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44|回复: 1

[史海钩沉] 解放前老烟台西马路上的集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6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西马路是早年烟合市西半部最繁华、最热闹的一条南北马路,位于毓璜顶北(现工商银行)十字路口以北至北马路以南。西马路中端是海防营,往北通海港码头。南段东通小海阳街、南大道,西通中海阳街。这条南北马路也是烟台西半部的中心大街。


老烟台是只有几万人口的小城市。通伸村、大海阳村、芝罘屯村、上夼村还有西沙旺(幸福办事处辖区)等基本都是农村,以耕种为主的农民和果农占多数。西盛街和通伸、烟台汽车站和芝罘屯、南操场和上夼,这些地方都连不起来,中间全是庄稼。烟台文化宫及其南面是果园,烟台三中向南、向西都是果园和耕地。


烟台的商号都是个体的,多数集中在北大街“大庙”附近及朝阳街、南大道、西大街……烟台多数街道两旁是密集的居民区。旧社会多数居民家口大、孩子多、收入少,日子过得穷。烟台有很多经商的都是流动小摊贩,是在集市上卖中、低档廉价的商品。在这样一个环境下,烟台和农村很相似,形成了集市交易。五天在二个区域轮流一个“集”,平民百姓擓(kuǎi)着篓子到集市赶集,购买生活需要的物品,既方便也实惠。


083351y5efw6geqk388ewp.jpeg

(老烟台集市)


西马路集市以西马路的南北街为中心,东西还有五个分支。南北街两侧是长板凳、铺板支的摊位,摊位的经营商都是固定的。经营的商品是“细杂货”如布匹、日用品……为了避免日晒,铺位上面用竹竿支着布棚遮着。小海阳街由东至西,马路两旁是地摊,商品是日用的“粗杂货”,锅碗瓤盆等家用器具,摊位中不少是旧物。


小海阳东头的路北是烟台最大的酱园,商号“义发居”,也是烟台街的大“买卖”之一。这个酱园拥有三个一百:一百个伙计,一百间房屋,一百缸面酱。过去做面酱的原料是黄豆,三伏晒酱,做面酱当年不能卖,一缸面酱二百多斤,酱园的资金就是在面酱上。每逢赶集,“义发居”门前支着大铺摊,摆着五、六十种“八宝小酱菜”,是烟台最好的酱小菜,许多赶集的人围着品尝、购买。


083352btiigt16a88iaatt.jpeg

(约1930年拍摄的烟台街集市路边小贩)


西马路南口以西是中海阳街,东头是卖“黄烟”的地摊。旧社会老百姓抽旱烟袋的多,烟民们围着烟摊坐地品味,吸完后烟袋在鞋底上磕磕烟灰。往西是卖家禽之类的,有鸡、鸭、兔、羊。再往西是“草市”,卖松木棒子、松柴的都是福山县南“门楼”、栖霞山区的农民,推着小车(独轮,两个把手)卖草,也有烟台郊区农民或者市区贫民上山拾草在集市上卖,以此为生。那时烟台交通不发达,煤炭很少,燃料紧张。


西马路从南向北有三条向西的巷子:第一条是宴芳南街,这条巷子自东往西延到阳春巷,是旧货市场,买卖旧衣服的,人称“破烂市”,市场很大,这里做旧衣服生意的商人很多,他们在集市上既买也卖,也有到外地收了到烟台卖的,还有市民自家等钱用,出卖自己穿过的衣服的。很多平民百姓家口多,收入少,割不起新布做衣裳,只能去集市买廉价的旧衣服穿,衣服穿破了补补再穿。


第二条巷子是宴芳中街,是西马路集的“粮食市场”。面袋、麻袋装着五谷杂粮,摆在地上一排一排的。卖粮的有近郊的农民,也有粮食贩子(到外地和农村收购,在集市上卖)。粮食市场是以苞米(玉米)为主,那时烟台当地的主食是苞米片片。市场的苞米分两种:一种是胶东地区产的“小粒红”,也称“家苞米”,味好吃,价格贵。另一种叫“大牙苞米”,粒大,也叫“船苞米”。东北产的大米当时人们吃不到,南方的大米也运不来,交通不便,北方又很少种植,胶东半岛没有种稻子的,豆类、小米、高粱在市场上都不缺。广大市民到集市上籴粮(买粮),送到磨坊加工成粉,很多居民家中有盘“小石磨”,人工推磨。


第三条巷子是宴芳北街,是西马路集的“鞋”市。摊商卖鞋的大都有个推车(两个大轱辘,前架有两条腿,可以平放),摊位支在车上。那时百姓穿的都是各式各样的布鞋,很少有穿“皮鞋”的,太贵,买不起。


083352wmom2vvct21tz2ev.jpeg

(老烟台街集市上的摊贩)


在西马路集中心马路的中部,是一行卖“小吃”的,有油煎馅饼、面鱼果子(碱性很大,炉烘的面食)、脑饭(四轮车上有锅,上面用木板围成圆简状)。脑饭是小米面做的粥,里面有花生豆、菠菜叶少许,饭上面是半干豆腐切成小方丁带咸味,锅下面有火炭,粥很热乎,很好喝也很便宜,五分一碗,它和“焖子”都是烟台的名小吃。赶集的人都愿喝上一碗脑饭,特别是冬天喝了暖暖身子,可惜现今“脑饭”没有了。集市上还卖“焖子”、“糖球”、“炒栗子”、“花生”、“火食”、“烧肉”……还有一个卖“糖块”的,在推车上安一锅,熬糖、兑料,做成方块,现做现卖。卖糖的人唱着歌叫卖,唱词是:“辣的、凉的、又酸的、香蕉的、橘子的、菠萝蜜、桂花的……”各种味道的都卖,二分钱一块,二十余种色味,分别摆在木板上,赶集的老娘们不少买上些捎给家里的老人、孩子们吃。


集市的交易是卖的要价,买的还价,有句谚语:“要价无多,还价无少,双方认可即成交”。婆婆、妈妈经常赶集,知道物品行情,她们在一起也常议论行情,心中有数。


赶集的日子,冬天早上五、六点钟,天还未亮,摊贩们便推着铁轱辘车吱吱作响地进入市场,人群的嘈杂声常把临街的居民吵醒。八、九点钟市民开始涌进集市,上午十点左右是集市高峰,街上人群拥挤不堪,走路要一步步向前挪动,推小推车和拉地排车的人,大声喊着“借光、借光”,“两让、两让”,让前面的人群让路。夏天赶集,更是大汗淋漓。集市持续到下午三、四点钟方陆续散市。


烟台市二次解放后,政治、经济形势有变化,人们的生活习惯也有了变化,因城市交通等原因,上述集市于1948年撤消。


(本文摘自《芝罘历史文化》第8期)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芝罘历史文化研究会」,搜索「gh_88661fc3423f」即可关注,[阅读原文]。“”

发表于 2023-1-27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4-19 00:04 , Processed in 0.05137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