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54|回复: 6

[民俗民风] 想起当年麦收那些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27 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想起当年麦收那些事

隋建国


          如今胶东栖霞人以种植苹果为主,即是种点麦子收割也是机械化,当年那繁重的手工镰刀麦收已成为历史。
    俗语说“三春不如一秋忙,秋忙不及麦上场。”
    以往乡村一年内“三夏”“三秋”两个季节最忙。这三夏指的是夏收、夏种、夏购,即收麦子,种夏玉米,向国家交公粮及夏季田间管理。三秋是秋收,收玉米及其它谷物和花生地瓜等,种麦子和送公粮。因又要收又要忙着抢时间播种,再者全是手工作业,固然特忙。
    烟台栖霞麦子成熟比半岛西部平原要晚熟十天左右,一般山耩地在611号前后,洼地在22号期间。我记忆最深刻的是1964年收麦子那段往事。这年我还在栖霞八中初中就读,611日深夜,紧急的钟声把我们惊醒。因台湾美制P2V高空侦察机被击落在我们公社,为防特我们被派往各村送信。那日夜里大多村庄都在开三夏会布置生产事宜,有的刚散会大多人还没有入睡。第二日我们毕业考试,接着就放农忙假回村收麦子。从那时候起我几十年来一直观察麦子5.1前打包,5.4抽穗及成熟时间并做了记录。
    我刚下学那年,因个子矮小,生产队安排我牵牲口向场园运麦子或种玉米等轻活儿,到后来就打入了青壮劳力的行列,割麦子和用小车推麦子就成了主要劳动力,直到1965年离开农田到学校任教。
      当年的三夏是最苦最累的季节,常言道一个三夏一个三秋不累死也得脱一层皮。
      1955年到1956年村里成立初级合作社,各家各户以居住远近相互结合耕种。到1957年全村变为一个为高级合作社,继续合作。1958年高级合作社合并成立了人民公社,土地归公改为大集体。全公社农民实行班排连军事化建制,打破村队界限,分收割队、播种队、战山河队、场园管理等多个作业团体。吃公共食堂,集体食宿。全公社内凭一张餐票任何地方都可以就餐。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后,食堂解体,恢复了村队建制。前期七八个村为一个大队,分多个生产小队。后一个村为一个大队部,一般为四五个生产小队,直到土地承包一家一户单干为止。
     六七年代生产队属于大集体时代,是按劳分配制度,以生产小队为决算单位,生产大队拉平。口粮和钱分配是除了基本口粮其次再加以劳动所得的工分为依据,多劳多得。一天内划分为7气,发工分票,即早晨为一气,上下午各为三气。男劳动力为整壮劳力每天一气记一分,全天出勤记7分。体力弱的为半劳动力,挣一半工分。女的全天记5分,若同男人干同活儿且不亚于男工,实行同工同酬。其次是包工,就是按队长指定的农活完成记多少工分。包工活儿带劲,三夏、三秋最合适,也是家庭挣工分增加收入的良机。
    麦收季节生产队长最操心,有句“豆黄麦黄虎口夺粮”的谚语。天有不测风云,麦子豆子成熟季节最拍冰雹袭击。庄家人会说“别看一山好庄稼,收到家才是咱们的粮食啊。”此话不假,尤其是麦子,一弄黄农民个个整日提心吊胆,除了怕冰雹还担心连阴雨麦子生芽。
      收麦子是那个年代年内的重头戏,家庭生活的好坏就在这个季节。麦前,生产队抓紧时间将春作物全部划锄松土除草及追肥,备全部精力投入麦收。
    趁阴雨天整理晾晒麦子的场园。每个生产在村头靠近路边都有一个较大的平整的场地,叫场园。夏季打麦子,秋季晒玉米、花生等。平整场园叫“滚场园”,就是用锨镢等铲平杂草地面平整后,洒上水,再人拉着碌碡压,直到压平压光,以便麦子上场打嗮。碌碡栖霞方言叫“砘”,分光砘和芒砘两种。表面光滑的叫光砘,专门用来压平地面。表面有凸出的楞叫芒砘,用来碾压谷物杂粮等。
      收割前的准备是家家磨镰刀。镰刀是平板宽的,分草镰和裁镰两种(草镰收割作物,裁镰宽厚钢火硬用于割条子),用一条木棍做镰刀柄,每人一般备用一把以上。磨刀时间越长越锋利,只要用手指在刀刃上轻轻一模感觉特脆就到火候了。
    最累的是割麦子,一般在早上3.30下炕上山。初夏天最长,待到了山里天也亮了,就可以收割了。一来凉快,二来抓时间抢收,力争抢墒播种夏作物。割麦子弯腰和蹲着两种姿势轮换作业。右手拿着镰刀,左手拢麦子,边割边前进。割下的麦子放在左大腿和腰部之间夹好,待夹满了一个后,随即将两束带跟的麦子头扭在一起,作为捆绑的“绕子”,称为“麦绕子”。把麦子捆绑好将麦个子放在地上站着或躺下晾晒,备往家搬运。若来不及搬运就统统扶起来让其站立,便利晾晒,叫“麦个子”。遇到阴雨天就地堆垛,上面横着放上几个遮盖。割的时间长了无论是弯腰或是蹲立都会腰酸腿疼,无奈只好站起来直直腰,休息片刻继续干,因时间不等人。收割时,一块麦地一般都是一排几十人并肩往前割,每个人的心里都想超前,不甘心落在后边。烈日当空,汗流满面,往往眼都挣不开,可人人不顾一切,好似运动场上的决赛,奋力拼搏。衣服袖子和衣襟是擦汗水的工具。麦子麦芒刺人,这可真是“针尖对麦芒”,热也只能穿戴厚厚的长身衣服。一趟麦子割下来你看个个不仅像个落汤鸡,且麦子秸秆的灰尘布满了面额,与刚出土的知了鬼差不多,每个人一说话只有牙齿是白色的,好不可笑。
    我那时候也打入了大人行列,星期天或假期为了给家里多挣点工分,每天母亲一大早催着我上山。好一点我小哥任生产队会计和保管员不用上山,他在队里的场园干活计,他有空,可以趁空帮助家里干活不用我再干。连续几日下来,晚间连上炕都费劲,夜间一翻身腰腿痛疼难忍。那年代,种麦子地块都长,最短的也在百米以上,最长的达300多米。我们生产队有一块在公路边的地块名叫“长流子”,长度在380.我记得我曾经给楼巴式牵牲口楼地下种,楼一趟(一楼两沟)就是半亩地。这样的长长麦趟子,一人占居4沟,要割下来真是要人命啊。当年种粮食无有水浇灌,光靠那一点土杂肥,麦秸秆矮细,行话是抓不起手,镰刀割费工费力。不会忘的那天我贪财,见麦子矮小,割能轻快,因包工,就一大早占了8沟,就是两个人的面积。这下可我犯愁了,人家都赶到前面去了,唯独我成了落步腚,后头就剩下我一个人,还离别人远远的。我焦急用尽全力往前赶,说实话用上了吃奶的劲头也无济于事,况且我还是别人的双倍。镰刀磨钝了(不快了),就地捡拾一块石头当磨石,用力磨刀刃。大约割了4趟的四分之一,母亲送早饭来了,此刻我放下镰刀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口喘粗气。那时期,乡村农民夏秋季节早午两顿饭都是家里的人往山里送饭。中午用麦个子遮挡荫凉,头枕着麦个子就地休息,而后继续干。一般是篓子里盛饭菜,泥罐子装米汤,待山里的人吃剩后,再拿回家里让不干重活的人吃。
      那日母亲给我送的是刚出锅的玉米饼子,菜是我可口的萝卜咸菜(方言瓜挤)加鸡蛋在锅里腾的。尽管讥饿,可因劳累,吃起来不觉得香甜。母亲见我划拉了这么一大片,又心疼我,又话朝(批评)我不该贪婪。在我吃饭的当儿,母亲拿起镰刀替我割了一阵子就回家到生产队场园去了。
    饭后我劲头又大了,挥舞镰刀猛干一阵。地头长了,抬头看看,距离地头还远着呐。为鼓励自己,我走到前头找地方做上个记号,一鼓作气完成,这样反复多次。我打怵了(气馁),就再去前面往回倒着割,这样自己心里明白,都一个样,但觉得这样似乎能快一点。越焦急,越盼望到地头,这样蹲下起来,起来蹲下,可就是不到头。此时此刻,多么期盼着有人在前头给我帮忙接迎一下啊!就这样,整整苦干了一天,直到太阳落山方可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迈着疲倦的双腿回了家。从此,我再也不敢这样逞能了。
      那个年代我们这里的生产队,夏季生产分收种和场园管理两条作业流水线。青壮劳力负责收种及搬运。搬麦子是用牲口驮和小车推,个别地块人工用扁担担。早期以牲口驮为主,集体有饲养栏。牛是用来拉犁种地,驴和骡马除了耕种外,主要是驮垛子搬运农作物。驮子是牲口驮的工具,就是鞍子上面绑东西的架子,叫牲口架子。架子两边各绑多个麦子或玉米、大豆、花生等秸秆,叫煞垛子。捆绑后两个人抬到牲口背上,叫抬驮子。小孩子牵牲口往家里送(栖霞方言叫“链垛子”)。到了场园,看场的老人给卸下来,叫卸垛子。就是垛子的绳子系着活子,扯着绳子一头一挣麦垛子就散落到地。那时候收或打麦子是分工流水作业。场园有专门人员负责用铡刀铡麦子即一个人按铡刀,另一个人将捆好的麦子麦头放在铡刀刃上,手按牢固,紧靠铡刀根省力气。按铡刀者需要有力气,要一下子铡断。向铡刀入麦子的随手将捆绑的麦子(就是用来捆绑麦子的方言叫“麦”)解开扔给身边的人利索顺利以便最后一起铡头。其他有搬麦个子的、摆弄晾晒麦子的等。打麦子场园边树荫下,一些老年妇女专门挑选麦子秸秆,选高硬白的理顺用剪子剪去麦头,再用草刷子(一个长一尺多的粗木头钉上几个铁钉子)刷去叶子,方言叫“随麦秸”,备做草墩子、蒲团、蒲扇、草帘子、秕子等度夏天。学生的麦假任务就是捡拾掉落的麦穗子,捡好后用山麦子一扎一扎的将麦子头捆好,送生产队或留着学校作为勤工俭学收入用,补充办学经费。
      打麦子都在中午,称为响午头,喜欢爆日,因麦子晒得干燥,便利打。一般都是牲口拉着碌碡场上转圈。牲口一般是驴、骡子和马。牲口戴眼罩,驴腚上挂有一个布兜,备装牲口粪便。打场人是牲口把式,一手牵着牲口绳子,一手拿着鞭子,不停地吆喝并转圈。嗮场的人用木叉不停地翻腾压扁的麦子头,让牲口再压。边沿有拿扫帚的不停地往里扫散落在边上的麦粒。头场麦子留着做来年的种子,第一场打完后,将压碎的麦秧用木叉和木头耙子清除,待再晾晒一天(方言为一个日头)再次打,叫拦麦秧。麦粒打下后,首先用木锨(场园收粮专用)趁有风日扬,将麦粒子和麦糠及落的麦秸分离。扬场人属于年龄大的是技术活儿,每一锨数量不多,扬就是向空中抛送,叫扬场。顶着风头,撒出去的麦子要扬的高,送的远,并且要分散撒落。扬场人在下风头,头戴韦笠迎风而干。麦粒掉落后,另外一个人要用毛多的新扫帚轻轻扫除未脱皮的麦粒,就是半熟不饱满的,方言叫“麦余子”。这些东西除了下次嗮打外,就是放在簸箕里,女人们用手搓,或在石头碾上压,再筛选(方言叫吐拥),直到干净。
      晾晒麦子粒摊开放在宽敞通风的场园,一般是人赤着脚在其中用双脚边向前走,边脚底紧贴着地面划拉,称为“耕耕”。除此以外就是用木头耙子划拉翻晒,一般好天气,三个日头就可以入库了。每天晚上都要收麦子,收堆后用山草做成的草帘子遮盖,方言为草扇。草帘子上窄下宽,扇(即遮盖)从粮堆底部开始顺着圈转,一层压着一层的,粮堆为圆锥形状,上部分尖,下雨时雨水能顺利的沿着扇流下。早上或雨后解开扇再摊放晾晒。雷声就是命令,在山上的人,此刻都会主动跑回家到场园抢收晾晒的麦子,这些都是虎口夺粮啊!场园属于泥地,最后收起来的麦子粒有泥沙,过筛子或用簸箕煽,统称为吐拥。交纳公粮都是经过队里的妇女们精心拥好的上等货,即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
      收益分配是除了集体留下种子公粮和集体积累外,以生产小队为单位制定分配方案由大队统一到公社审批。分配原则是,按人口比例和去年分配的基数为起点,再加工分撑,多劳多得,增收就逐步递增,减产就减。我们小队属于村里中等水平,一般每人可分的七八十斤,八十斤往外,就了不起了。那时候亲朋好友见面后第一件事就是询问您队里今年能分多山麦子啊。家口多的每年能分到几百斤的口粮,这就是全年所谓的细粮。过日子需要精打细算,逢年过节,建房子、娶亲、招待客人就靠它了,能省一口是一口。分到家的麦子还要晾晒,院子里门口地上铺上炕席或夏季拆洗的被面等摊晒,家家的人守护在一边,除了翻腾(方言隔漏)外,就是看鸡鸭防止偷食。麦子晒干后,多的用芦苇编制的“接子”囤,其次放在缸内或纸糊的泥土制成的纸洋缸内储存。遇事和逢年过节挖出一点在大盆里用水淘干净泥沙,再在笸箩内晾晒干,到生产队里要头驴在自家石磨上推,再过面罗。面分头麸面,二麸面,黑面三种。头麸面是上等面,一般用来过年做饽饽和上供祭祖。
      上山干活的人中午也参加打麦子,过后就上山,边割边种。后来为给秋玉米增加光照时间,采用在麦子熟前20天,在麦子行距中间(岭背)下种,称为“套种”,为收麦子腾出了时间。70年代初,我们生产队里曾经来过佳木斯产的大型脱谷机,全队六七十劳力全出动分工合作,夜间队里炸面鱼犒劳,这也是生产技术进化的第一步。
    场园堆放的麦子根或麦秧,看场的保管和会计按时清理以便腾出场地继续从山里搬运。方法就是将麦根麦秧按全队户数分成若干堆(方言叫摊),中午或傍晚抓阄后各自往家里搬运。我们队里的场园在村西北边,我家居住在村最东南角,搬运费工也很困难。我都是用绳子将麦秧或麦根捆好煞紧煞牢固,用长扁担一头一个往家里担。捆好的草几乎有我的个子高,这样便利弯腰上肩膀,就是担子重一点而已。那时候,街面不够宽敞,胡同狭窄,肩上的担子挨着两边的墙壁行走特费力气。无奈队里规定时间搬,只得抢时间不顾劳累搬运。搬回家的秸秆草需要堆垛成圆锥形,盖上草扇子防雨。这些草加上冬季村里放山收回家的刺槐条子和山草就是全年做饭取暖过冬的必备物料。麦秧担回家里首先用木叉再次翻腾,将夹在其中的麦子粒漏下来才上垛。这一丁点带泥沙子和半熟不饱满的麦粒,方言叫“麦余子”需要过筛子,簸箕煽,最后用力“吐拥”后也放在缸内。麦子根需要坐下一点一点的分捡,叫“捡麦根”,捡出来的麦子头也是一扎一扎的捆好。经过棒棍敲打,手搓,簸箕煽吐拥等工序方可存放。这就是颗粒归仓啊!
    场园的活儿结束了,剩下的麦糠,是夏季积绿肥的好原料。街头路边的青草加上人粪尿与麦糠搅拌密封发酵作为秋季种麦子下种的基肥。
    麦子收打结束后,社员们紧接着马不停蹄的要进行夏季田间管理,锄地灭草及追肥又忙的不可开交。一且结束了,涝雨天气来临,到这时候大家方可以挂上锄头在那街头歇息度夏了。
t013d983204902fbdbd.jpg t013755179a02589660.jpg t011dff96335617b440.jpg t016344f0ec5fc788c5.jpg t01fbfa1cffb140e8c7.jpg t01b8f2ce4c1ab7eec6.jpg DSCF0191~1.jpg PIC_3271_副本_副本.JPG initpintu_副本.jpg DSCF0300~1_副本.jpg DSCF0296~1_副本.jpg DSCF0293.jpg DSCF0282~1.jpg DSCF0243~1.jpg DSCF0263~1.jpg DSCF0265~1.jpg DSCF0273~1.jpg DSCF0194~1.jpg DSCF0192~1.jpg DSC01314.JPG DSC01313.JPG 012803lur2232z66dk8r2f.jpeg 091703j4nq6nkoqnz56b2b.jpg 143625zhfntehp9r191lvh.jpg.thumb.jpg DSC01306.JPG

发表于 2018-6-27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分享往事,农事!

我在农村生活过几年,辽南麦收的情景历历在目,很多场面和农具老物件非常相似,很温馨的回忆。。。

点评

您好,感谢您的关注与鼓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6-27 17: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7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夫摄影 发表于 2018-6-27 15:51
感谢楼主分享往事,农事!

我在农村生活过几年,辽南麦收的情景历历在目,很多场面和农具老物件非常相似 ...

您好,感谢您的关注与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28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市里的学生劳动课就到郊区去帮老农干活,有时还去拉连,上部队学军。现在这些农具都成历史文物了,小时候的记忆。

点评

一路阳光您好,感谢你的关注。祝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6-28 18: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28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常会被麦毒侵袭

点评

我们这里叫“麦介”,被麦芒刺了,皮肤发红,痛痒。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6-28 18: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8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路阳光 发表于 2018-6-28 14:02
以前市里的学生劳动课就到郊区去帮老农干活,有时还去拉连,上部队学军。现在这些农具都成历史文物了,小时 ...

一路阳光您好,感谢你的关注。祝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8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度金 发表于 2018-6-28 17:02
经常会被麦毒侵袭

我们这里叫“麦介”,被麦芒刺了,皮肤发红,痛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5-8 08:59 , Processed in 0.06525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