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叶茂

【转载学习系列文章】学做父母,共同成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2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通读,会透到心里,但一时也消化不了。
回头再细琢磨下~:)
昨天的儿童节过得很充实。
或许是年龄的缘故,说老不大,说小还老,依然会处于某种颠簸状态。
某个人的一句话说道心里了:还是要相信年龄的。
是的,什么年龄做什么事,说什么话,也该是一种规律吧。
呵呵,我在寻找属于自己的规律。
发表于 2009-6-2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少去关注别人家的教育孩子模式 我和小魔鬼打了十八年交道 八字方针 "敌进我退 敌退我进" [22]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收起 理由
小默 + 5 为了“八字真言”!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9-6-3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没招才到处求教~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收起 理由
小默 + 5 求教才更有希望!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9-6-3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叶茂 于 2009-6-3 08:23 编辑

三、父母首先需要沉住气

   有个上高中的男孩,因承受不了学习的巨大压力,便整天辍学在家,除了玩游戏就是睡觉。母亲见此也心急,但自己在外开有门店,所以白天仍去打点生意。旁人不解,劝她把店关了。她说关了店经济受损失还不算,关键整天呆在家里看着孩子,是孩子烦,大人也烦。
    我赞同这位母亲的做法。
    大凡孩子不上学了,放在谁家都是如同火上房梁、十万火急的事。这时,家长都万分焦急,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恨不能一下子就把孩子劝回到学校去。父母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这种做法却实效不大,甚至适得其反。
    在不上学之初,孩子往往也是很着急的。此时他是处于非常矛盾的心理状态:去上学,无异于上刀山下火海;不去上学,在家呆着,不要说父母不干,一直呆着要呆到什么时候,以后会怎样?
    这是一个前有狼、后有虎的“两难选择”,可惜限于孩子的阅历、知识、能力,他自己还无法化解。

    如果家长此时心态焦急,情绪失控,意味地劝说或威逼孩子回到学校,那对孩子的心理只能是下面几种影响:
    加剧孩子对上学的恐惧:孩子本来就是因为害怕上学才退缩下来的,在他没有基本解除他对学校的恐惧之前,你非逼他上学,那必定是怕上加怕,没有不怕,只有更怕。
    让孩子更加焦虑而无心做事如果孩子暂时没有上学,但若能正常的作息和生活,那么除了耽误一点功课并没有什么太可怕的危害。可若家长心急如焚,把自己的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制造孩子的内心动乱,让孩子也无心正常生活做事,那才是真正需要害怕的。
    转化了了事情的根本矛盾:父母逼孩子上学,孩子自然是不从,双方势必发生激烈的冲突。如此冲突的结果,便把应该怎样解决孩子上学压力的矛盾,转化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如同把“敌我矛盾”(对外界不适应)变成了“人民内部矛盾”,这就完全是没必要、不应该的了。
    推卸了孩子自己的人生责任:孩子不上学,本来自己很着急甚至内疚,可家长今天找学校的领导,明天找新学校,后天又说去当兵,里里外外都是家长在着急在操心,于是无形之中,孩子自己的事变成了家长的事,他觉得自己的人生是有家长在安排的,也只有他们才能安排,他自己反而不着急了:你们就给我找路子吧,一直找到我满意为止。

    所以,当孩子不上学时,父母需要做的首先是稳定自己的心态,稳定住自己的阵脚,最好是该干什么干什么,保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不变,而后在一种沉稳冷静的心态下,在寻找有利时机,对孩子施加正确有效的影响
    此时采取“我们不理睬你”的“不打搅”政策,反而是稳定局势、为下一步行动制造有利时机的明智之举。
    孩子这时会把自己原来对上学的恐惧、对父母来游说的厌烦,转为对父母“若无其事,不动声色”的好奇和猜测,他很想了解父母这时的想法到底是怎样的,也就为下一阶段父母与孩子进行沟通奠定了基础。
    孩子这时也会思考:“是不是父母不管我了,若他们不管我了,我该怎么办呢?”这样一想,他得开始为自己着急,操心了,于是下一步,父母再提什么建议也容易为他所接受了
    日本的森田疗法,在治疗神经症(从生活退缩出来,长期关注着自己的某一症状,并为恐惧、焦虑、紧张等情绪困扰的心理疾病)上有独特的思想和效果。在其住院治疗的四个阶段中,头一阶段是绝对卧床期 ,除洗漱、吃饭、入厕外,不得下床,并禁止其他一切活动,要绝对卧床休息。而第二个阶段也是轻工作期,禁止读书、交际,每天卧床时间保持7~8小时。 此举的做法有多种目的,但我以为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让患者明白逃避的生活态度不可取,逃避虽然可以带来一时的轻松,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空虚无聊,是比原来要逃避的生活更为可怕的生活,从而激起患者重新回归生活、珍爱生活的欲望。在对待拒绝上学孩子的问题上,我们可以借鉴森田疗法的这一思想和做法。

    某公司是一家大型企业,新来的职员人数不少。其中四个职员被认为是优秀人才,将承担公司最重要部门的工作。什么重要工作呢?四人送到公司董事别墅,它坐落在气候宜人的海岸边上。那里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处理日常事务。
    他们曾谈到要学习公司的业务,但公司不允许读这方面的书籍。无可奈何,他们只好做做轻体操,钓钓鱼,以此消磨时光。但是,他们感到这样的生活毕竟太无聊而缺乏刺激。于是,便想到了打扑克、下围棋、打麻将、饮酒、吃美味佳肴……不论什么,只要提出书面申请,都很快得到满足。
    他们略微放肆一些,随便要求一些东西。一切都提供给他们。
    这里集中了世界上所有娱乐品,他们对此都大略掌握了玩法。在无聊中,他们琢磨出一种新的游戏,它融合了迄今为止的所有游戏经验。    这时董事长出现了,说我们公司就是为有闲阶层开发游戏的,我将你们这些优秀分子置身于过去消闲阶层的环境中,等待你们自然流露创意并使之成形。因为未来社会将面临休闲问题,你们使休闲娱乐企业化,将为我公司带来巨大的利益。你们为我公司立了大功,需要多少报酬,你们随便提吧!
    四人怎么说的呢?他们吞吞吐吐地说:“如果可能,请让我们在普通的岗位上干正经的工作吧,这才是最有意思的,对于娱乐,我们已彻底厌烦了。”   
    看来,人往往还是不胜其“闲”的——那种长时间无所事事的“闲”。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6 收起 理由
小默 + 6 让孩子们肩负起属于自己的负责!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6-3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少去关注别人家的教育孩子模式 我和小魔鬼打了十八年交道 八字方针 "敌进我退 敌退我进" [22]
素月缁衣 发表于 2009-6-2 15:09

喜欢这“八字真言”!简明扼要!形象易懂![23] [26]
发表于 2009-6-3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并不是哪个父母可以做到如此大气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6-3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正常被压制,反常却获益

    找我来咨询的,青春期孩子的家长特别多。他们一旦来找我咨询,原因几乎全是一模一样的:孩子不上学了。也就是说,不到“孩子的情况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他们是不会想到心理解决方案的。
    孩子不上学了,肯定是出现了学校的适应问题:孩子感到学习压力太大,老遭受否定打击而没了自我价值感,不被群体接纳,和老师关系紧张。总之,学校不再是满足求知欲,感受快乐集体生活的“乐土”,而是让自己焦虑、使自己自尊心受伤、被否定排斥的“地狱”。这样的地方,他们当然本能地选择逃避。
     孩子不上学了,有孩子自身的原因,如心理脆弱,学习障碍,人际关系差,自卑等。也有学校的原因,如只重学习成绩,不注重心灵的呵护,集体氛围冷漠自私,教学方式死板枯燥等。但无论是哪种原因,肯定都不是孩子自身的错。因为孩子还是未成年人,他们还不能完全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孩子不上学之前,肯定会有种种不适应的讯号,甚至会不断有心理求助的直接诉求。但大人们对此并未在意。他们以为孩子能有什么复杂的问题,别想的太多老老实实地接着学就行了。他们更对孩子反映出的不适应问题,没有采取积极的解决措施。学习学不好?家长给予的回答是你还不够努力,更应加班加点,结果让孩子更加疲于奔命,以至更加厌学。孩子人际关系不好?家长给予的回答说你只要搞好学习就成了,不好就不好了。他们没有想到人不是学习的机器,而是有血有肉的情感动物。在群体中被排斥被拒绝会有如同光天化日下被剥光衣服般的难忍。至于心理素质不好自尊心不强,家长不是给予同情安慰温暖帮助,反而常是批评责备冷漠打击,孩子本来脆弱的心灵当然不能因此而变强。
    当孩子再也承受不住所受的心理压力时,心理就会崩盘,直接显示的结果就可能是不再上学。等到这时,父母才慌了神。苦口婆心地劝说孩子,四处去求医问师,对孩子亲切友善,几乎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所有这一切的目的只有一个:赶快回去上学。父母此时仍秉持的错误观念是:只要能让孩子回到学校学习的“正轨”,一切就都自然和正常了。至于原来导致孩子不上学的各种适应问题得没得到解决,父母应该负的责任,就不加考虑了。
    而此时孩子也奇异地发现:自己以前怎么也得不到的东西,但现在通过一种以前不能认同考虑的行为如不再上学,反而却能得到相当大程度的实现。不上学不仅直接消除了原有的苦恼,什么学习的压力啊,见人的紧张啦,与同学的矛盾之类,现在都可通过直接回避法眼不见心不烦了,而且妙就妙在不上学还增加许多新的“优厚待遇”:父母对自己态度好了,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得到什么就得到什么,真是美哉!
    当正常正当的行为如想大人求助得不到满足,当反常错误却获得“获益性”的补偿时,你能指望孩子出现何种行为呢?
 楼主| 发表于 2009-6-3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一位令人钦佩的父亲

    昨天中午,一位曾找我咨询的男家长给我发来短信:“×老师,我的小孩已经上学了,而且挺高兴挺自信的。谢谢你的理论和方法。”
    这位做父亲的是去年找我咨询的,当时他非常忧虑,因为他的儿子已有快二个月没去上学了(笔者曾在“制造自卑者的教育”的博文中举过他的案例,可参阅)。咨询中,我给他讲了对待孩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要他建立信心,调整心态, 学习理论,积极实践,特别强调了要耐心等待先和孩子成为朋友这两点
    临结束时,他突然请求我和他出去一趟,看看他的儿子。原来,他的儿子和他一起来了,只是不愿见我,呆在车里。我和他一起出去,打开车门,一看他那宝贝儿子正斜躺在汽车的座椅上,懒洋洋的,冷默默的。男家长的妻子,也坐在车里,也是呆呆的,冷冷的,连起码的客套都没有。男家长向他儿子介绍了我,他的儿子只是斜了我一眼,就扭过头去,理也不理。
    回到咨询室,男家长问我看孩子的情况怎么样。怎么样?不怎么样!连起码的沟通都无法进行,让你头疼去吧。当然我不能这么说。为安慰他鼓励他,我谎称孩子的情况还可以,只要你去积极帮助他,肯定会走出来。
    男家长一听,立刻感到如释重负,说一直感到很忧虑,听我做了这个“诊断”,他一下子放轻松了,决心回去后按我说的去做。
    说心里话,我对男家长回去后能否实施我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并没抱太大的期望。我做过多少咨询,甭看很多家长当时说的有多好,什么完全赞同您的分析和建议,我回去一定会落实。可真正回去能认真坚持做了的,还是少数。何况眼前的这个家长并没显示出有什么不凡的素质,况且他的孩子还那么不容易影响。
    不过,我也能理解问题孩子家长的不容易。成人,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都已固化,往往很难改变。而影响改变孩子的心理知识又非常难学,非常难用,家长往往在实际过程中感到无从下手,茫然无措。再加上孩子的问题让家长心急不已,所以家长希望寄希望于专家的、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事实证明,这位男家长不只是“口头革命派”,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一个实干家。
    他真正做到了认真执行,开始学习起中心的训练教材,不到一个月,就通读完毕。他还给我打来电话,谈心得体会,求教有关的问题。
    他真正做到了有耐心,没有逼迫孩子去上学。任凭一个学期让孩子呆在家里,没有急,没有恼,给孩子一个心灵进行调整和修复的时空。
    他真正做到了和孩子成为朋友。只要有空,就陪伴孩子,一起看电视,体育锻炼,钻研电脑,畅谈人生。
    他的教育成功,缘于发挥出了他男性的宝贵品质。比如,他之所以有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和转变,就是他有顶住压力、保持从容心态的刚强意志。
    孩子的改变,也得益于他父亲男性品质的作用。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往往也都是怯懦、自卑、逃避、脆弱的人格品质使然。而父性教育的到位和发挥,正好可以帮助孩子克服这些性格弱点。
    可见,父亲一旦积极认真地参与了孩子的教育,其威力是不可估量的!
    要向这位父亲致敬!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小默 + 10 谢谢推荐学习!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6-3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猫姐!:)
记住了:了解问题原因——做孩子的朋友——耐心等待的品质——让孩子担负起属于他们的责任:handshake
 楼主| 发表于 2009-6-3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制造自卑者的教育

一个学习很不错的男孩,有幸选进了学校的重点班,本来是件很高兴的事。但高兴没多久,他就觉得不高兴了。比如数学课,老师经常留些偏、怪、难的习题,其难度不是十道九道做不出来,而是十道连一道都做不出来。询问他原来也曾经是高材生的爸爸,照样是大眼瞪小眼。   
每天面临的都是“不会”“失败”,男孩自尊心受到沉重打击,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以至最后不得不休学——因为一提上学他就头痛不已。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也许目标有很多,但我以为至少有一条必不可少,那就是培养人的自信。不能受教育越多,越觉得自己不行、无能,那样的教育就不叫教育,应该叫做误人毁人。   
而我们的教育,似乎在制造自卑者上,特别擅长。比如好多家长和老师都认为,孩子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孩子的缺点,不批改不了。也许他们笃信“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教诲,也许他们深怕“骄傲使人落后”的危害,反正他们的许多作为,好像不是帮助孩子多获得成功,反而是专门让孩子体验失败打击的。

有个山西的高中学生曾问我:“前些日子上语文课,曾听语文老师说我们山西学生学习能力不行,所以成绩总上不去。他还举例说前些年曾有三位从湖南来我们这儿借读的学生,其思维活跃敏捷令人叹服。听到这些我很自卑。”   
我认为这多半是他的老师实施的“激将法”,目的是让学生“知耻而后勇”,并没有通过确切的调查,有什么真凭实据。说不定很在湖南,也会有老师对他的学生说:咱们湖南的学生怎么怎么的不行,人家山西的学生如何如何地棒。   
这么做真让学生有更大的动力和拼搏精神了吗?至少我看不出来有什么太大的正向激励作用,反而对绝大多数人只有巨大的泄气功能。把“不行”都扩大到全体山西的学生,搞“地理决定论”。既然咱整个山西的学生都不行,我若是山西的学生,即使学习好也说明我不行,若我学习不好说明我更不行,且将总不行。
   
你说这不是“自卑教育”是什么?   
正是如此太多的批评、指责、否定、攀比,将孩子的尊严、自信和自我形象一点点地敲碎了。正是这种“说你不行”的教育,成批量地制造出自卑者
   
我早先上班的单位,有个男士学历不低,长得仪表堂堂。但不知怎地,几乎单位里所有的人都不待见他,人见人烦。谈对象也是,谈一个吹一个,没一个姑娘接纳他。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观察,我才得知他讨人嫌的缘由了。他的问题就出在了他那张嘴上。比如甲是围棋高手,和人下围棋刚胜了一盘,正沉浸在获胜的喜悦当中时,他凑上来说:“你信不信?我能找来一个人,杀的你一个子不留。”又比如乙乒乓球打得不错,正好刚胜了几个对手,有几分洋洋自得之际,他又出现了:“你信不信?我能叫来一个人,打得你满地找牙。”   
这般行事的他,自然难以让人尊重,自然惹人心烦。可我们很多教育者,不就扮演着和他一模一样的角色、起到一模一样的功能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4-26 12:27 , Processed in 0.06168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