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6345|回复: 7

喝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4-6 13: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好吧,索性多说两句喝茶的事儿。肯定说的不对,因为我不懂茶叶嘛。老粉丝都知道,我懂啤酒,啤酒方面属于专家级的,可惜因为得眩晕症戒酒了。我现在主要的饮料是咖啡。黑咖啡,不加奶和糖,感觉很香。

我始终不知道喝茶的程序是什么,应该怎么泡、怎么洗、怎么沏。也不知道从哪年起,泡茶成了一种神神叨叨的类宗教活动,得有个雕龙画凤的木头茶台,有一堆瓶瓶罐罐、有个小和尚的泥胎打坐,有各种木头勺子镊子锥子,还得有自动上水的电磁壶,最好有个穿唐装的一脸女德的女人,翘着手指头,把个核桃皮大小的盛不下半个鸡蛋的茶盅翻来覆去地摆弄,你也得堆出一副看破红尘、与世无争的表情配合她。倒了一盅,你以为是给你喝,刚伸手去拿,发现不是,她比你快,倒掉了,又满上一盅,弄得你挺自卑,跟外行似的,伸出去的手便替你找面子,拐弯儿去抓纸抽,没鼻涕也擤两下,以掩饰不懂茶道的窘态。

也不知倒了几茬儿、烫了几圈儿,女人终于摆弄完了,手一伸,示意你可以喝了。并不说话,说话就俗了。你这才拇指加中指去捏那个小茶盅。不能用三根指头,茶盅太小,三根指头就把圆周占满了,没地方下嘴。俩指头也得小心,稍不注意,茶盅就会掉进嘴里,卡嗓子那儿也说不定,想想挺危险。嘴唇也得嘬起来,缩成手指头那么大,像鸭子似的伸出去,滋溜一下,什么都没尝到,甚至连喝到没喝到水都觉不出来,更别说味道。这时倒茶的女人笑了,递过来一个木头避孕套样儿的东西,那里面才有香气,你才发现,你忘了先闻,还是没掩饰住自己土鳖。

好好的茶,古有盖碗儿,今有茶杯,你正了八经喝不行吗?非得喝成这幅贱兮兮的神神叨叨的鬼样子,烦不烦?更有甚者,喝茶之前还得沐浴更衣、先写毛笔字,一群无所事事不上班的家庭妇女,最着此道。

喝茶,我只喜欢图中这种茶杯。简简单单就好。茶里没有人生道理,悟也是瞎悟。就像烟卷里没有千军万马,任你叉腰挺胸、吞云吐雾、再怎么幻想自己是个将军,也没有。
7f2a0928653f4e26ae5f995884c3d1d8.jpeg
 楼主| 发表于 2021-4-6 13: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时代老师关于喝茶的短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6 19: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懂喝茶的人真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4-6 21: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不想多语,只说一句:茶禅一味
七碗受之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点评

赵朴初的五字禅言“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意思:豪饮七大碗玉液琼浆固然滋味无穷,但比不上品一小壶香茗的真情趣。拥有千百条高僧的偈语又如何?参尽枯禅皆不是,还不如放下一切,喝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4-7 15:46
走,吃茶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4-6 23: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6 23: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兰儿 发表于 2021-4-6 21:47
看完不想多语,只说一句:茶禅一味
七碗受之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走,吃茶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4-7 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挺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4-7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兰儿 发表于 2021-4-6 21:47
看完不想多语,只说一句:茶禅一味
七碗受之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赵朴初的五字禅言“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意思:豪饮七大碗玉液琼浆固然滋味无穷,但比不上品一小壶香茗的真情趣。拥有千百条高僧的偈语又如何?参尽枯禅皆不是,还不如放下一切,喝壶茶去。表达一种恬静悠闲的处事态度。同时吃茶去是赵州禅师的一则著名的公案,这个津津乐道的美谈始于赵州柏林禅寺的从谂禅师。

扩展资料:

典故:


1000多年以前,有两位僧人从远方来到赵州,向赵州禅师请教如何是禅。赵州禅师问其中的一个,“你以前来过吗?”那个人回答:“没有来过。”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赵州禅师转向另一个僧人,问:“你来过吗?”这个僧人说:“我曾经来过。”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这时,引领那两个僧人到赵州禅师身边来的监院就好奇地问:“禅师,怎么来过的你让他吃茶去,未曾来过的你也让他吃茶去呢?” 赵州禅师称呼了监院的名字,监院答应了一声,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对“吃茶去”这三个字历来也是见仁见智的,这三字禅有着直指人心的力量,也从而奠定了赵州柏林禅寺是“禅茶一味”的故乡的基础。

以上转自网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4-7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兰花草儿

2018.01.23 00:37:54字数 3,084阅读 387


道之道,非常道。

茶道,众说纷纭,每个茶人都有自己的茶道。像武林界有各种教派一样,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不同的思想体系。与武林必须一争高低的规矩不同,传统儒释道三教在影响上其实不分伯仲。其中,最显著的标志就是茶道、茶文化对这三派和谐的融合与升华。

我国茶文化诞生于两汉之际,兴盛于唐宋之间,衰落于明清之后,其兴衰期恰好与佛教发展不谋而合,所以佛门与茶结缘,实在是诸缘合和的必然结果。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同时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过程。茶人通过品饮而悟道,这种过程就称作茶道。或者简单的讲,品饮者对茶的觉悟,称作茶道。由此可见,茶道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修证范畴,是要实修实证的,不仅要在“理”上认知,更要在“事”上修证,而非仅仅停留在认知或研究的层面上。茶人对于茶道的修证,称作茶道修持。茶道修持和生活禅是相通的,两者都强调“道”是不不可思议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实修实证,最终得以顿悟。

现如今,听的最多,看的最多的就是禅茶一味,茶佛不分家。好像喝个茶不上升到禅,便喝的不是茶了。千利休禅师说:“须知茶道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禅宗例来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不依文字,禅是不可说的。在佛教而为禅,在百木而为茶。禅心茶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同样不可说。

茶道是雅俗共赏的乐事,不讲形式,不拘一格。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位的人虽然对茶道有不同的理解,但都追求茶道亲近自然,回归本心的中心思想。喝茶时就在那一杯茶的时间里,无论喝茶是为炫耀权势,附庸风雅,参禅悟道,养生颐年,解渴去腻,茶都是包容的,这也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能在一杯茶里,有所思有所得,这便是自己的道了。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本为人们日常饮用之物,无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高低,学问有无,何种信仰,品行如何,都可以喝茶。在喝茶的当下,在一片树叶的浮沉中,参照内心,明心见性。是为禅。是为道。真正的大智慧者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禅的境界中,都在品味心中之清茗。而不单单局限在茶中,柴米油盐亦有道,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到最后万法归一,所有事物的道,为人处世的道都是相通的。那就是一个人的正见。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的道就是什么。而凡俗之人,但求茶之外相,观其色、嗅其香、品其味,一念心起,早堕凡尘,去禅远矣!

对于方外之人而言,一盏茶要尽可能沏到淡而又淡。古人言:“天不禁人富贵,而禁人清闲,人自不闲耳。”人的富贵荣华自古以来就不是老天可以左右的,亦如杯中的茶一般,有人执着于个中滋味,所以不得清闲。若能安安静静地泡上一壶茶,你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是不必要的,要像一杯茶一样,学会在平淡处享受返璞归真。  心之灵,茶之静,一如在阶前听水声,浩浩潺潺,粼粼冷冷,恰似一部天然的乐韵,茶的韵味,就在于沏茶者的百般冲泡,品茶人的浅酌慢饮,茶在岁月之中保留了一份干净,而我们的心在娑婆世界中需要水的灵性去滋润,在一杯茶的滋润之后,眼前的世界会欣然蕴藉。

古人说耳目宽则天地窄,或许是因为众生太多地去用眼耳看世界,这世界就变小了,人的欲望正是因为看过太多繁华而愈发增多,一杯茶的时间,去向内求索,放下万缘,拂去尘埃,放空心灵,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沏一盏百味之后,酝酿成一味叫淡泊的茶,蓦然发现,所有的人情、经济、贤德,在一盏清茶中淡淡地消融。那时候才蓦然明白,所有的束缚并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的心境把眼前的世界框了起来。

在这盏茶中,隐约中看到一位千年前的曹溪禅者,这盏没有任何繁杂味道的茶杯中,散发出平常心的智慧,一如他说的那般:“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当纷扰过后,心中宁静,嘴边有的只是那盏清茶,渐渐明白,一切都是外缘。

所谓禅茶一味,你心中的禅是什么,你的茶亦是什么, 在杯中,有人喝出了金戈铁马,有人能品味风花雪月,有人喝得行云流水,有人领略人生真谛。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豪迈之人,茶能喝出酒的味道,文人才子,茶里有诗有过往。我等凡夫俗子,是粗茶淡饭总相宜,不要刻意追求一杯茶的完美,珍惜与它当下的缘分,于一切时遇茶吃茶、遇饭吃饭。一杯茶,或浓或淡,或甜或涩,在饮食中学会谙练世味,浓不欣,淡不厌。茶不必精,量家之有;水不必贵,以法为上;器不必妙,宜茶为佳。富贵之家,茶事务求精妙,可夸示富贵、夸示高雅,不足为怪;小康之家不敢攀比,法乎其中;平民家庭纵粗茶陶缶,只要烹饮得法,亦可得其趣。茶不孤傲怪僻,是能伸能屈的木中大丈夫。这里的茶道,是在明知道不可能完美的人生中,寻找某种可能的完美,在茶中进行的一种温柔试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完美是可遇不可求的,更多时我们总是生活在残缺中。经常和朋友一起喝茶,总能听到这样的话:这茶要用紫砂壶泡肯定比用盖碗好;今天的天气湿度太大,茶失了香味;出水时间慢了几秒,泡坏了,可惜了;用碱性山泉水比用酸性矿泉水泡出的茶更好啊。如此等等,我欣赏茶人对待茶尊重、理解的态度。但反对因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遗憾惋惜的心态。当下的这杯茶,是全新开始的一杯茶,也是即将过去一杯茶。这样的场景、喝茶的人、闲聊的话题、都是独一无二的啊。

禅者,残也。世事都不尽完美,又何必苛求一杯茶。

当年唐僧西天取经,取来的就是残缺之禅。唐僧取得真经过老乌龟那通天河,老乌龟把人连经都摇落到河里,唐僧把经捞上来晒,“不期石上把《佛本行经》沾住了几卷,遂将经尾沾破了。所以至今《本行经》不全。三藏懊悔道:“是我们怠慢了,不曾看顾得!”是不曾看顾得吗?唐僧毕竟是凡夫俗子,到底孙悟空更“空心”:“不在此,不在此!盖天地不全,这经原是全全的,今沾破了,乃是应不全之奥妙也。”

这话入禅,可解人生万理。我们在苦乐人生里总是这也残那也缺的,原来唐僧从西天取来的经卷就是不全的,哪能完美?

中国茶道是东方文化的瑰宝,茶是一种领悟、一种清欢、一种享受、一种生活方式。是尘封记忆的收藏,在任何一季节里饮茶,都是与过去的一场邂逅。每个人都宛若一片茶叶,或早或晚要融入这变化纷纭的大千世界。在融会的过程中,会经历翻炒、揉捻、日晒、烘干、压制百炼成型,最终以一个平和默然的姿态出现。就像饮茶时很少有人在意杯中每一片茶叶一样。茶叶不会因融入清水不为人在意而介怀,照样只留清香在。而有缘人忙里偷闲,找一隅静地,沏一壶清茶,抛却凡尘浊世的嘈杂与繁琐,远离片刻,静心享受即可,人心如茶心,沉浮时坦然,平淡时淡然!

禅是梵文音译,意译作“静虑”解。就禅而言,茶本身没有贵贱之分,而我们仅有两点:一是心静,二是体悟。在烹茶品茗过程中,领悟茶之静,茶之逸,茶之真。吴越茶客徜徉于山水田园,释然于物我两忘的情境,可以说进入了茶禅悟境;天府百姓认定富在今世,乐在眼前,其安逸恬然也算得禅;陇东老农坦然淡泊,得度人时且度人,有隐忍慈悯的宽厚胸怀,也算茶之得味者。只不过他们生存境况不同、体味厚薄有差异罢了。

禅茶一味,共参禅机、茶理。静为佛之首,空为佛之本,苦为佛之身,隐为佛之理,佛是茶的升华,茶是佛的禅心。佛与茶的共同诉求是心,是感悟,是顿想,是自我修行,是生命协调。

  一茶一禅,两种文化,有同有别,非一非异。一物一心,两种法数,有相无相,不即不离。

人生如逆旅,从来不用加法计算时间,因为我们生命里的每时每刻都在耗费,但比消失在这个世界上更早出现的,是我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接受能力。所以,趁着热爱,趁着有好茶相伴,用你喜欢的方式去喝茶。惜物而不驭于物,感恩而不执着。用虚怀若谷的心态去体会。不追求别人悟到的,是基于他们的经历去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茶道。正如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言:“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4-19 04:42 , Processed in 0.05535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