一种说法是烟台史学界的前辈杨墨老师的考证:在清代初期,远陵夼一带毒蛇为患,经常伤害人畜,特别是村西山谷中尤多,被成为“蛇夼”,农民驱蛇无术,只好求助于蛇仙,建白姑、黑姑两塔以镇之(据说附近山上还有一座黄姑塔),白姑是《白蛇传》里的白素贞,黑姑即其使女小青。另据当地老人讲以前白姑塔里有张桌子,上面供了一个白姑(蛇精),笔者去遗址考察的时候,在翻一块残砖的时候被下面一团青黄色的东西吓了一跳,是一条蛇盘在那里,这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能证明此地以前可能确实蛇比较多。


白姑塔和前面的庙在民国初期还有华山派的道士三人。庙在解放前被国民党拆了修了村南的碉堡。塔在文革初被砸了。如今,留给我们的只有这张可能是西方摄影师出于猎奇拍摄的一张老照片和关于此塔的诸多传说。——解焕新


文章发表五天后,2008年11月26日,第二篇文章出现了:《烟台晚报》发表了武直(本名梅植武)先生的《白姑塔历险记》,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我的文章很含蓄的提出了几点质疑(很遗憾没有找到当时的原文),此处引用武直先生2019年6月11日发表于《烟台晚报》的《再忆白姑塔》——


见到晚报“烟台街”版发表的《这是白姑塔吗?》一文,就林卫滨先生的文章提出的问题,据我回忆,明信片中的塔定非白姑塔。不过,林先生的这篇文章倒也勾起了我有关白姑塔的回忆。


记得那是1945年秋,那天天气晴好,我背着画箱来到远陵夼西的半山腰上,对着白姑塔写生。我从小就听家里的老人说过,这座山上有一种剧毒蛇,被称为“十里蹦”,人若遇见它要特别小心,它在离人三步远处就能一蹦而起咬到人的腿部,如果医治不及时后果不堪设想。我正在专心作画,忽听草里沙沙作响,回头一看,果然有一条蛇,呀,是不是遇见传说中的“十里蹦”了?吓得我顾不得想太多,顺手捡起石头砸过去,一下子将其毙命。


我继续画塔,忽然,从身后跑来两个彪形大汉,手提木棍,面露凶色,一边朝我急急跑来,一边大喊着:“抓特务!”不一会儿,他俩来到我面前,一口咬定我是在绘制地形图,我告诉他们,军事地图不是这样的画法。他们不信,又问我家庭成分,我哪敢说我的家庭成分是地主?我说我是中农。他俩还是对我不信任,让我收拾画具跟他们去村政府,所幸在村政府遇见了我的远方表亲,村政府的同志了解情况后就让我回家了。


事后,我将那条蛇带到大庙著名的胡琴行“三义德”。店里的老师傅把蛇皮剥下做了二胡,老师傅告诉我,这种蛇俗名叫作“骚土子”,用它的蛇皮做二胡比南方的蛇皮好。


现在想来,由于我是站在大山坡上作画,塔的前面两层和底座被山挡住了,所以只画到塔上半部分的7层。


1948年,国民党军要把塔前东、西两厢厢房拆掉,用这些木料来修建地堡。国民党军要求村中派村民去修地保,如果不去就向村中放炮,结果导致四五名村民飞生。我们村不敢让青年人去,怕被国民党趁机抓了壮工,只好派些年纪小的村民去,我就在其中。在修地堡的过程中,我认识了一名士兵,名叫张金福。他出身贫寒,勤俭节约,看到这两间相房牢固结实,不忍下手拆除。排长见状痛打了他一顿,于是,他跑到我家借了一套我的衣裤穿上,开了小差。我告诉他向南跑,后来他跑到莱小附近,投奔了八路军,后来再无此人音讯。


白姑塔已经被拆除了,关干白姑塔的传说却依旧在坊间流传着。每每看到有关白姑塔的文字都能勾起我的回忆,仿佛这一切只发生在昨天,仿佛白姑塔还如白娘子一样亭亭玉立地站在那里,守护着附近的百姓。——梅植武


115229ln23fakrrnaeza0f.jpeg

武直先生当年的画作


读了武直先生的文章后,我觉着他含蓄的提出的几点疑问很有道理,便知道考证是错误的。但武直先生也不知道老明信片中塔的准确位置。

紧接着,2008年11月28日,第三篇文章出来了:烟台博物馆原馆长王焕理先生的《是义犬塔不是白姑塔》——


115229pmnpruptdwzj5zjm.jpeg


11月20日,晚报“烟台街”版刊发解焕新先生的《一张老照片,遍寻白姑塔》一文,并配发一幅塔的老照片。11月26日,又刊发了武直先生的《白姑塔历险记》一文。武直先生根据自己亲眼所见的白姑塔和1954年绘制的白姑塔水彩画,与照片的塔相比较,提出4点不同之处。武直先生的质疑是对的,因为老照片中的塔并非白姑塔,而是义犬塔。此照片可见于香港哲夫先生和烟台王景文先生合编的大型图册《烟台旧影》123页,经考证,系义犬塔照片。


笔者曾写《义犬塔的传说》,刊发于2006年4月1日晚报。现将义犬塔来历简述如下:


很多年前,有一位商人背着装满银两的褡裢,带着爱犬,翻越南山,赶回家过年。他登上山巅,坐下休息,还打了个盹儿。由于归心似箭,醒来后便急匆匆下山南行。到家已是除夕,家人团聚,异常欢喜。不知不觉到了正月初三,待要与妻子去拜丈人,商人猛然发现,裕裢不见了,爱犬也未回来。他连忙同家人一起原路返回寻找。攀上山巅休息处,只见褡裢尚在,爱犬趴在上面,已经死去,银两丝毫未少。商人醒悟过来:由于自己忘了背褡裢,爱犬一直趴在这里守护银两,以至活活饿死。商人悲痛不已,决定在原地安葬爱犬,并用爱犬所守护的全部银两,在安葬地修健了这座“义犬塔”。义犬塔建成后,成为南山一景,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在塔上题写诗文。——王焕理


看了王焕理先生的文章,当时年轻气盛,觉着这么高大的塔不可能是给狗建的,塔的位置肯定另有其地,于是,又开始了新的考证。便有了下面的第四篇文章(发表于2008年12月8日《烟台晚报》)——


115229iwhsqwtx5sx55hxx.jpeg


11月20日晚报刊登了本人的拙作《一张老照片遍寻白姑塔》,文章刊出后,先是一位老家是大疃的读者张先生给我打来电话,说那张老照片里的塔好像是芝罘岛的,但是没有确切的证据;然后是11月26日武直先生的《白姑塔历险记》中提到的几点质疑;11月28日,王焕理先生的一篇《是义犬塔不是白姑塔》的文章说那座塔在南山,并且讲了此塔的来历。


真实的历史是容不得半点虚假的,于是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12月1日,我开始了寻找此塔的探索发现之旅。


我先来到所城里,准备打听一下所城里的“老烟台”。在所城大街西头,我遇到一位姓唐的大爷,大爷听完我的讲述,看了我拿的照片上的塔说从没听说南山有座塔,只知道南山上曾有座魁星楼。我又来到市区南部的南山脚下,在老蚕丝学校附近我遇到一位吴大叔,大叔告诉我他从小到大住在这里,从没听说南山有座塔及关于塔的传说。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南山的山脉排列是东高西低,而老照片里的背景山脉则相反,这就证明王焕理先生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于是我从南迎祥路一路往南寻找与照片中背景那座山相似的山脉。一路到了上次来过的远陵夼村。进了村,遇到一位七十八岁的初大爷,初大爷的说法与武直先生的比较一致,白姑塔确实是七层,根据以前发现的碑,此塔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我来到村西的塔下,拿出照片一对比发现了问题:虽然背景山脉的形状很相似但老照片中塔后面的山脉离塔比较远,并且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山坳,而白姑塔的位置就在蛤蟆石山山脚坡上,离后面山体距离很近且没有山坳。于是我知道老照片里的塔确实不是白姑塔,此塔非彼塔,让我“张冠李戴”了,看来武直先生的回忆是正确的。


那么这张照片里的塔到底在哪里呢,我困惑不解,芝罘岛么?可问的人都说岛上根本就没有塔。带着困惑我来到市图书馆,想找那本哲夫与王景文先生编的《烟台旧影》看看,可惜这本书让读者借走了,古籍阅览室的一位年龄稍大的工作人员看了我拿的照片也说不知在哪里,但看地形挺像芝罘岛的。在七楼地方史志阅览室里也没有找到《烟台旧影》,这时我看到一本《芝罘区地名志》,翻到三百八十九页的“阳主庙”词条,当我读到“……另外,庙东还有12间道士住房;庙西有一座9层10米高的砖砌古塔,据说这塔是为郝道士修建的……”时,我眼前一亮。查找了一下乾隆《福山县志》,在卷二“地理/庙寺”部分的“阳主庙”词条里有这样的文字:“……雍正九年道人郝德玘募修大殿、东西两配殿及三门寝宫、十王殿宫殿戏楼(标点为笔者加注)”,在卷九“人物/仙释”部分里则有郝德玘的专条介绍:“郝德玘,阳主庙黄冠道人也。云游所至,苦志练修。乾隆九年里人重其道行,延入庙颇有余赀,朝夕自甘饥寒,殿宇重加修整,闲居焚香静坐,收亲反听,寻若预知死期,仙经道牒一一检点,遂结趺化去,众乃制小龛以葬并建浮屠表其墓。(标点为笔者加注)”


来到芝罘岛的阳主庙,我拿出照片对比了一下阳主庙西北面的山脉,山形与山坳都与照片里的有几分相似,我拍了几张照片,来到山下,路过一块菜地见其间有一大叔便上前打听,大叔摇摇头,旁边的一位中年男子说不可能是阳主庙的,我则说出了是的理由,这时他指着现场一位大姐说:“你让他领着你去找一位大爷,他可能知道是不是。”我随着大姐来到山坡上一户住家,进了门,见到了现年七十五岁的朱广俊大爷。朱大爷拿着老照片,我们相视而笑,直觉告诉我答案即将揭晓。冬日午后暖暖的阳光照进屋里,坐在生着火炉的小屋里,老人看着照片向我娓娓道来。原来此阳主庙乃易地重修,老的位置在现庙址的东边部队驻军所在的位置。老人的爷爷原来在庙里,郝德玘道长圆寂后,便接了他的衣钵。后来又传到老人的父亲那里,老人在庙里从八岁住到二十七岁,1960年部队来了以后把阳主庙及附属建筑拆了(只残存一座戏台)建了兵营,老人的父亲随即还了俗。老人告诉我照片里左侧的那棵树是枣树,郝道士圆寂以后就埋在那棵树下,塔确是像《福山县志》里记载的那样是当地的百姓建的,郝道长因为德高望重,为阳主庙香火日益旺盛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关于郝道长在当地有许多神乎其神的传说,但那都是老百姓虚构的。此塔不像《芝罘区地名志》记载的是九层十米,而是六角七层,大约高八米左右(我们看到照片里的约有一层埋入土中),大约在塔的第三层周身小龛里雕刻着佛像。塔的里面从顶到底都是空的,当年郝道士圆寂后人们把他生前坐的一把椅子放在了塔的一层,椅子对面放着郝道士的牌位。


终于揭开了谜底!


夕阳西下,道别了朱大爷,如释重负,照片里的古塔终于明证验身。感谢文中提到的几位热心人及专家,让我触摸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


115230wyfu5p982l2ppzxx.jpeg

115230ly0d5f4f0dw5dfyy.jpeg

《芝罘区地名志》中关于阳主庙塔的介绍

115230z6z1uwuca618iizk.png

乾隆《福山县志》中关于阳主庙的词条

115231m6tnyb6etzz3tynj.jpeg

乾隆《福山县志》中关于郝德的词条


2008年12月15日,《烟台晚报》发表了第五篇也是当事人张孝光先生关于阳主庙古塔的文图并茂的文章《阳主庙最后的印象》——


115231eh3ln9qglzhhlqdd.jpeg


连日来,关于《一张老照片 遍寻白姑塔》(见11月20日本报10版)及随着寻访的深入一步步揭开老照片中塔之谜的文章相继见报,许多热心读者纷纷打电话或发邮件到编辑部,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提供相关线索。11 日下午,来自芝罘区南河南崖的张孝光老人带着几张珍贵的照片来到编辑部,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验证,老照片中的塔不是白姑塔,也不是义犬塔,正是芝罘岛原阳主庙边的塔,并讲述了一段美丽的回忆: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在烟台机床附件厂工作。1959 年春天,我和同事们一起去芝罘岛植树。劳动间隙,忽然听到一曲优美的乐声,是有人在吹笙,笙音如泣如诉,令人沉醉,我和一位同事不由得循声走去,来到了当时的阳主庙前。原来吹笙的是阳主庙的朱道士。朱道士见有人来,遂停止吹奏,并称庙不对外开放,拒绝了我们入内参观的要求。闲谈间得知,朱道士的女婿李志和(音)原是我们厂的同事,我们再请求进庙一观,朱道士方开门纳客。”


就在这次偶然的游览中,爱好摄影的张孝光拍下了阳主庙,也拍下了庙外这座塔。


“不想六十年代阳主庙被拆,塔也被毁,朱道士下了山,我们的那次游览竟成了最后的印象。”70岁的张孝光老人感叹。“我拍的这座塔,跟贵报前几天登的老照片中的塔毫无二致,可以肯定,那就是原阳主庙边的塔。”——张孝光提供


至此,持续一个月的系列文章,以这篇为本次“寻塔”事件做了圆满的收尾。


补记:解放后,阳主庙建筑和神像完好,1960年,因国防需要,部队入驻阳主庙区域,因修建营房等建设需要,除保留戏台及山门建筑外,其他建筑陆续拆除。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为了发展旅游,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烟台市综合规划中,决定在部队西边、大疃村西北新建了阳主庙。


115232bdyzi2erce6rmn0s.jpeg 新建阳主庙山门/2008年/大匠摄

115232kiuf8877z9dszf99.jpeg 老阳主庙山门(资料片)

115233zpaae0e40t44eo4k.jpeg 新建阳主庙山门对面的戏台/2008年/大匠摄

115233hzsvzhl9vwpwws11.jpeg 保留下来的老戏台/2008年/大匠摄

115233p3h6l6xg6g5oting.jpeg 阳主庙新老位置对比/大匠制图

115234xkmhirtvuttg0ttn.jpeg 阳主庙复原图/刘生荣绘


2014年,为了编纂《芝罘大疃村志》,主编彭守业先生从芝罘区档案局找到了官方1965年拍摄的阳主庙老照片,从中可见当时阳主庙建筑基本完好,之后陆续被拆除。


115234lm8q0oq4mkyzwwbj.jpeg 阳主庙1965/山门

115235qmm5rsr6mkmrmksr.jpeg 阳主庙1965/钟楼

115235neqj94auj21u2u8j.jpeg 阳主庙1965/鼓楼

115235i0zded3ek72w3h0k.jpeg 阳主庙1965/正殿

115236lc0m8dzes8d0cdsd.jpeg 阳主庙1965/铁香炉

115236r584vr0eqvw8sc6q.jpeg 阳主庙1965/郝道士塔

115237vvanc2z7wefawf87.jpeg 阳主庙1965/正殿阳主塑像

115237hfh0j0le60s0lgsi.jpeg 阳主庙1965/送子娘娘塑像


插曲:2008年去远陵夼村考察时,意外的拍摄到了时台湾首富郭台铭姥姥家的住宅,烟台莱山区有个永铭中学,就是由郭台铭和母亲初永真女士共同捐资3000万元,莱山区政府配套6000万元于2004年兴建的。


115237d6ncbhshsrjcthr3.jpeg


历史总是在不经意间会给我们一些惊喜,后来认识了收藏与经营古玩的初征军,他竟然收藏着一张白姑塔的老照片——


115238gdhzs4zv6qpvaat6.jpeg 影於十六年(1927年)阴历三月廿号 同游烟台南白姑塔 午餐后摄影(初征军藏)


六位身着冬衣的同好带着一条狗在初春到野外游玩,几个人分坐在不同的石阶上,侧后面的一个不修边幅的年轻人疑似是一位看客。阶前两棵树,似乎指引着行人向上攀行,石阶后有一堵乱石墙,墙后露出寺庙建筑,建筑后面便是白姑塔。


后记:2022年8月,我在“西洋镜”公众号读到了介绍北京日报出版社新出版的《中国宝塔 II》一书,该书的作者是在研究中国古建筑史上大名鼎鼎的德国建筑师恩斯特・柏施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又译为恩斯特・柏石曼)。柏施曼也是第一位全面考察中国古建筑的外国人。


115238p6x5myabb6amjas6.jpeg

德国建筑师恩斯特・柏施曼(1873-1949)/网络资料

115238bu84u2b66z0s22p6.jpeg


1906年到1909年,柏施曼以德国驻北京公使馆官方科学顾问的身份,从北京出发,游历了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四川、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十几个省。在历时四年的考察中,他行程数万里,对中国古建筑进行全面考察,拍下了数千张中国传统建筑和景观的照片。他还根据考察所获得的资料,连续出版了论述中国建筑的系列专著。由于历史的变迁,柏施曼的这些论著已经成为后人所无法逾越的中国古建筑史领域的里程碑。


“本书是德国汉学家恩斯特.伯施曼1906-1909年中国建筑考察的成果之一,于2016年在德国出版,收录了430幅老照片。书中照片由伯施曼拍摄和搜集而来,文字也是伯施曼留下的第一手资料,由德国著名汉学家魏汉茂整理。本书是迄今考察中国宝塔建筑内容最为翔实的著作,书中所记载和描述的宝塔建筑中有相当一部分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因而更加凸显了本书的学术和文物价值。”(以上文字引自公众号)


在公众号文章里,我意外的看到了烟台阳主庙塔的老照片,更罕见的是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拍摄的,照片下面备注“山东烟台芝罘的老黑塔 已无存”,经咨询烟台近现代史研究专家魏春洋老师,魏老师说目前没有发现有关柏施曼来烟台的报道,那么这张不同于老明信片角度的老照片,到底是柏施曼亲自来烟台考察拍摄的还是采用别人的,目前是个谜。

115239lo865afcik8yersr.jpeg

最后,引用柏施曼在其所著《中国的建筑与景观(1906—1909年)》一书的前言中所说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吧——


“现在是流动的,未来是隐藏着的,只有过去是准确而清晰的,只有通过过去我们才能学着理解我们自己多彩的生活,而没有它的帮助这几乎不可能。人类将他们灵魂和他们民族的永恒价值表现在艺术中。特别是在建筑艺术中,不仅体现出外部形态和日常生活的必要性,同时在其中还扮演着我们的存在的真实内容。通过建筑艺术作品,过去时光的灵魂生动鲜活、无处不在地作用在现实中,决定了我们的本质和我们的行为。”


大匠/2023年7月整理修改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烟台记忆」公众号,搜索「yantaijy」即可关注,[阅读原文]。

发表于 2023-12-2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阳主庙和过去不一样,应该仿建此建筑。

点评

是的。后来建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12-2 17: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 17: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千牛卫 发表于 2023-12-2 17:08
现在的阳主庙和过去不一样,应该仿建此建筑。

是的。后来建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4-29 19:30 , Processed in 0.06303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