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5|回复: 1

[史海钩沉]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回不去的是故乡(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29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225915zb88t8qouhz7k82r.jpeg

这座飞鱼雕塑已经在海岸路矗立了三十多年。南侧是烟台市市立第二医院(现已更名为烟台山医院),我就是在这个医院出生的(摄于2000年10月)

文/摄影 李晏

胶东地区自然环境好,物产丰盈,古来就是富庶之地。但我小时候,中国经济尚不发达,老百姓的日子不是很好过。家里大人们都吃过苦,还赶上“三年自然灾害”,但我出生时已经好转,而且我家算经济状况比较好的,除了姥姥和我,都有工资或退休金。

我一向比较节俭,可能有人认为我小时候家里穷,其实正相反,我从小没过过苦日子。节俭是我对人生的参悟,对世界的态度。我始终认为,一个人不应该占据太多资源,尤其不应该占用别人的资源。当然,也是因为受到父母的影响。

父亲是农村孩子,不过十六岁就参军出来,一直吃公家饭,日子苦不到哪儿去。我妈从小生长在城市,倒吃了不少苦。

我妈是老大,出生在沈阳,跟姥爷、姥姥回关内时才一岁半。姥爷带着老婆、孩子,辗转北京、青岛,回到老家烟台。姥爷家当时开着一个杂货铺,姥爷一直在外,二姥爷是掌柜,太奶奶从未跟长子一起生活过。

因为“文革”,姥爷对自己的过往讳莫如深,整个抗日战争期间的情况我们都不知道。姥爷平反后,舅舅去省民政厅办理手续,发现档案里许多都是空白页。后来,我陆续从妈妈和舅舅的只言片语中拼凑出来一部分。

姥爷先是做地下工作,后来参加了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我小时候见过姥爷的奖状,和渡江战役胜利纪念章。转业后,姥爷在毓璜顶下面的烟台二中教务处工作,直到退休。二中的前身,是1866年基督教美国长老会传教士郭显德创办的文先书院和会英女子书院,1930年更名为烟台市第二中学。

我妈和舅舅都是烟台一中毕业的,在去东口子那边的路上。舅舅从小喜欢各种小动物,听他说曾捡过一只小奶狗,小狗把家里一床被子啃了个洞,姥爷便不让养,舅舅偷偷装在书包里带去上学,不小心给摔死了,他伤心地埋了。可巧那天街口蹲着一只大狗,他不敢回家,让同学把我妈叫出来,说狗妈妈来找孩子了,怎么办。

姥姥年轻时不太会干家务,连贴饼子都做不好,往锅上一贴就溜下去,气得她干脆熬棒子面粥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姥爷、姥姥在外面工作,把工资交给我妈掌管,照顾弟妹。我妈才十几岁,把家管得井井有条。过年时,不仅该买的年货都买了,还给自己和弟、妹都置备了新和新衣裤。

姥姥虽然厨艺不佳,却勇于创新。现在元宵、月饼馅儿料众多,还有人讨厌传统的五仁月饼,可我小时候,就那么几种馅儿,还不容易买到。这难不住姥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没有糯米就用白面,没有烤箱就用大锅。尽管“元宵”像糖饺子,“月饼”像糖火烧,我很喜欢吃,姥爷则一边吃一边嘟囔:简直糟蹋东西。七夕前,姥姥还专门给我做巧果儿,有大、小两种,花样有鱼、莲蓬、猴子、狮子等。小的用线串起来,挂在脖子上,像花环一样,增添不少节日气氛。

还听过好多妈妈他们小时候的故事,有趣又温馨。等我出生时,家里日子已经很好了,但国家物资匮乏,什么都没有。一年春节,有邻居来家里拜年,我拿出一副崭新的扑克显摆,邻居马上提出借玩儿两天,舅舅也不好意思拒绝。那时候连扑克都没得卖,当然这一借就无还了。

不过再怎么,我小时候也没缺过嘴,起码鱼、虾经常吃,还有海虹、海蛎子。现在好多海产品都是养殖的,当时好像只有海带是。许多浮漂撑起一大片网,网的下面是一根根长绳,绳子上种海带。海带收割后,绳上寄生的海虹也成熟了,买一根三米长的绳子才三毛钱,能撸下一大澡盆肥肥的海虹,全家敞开吃都吃不完,便晒成干儿,也就是福建人说的淡菜,冬天熬白菜豆腐放一把,提鲜。

海蛎子不用买,提个小罐头桶,带把撬刀,退潮时去海边,在礁石上撬,肉拨进小桶里,一会儿就满一桶。回家煮面条、做疙瘩汤、熬白菜、炒鸡蛋都行。如果现场直接用嘴嘬了吃,咸咸的,还有回甘。后来学语文课本里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才知道海蛎子就是外国人说的牡蛎,根本不是什么高级东西。

我小时候没人吃螃蟹、皮皮虾,太费事没多少肉,鱼和虾都吃不过来,谁费那事儿,也就老人喝酒砸吧砸吧。商店里肉要凭票,鱼虾敞开买。南山路副食店,经常拉来一车小鱼堆在门前,用席子盖着,卖剩下的,第二天乡下来拖拉机拉走,直接肥地去了。

听我爸说,刚结束供给制开始发津贴时,他花两块钱买了一箱大对虾,托伙房煮熟,剥了壳晒成虾干,带回去给我奶奶。一整箱啊,起码二、三十只,香蕉那么大的。

每年春节,每户供应一个猪头,简直是烟台一景儿,成千上万的猪头被提回各家各户,整个城市上空弥漫着烀猪头的香味儿,那才叫过年呢。
直至现在去四叔家,猪头肉还是必备菜。朱家姥姥厨艺高,四叔、四婶儿手艺却一般,但以量取胜,每次去他们家吃饭,螃蟹、炖鱼用盆盛,真正是酒足饭饱,饱到不能动弹。

225916sxlm5zq8m553gx5o.jpeg

爸爸(左)和舅舅的合影(大约摄于1960年)

225916zj6zojvln90glrvt.jpeg

南山路、三马路十字路口东南角的基督教奇山礼拜堂。文革时被改为东风影院,我小时候经常看电影的地方,后搬迁、恢复原样(摄于2006年9月16日)

225917at4ixyucfczxfcbu.jpeg

以前,烟台每家每户院里都种的无花果

225917imzrzpn3rfwrukfu.jpeg

朝阳街西边的老民居(摄于2006年9月16日)

225917uyndv0mdf30drcbz.jpeg

朝阳街东边这处不起眼的老房子,是北洋海军采办厅旧址(摄于2006年9月16日)

225918n7zwn78ajsie2t8a.jpeg

北马路与朝阳街十字路口东北角的新中国电影院(摄于2006年9月16日)

225918rfwlbtw7h7kkwf11.jpeg

朝阳街的巴洛克风格老建筑(摄于2016年6月3日)

225918qabupvvutbyipafb.jpeg

朝阳街北端的这条小街,通往海岸路,左边是烟台山景区的入口(摄于2016年6月3日)

225919p51eseqqeeq1oosq.jpeg

烟台山上的丹麦领事馆旧址(摄于2006年9月15日)

225919levdsbeeb7nnsa5s.jpeg

烟台山上的灯塔,是1905年英国人修建的,其基础是1398年明朝为防倭寇修建的燔烟报警“烟台”(摄于2006年9月15日)

据说,过去八成以上的鲁菜厨子都是福山人。福山早先是烟台西边一个县,现在是福山区,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就在那边。电视剧《传奇大掌柜》里班赞饰演的大厨曾念安就是福山人,葱烧海参是他的独门绝技,出锅前从袖口弄出一个小瓶儿抖几下,连日本人拍成电影都没搞明白是什么。其实这一点儿不神秘,福山厨子一年到头在外面忙活,家里人把海肠子晒干,研磨成细粉攒着,等他们过年回家,来年带回去用,相当于天然味精。

那时候海肠子更没人吃,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了好东西。涮火锅用筷子穿进去在锅子里涮两下,口感像鸭肠一样;还可以炒韭菜,比炒鸡蛋好吃。

烟台出厨子,可标志性吃食却没有,不像一说起肠粉、小面、生煎、拉面、羊肉泡,就让人想到广东、重庆、上海、兰州、西安。勉强提得上的是焖子,似乎别的地方也有,还不怎么好吃,且没营养。所谓焖子,就是在大饼铛里抹一层油,把切成麻将块的凉粉放进去煎,吃的时候加蒜、醋、酱油等调得汁儿,有点类似北京的炸灌肠儿。

鲅鱼饺子是整个胶东地区乃至辽宁大连的美食。鲅鱼就中间一根刺,肉质紧实,口感像鲨鱼肉,还比较腥,一般的做法都不好吃。调馅儿两样东西必不可少,一是肥肉馅,因为鲅鱼肉柴;二是韭菜,不放韭菜的鲅鱼饺子等于没有灵魂。

吃过我做的鲅鱼饺子的朋友不多,一次是2006年和绿野剧社一帮朋友驾车去烟台,他们对鲅鱼饺子百吃不厌,回来还想吃,我们去红桥海鲜批发市场买来食材,我主厨,大家吃得很开心;还有一次是“黄花会”的朋友在小胡家,那次我还一鱼两做,鲅鱼骨用黄酱炖豆腐,特别受欢迎;最近一次是前年春节后,刁爷从大连带回两条,他妈妈还给收拾好、剁成肉蓉。我们纠集了明昊、硕爷、晓刚、丁一滕、刁爷两口子等,在青蓝剧场排练厅折腾了几乎一夜。


虾酱也是胶东的一个特色吃食,家家户户常备,没有季节性。烟台的虾酱分虾头酱和蜢子虾酱两种,虾头酱是用加工虾蟹的下脚料,而蜢子虾酱是用小虾,肯定是后者品质好、口感佳,但制作方法一样,都是粉碎后加盐发酵而成。可以炒鸡蛋,也可以加鸡蛋蒸。以前舍不得多放鸡蛋,一般一大碗就放一个,再撒点葱花,蒸得了齁咸齁咸的,倒是下饭,贴饼子是绝配。现在偶尔买一瓶蜢子虾酱,好几个鸡蛋放一勺虾酱,成作料了。

以前小城市厨房条件都很差,我小时候甚至还烧柴草呢,冬天才舍得烧煤取暖。就一口大锅,夏天烧水成问题,于是各个小铺都设有热水炉,上海叫老虎灶,一分钱一暖瓶开水。厨房工具也少,不像现在烤箱、搅拌机、破壁机等齐全。面条是北方的主食,自己擀太费事,于是过去烟台就有许多加工点,专门压面条,一般就是一间屋子,有和面机、压面条机和案板等简单设备。之所以叫加工点而不是卖面条,因为过去面粉是按人头儿供应的。在二马路-南大街口上就有一家,家里要吃面条了,姥姥就往篓子里舀些面,包一小包碱面儿,带我去压面条。加工点儿称了面,核算是多少面条,收了加工费,等一会儿就加工好了。等候时,我就和姥姥到附近逛逛,或者在门口法国梧桐树荫下坐会儿。山东一般是吃打卤面,虽然姥姥不如四婶妈做得好,也不错;夏天吃麻酱面省事儿,切一盘黄瓜丝,和一碗麻酱汁儿就行了。

烟台的吃食都是就地取材,做法也相对简单。我们家好像都不是厨艺高手,不过舅舅和姥姥做的两样食物特别棒,我至今都没尝试过,怕挑战失败。一是萝卜干,把潍坊青萝卜整根滚花刀,一抻老长,用盐和糖揉搓,挂起来晾至半干,收入坛中,逐层撒五香粉,吃前切成小条;还有一个是熏鱼,把切成寸段儿的鲅鱼用佐料喂好,下油锅炸至微黄,捞出码在容器里,逐层撒五香粉,凉透再炸一次,吃前上锅蒸一下。

烟台啤酒不得不提,虽然没有青岛啤酒有名,但好喝程度一样。全中国只有烟台和青岛能看到这样的景象——用塑料袋打鲜啤酒。

南山植物园和动物园下面,有个虎岩潭,据说乃山泉汇集而成,是酒厂的水源。烟台啤酒厂创建于1920年,也是百年老厂了。

有个传说,难辨真伪:七、八十年代啤酒厂有位看门儿大爷,是个酒仙儿,他每天早晨去车间挑一担啤酒回传达室,喝一整天,不喝水也不吃饭。两大桶啊,就是水也灌不下去吧。

不知现在烟台散酒什么价,三十年前是两毛八一斤。大街小巷的小铺都卖,过去还不用扎杯,准备一些用过的罐头瓶,满满一瓶正好一斤,废物利用,且计量准确。

1989年夏天,我和表弟坐在烟台山下海岸路一个小铺门口,面对大海,一盆海虹、一盘煮花生,一瓶瓶打,一瓶瓶喝,喝到喝不动为止,才花了不到十块钱。

张裕需要大量葡萄,所以烟台的山坡上、郊区全种有葡萄。酿酒用的葡萄跟我们吃的不一样,跟蓝莓那么大,几乎没有甜味。1989年中国外贸订货锐减,大量葡萄无处消耗,只能处理给市民。舅舅爱吃水果,花五毛钱买了一脸盆,可怎么吃,好像还是那么多。那时要是有榨汁机就好了,多少葡萄都不成问题。

225920afzek5x775imuhpf.jpeg

只有烟台和青岛能看见这样的景象——用塑料袋打散啤(摄于2006年9月16日)

225920ck11oo7cjolh07oh.jpeg

烟台的海鲜

225920qaaec9zr8baa99fe.jpeg

烟台张裕酿酒公司大门,样子与百年前无异(摄于2006年5月4日)

225921vjm0xwi5gxxt0h4e.jpeg

张裕酿酒公司的酒窖。1892年,广东籍南洋首富张弼士投资300万两白银建厂,酒窖始建于1894年,经三次改建,历时十一年,共设八个拱洞,总面积1976平方米。2018年11月,该酒窖入选第三批中国二十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名录(摄于2006年5月4日)

225921smdj4moz6o9zo6im.jpeg

烟台张裕酿酒公司是大马路的西端,此时,大马路实际上已不存在,从二马路到海边一大片几乎全拆除,盖了几座高楼,建了一个大而无当的“滨海广场”,只孤零零保留了十几座老洋楼。我翻遍所有照片,竟没找到一幅滨海广场的全景照片,可见我对这个广场多么深恶痛绝(摄于2006年5月4日)

225922p67pclzstjz7pj0j.jpeg

这些位于原大马路边、张裕公司东边的老洋房,我小时候都没有印象(摄于2006年5月4日)

225922iury7dsv5u84dfsu.jpeg

烟台有许多这样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摄于2006年—2016年)

225922hzgm9eedko8vkgvd.jpeg

广仁街46号“广东旅烟同乡会”旧址。姥姥的养父母是广东人,当年应该经常出入这里吧(摄于2006年9月16日)

225923nfrvyfljj0jpzbdg.jpeg

大马路的天主教堂(摄于2006年9月16日)

225923t5nddd6w8w3n8630.jpeg

大马路俄罗斯领事馆旧址北边的一座洋楼,样子与我小时候幼儿园的那座非常相像(摄于2006年9月16日)

225924hoizihu3oioi3jjs.jpeg

大马路与二马路之间这座建筑,我记得是什么会馆,我小时候是烟台市图书馆。据说姥姥离家出走后,养父母派人四处查找、登报寻人。我曾动过到这个图书馆翻阅老报纸的念头(摄于2006年9月16日)

小时候的往事连绵不绝,有些太零散的碎片无法串起来。人常说经常回忆就说明老了,可我从很早就经常回想烟台的点点滴滴。三十年前我还梦想当个作家时,曾打算把已经消失的德仁里写成小说,一家或一个人为一篇,一个时代的众生相。

这次也算是给这个想法做一个了断吧。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有厚有薄,汇成图书馆,供人阅读。可书要是没出版,你的故事就淹没在历史进程中了。

这次疫情,生活节奏放慢,慢到令人舒服的节奏,小时候的节奏。有时间收拾东西和回忆,并生出许多感悟……


1971年春节过后,我们举家迁往北京。爸爸回去接我们,带了一架照相机,拍了不少亲戚、邻居的照片。姥爷当时正闹牙病,有天夜里,他自己用钳子把坏掉的门牙拔掉了,显得一下子衰老许多,就更不爱照相了。有一幅偷拍的,照片上的姥爷鹰一样警觉而苍凉。

长大后听爸爸说,他是先认识姥爷的。部队实行授衔制后,发了新军装、新皮鞋,他和同事穿戴整齐,从军营穿过二中操场准备上街,被姥爷拦下批判了一顿。后来经人介绍认识我妈,第一次登门拜访,发现未来的岳父就是那个学校里的倔老头。

那时,烟台到北京没有直达车,要先坐到蓝村的慢车,再换乘青岛到北京的车,父亲决定干脆去青岛看看老战友们。车是晚上的,全家人去烟台老火车站送行。一上车我就兴奋地上蹿下跳——熊孩子自古一个样儿。大人们如何依依惜别完全没注意,直到车开动的那一刻,我突然大哭起来,妈妈哄了我好久却不知我为何哭。我当时想:这一去,也许再也见不到他们了,他们要是死了怎么办?这是我第一次真切地想到“死”这个问题。

然而,谁又想过姥爷、姥姥那个夜晚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情感上经受着怎样的折磨。两个月前,小姨、姨父刚去了四川支援“三线”,没多久我妈又带着我们远走他乡。

后来我又见过姥爷两次,一次是大概1974年,他因病住院,我妈带我俩回去探望;另一次是1976年,我和妹妹回烟台度暑假。到达的第二天凌晨,唐山大地震,我俩在烟台住了半年。

我们来北京后,舅舅用德仁里1号的三间小房换了东风影院路北一座小楼二层的一大间。那座小楼北边是一个小果园,果园北边是东沟路,再过去就是德仁里。在市中心有个果园儿,现在都是不敢想的事情,富有浪漫气质的舅舅可能就是因为这个果园儿才换的房。姥爷、姥姥住到了7号,表弟有时也过去住。

我和妹妹与姥爷、姥姥朝夕相处半年,对姥爷是莫大的安慰,于我也增添了许多可怀念的细节。只是遗憾还没能尽孝,他老人家就不在了。姥爷是1978年初夏去世的。

1976年,我在烟台四中借读一学期,是四叔帮着联系的。那段年龄正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关键,我经历了许多内心的淬炼。比如每天面对衰老、多病的姥爷;比如我以初心待过去的小朋友,奈何他们却莫名地对我怀有敌意,甚至暗地里使坏。

在烟台那半年,我还学会了许多家务活儿,买菜、担水、倒垃圾、上山拾草、帮姥姥喂鸡。那时什么东西都凭票供应,添了两口人,有些副食品就会紧张,姥爷、姥姥和舅舅从无怨言。我妈托人尽量换些全国通用粮票寄回来,多少能解决点问题。

1977年春节,父母回去接我们时,我长了半头,以前的裤子短了,露着脚踝。那次我们离开德仁里时,姥爷穿着单薄的衣裤,在路中间站着,直到我再看不见他……

姥爷去世后,舅舅又用两处房子换成一处,房子越来越大,却越来越远,最后搬到了西边的幸福小区。那地方早先是一大片沙地,解放后才种上苹果树,如今还保留着幸福X村的地名。姥姥有些时候在北京,她在烟台时,我每年都回去看她。

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最美好的时光,整个九十年代是我们家最幸福的日子,全家人健健康康、快快乐乐,还迎来了新生命。

可惜我一周才回家一次,对家人的陪护不够。姥姥去世整整二十年了,每当我想起她,就活生生地在眼前:仿佛还在和桑姥姥说笑,仿佛还在厨房给我们做饭,仿佛还在烟台家里的阳台上向外眺望,等着儿孙们回家看她。

225924kmksnicmps9cifon.jpeg

随《暗恋桃花源》赴烟台演出,在老动物院旧址上拍照留念(2012年8月15日)

225924eqk4foojnfvckcd8.jpeg

烟台山西边的海港,集渔港、军港、客运港于一体。清末时因水深不够,大型货轮无法入港,只能泊在港外,用小型货轮卸货(摄于2016年6月3日)

225925djmzp31x7z3xo7j8.jpeg

位于海韵街的这座中西合璧砖石结构建筑,是中兴楼饭庄旧址,始建于1920 年。中兴楼是老烟台高档饭庄,于1939 年正式开业,中间近二十年的变故不得而知(摄于2016年6月3日)

225925e9cyyb41tblk4bps.jpeg

以前每家每户院子里都有的无花果树,现在已经很罕见了,只有老院落里还有(摄于2016年6月3日)

225925zu1ng1hg535p5nxu.jpeg

像这样的老洋楼,烟台有很多,散落在各处。失去街道和人气儿的支撑,这些建筑就像盆景一样,没有生机(摄于2016年6月3日)

225926s49vdxag42ttoa9o.jpeg

前方这几座高层建筑的中间,是以前二马路转盘。我站的位置,背后是新世界(摄于2016年6月1日)
(完)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西局书局」公众号,搜索「xijushuju」即可关注,[阅读原文]。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9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4-29 16:36 , Processed in 0.05483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