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62|回复: 1

[史海钩沉] 甲骨文120年,重新发现中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4-3 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061416b33mrqyjju3vzel3.jpg

1936年6月12日,中国考古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时刻。这一天,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河南安阳殷墟小屯村,发现了一个储藏着大量甲骨的窖藏坑。这堆甲骨厚达1.6米,共清理出甲骨17096片,数量为迄今考古发掘之最。

为了永久保存YH127坑的面貌,考古队请了一位技艺高超的石匠,选用汉白玉雕琢了一个甲骨堆积情况的模型。一年后,抗战全面爆发,日军侵占南京,这个模型被埋入地下。“史语所”也迁往内地,曾经聚集在安阳田野的一代学人风流云散,天各一方。

这个模型,后来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在2019年10月馆中展出的“证古泽今——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文化展”中,它静静地横卧在入口处,仿佛一位历史的接引者。

自1899年甲骨文横空出世,对它的发掘、释读、研究,从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在面临“亡国灭种”的军事、经济和文化侵略下,甲骨文勾连着中国历史的开端,也勾连着“何谓中国,何谓中国人”这一终极命题。一代代学者为之前赴后继,也被时代所裹挟——“甲骨文之父”王懿荣投井殉国;出版第一部甲骨文专著《铁云藏龟》的刘鹗潦倒而终;“甲骨四堂”中,罗振玉(号雪堂)一心保皇,王国维(号观堂)自沉昆明湖,董作宾(字彦堂)随“史语所”前往台湾,郭沫若(字鼎堂)投身新中国的建设……

甲骨文120年的发现史,追溯、探索的是商王朝的神秘面影,镌刻、记录下的则是20世纪中国的风云激荡。

061416w84x83afx1jf1jja.jpg

 [一片甲骨惊天下]

所谓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绝大多数是商代的占卜记录。商王提出自己想预测的事情,背面经过钻凿的甲骨在暗火灼烧后开裂,甲骨正面显现出不同的纹路,经过占卜师的解读,吉凶得以昭显。占卜记录就刻在当次占卜所用的甲或骨上,由此形成了大量的甲骨卜辞——遇有战事,商王问战争能否取胜;睡眠获梦,问这个梦境是吉是凶;配偶怀孕,问能否顺利生产,是男孩还是女孩;甚至患上龋齿,也要卜问一番……

展览中有一片甲骨,是罗振玉的旧藏,硕大完整,内容十分丰富。有一条说,商王占卜,问10天内是否有灾祸,尽管一再祈求,预测仍为凶兆。5天后,王果然摔倒在庭阜。还有一条,商王同样卜问10日内吉凶,结果显示将有灾祸。第二天王出去打猎,追逐犀牛,小臣的车车轴断裂,与王车发生碰撞,又应验了卜辞。

展览中的190片甲骨,勾勒出一个丰富的商代世界。从卜辞中我们得知,商人最常吃的粮食是粟(小米);那时的豫北平原还生活着野象和犀牛;有一次打仗,征兵总数达到13000人,相当于总人口的1/10;还有残忍的“人牲”(以活人祭祀),最多一次就杀了500人。甲骨文中有很多与杀人相关的字:伐(斩首)、卯(剖开人体)、豆(棍棒击毙)、烄(焚烧)、俎(剁成肉酱)……

这些3000多年前的历史图景,在120年前仍是藏于厚土之下的秘密。1899年,官居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患痢疾,医生开出一剂药方,其中就有“龙骨”。药材购回后,他发现所谓“龙骨”其实是龟甲或兽骨的碎片,其中一些碎片上,还刻画着奇异的纹络。

这个流布深远的故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学术界曾有人提出质疑,认为是“小说家之言”。不论怎样,正是精通金石之学的王懿荣改变了这些“字骨头”的命运。他推测,甲骨上的画纹符号就是商代文字,于是命古董商们大肆收购。

历史却未给他留下探索的时间。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京城,王懿荣临危任命,参与防守事宜。联军攻破北京城后,他留下“义不可苟生”的遗言,投井殉国。

王懿荣的数千块甲骨,则被好友刘鹗收购。在晚清变革时代,刘鹗是个奇人。他不愿由科第进身,想行医但门可罗雀,经营烟草店也未赚钱,开办书局亦没成功,后来投效河工,著有《治河七说》。

接过王懿荣手中的甲骨后,刘鹗又多方收购,日积月累,手中已有5000多片,在当时无人能比。1903年,罗振玉第一次在刘鹗家中看到甲骨实物,不禁大为感叹。他建议应尽快将这些甲骨文汇集出版,发动更多人来调查研究。当年,刘鹗就精选出1058片拓印出版,这就是我国甲骨学史上第一部开山著作《铁云藏龟》。

《铁云藏龟》出版同年,刘鹗还发表了另一部传世之作《老残游记》。书中主角“老残”是个穷困潦倒的江湖郎中,一边开业治病,一边观察时局。刘鹗本想以“老残”自居,实现自己云游四方、教养天下的理想,但最终未能如愿。

061416xgjjjkn5d7nz7mjd.jpg

 [罗、王之学]

1908年,刘鹗得罪了袁世凯,被其下令逮捕,流放新疆,在一座寺庙的戏台下靠行医度日。而就在这一年,罗振玉终于打探到了甲骨的真实出土地。原来,甲骨文发现之后,行情水涨船高,过去寥寥数文钱的中药“龙骨”摇身一变为“一字四两白银”的珍贵文物。为获取更多利润,古董商对甲骨出土地秘而不宣,被问起就声东击西,故意制造混乱。

与古董商周旋数年,罗振玉听到了无数地名,直到1908年,终于破解了这一秘密。具体经过已不得而知,也许真像余秋雨所说,是“一位姓范的古董商人酒后失言”。总之,罗振玉套出了“安阳小屯”这个地方。

1911年,清王朝的最后一个春天,罗振玉派弟弟罗振常亲赴安阳。50多天里,罗振常四处寻买,收获了12500多片甲骨。有一次,一天就买到了1000多片。不久,武昌起义爆发,清王朝覆灭。罗振玉是坚定的保皇派,于是带上全家老小,还有收藏的数万片甲骨,亡命日本。

在东渡的轮船上,随罗振玉同去的,还有34岁的王国维。在此13年前,王国维踏上了赴上海谋生求学之路,进入维新派舆论重镇《时务报》任文书,不久又在罗振玉创办的东文学社半工半读。那时的他,头戴瓜皮小帽,身穿蓝长衫、青马褂,行动迟缓,不善交际。有一次,罗振玉看到了他在扇面上题写的《咏史》绝句,大为激赏,自此资助他的生活,使其安下心来,潜心学术。

在日本京都,罗振玉一再鼓励王国维,利用自己所藏的甲骨开展研究。《山海经》中记载,夏商之际,有一个叫王亥的人,双手操鸟,常赶着牛群从事贸易活动,他是商人的始祖。因为“王亥”这个名字几乎未见于其他典籍,长久以来,人们只把这当作一个传说。

王国维考证,在这些新出土的甲骨文中经常提及的“高祖亥”,就是《山海经》中的“王亥”。甲骨中“亥”字的写法,是“亥”加上一个“鸟”字的画符,正印证了《山海经》中王亥“双手操鸟”的传说。傅斯年事后评价,王亥这个人此前“不特是死的,并且如鬼”,王国维让他“活了回来”。

王国维乘胜追击,考证出王亥之外诸多商族先祖的世系。1917年,他出版《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殷周制度论》,即现代学术史上著名的“二考一论”。他的研究证实,《史记》中有关商王朝的描述绝不是凭空杜撰,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被“找回”了1000年。

王国维把历史文献与出土资料密切参证的治史方法——二重证据法,为中国学术史开辟了另一新纪元。此时的中国知识界也进入群星闪耀的年代,“五大发现”——殷墟甲骨、西域简牍、敦煌卷子、大内档案和中国境内之古外族遗文,开辟了现代学术的新大陆。

一边是学术的辉煌,另一边则是动荡的乱世。罗、王之学洞开了殷商王朝的大门,为后续研究拨开一线天地,但二人此时的心境却晦暗难明。

061416u707d9bjnjxk03wd.jpg

 [自己“挖”自己的祖先]

1928年,中央研究院在南京成立,傅斯年负责历史语言研究所的筹建。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中山大学教员董作宾前往安阳考察。

董作宾是河南人,27岁之前都在省内办报、教书。1923年,他考入北大读研究生,当时罗振玉的《殷墟书契前编》出版不久,他爱不释手,常用油纸影印摹写殷商文字,很快学会了那些甲骨文字。

回到河南,从小屯村民到教育厅厅长,董作宾多方游说,终于把发掘的意向“落地”。1928年10月,殷墟的考古发掘拉开序幕,中国现代科学考古也由此诞生——在世界几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是“自己挖自己的祖先”。此后,两位美国哈佛大学的人类学博士——李济和梁思永,也先后来到安阳,参与殷墟发掘。

在甲骨卜辞中,常出现“某贞”的结构,却一直无解。在实地发掘中,董作宾恍悟了其中的秘密:“贞”字前面的其实是人名,是负责本次占卜的巫师。如果一块龟甲上有6个“贞人”轮流主持占卜,那这6个人就是在同时期任职的史官;此后,凡是有这些贞人名字的甲骨文,都应该和这块龟甲上的甲骨文同属一个时期。

自盘庚迁殷至帝辛(纣王)灭亡,历经11位帝王,这些散落的甲骨就像把这255年的历史撕成碎片,混在一起。在这个意义上,董作宾所做的堪称一件“凿破鸿蒙”的大事,他依据“贞人集团”,再结合称谓、坑位、字形等10项信息,将10多万片甲骨划归为5个时期。这些混沌一团的文字,从此成为前后有序的系统史料。

此后的发掘中,宫殿、王陵、青铜、人牲,这些完全不见于文献记载的新知识,依次浮出历史地表。鲁迅的日记显示,安阳发掘简报每出一册,他就去买一册。然而,这些奇迹并不能掩盖一个遗憾——除了零星冒出来的甲骨,8年来,甲骨窖藏坑始终隐而不显,而这正是这些考古人来到这里的最初愿望。

1936年,第十三次发掘回到了最初的起点——小屯村。6月12日,原定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下午2时,考古队在YH127坑发现了几小块龟甲,起初不以为意,打算清理完就收工,没想到接下去,一版接一版的完整龟甲陆续出现。第二天,发掘继续,直至天黑,甲骨仍在一筐筐地装,像无底洞一样源源不绝——这个YH127坑,正是考古队期待已久的大规模甲骨窖藏坑。此时消息已经扩散出去,日本人、地方势力都在暗中窥伺。考古队担心夜长梦多,决定将整个区域的土壤一起挖出,装箱运走。几经波折,YH127坑终于安全运抵南京。

一年后,“七七”事变爆发,日本人占领中原,安阳发掘戛然而止。“史语所”在长沙吃了一顿“散伙饭”。这一别,殷墟考古队的许多人终生未能再相见。抗战中,董作宾随“史语所”内迁,辗转长沙、桂林、昆明、南溪,流亡奔波中仍不忘研究,据说一到夜间,都是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拿着笔伏案写作。1945年,董作宾以惊人毅力完成的《殷历谱》出版,这部研究商代历法的名著被陈寅恪推为“抗战八年,学术著作第一”。

不久,解放战争爆发,董作宾本来没有明确的政治立场,但因为很多殷墟材料已被运至台湾,“不跟着走还有什么选择呢”。去台后,他日夜关注故土,却终生没能回到祖国大陆。

1942年,董作宾到重庆中研院开会,曾专程拜访郭沫若。郭沫若设宴款待,还泼墨挥毫,赋诗相赠。作为“甲骨四堂”中最晚接触甲骨的研究者,郭沫若于1930年写成《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结合卜辞讲商代的渔猎、农业、工艺、贸易,谈商代氏族社会的痕迹和崩溃,让古老的甲骨材料生发出全新的政治社会意义,被誉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山之作。

1950年,郭沫若出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在他的推动下,中断10余年的殷墟发掘重新启动。1976年,保存完整的商代妇好墓被发现,3000年前中国第一位女将军“重现人间”;1999年,“洹北商城”被钻探出来,改写了传统的“殷墟”概念。时至今日,面积36平方公里(相当于50个故宫)的殷墟还在继续“挖”着,各种发现源源不断,从植被、动物到人种、家族,从建筑业、手工业到农业、丧葬与祭祀,商朝逐渐从传说中的模糊史影,蜕变为一个真实、丰富的人类生活世界。

2017年,甲骨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在已知的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圣书体文字、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楔形文字、中美洲的奥梅克玛雅文字都没有延续下来,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文字体系,经历篆、隶、草、行、楷等不同书体的变化,保留至今。它写下了商人的耕作、田猎、生育与战争,写下了3000年的王朝更迭与文明演进,也写下了120年里几代知识者在田野间的考察,在书房里的钻研,在时代风暴中的选择与坚守、光荣与牺牲。

(摘自《环球人物》2019年第21期)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篆书大全」,搜索「zhuanshu669」即可关注,[阅读原文]。

发表于 2021-4-3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夏独特文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4-20 14:54 , Processed in 0.05236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