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小麦

速读时代:零散的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23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素月缁衣 于 2009-6-12 15:39 编辑

我的2008    作者:小麦

用对联来形容我的二○○八: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挠心。横批:春待来年。

还没出正月,单位里加班很晚(国际金融危机直接影响),打个出租回家路上遭遇车祸,小小不然脑袋震荡了一下,躺了几天,打着吊瓶吃着药还得加班。

四月十八日,应朋友之邀去了即将面目全非的烟台东的福临夼,看到她最后的美貌容颜,春日繁花让我流连忘返,朋友给拍了很多漂亮的照片。

五月三日,与友登烟台东昆嵛山,春风和畅,风和日历,心情舒爽,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繁华,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那山虽小却因大海而高大)。

五月十二日,立夏一周,母亲节刚过,那天是护士节,儿子没完成作业正在挨批评,电视里说四川汶川发生了大地震,那是个黑色的日子。之后,全社会都在关注汶川,以最快的速度捐款、捐物。我和我的朋友们参加了单位、社会、网上的捐助活动。五月二十四日我和朋友组织孩子们到南山公园义卖,所得款项捐到慈善总会,让孩子们亲历比任何说教更有益。

六月末,弟住院手术,一个月的时间我每天奔波医院单位与家之间,还要挂着老妈,现在想想那段灰色的日子不知道怎么熬过来的。在此其间我拿到了早该拿到的机动车驾驶执照。新公司入驻老公司。

七月底,我带儿子单飞到内蒙看草原,写了《草原,放飞心灵的牧场》,弟在短信里问儿子:看看内蒙的草原与烟台的草坪有什么区别?儿子回答:烟台的草坪很干净,内蒙的草原上有很多牛粪。

八月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和残运会,浪费了很多钱,却极大地提高了全国人民的凝聚力和爱国热情,让很多八十后感慨:从来不知道自己是如此爱国。我感觉我也很爱国。

八月二十一日,冒着暴雨,胖丁妈妈陪我去开发区找认识的人给我同学的外甥办理入学手续,那孩子很有福,一切顺利。

忙忙碌碌一抬头秋天就要过去了,外婆来烟台过冬,又可以守着外婆听她讲过去的故事了。

回老家的时候,亲戚给了很多自家种自家磨的玉米面,回来分给朋友,一起享受了朴质的秋天。

小妹来电话问:嫂子,今年怎么不给我们卖苹果了?于是又开始联系卖苹果,孩子他爸开着车到栖霞买了合适的纸箱再给妹们送回老家,装好苹果箱再拉回来,为了给她们多卖点钱,我们家吃的苹果没有一个是自家树上结的。

这是一个寒冷而漫长的冬季,我单位新老公司工作不明确,开始拖欠工人工资,孩子他爸单位还不错,加了薪水。

妈的血压老不稳,很多周末我们都是在医院度过的,好在除了老年性的疾病并无大事。弟买了新车,开车带我们兜风,风雪天多了一个送我们的人。

下几场雪停几天课,儿子独自在家很快乐也很无聊。儿子的鞋从春天的37号长到了40号,12月24日掉下了最后一颗乳牙。那天他爸加班让我领着老妈和孩子去参加圣诞晚会,破天荒的我们得了一个末等奖——一个小的不锈钢保温桶,很开心。

农历腊月初四,一个很普通的日子,我们各自在单位请了假,突然出现在莱州老家,并带了生日蛋糕和一桌饭菜,蛋糕上一只老牛伏在柳荫下休息,爷爷奶奶脸上乐开了花儿,我下厨忙活,爷爷家的客人悄悄问孩子他爸“孙媳妇还记的你爷爷属什么?还记的回来过生日??”孩子他爸得意地应着筛酒端菜,客人不住地点头感慨。
   
今天是公历二○○八年最后一天,烟台的天空又飘起了雪,有雪的冬天是很美的,俗话说得好:“瑞雪兆丰年”,俺老家也有俗语“今冬麦盖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明年准是个好年头!

冬天已经来临,春天不会远。来年枕着馒头睡”,明年准是个好年头!

冬天已经来临,春天不会远。
发表于 2009-5-23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素月缁衣 于 2009-6-12 15:41 编辑

读黄团元的《胡适的谦和雅量》   作者:小麦

这是一个讲究个性、自由、商机的时代,谦和雅量似乎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然而一看到这本书,我就被它迷住了。

我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怀抱中”的一代人,对胡适仅限于熟悉一个名字,看到的大多是胡适一代人的轶事,黄团元的书让我认识了一全新的胡适,一个温文尔雅,有着谦谦君子之风的一代大家宗师。

胡适是爱朋友的,对待朋友如春天般的温暖,无论出身贫富,无论学识高浅,他都能以礼相待以诚示人。他节衣缩食省下的钱以学校的名义资助海外赤子为祖国挽留人才;静心平和地和街头小贩讨论国家大事;更难能可贵地是因历史大背景影响,一生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等等方面都有建树的胡适晚年滞留美国,穷困潦倒的他还要尽力管朋友吃饱饭,这是怎样真诚和善的一个人哪!

胡适是爱国的,前后在美国住了二十多年,特别在晚年滞留美国其间“惶惶如丧家之犬”也不去领唾手可得的美国绿卡,放弃舒适的生活只为自己是个中国人,民族气节可圈可点。

胡适是爱家的,“父训母忍伴终生”,奉母命,“留洋博士娶村姑”,糟糠到白头,对自己没上过学堂的夫人,胡适有书:“图左立冬秀,相互真吾妇。归来会有期,与君老畦母。……”

对持不同观点的人甚至是“毁谤”他的人,胡适都能够“容忍”,而且还能发现别人的长处并尽力使其发扬光大,胡适是值得崇敬的,,他的谦和雅量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值得我辈学习并仿效的,即便在二十一世纪,谦和雅量也值得我们推崇。用本书作者的诗:

贤愚千载知是谁,吹尽黄沙始到金。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对《胡适的谦和雅量》的作者有点陌生(请原谅我的孤陋寡闻),只听说他近几年推出几本人物传记,也只读了《胡》这一本,看后的感觉是:黄团元的书值得一看。
发表于 2009-5-23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素月缁衣 于 2009-6-12 15:32 编辑

《烛泪如歌》读后感   作者:小麦

傍晚,停在路边给友打电话,蓦然发现身旁一棵小树已绽出一串串粉红的花蕾,树的枝干也泛起了活泼的暗红色,透着勃勃的生机,已经是春天了,友说:是啊今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不知道汶川那边怎么样了,快一年了,劫后余生的人们是不是也感觉到了春天。友问怎么想到汶川了,这个话题太沉重。是太沉重,沉重得我想封存这段残酷的记忆,沉重得我捧不起萧老师寄来的书——《烛泪如歌》。

《烛泪如歌》是萧斌臣、邢文祥、袁亮三位老师在汶川大地震后到灾区一线采访后铸就的“5•12”汶川大地震中的教师群像,以真挚的情感、翔实的素材、生动细腻的笔法,再现了历史的那一瞬间。书一直放在书柜里,我几乎不敢碰到它,每次取书都尽力不去触到它,仿佛目光的接触也能疼到心底,冥冥中却又隐隐地听到它的招唤,忍不住和着泪一次次地捧读。

书的前段写了美好的往昔,祥和的小镇,平淡的岁月,幸福的家庭,老师们一如既往地工作着生活着,做几个可口的小菜给家里增添幸福感,和朋友聊聊天消除寂寞,一切都是那么平和,该上学的孩子蹦蹦跳跳走了,该上班的夹着书本也该走了,老人们或者在家休息或者去田间劳作,多么普通的一天啊!然尔,当时钟走到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30,没有预兆地天崩了地裂了,500里的龙门山脉颤抖了!黑色的瞬间,老师们以柔弱的肩膀以鲜活的血肉之躯构建一座生命的桥梁,力争让更多的学生得以生存。美丽的小镇不见了,到处是断墙残壁,满目疮痍,一片废墟。学校不见了,幸存的老师们在呼唤自己的学生,以血淋淋的双手扒开钢铁的建筑寻找失踪的孩子们,带着孩子们从绝镜奔赴生存之地。这是怎样高尚的生命之歌!

灾难来临的时刻,顽强地活着的人个个都是英雄,特别是那些在废墟中坚强地孜孜不倦地教导孩子们的老师们,你们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我崇拜你们!

《烛泪如歌》的作者之一萧斌臣老师一直是我尊重的老师,他和邢文祥、袁亮两位老师经过千辛万苦在惨痛的汶川一线采访,以及后来回北京的写作过程都是流着泪忍着心痛,那是怎样一种心灵的折磨!我向他们致敬!
清明将至,愿逝者安息!
发表于 2009-5-23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素月缁衣 于 2009-6-12 15:30 编辑

老李和他的《麻辣小说》作者:小麦

老李,本名李明升,灵长目人科好人属,原产于山东,后引进内蒙古,现供职于巴彦淖尔日报,笔名鲁丁,出版过《鲁老编邮递快车》,今天想说说他和他的《麻辣小说》。

认识老李是看他的文字,老编嘛,也许该用李老师或者李主任之类和尊称,可是对他就是严肃不起来,看到他写的东西就嘴角上扬牙齿晒太阳,当然笑过之后回味无穷。倘那里写得不如我意,便可胡搅蛮缠让他重新写——好像我表扬他的次数非常非常少,尽在身后驱赶着:快写快写!他总不恼,表扬和批评一统收着,依旧我行我素。

老李有一处园落名曰“东篱”,常邀至亲好友去东篱把酒言欢,令人羡慕不已。东篱的小书房内挂着他自家书写的“名人字画”——老李的字写得还是相当不错的——除了电脑,床案几灶等家什倒还算齐全。园子不大,花花草草长得倒也繁茂。开一点荒,他只会点种子不问收获,也不过收一把辣椒两个茄子,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可以把虫眼对同事炫耀一番。东篱有自生的秋梨结果甚丰,此果可酿酒,不过该同志到现在也没学会怎么酿酒,梨花绽开又落下,他还在嚷着谁教俺酿酒。

《麻辣小说》出书在意料之中,不过没想到出得这么快,也没想到那么快就收到了样书,虽然大都在博客里看过,收到书还是忍不住看了又看,还因为很多书页没有切开而我一时读得兴起来不及找裁纸刀,顺手拿起手边的一把钥匙就当刀子使了,那书页让我裁得如狗啃一般,有点对不起老李大老远寄书来的一片情意。当然我也没怎么太惭愧,谁让他把书写得这么好看呢!

此书共33篇小说,连同山东老乡刘先普的前言和他自己的后语,“流畅的文笔、诙谐的语文、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和不动声色的借古讽今”用轻松活泼的形式引人入胜,看似调侃,内藏玄机。

你听过这么离奇好玩的故事吗?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是因为买了假种子;关云长刮骨疗伤是因为没给主治大夫送红包;张飞之死只为喝酒提干部;《琵琶行》里老大嫁作商人妇的女子原来是下岗妹;李白“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是掩盖随份子搭礼;镇关西因为一条头羊腿被鲁提辖打死;张青种菜用激素;愚公移山挖金矿……耳熟能详的故事让老李改成抖包袱的效果,让人看了还想看——还给他找了几个错别字。

老李是善创新的,前段日子居然和朋友骑着老爷摩托车在内蒙古的草原上边行边记边拍行驶上千里,所写的文字可以当游记看,也可以看成研究当地风俗,字里行间少不了他的幽默调侃,可以随着他边惊叹边看。不知道这回何时成书?不知道下回书他又想什么题目?拭目以待中。
发表于 2009-5-23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素月缁衣 于 2009-6-12 15:20 编辑

清明        
作者:小麦

清明前一天,天一直没放晴,阴得昏昏沉沉的,只在下午五点半左右从铅色的云层里露了一小会儿脸,似被泪水浸过的一张苍白的毫无生机的脸。我们奉命赶在傍晚时分到达莱州老家。老人们讲究说清明那天是“寒食”,为纪念被火烧死的古人介子推,不得起烟火,赶早的清明前十天可以上坟,赶晚的清明后十天也可以上坟,独清明节那天不能上坟。

烟台人讲究一个“早”字,早晨天不亮就开始有上坟的,殡仪馆周围的人摩肩接踵几乎插不下脚,整个城市上空都飘浮着浓重的烧纸的烟气,但一到中午人就稀了,下午坟场几乎连个人影也找不见。我们老家在莱州西部,下午开始上坟一直延续到晚上,傍晚时人最多,平时祭拜也大都选在傍晚。我婆家在莱州东部,一东一西风俗也不相同,他们那边中午上坟,早的午饭前,晚的午饭后。

上完坟,心情还是很沉重,天已经黑下来,伯父招呼我们回家吃饭,六十多岁的伯母忙活了一天准备了两大桌饭,大姐姐和二姐姐也特地从婆家赶来,一大家人守在一起吃饭说话,陪伯父伯母说说农事,东家长西家短拉拉家常,又聊起我们姊妹儿时的故事,快乐的气氛冲破清明的阴翳。晚上我住伯父家,让儿子跟他爸他舅去我舅舅家,儿子跟着往外走的时候告诉他爸:给你面子和你一起睡吧。我们聊到十二点还没有睡意。闲不住的伯父亲自下炕给我们倒了滚热的洗脚水,洗去一路疲惫。我和二姐姐一张床躺下,又叽叽咕咕说了好久,迷糊了一会天就放亮了。

早晨闻着香味起床,伯母已经按老家的习俗煮好了蛋,锅里的热气还汩汩地冒着,香气就是从这里传出来的;另一口锅里正在烧饭,刚刚冒缕缕热气,伯母坐在灶前拉着风箱,灶里烧的是自家田里收获的玉米秸。伯母不让我们动手,说好不容易回娘家凑一起姊妹们拉呱去吧。正在扫院子的伯父听到让我们叫大姐姐他们回家吃饭。

和二姐姐去叫大姐,姐夫说去海边给我们买新鲜的海肠去了,估计得一会回来,我们边绕了一圈爬上东面的土城,这里是村东面的一片高地,将整个村子一览无余,太阳还未露面,村里升起凫凫炊烟,东面有雾,远远近近的风力发电机高高的风桨轻轻地搅着雾气,合着炊烟给小山们和田野披上一层薄纱,缥缈如仙境一般。找到一处成片的山草,很惊讶居然没有人割回家打草帘子(蕾老六问什么是草帘子,答曰:苫草垛用的,打得厚一点夏天铺地上乘凉用),钻进山草里拍了几张照片,很喜欢那种毛绒绒的感觉(素月说我拍那照片和抱窝鸡似的),小时候谁若遇到这么厚的山草就如得了很多财富。

从土城上转下来,正遇到伯父扛着一柄镢头往家走,镢头上挂着一个很大的老树根,说是先前刨出来晒干的,扛回家烧火用,我们闲了一早晨,伯父忙了一早晨,他似乎每天都是这么忙忙碌碌地过的。

走到堂叔家墙东,看到一棵矮矮的小桃树开花了,数朵花在枝头仰着可爱的粉彤彤的笑脸;旁边一棵果树刚刚绽出小小的淡绿的花蕾,有一两朵绽开的小花也不过花生仁大小,看着清鲜,二姐姐也不知道是什么果子的树,看样子都新栽不久。

回到家,比我高一个多头的勤快的外甥已经将饭端上桌,大姐姐也将海鲜带回来了,伯母招呼我们洗手吃饭,我抢着和外甥杠鸡蛋,他撇瞥嘴说:俺又不是小孩,谁还杠鸡蛋。大家都笑起来,我们姊妹小时候可喜欢杠鸡蛋了,那时也没什么可玩的,有点事就玩半天。我还记得有一回外婆给我们煮了很多鹅蛋,每个外甥分一个,我挑个最小的,结果让人当成白皮鸡蛋,小舅的同学来村里烈士碑前扫墓,我把他们的鸡蛋都杠破了,那天的破鸡蛋都吃不了,我得意了好久。

早饭后我还要到百里外的婆家去扫墓,那边不讲究寒食节,还是中午上坟。全家送我们出门,大包小包提上车,伯父只说了:走吧走吧,上学的好好上学,上班的好好上班,扭头进了屋里。待我们收拾停当要开车时,我回头看到伯父不知什么时候出来了,独自站在门前坡上,手扶着老槐树黑色的树干正默默地望着我们,一时喉咙发紧眼框都热了。

弟要到市里去坐车,二姐姐还特地跑到车站给他买了票,我说你以为他还是十几岁,还得你照顾着?二姐姐说在她眼里我们一直没长大。

家乡是本书,永远也读不完而且开卷有益。
发表于 2009-5-24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素月缁衣 于 2009-5-23 21:45 发表
喜欢看见麦子写字远超过看麦子做饭 :loveliness:
麦子在《速读时代》之前,发在西窗的其他原创文字还很多,我以跟帖回复的方式收集整理进来,便于大家阅读。

建议在每个回帖中的文章标题后加注 作者:小麦
免得有人没注意你前面的提醒而误会~:) ~
发表于 2009-5-24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素月缁衣 于 2009-6-12 15:42 编辑

照猫的话都修改过来 :loveliness:
 楼主| 发表于 2009-6-12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孙为刚《乡亲》
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特别是烟台人,都应该看看孙为刚的书。
这是一本非常朴实的书,在图书馆的一角默默地矗立着,书很新,五六本同样的书排在一起,比起周围被人已经翻得眼满目疮胰的书显得格外的寂寞。
这是一本耐得住寂寞的书,固守着朴质的信念,在图书馆数万本图书中为烟台的乡亲唱着赞歌。
我看中了《乡亲》两个字,感觉这书不一般,取在手中翻阅,书没有华贵的封面,也没有华丽的纸张,却让人爱不释手。
这是一本烟台人写烟台的书,书中所述的乡土情韵、心路历程、随笔杂记、笔墨山水处处能找到我们熟知的“烟台”的痕迹。烟台特产的吕剧、烟台苹果、粉丝、海怪、渔锅片片无一不让人留恋;烟台山有多高、朝阳街有多长、月亮湾、东炮台、开花石、红色昆嵛等等这些我们熟悉的地方都有历史背影;大对虾曾叫做爱国虾、“闯关东”有前因后果、所城是烟台的历史……还有过年过节上梁的习俗、“嘴子腿子鬼子”的往事以及本地各种俗语习俗,翻着书,心里不断地敞亮:噢,原来是这样的!是呀,本来就是这样的!吕剧我听过,地瓜我种过,赶海常有过,一件件一桩桩仿佛如电影一般在脑海中掠过,所有的文字都能引起共鸣。
冰心先生亲笔提的“乡亲”两字给书增色不少,让朴实的书更流露出亲切的色彩。
读者认可的书才是好书,这本书真的是好书。
 楼主| 发表于 2009-6-12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米兰•昆德拉《慢》、《好笑的爱》、《生活在别处》
《慢》是一本怎么样的书呢?用书里的话概括说:“你要写一部通篇没有一句正经话的小说,一部逗你一乐的大傻话”。
即使是译文也能体现米兰的语言功底相当扎实,他的书很有吸引力,请看其中的两段话:
“左转向灯不停地闪烁,全车发射出急不可待的电波。司机在等待机会超越我;他窥伺这个时机就像猛禽窥伺一只麻雀。”
“这批人,看到街上老太太被抢包时,知道小心翼翼,明哲保身。一坐到方向盘前,怎么就不害怕啦?”
但是生活环境不同,作者所追逐的那种眩目的美人,腐朽的生活情调不是我所看好的,所以书大都没有看完就还了,不知是不是一种损失。
 楼主| 发表于 2009-6-12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碧华《焚风一把青》
如今写美食的名家太多,美食爱好者的书更是多如牛毛,但李碧华的书还是耐人琢磨的。“人间烟火,哪有极品?只因当时饥渴,所以销魂。”她所记录的香港美食生活与我们北方小城的生活自然不同,自香港回归以来我们更多地认识了港台,听着当地的方言也感觉亲切。
她常在美食里留下请食家指教的话。看到“丸子如何氽”一节时,她留下好奇一问:“氽”是什么?自己还提出(一)人浮与水上,漂浮。(二)用油炸。如徐珂《清稗类钞》提到氽猪肉皮:“猪肉皮略泡,入沸水氽之,到色黄皮松,乃起锅。”(三)烹调的一种方法,把食物放入水中稍煮一下,如氽丸子,鲫鱼氽汤。而老舍《龙须沟》中二春提“氽子”出来,那是烧水用的薄铁筒。
想毕她是个极认真的可爱之人,为一个字居然提出这么多的考证方式。但我却可以投机取巧般将(一)里所提的“氽”理解成“入水”而不是人在水上漂,这样整个字面就好理解了。而且前不久我做了一道“氽丸子”的时候,记不起我们北方人口语中的“氽”字怎么写,借“攒”来表达,让朋友给纠正过来,因此记住了“氽”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5-9 03:35 , Processed in 0.04592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