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173|回复: 19

[史海钩沉] 民国时期的慈善机构 —— 红卍字会烟台恤养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11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本帖最后由 精神力量 于 2019-5-11 12:53 编辑

烟台恤养院旧址位于烟台市芝罘区南山路南端

烟台恤养院正门.jpg
原烟台恤养院正门

烟台恤养院自1929年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开始筹办。建有砖石结构的四层楼房三座,三层楼房两座,系中西合璧式的学校建筑。分为东、西两院,垣墙以东属家务部,为女孤儿和婴儿部分。西院则为教养部,全部为男孤儿所用。中门四扇大门上前后两面分别镌有“整齐严肃、庄重端正”8个大字。整个恤养院旧址的建设,从1929年始建,1932年冬竣工,1933年开始接收需要抚恤、抚养人员,当年八月初一(9月20日)正式开幕。

恤养院平面图.jpg
烟台恤养院平面图(有红点的是截至2014年底尚存的建筑)

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成立于1925年,1926年3月正式开幕,首任会长是澹台玉田。1929年筹建孤儿院,1930年春正式定名为:“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恤养院。”并成立董事会,由澹台玉田任董事长,王承宴任副董事长、王树慈任院长、王树开及褚文郁任副院长。

1938年前,恤养院的经费全部依靠社会募捐,1938年2月,日军占领烟台后,工商业纷纷倒闭,经费来源枯竭,褚文郁筹资3万元成立孤儿工业出品部。设置机织科、缝纫科、木工科、针织科、印刷科等,后增设纺织科、毛织科、糕点科等厂。孤儿在学习之余,学习各种工艺,生产自养,以备出院后,到社会上能自谋生活。但在抗战胜利前夕,日寇濒临崩溃,物价暴涨,恤养院的生产部门难以维持,相继停工,1946年恤养院董事会也终止。

1948年10月,烟台市人民政府将恤养院作为民政局所辖的救济单位。1954年9月,烟台市各界人民大会决定更名为“烟台市生产教养院”,1959年更名为“社会福利院”。


烟台红卍字会办的恤养院全景.jpg
烟台恤养院全景

烟台红万字会恤养院院歌.jpg
烟台恤养院院歌

烟台红万字会恤养院院训.jpg
烟台恤养院院训

timg.jpg
民国二十二年癸酉年八月初一(1933年 09月 20日),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恤养院开幕典礼合影

一位妇女正要把一个婴儿放入“济生阁”大匾下面接收弃婴的小门里.jpg
烟台恤养院救助对象主要是孤儿、婴儿、嫠妇、产妇、残废、老羸。

孤儿的来源主要是收养12岁以内家中贫苦无父或母之男女孤儿和抚育到3岁后拨归孤儿部的弃婴遗婴。

婴儿的来源主要是“接收失养之男女弃婴遗婴”。烟台恤养院在试办初期,便在恤养院大门外左侧,离地高约1米左右的墙壁上,设置了专门接收婴儿的大型抽屉——“济生阁”。



 楼主| 发表于 2019-5-11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精神力量 于 2019-5-11 11:59 编辑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烟台恤养院照片

烟台恤养院的牧畜场.jpg

烟台恤养院的男生浴室.jpg

烟台恤养院纺织厂.jpg

烟台恤养院花园.jpg

烟台恤养院理发室.jpg

烟台恤养院女生寝室.jpg

烟台恤养院幼稚生的寝室.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11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烟台恤养院部分老照片


烟台红万字会恤养院6.jpg
烟台红万字会恤养院7.jpg
烟台红万字会恤养院8.jpg
烟台红万字会恤养院1.jpg
烟台红万字会恤养院2.jpg
烟台红万字会恤养院3.jpg
烟台红万字会恤养院4.jpg

烟台红万字会恤养院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11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烟台恤养院现状

烟台红卍字会办的恤养院现状.jpg

恤养院现状1.jpg

恤养院现状2.jpg



点评

改名字后的社会福利院建在对面,2009年10月搬到黄务街道魁玉路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12-18 19: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11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申阅读——

世界红卍字会
世界红卍字会,又称道院。
1916年,是由山东滨县人吴福永在山东济南创立的,提倡佛教、道教、儒教、基督和回教五教合一。红卍字会就始于道院。

道院于1921年3月在济南开院,后经北京政府批准,于1922年2月4日,举行正式成立大会,称“济南道院”,为世界所有道院的母院,各国首都所设道院为所在国总院,其他地方为分院。道院设立后,于1924年首次走出国门,在东京成立了道院。到1928年,国内已有200余城市成立道院。道德社和世界红卍字会都是道院的下属机构。 红卍字会所有会员均系道院中人。

1921年钱能训,杜秉寅,李佳白等人在北京组织世界红卍字会筹备处,以“促进世界和平,救济灾患”为其宗旨,道院成立后不久的1922年9月,世界红卍字会筹备会在济南大明湖召开,后经北京政府内务部审批、备案,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于1922年在北京正式成立。

道院与红卍字会是合二为一的民间救济组织,道院重内修,红卍字会则着重推展慈善事业。道院成立之后发展迅速,并且获得社会的广泛支持传播各地,全国许多大城市几乎都有分会。因发起于济南,所以又称济南红卍字会为世界红卍字会总会,建会之初天津、北京、济宁三处设立分会,后又陆续在各地建立分会。1930年前后,世界红卍字会在全国各地的分会已达数百处,并在新加坡、加拿大、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泰国和美国等国家设有分支机构。

道院以“研究各教精义,集佛、道、儒、基督、回教于一身,贯通科哲原理”。是增进中国文化,发扬民族精神,对社会实行救助帮扶的一个具有全国规模的社会救助团体。在从事社会救助事业的过程中,红卍字会中的各会定向不同,如黄卍字救济会主要救助功能是施医舍药抬埋等,蓝卍字会主要是灾民救助施馍舍粥等,各民间救助慈善机构结成了社会救助网络,成为民国年间社会救助团体中的中坚力量。世界红卍字会的慈善事业分为永久性(或称固定性)和临时性两种。固定性慈善事业包括兴办医院、施诊施药所、施棺所、育婴堂、贫儿习艺所、孤儿院、恤养院、残废院、贷济所、恤嫠局、恤产局、平民工厂、粥厂、防疫所、设立救助小学校等。民国初年战争频仍,红卍字会积极賑灾筹款,除兴办了一些永久性的慈善事业外,还为战争、天灾等社会灾难实行临时救助,并且在各地设残废院和义务小学等。


1949年以后,由于人民政府包办了一切社会事业,使得作为民间的慈善组织失去了活动空间。另外,由于经济问题,慈善募捐活动的开展越来越难。1953年2月,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在《人民日报》上连续公开发表声明,宣布自行解散。随后,在大陆的各地红卍字分会按总会的指示,陆续在地方报纸发布解散声明。至此,源起济南的近代中国第一个大型民间慈善组织,退出大陆的历史舞台。

现在新加坡、美国等国华人聚居地仍有世界红卍字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11 16: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从这里路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11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1930年2月,褚文郁与王盛开同去京津各地考察学习,返烟后将孤儿院改名为烟台恤养院,扩大业务范围。同年,烟台红卍字会将其“恤产局”并入恤养院。4月成立了董事会,澹台玉田任董事长,王承晏任副董事长,董事有王道摖、聂承临、徐盛造、曹承虔、杜德芬、刘云程等人。院长是王树慈,副院长是王盛开,第二副院长褚文郁。下设孤儿、婴儿、嫠妇、产妇4个部分,院址是借用董事刘云程的南山路南头别墅二十余间房屋。1932年春,红卍字会又将其前办的残废院合并于恤养院,因而又增设了残废部和老羸部。
  恤养院自1929年开始筹备,经过3年的试办期后,初具规模,1933年9月20日正式开幕。开幕之日是农历八月初一,这一天定为孤儿年满18周岁的出院日,每年举行一次出院典礼。已出院的孤儿也都回院探望,聚餐庆祝,所以也叫回家节。
  修建场所 改善条件
  试办了3年,恤养院最大的孤儿已经十五六岁,孤儿们除了正课外,还增授工艺,聘请技师,进行类似半工半读的教育。随着高小毕业的学生的逐年增多,又设置了一个范围较大的工厂,当时叫做恤养院孤儿工作所,内设铜工部,制造各种丝铜片。期间恤养院先后3次扩收,3年来收养人员共计246人,期中孤儿136人、婴儿12人、残废老羸30人、嫠妇68人,不住院而按月领取救济金的残废老羸66人、产妇157人,合计469人。
  1933年牟平恤养院成立,红卍字会从烟院拨去男孤儿20人,作为开办基础。从历年收容情况来看,每年都在50~70人上下,为适应收容需要,1934-1937年又扩建了5个教室,增加了医务室、厨房、盥漱室、寝室。在院址南边,修筑了一个约10亩大的体育操场,在院大门对过,又修了一个5亩大的北操场,设置了双杠、跳台、滑梯、浪木、蹊跷板、秋千、跳竿、沙坑、篮排球场等,开展一些体育运动。在1936年烟台全区童子组篮球赛,院队曾获得过冠军。孤儿工艺作品在全国评比中也曾获得优异奖,引起当时担任北京香山慈幼院院长的熊希令的重视,多次来烟到恤养院参观指导,带头并号召热心慈善事业的人们捐赠书籍物品。
  随着恤养院收养人员不断增加,而教职工仍在40人左右,负担太重,褚文郁参照教育部倡导的“学生自治会”、“生活自治会”等办法,成立了“孤儿自治会”(新中国成立后改称孤儿自治团),在院长、各部主任指导下,负责组织、总务、生产、文娱、调解等工作。为改变收养率低、死亡率高的局面,1934年撤销了10个不负责任的婴儿代收所,改为由平粜局设立在市内的6个分局,添设接婴屉,改善收容条件。
  扩大生产 自给自足
  恤养院的孤儿学生,很少集体参加社会活动。起因是在1935年在“四•四”儿童节庆祝大会上,孤儿们竟遭到歧视,引起全院极大的愤慨,此后,再没参加院外的社会活动。恤养院在管理方面比较严格,学生一般不准上街,即便是休假日也只能在院内玩玩。因此,造成了孤儿孤陋寡闻的孤僻性格。
  1938年2月,日寇侵烟前夕,《胶东卍报》停刊,印刷机器搬到恤养院改为印刷厂。1940年,院长王树慈、副院长王盛开相继去世,恤养院的全部事务,全由褚文郁一人肩负,他为了维持这一事业,尽力扩大工业生产,号召支持孤儿事业,联系一些新兴的资本家和一些头面人物,批购印刷纸张与棉纱、皮革等工业原料维持生产。经过一番奔走,到1943年,孤儿工业出口部的工厂已增加到11个,计有铜铁、印刷、机织、木工、毛织、中履、西履、中服、西服、糕点等,另外在市区十字街、市府街(后迁至朝阳街)、北大街成立了三个分销处,展出孤儿产品并负责门市销售。这样,至1943年恤养院完全达到自足自给。
  褚文郁凭借8年来的办院经验,团结董事张宽五对恤养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成立“孤儿自治会”和孤儿储蓄银行;在东山购地75亩,建立孤儿村;借用资本家张桐人百十间房屋,在该村设立了分院(后房屋交给宫家岛村政府处理);1944年前后,又在福山宫家岛购置耕地400余亩及2000亩沙荒,在西沙旺建立100亩果园;在现存印染厂地址建立30多亩菜园,并成立了农务科(农场),开展农业生产。
  烟台解放 政府支助
  1945年8月24日,烟台首次解放,烟台市民政局迅即拨款给恤养院,烟台市救济委员会也遂时拨给粮食、被服等物资,维持恤养院的生活。生产任务不足的一些院和厂里的职工、学生大都调往农场,自食其力。1946年,由于旧社会留下了许多街头乞丐和游民流浪汉,市政府责成恤养院尽量把他们收容起来,一年即收容了90余人。
新中国成立后,恤养院的职工学生们开始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接触到一些新鲜事物,生产情绪都很高涨。为了活跃文娱生活,成立了职工俱乐部,组织开展支前、参军、拥军、生产等运动。1946年市教育局派周子乐(共产党员)来院办小学,任教育部长(校长),张霭然任教师,团结广大教职员工,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还创办了《生产月刊》,宣传生产支前、拥军优属的好人好事。
  1948年10月16日,烟台二次解放,市民政局局长姜卫民、社会福利科科长梁俊昆来到恤养院探望,拨给粮款和救济物资,并责成下属如发现游民乞丐,要及时进行收容。市教育局组织恤养院教职工轮流参加全市教职员政治学习,并将恤养院孤儿部分改名为“烟台市恤养院小学”,附设幼稚园,总人数达400人。
  建立组织 促进发展
  1949年冬,恤养院建立了青年团组织,杨养贵任团支部书记。1950年恤养院建立了党支部,董崇典同志任支部书记。同年还成立了工会。这一年,徐养英等13名学生到公安局参加工作,还有的学生前去抗美援朝。在市政府秘书长王宗典的主持下,恤养院的组织机构作了调整,将原来院务委员会下设的4个部,改为4个科,即秘书科、生产科、教保科、会审科。同时还招考了十几名女青年,担任保育员和幼儿教养员。
  至1951年全院人数达800余人,生产好转,铁工厂从文登请来了八级工人于步奎任厂长,在机床附件厂厂长陈惠人的协助下生产出三爪卡盘,畅销全国。随着全市基本建设任务的增加,营造厂为增强设计力量,从上海请来了张春链同志任工程师,使建筑部分发展很快,同时促使木器部分也有飞速发展。市委产业总支领导工业生产,产业总支分东西片,东片办公地点设在恤养院。当时恤养院下属有14个生产工厂,职工人数从原来的800人,新增到1300余人。是年春,市委派于春到院做特派员。年底前后,遵照市政府指示,接收了广仁会以及所其所属的广惠医院和残老所,广仁会  原理事长孙候甫安排为恤养院副院长,谢启明、于伯昆分别安排为总务主任、会计等职。
  1952年恤养院成立了党总支,于春任总支书记,党员61人。6月,按市政府指示,接收了公济医院(即法国医院)附设的天主教孤儿院和残老院,共计70余人,其中学生51人,盲聋哑残18人。
  1953年于春调离,市派曲仲乐来任院长,于金元任总支书记。铁工厂于步奎厂长调烟台机器厂,另派曹占一任厂长。这一年对解放后合并进院的一些社团的收容人员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审查。
  精简机构 服务社会
  1954年市政府决定,生产单位大部分行业分类,归口合并,恤养院改名为“烟台市生产教养院”,专作社会福利工作,只留下服装厂、鞋厂,作为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基地。同年9月交出10个单位,有铁工厂、印刷厂、营造厂、制粉厂、农场、房地产股、福利工厂等。移交之后,缩小机构,压缩编制,院长以下设教保股、会计股和生产股,学生儿童还有143人,残老100人。曲仲乐任院长,副院长褚文郁、张楚同、孙候甫。对儿童残老的收容处理,作了一些调查和整顿,规定收容对象是无依无靠、无家可归、无法维持生活的残老孤幼;教育方式是半工半读;组织生产的原则是投资少、容人多、粗工易学、工具简单、就地取材、销路可靠及符合儿童劳动条件的生产。对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无人认领而登记册上又无家庭父母记载的婴幼儿,允许缺子女的群众领养,但必须持有区级以上政府证明。
  1956年7月,遵照省民政厅指示,牟平生产教养院合并烟台,当时牟平仅有11名学生、6名残老。8月省民政厅在滨北单家寺洼成立了一个收容改造流浪青年的农场,烟台院送去12人。9月,院属鞋厂移交市工业管理局,改名为烟台市第二鞋厂。
  随着社会发展,收容对象发生了新的变化,游民青年和流浪儿童逐渐减少,因而生产教养院的“生产”已不起主要作用,10月份遵省厅指示,改名为“烟台市残老儿童教养院”。这一年院长曲仲乐调建筑公司任经理,由院属福利工厂厂长兰润为支部书记兼院长。1957年2月,操劳半生的副院长褚文郁与世长辞,终年67岁。
  1959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后,教养院又改名为“社会福利院”。同年烟台市成立了盲人生产组,共15人,生产鱼筐、水果筐,工作地点即设在社会福利院,组织管理由社会福利院负责。
  1960年前后,福利院收养的残老儿童,均在180人左右,职工人员也是长期保持14人左右,无大变动。1961年全省社会福利院检查评比,烟台荣获第一。1962年,书记兰润调收容遣送站,市民政局副局长张文波调任院长。1964年张文波又调出,10月轴承仪器厂书记窦英来任院长。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恤养院改名为“社会救济院”。1968年除留下干部五六人坚持日常工作,全部集中“五七干校”学习。1969年毓璜顶公社主任张鹤亭任院长。1972年,院长张鹤亭调离,李香阁来任院长,民政局副局长邱锡贤任副院长。至1980年又改称“烟台市社会福利院”。
  多年来,恤养院为减轻社会、企业和家庭的负担,为促进社会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恤养院的历史变迁,谱写着一曲发展烟台社会福利事业的壮丽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11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烟台恤养院照片
恤养院1.jpg
恤养院2.jpg
恤养院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14 04: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四层楼拆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14 13: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哦,刚看上面的贴图,这个四层楼现在还保留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3-29 13:03 , Processed in 0.06826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