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094|回复: 50

[民俗民风] 荒村旧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5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本帖最后由 青涯白鹿 于 2012-12-5 18:29 编辑

荒村旧事--年戏

    旧时年到了阳历十月底十一月初,庄稼地里的活基本都利索了,就开始忙活年戏了。

    每到这时候就会有一个老头带着家伙什儿来村里给整理整理戏服,收拾收拾那些刀枪剑戟什么的。这老头长得精瘦,胡子拉渣,戴顶破帽子,佝偻着身子,身边总离不开一个酒葫芦,时不时的咕咚两口,老醉眼迷离的,一张开嘴就是酒气。这老家伙我们是既喜欢又恨他,喜欢的是我们总能在他那儿弄点儿新鲜玩意儿,比方说用面捏个雀儿,拿木头削个小人儿,弄铁丝做个火枪什么的,现在想想那老家伙长了一双巧手,虽然人是醉态,手却不含糊;恨的是这老东西把戏箱子看得就像猫看老鼠一样,他知道我们眼热戏箱子里那些花花绿绿的玩意儿,每当我们磨磨蹭蹭地走进院子接近戏箱子的时候,他就鬼魅一般不知道从哪里钻出来吆喝一声……那场景像极了平台上晒粮食的时候招来的麻雀,人们弄点声音吓唬一下就四散飞去,过不久又三三两两聚集了过来。尽管这老头看的紧,可那些戏服上的小玩意儿:头饰、珠花什么的照例在女孩子们手中出现,男孩们照样能拿着唱戏用的刀枪满街晃悠……我那时最眼热的就是那把带着匣子的木刀,始终没能得手。我舅舅后来给我做了把,可我终是觉得那把带着匣子的木刀好。可惜的是随着戏社渐渐式微,社里的道具服装戏箱子也慢慢散去,那把木刀也就成了我永远的记忆。

    我们村的年戏那些年长久不衰,且在四里八乡都有着极高的声望。其盛况能从正月初三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每到这时,做小买卖的、卖小吃的、耍手艺的、甚或有耍猴儿的……还有周遭十里八村的乡亲都聚拢了来看戏。我所怀念的是那些地摊上的各式各样的小玩意儿,扑噜扑噜转的风车,吹着嘟嘟响的小喇叭,最妙的还是那会发声的小老虎(两头是瓷的,中间有块软塑料,两头往中间一挤就发声)……多年后,我在逛庙会的时候发现了这些小玩意儿,幼年时年戏的气息扑面而来。孩子也被这些小东西吸引着,惊喜地摸摸这个玩玩那个,这些东西对于她这个时代的孩子而言,真的就像陌生世界里的奇花异草一样,稀奇而又欢喜。

    也许是男孩子共有的特性吧,我那时最为钟爱的是武戏,尤其是一个人拿了枪棒力战三五人的场面,亦或是七八人一起捉对儿厮杀的情形最值得让人叫好。我儿童时代的一个偶像便是福大爷,他并不是我们本族人,只因名字中有一个福字,我们这些孩子不论大小按照邻居的辈分都喊他一声福大爷,他居然也都笑呵呵的应下了。福大爷是翻筋斗的好手,据说能一口气连翻上三五十个而不头晕。三五十个我倒不尝亲见,但却亲眼看他连翻了一十五个而面不改色,现在想来那三五十个并非妄言。福大爷曾经闹过一个大笑话,记不清是哪一年唱大戏,演到初七八的时候,看的人没了刚开始时候的那份热情,演的人也便有了些懈怠。有一出戏内容需要吃个地瓜(到现在我也不清楚这是哪出的内容),福大爷拿了地瓜吃了没几口竟然噎住了,直接在戏台上背了过去。大伙儿七手八脚把他救了过来,戏也在他一边唱一连打着嗝的声音中得以唱完。多年以年人们再提起这段事的时候都笑言这福大爷能翻跟头,却也能被地瓜噎住。前些日子回老家,看见了形容猥琐在墙根儿下晒太阳的福大爷,那懒散的样子有些让人吃惊,难道这就是能翻跟头的福大爷?问了母亲是不是福大爷过得不好。母亲说倒不是过得不好,一双儿女也孝顺,前些年一场大病差点没爬起来,好了以后就没有了精气神,便成了现在这样子。我听了有些黯然,这就是福大爷。

和少年迅哥儿一样,我最为忌惮的东西便是老生老旦,害怕他们坐了下来咿咿呀呀地唱。倒是不讨厌小生和花旦,因为他们的扮相漂亮。现在回老家再看他们却全然不是当年记忆中的那回事,脸上的风霜清晰地告诉我他们这些年来所经历的生活。想想也是,自己的孩子不也到了当年我和伙伴们在戏台上下乱蹿的年纪么?

    戏社里我最耿耿于怀的是司琴的老初爷爷,这老爷子拉得一手好胡琴。一年四季无论忙闲,他总有个地方放着他的琴,忙了累了就拉上几段,闲了也拉上几段。小时候最惬意的是夏夜,月朗星稀,青草池塘,再有几只青蛙有一声没有声地聊着,这时候往往就有悠悠的琴声顺着夏夜的池塘,月光洒下树荫的小路传来……我的印象里好像就没有老初爷爷不会的戏,即便是我最厌的老生老旦的唱词在他拉着琴哼唱起来时,也是别有一番滋味。曾经央求我爷爷去求了这老爷子教我学琴,因为我爷爷和他的交情还是有的。可惜的是这老爷子琴拉得不错,却不会教谱子,学来学去老摸不准音阶,几年下来还是那吱吱扭扭轧碾子的声音。直到多年后看梁实秋的散文,才知道拉胡琴的谱子叫工尺谱,但这时已经全然没有了当年学琴的那种迫切心思。老初爷爷是九十八岁高龄驾鹤而去的,我母亲告诉我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知道我们村的年戏真的成了绝响了。

    这些年也有人断断续续地组织过几次唱年戏。可是当年戏社的老人,去世的去世,年老的年老,规模已经不复当年。即便组织起来却也没了当年的味道,于是大家也便心灰意冷,草草散去了……

时壬辰年十月二十一日牧斋谨识

评分

参与人数 7威望 +43 收起 理由
深海 + 6
景由心生 + 6
海云 + 4
顺风飞翔 + 6
admin + 6 原创佳作
苏铁 + 6 HAOPAN
大匠 + 9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2-12-5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白鹿兄{:soso_e181:}
发表于 2012-12-5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去世的支世,”是“去世的去世”吧
发表于 2012-12-5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有特色,有老派的味道。这样的怀旧文章,就适合用这种语言来表达。赞一个。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3# 大匠
校对的不仔细,确实是这样子,打字的时候错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4# 乔太守
我是新人,还请多多支持
发表于 2012-12-5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写得很有味道,亲切自然,好像进入了那个时间窗口。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7# 顺风飞翔
有兄说的那么好吗?
发表于 2012-12-9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过年也有民间自发组织的年戏,但对看戏的兴趣欲望确不像以前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9# 怡然梅香
味道真的是和从前不一样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5-2 19:18 , Processed in 0.05942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