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60|回复: 3

[地理风物] 【地名文化】三城客:林林总总、奇奇怪怪的牟平村名,从中可以看到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22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161154ovswv73b3wsvy3z3.jpeg

我的老家牟平,是一个千年古县。县城始建于汉,为东牟县治,唐麟德二年设牟平县,迄今已有1350多年的历史。


截止1985年编纂牟平县地名志时,全县总面积1737平方公里,总人口55.6万人,有8镇9乡共17个乡镇,682个行政村,794个自然村。


迁徙定居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建村时为何要取这样一个名字?有些村名后来为何又改了?林林总总、奇奇怪怪的村名中,给我们传递了怎样的信息,有些什么故事?作为当代牟平人和关注牟平的人,应该有所了解。为此,本人根据《牟平县地名志》整理了这篇文章,与您分享。


牟平的村名,相当一部分是以建村人的姓氏命名和以自然地理特征命名的,这与全国各地的地名命名习惯并无差异,但是,有些地名的由来却有着异样的原因与不寻常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些重要信息:


一、从中可以看到古代县城建设的历史痕迹


牟平县城始建于汉代。有趣的是,在牟平境内,除了牟平城,还有几个地方也叫“城”。


一个是牟平城东的大窑镇,有两个村庄叫“莒城”,这是什么回事呢?传说,汉初有官员“举意”在此修城,因同体积的土的重量不如牟平城的重量大,最后决定把城修在现牟平城,此地便成为“举意”修城的地方。后来,村南又建了一个村,名为“南莒城”,此村随更名“北莒城”。另有一说是,莒国被楚国灭掉后不肯投降,纷纷逃入齐国境内,齐人对他们也不放心,又把他们赶到东海之滨。他们为了纪念祖国,就把所建的村庄叫做“莒城”。


在牟平城西南方向的观水镇,也有三个带“城”字的村,分别是东半城、西半城、后半城,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据《牟平县志》记载:“隋朝筑城甫半而国变,工程未完,故名半城。”意思是说,隋朝的时候在此建城,修了一半,国事生变就停了,所以叫“半城”。


但是,全县也有一个村虽然名字带有“城”字,却与城无关,它就是王格庄乡的“金城”。这个村是清初毕姓由文登迁此建村的,因过去这里曾有金清(金矿)故得名“金清”,后演变为“金城”。


无论古代现代,除了城镇,交通要道极为重要,备受关注,因而也影响到一些村庄的得名。旧时官府修筑的大道被称为“官道”,临官道而建的村子就会因此取名,如龙泉镇的“官道北”、“官道南”两个村,即是如此得名。刘家夼乡的“通海”村,因有一条“官道”穿村而过,南通乳山海口,北通牟平城北系山海口和烟台,也引以为豪,故得名“通海”。


二、从中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


明清时代的胶东农村,仍是传统的农耕社会,除了种地养殖之外,只有少量作坊和窑业、餐馆与贩卖等行业,这在地名中也得以体现。宁海镇的“纸坊”村,因早年有扎纸户而得名,后嫌“纸坊”含义不好便更名“芷坊”;“油坊”村则是有人在此开设油坊而得名。该镇地处牟平县城,清代开始发展商业,故城里的街巷不断增多,且在名称上体现出来。如,“同德巷”是因清朝时巷内有一家银饰铺字号为“同德”而得名,“元发街”是因街内有一个制售鞭炮的商户叫李元发而得名,“农商里”则是抗战胜利牟平城解放后,此处居民多从事农、商两种职业,故而得名。“盐滩”村北临黄海,清雍正年间孙姓迁此定居,以晒盐为业,取名“小滩”,清末住户渐增,又以产食盐闻名,故更名“盐滩”。大窑乡的“大窑”、“胡家窑”、“窑口”几个村,地处牟平城东,地势平坦,土质适合烧窑,故不少村民以此为业,村名也就都带有一个“窑”字。玉林店乡有个“磨王格庄”,明朝时王姓来此建村,因产石磨而得名。莒格庄乡有个“张皮”,因村内有一张姓会制皮革而得名。


姜格庄镇有个“酒馆”村,地处古驿道旁边,有人在此开设酒馆并酿酒,故得此名;高陵镇有个“棉花洲”,是周姓建村从事贩卖棉花的职业而得名“棉花周”,后“周”演变成了“洲”;解甲庄镇的“冶头”村,是全县人口最多的村,明初为御倭患实行空舍清野,养马岛与城北沿海一带的杨姓来此建村,因汉时设官炼铁铸钱之处,故名治头。观水镇的“缫丝夼”,传北宋时王姓由云南迁此建村,因养马百匹,取名“百马庄”,清顺治年间王以升参加于七造反失败后,康熙年间被抄,以村南有桑树可养蚕缫丝更名缫丝夼。


三、从中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宗教发展盛况


隋唐时期,是我国道教、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各种寺庙和道观遍布城乡。如,牟平县城的许多街巷,都是以此命名的。“大寺巷”因巷内有一唐朝时修建的大型寺庙而得名,“城隍庙巷”、“马神庙巷”、“庙儿沟”,也因此得名;“天齐庙后街”则是因唐朝时这里建有一座天齐庙,此街位于该庙后面而得名。不仅县城庙宇多,乡下也不少。有些村便借用附近寺院和道观的名字作村名,如莱山镇的“荆山寺”,解家庄镇的“定国寺”,武宁镇的“留僧(生)院”,龙泉乡的“埠岭观”,玉林店乡的“头日庵”,水道镇的“卧龙(庙)”等,都是寺庙名与村名一体。武宁乡还有一个村叫“望杆墩”,是因为村里有一“望杆寺”,村西又有一土墩,因而村子便取了这么个名字。


还有一些村庄,则根据寺庙道观的方位来起名。如,龙泉乡的“殿后”村,因明代建村于麻姑殿的后面而得名,莒格庄乡的“东仙姑”、“西仙姑”村,则因建在仙姑庙的东面、西面而得名,该乡的“院下”和刘家夼乡的“后院夼”、“前院夼”,以及玉林店乡的“庙后”,解甲庄的“辛安”(原名“西庵”),龙泉乡的“南观”,观水镇的“上寺口”、“下寺口”村,也都是以村庄所处寺院、道观的方位而取名的。


从这些村庄的得命来看,当时社会的宗教发展是盛况空前的。


四、从中可以看到先祖迁徙定居的艰辛与期盼


高陵镇有个“下雨村”,据县志记载,系明初孙姓由云南迁来时,行至此地下起大雨,无法继续行进,便在此建村定居,故得名“下雨村”。埠西头乡有个“留格庄”,系沙姓人先迁来居住,后肖姓又从云南迁此建村,后来又迁走了一部分人,留下一部分人,故得名“留格庄”。从中可以看出,很多先民的迁徙并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不断选择,多次迁徙才最后定居下来。即使定居以后,也还会遇到山中野兽的侵扰。王格庄乡有个“麻虎夼”村,据传清朝中期王姓迁此建村,村后垛山下有一条麻虎(狼)常走的路,故得此名。莒格庄乡的“老虎窝”村,清朝时此地树木丛生,人烟稀少,传说有老虎出没而得名。


有的村名,还带有浓郁的思乡情结在里面。如,埠西头乡有个“郁都”村,传明初肖姓由云南迁至文默山,住了几年后又迁至现址,仍以文默山含义命名郁都,至于为何离开文默山则不得而知。院格庄乡的“沐浴”村,传于姓明末清初由于家汤迁此建村,因怀念故乡有温泉可洗浴,故取名“沐浴”。


还有一些村庄的名字,取用了吉祥如意的含义。如,莒格庄乡的“福禄地”,村前有一葫芦山,后以吉祥之意演变为“福禄山”,村庄便取名“福禄地”。水道镇的“福寿庄”,原名叫“道王家”,清末去宁海州兑粮,知州为其更名福寿庄,赋予吉祥美好之意。莱山镇的“千金”村,百姓多以采金为业,故取“千金”美名。这个镇的“安吉”村,原名“庵上”,后更名安吉,既有原名的谐音“安”,又有吉祥、吉利的“吉”,安吉二字合二为一。


五、从中可以看到兵荒战乱年代的烽火硝烟


牟平城居于烟台、威海之间,在军事上占有重要地位,金元以来皆有驻军镇守。金时于县城设宁海军,明时设宁海卫,清时设宁福营。在北部沿海一代的地名中,就有多处带有“寨”字,如姜格庄镇的“金山寨”,解甲庄镇的“马山寨”,初家镇的“清泉寨”、“金沟寨”等,都是明代为防倭寇而设立的,有兵卒安营扎寨,隶属于“卫”下面的“所”。宁海镇的“胡家楼”,系明朝骠骑将军胡来贡镇守鹤止寨(现陈家疃西北)时,曾在此建一别墅小楼,后延续子孙人口增多,故取名胡家楼。


在牟平南部山区,也有一些地名带有“寨”字,也是因为明代有官军在此安营扎寨的原因。如,高陵镇的“双山寨”,水道镇的“徐家寨”,王格庄乡的“大寨”等。王格庄乡的“辉寨”,元代时即在此安营扎寨,清初王姓来此建村时,取辉山的“辉”字和营寨的“寨”字组合得名。高陵镇还有几个带有“屯”字的村庄,如“瓦屋屯”、“双山屯”、“屯车夼”、“屯地沟”,是因元末清初此处屯过田而得名。


玉林店乡的“占昌口”村,宋代王姓来此建村,清初抗清农民领袖常和尚、张振纲两将军率起义军与清兵在此展开苦战,最终打退清兵,保住了昆嵛山,因村北有一山口,故村庄得名“战场口”,后嫌含义不好,更名占昌口。附近的“对阵圈”村,也是因两将军率起义军与清兵在此对阵而得名。这个乡的“军石”村,原名“将军石”,村庄附近有两块巨石,相传为常、张两将军比武时搬动的,故此得名,解放后因修水库迁村,更名“红旗庄”。


武宁乡有南、北两个“堠子夼”村,系明初韩姓由云南迁此定居,因村西筑一土堠,以备战时点烟火作为信号联络,又地处山夼而得名堠子夼。埠西头乡有个“辽上”村,据传二百年前叫“佐家疃”,后约一百年前反“徐州贼”时,官兵行至附近金庄时见到两个红脸大汉,认为是关公显圣,未敢到此村,因此得名“撂”,后演变为“辽上”。

埠西头乡有五个村子,村名中均含“长治”二字,系清同治年间为防农民反乱,周围8村实行联保,故均在原村名中加“长治”二字。但是,“长治”并未久安,四十几年后清王朝就在内忧外患中垮台了。


六、从中可以看到封建社会的租佃关系与官民关系


在武宁乡,有四个村名里都带有“官庄”二字,分别是南官庄东、南官庄西、北官庄东、北官庄西,其得名是因明朝中期实行“庄田制”,一官员在此设立庄园,雇了许多佃户来看管,故得名“官庄”,后来不断分村,居于四个方位,故出现现在的四个村。王格庄乡的“黄阳后”村,据县志记载,清咸丰年间,大河东地主王明萼在此建一别壁,起名“仪风庄”,后佃户迁此居住成村,因地处黄庵山后而得名“黄山后”,解放后一驻村干部为其吉样,建议改为“黄阳后”。玉林店乡的“常家庵”,传清朝时有人在此为城里地主常大兴看庵,故得此名。龙泉镇的“小田”村,原名“小佃”村,因清末一董姓人家给地主看庄子而得名,土地改革时更名小田。刘家夼乡有个“朱车”村,传元朝时乳山司马庄于姓在朝为兵部司马,其祖坟在此村村西,司马告老还乡后,每年两次乘红色车子来墓地祭奠,明初于姓由乳山县司马庄迁此建村时,便得名朱车。玉林店乡有个村叫“大宅”,据传村内有一地主为炫耀自己,贬低长工,便将其驻地命名“大宅”,将长工居住的地方称作“小宅”。


从地名里不仅能看到封建租佃关系,也能看到旧时的官民关系。王格庄乡的“陶家”村,因村里出了一个陶知县而得名。附近的“阎家”,据传明末一湮姓县令违法而逃至此地建村,取名阎家,后查清被抄,又有李姓由东解甲庄迁此定居,仍沿用原名。更有趣的是宁海镇的“隋家疃”,明初建村,原名“东埠村”,清嘉庆年间,东系山村有隋姓人家在京为官,其茔地在东埠村村西,由东埠村负责看护,因村穷志短,向幕隋姓钱势,就想借口财富起来,于是便把东埠村改为隋家疃,隋,随也。武宁乡“留德庄”村的得名,则有一段故事,明时有一知州为官清廉,后调任外地,沿途百姓纷纷为他送行,行至此处,应百姓所求赠言,乃告曰:“待父母如同子女。”因此建村时命名“留德庄”。


七、从中可以看到贵和修睦、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


中国社会向来重视邻里关系,主张以和为贵,守望相助,在这一些地方的村名形成中也得到了体现。如,宁海镇的“义和夼”,玉林店乡的“共和庄”,水道镇的“义和庄”,王格庄乡的“合立场”,大窑乡的“尹宋周”等,都是多姓氏共居一村,为促进彼此和睦团结,就选用了这样的名字。


大窑镇尹宋周村,明末三姓迁此定居,分别建村为尹家疃、宋家疃、周家疃,1932年三个村庄决定共同筹款修建一所学校,随合并为一个村,取名“尹宋周”。由此看来,筹资建校、教育子孙才是百姓最大的共识。玉林店乡“共和庄”村,传清朝时建村,占山户邵姓定居后命名邵家庄,后孔姓迁此居住,命名孔家疃,后阎姓又迁来落户,命名阎家庄,三个村常闹纠纷,便于1938年并为一村,命名“共和庄”。“合立场”这一村名的来历也有些意思,据传隆庆年间,王、姜二姓在此建村,取名“太平庄”。因地处山夼人烟稀少,常受狼害,便准备迁走,恰在此时孔姓迁来了,便说服王、姜两姓留下,齐心合力建设家园,故更名“合立场”。


观水镇有五个村的名字里,都带有“中村”二字,分别是林家中村、贾家中村、李家中村、许家中村、韩家中村,系明朝中期林姓首先来此建村,其他四个村后来占用林家的士地建村,均承认林家为“总村”,村名采取姓氏+总村的方式命名。后来“总”字演变为“中”字,直到1958年以后才得以简化,去掉了“中村”二字,只保留了一个李家中村,从中也可看到村庄之间彼此礼让尊重的优良传统。


但是,也有个别村名留下了姓氏之间互相争斗的伤痕。如,王格庄的八犊夼,据传此地原属王格庄村王姓所有,清初一李姓老人带领3个儿子来此居住,不久发生纠纷,王姓被打败,土地割给李姓一部分,得名“霸斗夼”,后演变为八犊夼。也有一说是,村里一母牛一晌午连生8个小牛犊而得名。两种说法,我们还是希望采取后一种说法。高陵镇有个“后堰”村,因村北有一趟东西长堰而得名。清末,这里和高陵村是一会,两个村的曲姓闹宗族斗争,本村秀才曲某某为争气,便把“堰”字改成了“品+山”字(上下结构,电脑无此字),意思是不服高陵,以一“品”压一“山”,意为在高陵之上。这文采叫人不得不服!


八、从中可以看到社会伦理道德观的传承弘扬


姜格庄镇有个村叫“序班庄”,原名“书办庄”,清初王姓由牟平城南庙沟迁此建村,传有一书办官(掌管文书翰墨的官吏)在此安一庄子,后把庄子作为嫁奁陪送其女儿,女儿为纪念父恩,随将村庄命名为书办庄,后“书办”误写为“序班”。姜格庄镇“邹革庄”的名字由来,也如出一辙。清初由解甲庄迁来几户李姓人家,给牟平城后邹姓在此种地,后邹姓女儿嫁给李姓,并把这里的土地给了女儿,为纪念此事,村子便以“邹家庄”命名,后为解决重名问题,更名邹革庄。院格庄乡有个周格庄,据传一个外乡人孔样周,曾救院格庄富户范财升免于被劫之祸,为报其恩,范送给孔一片土地。明崇祯三年孔在此建村,为了纪念孔,故取其姓名中的最后一字为周格庄。这些村名,彰显的都是知恩感恩的道德观。


院格庄乡有个“要捷”村,据传村中有女夫亡而不改嫁,树节孝,故此得名“孝节”,后更名为“要节”。1941年绅士孔约顺、孔文光两人将“节”改为“捷”,村名变为“要捷”。观水镇还有个村叫“保灵口”,据传清朝末年于姓由大泮口迁此落户,不久朱港堡村有人发灵(灵柩)于路口“滚灵”,遂有人去“保灵”,建村后得名保灵口,彰显的是见义勇为、遇难相助的品德。


位于县城东南的“照格庄”,明洪武年间建村,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东顶山赶会,村里将一“照”字旗插在八里塂上,以便北来去东顶赶会的人辨认方向,以此得名照格庄。这里也是清代文人宫卜万的故里。玉林店乡还有个“茶棚”村,传清初孔姓来此建村,昔日此处有一庙宇,名曰福巽庵,庙内道人在庙旁烧水,供行人解渴,以山竹子叶代茶叶,故得名茶棚。


九、从中可以看到当时当地美丽的神话传说


莱山镇驻地西北有一个小山,名曰“莱山”,相传800年前,一夜之间突来此山,故得名“来山”村,后演变成“莱山”。观水镇有三个相邻的村庄,分别是“金猪夼”、“金鸡庄”、“落鸡庄”,传明末建村时发现夼内有一金猪,故取名金猪夼,后演变为“牧猪夼”。“金鸡庄”的得名,传说是此地飞起一只金鸡,建村时命名金鸡庄。“落鸡庄”则说那只飞起的金鸡落于该地,故名落鸡庄。


玉林店乡有个“九龙夼”,明末建村,相传村西土丘上有一眼水井,曾有9女相继投井,得名“九女夼”,后又传说九女乃九龙化身,故村名也演变为九龙夼。武宁乡有个“王从曲”村,传古时村西山上有一对金马驹和一对大虫(蛇),大虫经常到金马驹槽子里喝水,自称为虫中之王,后演变为“王从”,因村中曲姓居多,故得名“王从曲”。龙泉镇有个“神童”村,倒不是因为村里出过神童,而是传明万历年间建村时,附近有一松岚庙,庙内僧人杀死一只猴子,将猴头扔于此地,村人疑是神头,故建村时即取名“神头”,后演变为神童。


解甲庄镇孔辛头村的传说,则与众不同。传西汉初期,村庄附近的金马山内有一对金马,人们纷纷开山挖宝,但始终也未得到金马,因辛苦空忙一场,建村时便取名“空辛头”。刘家夼乡有个“修格庄”,据传明末这里为寿姓的一个庄子,名为“寿格庄”,后因赌博把庄子输掉了,清初卖给隋姓,但村名仍沿用原名,后“寿”字演变为“修”,或有修正改变之意。这两个村名里,都隐含着勤劳节俭、戒赌防奢的寓意。


2023年3月15日于烟台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天泰书院」公众号,搜索「gh_76e7ea9e43f3」即可关注,[阅读原文]。

发表于 2023-3-24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29 03: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许多以前疑惑名字的所由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1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牟平区的老师坟,龙泉镇的神童,名字很奇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4-20 14:16 , Processed in 0.05510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