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09|回复: 6

[文学原创] 我的前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30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1DXlJjOWFechsorZ#rd

http://cul.jiaodong.net/system/2 ... l?from=groupmessage
隋建国:我的前辈
来源:昆嵛文艺
  昆嵛文化传媒
  原创散文·大赛征文
  【首届“彭氏菜根香杯”“我的家风故事”原创散文大赛征文】隋建国|我的前辈

  【胶东书院是我乡人老方以一人之力,在烟台最早开创的文学文化书院之一吧。多少年,不管外界如何变幻,书院大旗始终屹立不倒,这一份心劲与坚持,我想,将来是可以写进胶东文化的史记中去的。2005年,我写巜全真道士—马钰传》时,胶东书院和创办人老方最早在网络上发帖支持并关注。那时候,我并不认识老方,与胶东书院亦无一毛钱的关系,虽然至今与胶东书院亦无一毛钱的关系。那时候,我从书院每日的数以百计的上帖中,知道了岗山文化这个网名,知道了隋建国这个名字,知道了老校长。老校长是文才横溢,极具人文价值操守的一个人。他对胶东书院一往情深,盛时,他在,落时,他还在。老校长亦是胶东书院忠诚的战士,他是坚守在胶东书院的最后一个守夜人。多少年来,我一直很感佩。因为前几年我从不与外界交往,更不加入任何成员发帖,所以和老校长并无联系。上个月,老校长邮箱发来一帖,我与他邮件往来,才发现,多年远离手机的我刚刚进入微信时代,老校长不会微信至今在qq圈打转。这都是怎样的一些人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从心底上来说,栖霞人可诚、可敬、可爱,老校长如是,向东、华东兄,牟民老师、北芳老姐如是。昆嵛文艺主编读之并推荐】

  我的前辈
  文/隋建国

  为国捐躯的父亲
  我的父亲隋珶,排行四,生于中华民国四年九月初九日(1915年10月17日)。在我心目中无有一点印象。据别人们讲,我的哥哥的个子和那魁梧的身材像他。
  那时候家里很穷,父亲常年在外扛活,在他扛过活的喇叭沟村等几个村庄呆得比自己村里都熟悉,村里大大小小都称他为老四。他性情豪放,喜欢吹和唱,上山或到井里挑水都是一路哼着小调。和他同年龄的,还有比他小的,如今健在的都说您家四叔当年吹得一手好喇叭(唢呐)。冬季我父亲常和那些热心人凑在一起办秧歌、编演小剧目。他不仅吹喇叭出名,踩高跷更带劲,大多绑好高跷靠墙起身,可他就地就能站立。他扮演的角色最拿手的是大姑娘。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他们的自编自演的节目最受欢迎,那反映除汉奸的《琉璃球》小剧目至今有些健在的人们还能哼哼几句词儿。
  家境贫寒,父亲都二十好几了还没有娶亲。那几年,父亲的秧歌队走遍了四邻八乡。父亲扮演的大姑娘,引起了我姥爷家族的注目,后来经媒人的撮合下,将父亲的岁数瞒过,将小我父亲10岁的她娶回了家。母亲常说,您们家是把我熊(骗)来的,我来时穷的家里那么多人,就咱家和您五婶子有房子。那年您姥爷家里来出门,您爹还在外面演剧,回家时见到您姥爷时他还穿着大闺女的衣裳,戴着金磁金鳞的头面,一照面,您姥爷还以为来了出门的闺女呢。
  1947年国民党大举进攻胶东,在外扛活的父亲被“一瓢喝”应征于1947年8月参军,系胶东北海独立二团二连战士。民国三十六年农历九月初一日(1947年10月14日),在招远县纪山马家(现张星镇一带)战斗中不幸头部中敌人炮弹失去左边头部当场死亡。这次战斗中他是唯一阵亡者,当地民众用上等棺木殡葬并立木碑。秋后家中人将灵棺运回故乡。据同他一起参军的本村一位后由朝鲜战场复员回家的战友说,我父亲当年挺进步,在他就要入党的时候牺牲了。
  噩耗是三伯父在招远“打差”(民工支前)无意中得知的。那时候他的遗物等已到村里,为了稳妥正待时机转告。那年母亲年仅22岁,我哥4岁,我还不满8个月……
  母亲是隋家的功臣
  2003年农历3月3日,是我母亲孙翠英78岁的生日。这是她两年前遭遇严重车祸基本恢复正常的日子。此时围座在她身边的是欢声笑语的儿孙们。面对这和睦的四世同堂,人们无不夸赞她老人家是一位坚强伟大的母亲。然而,令我们全家悲伤的是就在2008年我们再次为母亲83岁过生日的一周后,母亲永远的离我们而去。
  的确,我们的家庭能有今天,全是母亲的勤劳和高尚的情操换来的。
  母亲17岁就嫁到我家,承担了七八口人的家务。1947年,在我不满8个月时,父亲在招远纪山的一次战斗中为祖国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生命。噩耗传来,全家人无不悲伤至极。母亲的眼泪哭干了。可为了我们兄弟俩,为了我们这残缺不全的大家,她强咽苦水,独自担当起家庭的重任。
  一年后,在村妇救会工作的五婶因病去世,五叔在外地革命,抛下5岁的建华大哥只好由母亲照看。为了让叔父安心在外工作,母亲把建华哥当成自己的儿子看待,这样对我来说就有了大哥小哥之分,至今大家认为我们是亲兄弟呢。这年母亲刚满23岁。
  1948年,国民党对山东胶东解放区拉网重点进攻,母亲就用绳子把我拴在腰间,带着两个哥哥逃离家乡。平常为了躲避敌机,母亲在村前小沟边挖了个防空洞。一有风声,母亲就让大哥背着我,领着小哥躲进洞内,而她自己冒着风险在家中照常纺纱织布。
  母亲为人忠厚、勤劳、节俭。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当初的家是分了合,合了又分。最后一次是在大伯父三伯父有了伯母后才正式分开了。这时已进入合作社时期。至此,母亲不仅要忙家务,还要带领我们下田劳动。伯父看我们辛苦,争着帮忙,母亲总是不让,宁肯自己受累,决不连累他人。白天,她奔波在田间;晚上她煤油灯下纺线织布,哒哒织机声陪她度过无数不眠之夜。市集布匹摊母亲是常客,卖布换回来的钱,她从不为自己花一分。有钱人家穿什么,我们就穿什么,别人有的我们全有。母亲常对别人说,孩子的父亲为革命牺牲了,我做母亲的就要把他们养育好,这样才对待起他死去的父亲。
  每年的春节,村民们敲锣打鼓为烈军属送光荣灯,母亲一听这锣鼓声就心酸。她思念父亲,更盼望幸福美满的家庭。但她从没有在我们面前掉一滴眼泪,每次总是强装微笑迎送前来慰问的人们。冬天到了,村里安排我们们用集体的秸草烧火做饭取暖,母亲不肯,顶风冒雪带我们去岗山拾草。手上裂了几道口子,就抹上点口子油用火烤烤用布包扎好继续干。我心痛地说:“妈,有生产队照顾咱们何必吃这苦头?”母亲总是笑着说:“现在咱娘们还能自理,等以后再说吧。”就这样,十几年来,我们没有用过集体的草,没有多取一粒粮。
  1957年,母亲带着10岁的我和12岁的建军小哥步行到70里外的莱阳地委。回家时母亲连组织上发给我们娘仨4元8角往返路费都舍不得花,艰难地领着我们天不亮就动身,整整一天直到天黑步行返回了家,把节省下的钱给我们兄弟每人做了一件上衣。母亲的言传身教,使俺兄弟俩从小学就学会了勤劳节俭。我们常利用节假日四处搜集废品,有时手磨破了,腿累肿了,但心里很高兴。因用自己的双手挣几元钱,不仅满足了上学费用,还为家庭解决了燃眉之急,为母亲分了忧。
  母亲的高尚品德是家庭教育的良药。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是母亲为我们安排的第一门课程。烧火是我的分工,打水是哥哥的份。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才12岁的小哥从十几米深井打水的吃力情景。冬天井台上结了冰,小哥一气提不上来,还常让我在井边用力拽住井绳让他暖和手。母亲看得见,心也痛,但她是有意让我们兄弟锻炼成人。碰到别人在场,母亲常风趣地说:“看小国又被罚了劳力。”
  母亲常教育我们说:“不吃苦中苦,难得甜中甜。”一次,我们哥俩到山上挖猪菜,贪玩捉了一下午鸟。傍晚回家只好用条子把篓子撑起来,在上面放了一层菜伪装,想骗母亲。可纸里包住火,母亲一眼就看穿了。当晚直到我们写了书面检查,才准许吃饭。她说,当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诚实为人。从此,我们再没有欺骗过母亲。
  1960年度灾荒,母亲天天带我们上山挖野菜。有一天,我们挖了不少黄花菜根,像小地瓜似的,看上去能好吃。但草药味挺浓,母亲加上点箩卜丝将就着往肚中咽。起初母亲还舍不得吃,省给我们。后来我和哥哥实在吃不下去了,母亲才填饱了肚子。其实,黄花根毒性很大,后来得知本公社有食用后双目失明的,大概是箩卜能解毒吧,我们才有幸免了次灾,真是天照应啊!
  一天,离我们家不远的国家粮仓被盗,门敞开着,眼看满屋的救命粮,母亲不让我们动一点。她说,国家的东西,饿死也不能拿。
  母亲是外祖父门上的独根苗。我从7岁上学起,每逢过节,她就让我中午步行到8里外的姥姥家送好吃的。一进村总能听到夸赞母亲孝顺的声音。熟识的人见到我们兄弟俩总是说:孩子,长大后一定不能忘了你母亲,她拉着你们过日子太不容易了。在姥姥病逝前的日子里,她白天回姥姥家伺候病床上的姥姥,傍晚回家照看我们俩。身体瘦了,病倒了,可从没有误过一次我们上学的饭。
  1964年,年仅38岁的母亲就当上了婆婆,她的头发白了,额上的皱纹深了,可她仍旧那样,为了家业不分昼夜地忙碌奔波着。在我中学毕业后那年,正值外祖父卧床不起。母亲又尽到了儿女的职责。上级每月补贴她的几元钱,她一点也不用,好吃好用的全给老人。
  2001年夏,我家三人不幸遭遇车祸,伤势最重的是母亲,三天三夜昏迷不醒。值班医生已下达了病危通知,让我们做好后事准备。此时此刻,我的心碎了,我们欠她老人家的太多太多,已无法偿还;我内疚,我还未尽孝、伟大的母亲还未留下一句话,就要离我们而去。泪水伴随着我寸步不离守候在她的身边,期盼着期盼着……令人庆幸的是72小时后,当远在济南的建华大哥大嫂赶回栖霞准备见她最后一面时,母亲竟奇迹般地醒过来了,一下就认出了哥嫂。“四妈妈你好啊?”“好,好,你们怎么回家了?”“想你,回家看你来啦。”半清醒的母亲眼含热泪紧紧握住胜似亲生儿女的侄儿侄媳。可她那里知道她是从死神中刚刚逃生的,三天来的惊天动地她全然不知。当得知因车祸住院多日,又听到大儿子也伤势严重,慈母牵挂的泪水不时夺眶而出。为了安抚老人,家里人只好用担架把建军哥从外病房抬到母亲身边,让母子相见述说衷肠。看到日日夜夜守候的儿孙们,母亲的心焦了。她心痛孩子们受累了;她挂念家中的曾孙无人照顾;她焦急家中的农活;她舍不得花钱……在她右腿骨折尚未恢复、脑干受损头脑时清非清的状况下,说什么也要出院。医生和家人百般劝阻也无济于事。不出院就不吃不喝不治疗,输氧的管子两旁守护的按住她的双手,她就用力摆动头让其脱离。看老人那倔强劲大家束手无策,只好随其愿,带上药用被把她抬上了回家的车。
  其后母亲年岁已高,再加车祸留下的后遗症,虽然身膀骨不及当年,记忆性减退,可生活基本能自理。上级和村委给她的生活补贴,她常用来接济儿孙。母亲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打动着儿孙们的心。大家都很孝敬老人。儿子送来大彩电,孙子送上电风扇。冬天孙女把亲手织的毛衣为她穿上。她总是先付上钱再收东西。现在我们都富裕了,家家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都争着接她到家中住,她说什么也不肯,说住自己的旧房习惯了。
  2008年农历正月十九日母亲患病了,经住院治疗无效回家了。就这样连续18天水米没进的老娘靠吊瓶维持着她的最后生息。三月初十日凌晨,母亲的脉搏在由平时的75猛增到140,急促的跳动后逐渐的慢下来了,最后只有胳膊的上部分才能感觉到。此刻的她什么也不知道了,寿衣入夜就为她套上了一部分,呼呼的喘气声老远就能听得到。我困了,真想闭一下眼,可不能,坐在她的头那边为她按摩。突然一天未动的母亲睁开双眼“哎”喊了一声头转向我两眼发直,我明白了,急忙让家人为她忙着穿衣。我明白了,她老一是告诉我她要走了,二是牵挂着我无人在身边照看。“妈,您好好走吧,我会照料自己的”。母亲安然地在灵床上闭上了眼,像睡觉那样慈祥安然。时间2008年4月15日2时36分40秒。享年83岁。哒哒的打印机吐出了“隋门功臣孙翠英”的讣告。
  母亲在离我们去的头一天,在她极度昏迷中还让我们把她扶起为我们祈祷,我清楚地听到从儿子儿媳、到孙子孙媳、曾孙女曾孙子、孙女孙女婿、外曾孙子外曾女,一个不漏,还有次序,真实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母亲一生清贫节俭、任劳任怨,让她老走的风光。丧葬两天,吹鼓手、道士为其超度亡灵,一切按农村旧俗,戴孝送殡的近二百人。追悼会是由我的一位叔伯叔住持的,当众人看了母亲的生平丧榜和听了悼词都流泪了,纷纷赞扬这为伟大的母亲是老隋家的功臣。
  母亲孙翠英永垂不朽!
  清廉的五叔父
  五叔父隋芝亭,原名隋玫。民国八年正月十二日(1919年2月12日)生,小学学历,中共党员,1938年入伍。曾在栖霞岗南乡、花园乡为党秘密工作。1940年离故乡在烟台福山县、长山岛特区继续干地下工作。尤其是为解放长山列岛带领守岛军民同国民党顽匪几经周旋,解救鱼民夺回船只,功不可灭,被载入长岛史册。解放初期在掖县县委担任组织部长,后调任莱阳地委工作。1951年到山东省党校学习,结业后任命为栖霞县委书记,上任前又响应号召进驻济南市公私合营企业进行工商业改造,任成丰面粉厂党委书记、鲁中电力局(管山东及河南徐州一带)党委书记。1953年调任济南市天桥区委任区长,1970年任区副主任,1980年因病离休,离岗前为区副区长。
  要说我们的家史,还得从叔父说起。文革初期,轰轰烈烈的揪斗当权派那阵子,身为济南天桥区区长的他因为人厚道人缘好,并没有挨批斗,到后期只参加过省市区领导戴大纸帽子的游街。后来叔父因“隋芝亭”与“隋志清”两人混绕的事没有蒙混过关,一直在挨批斗,直到当事人出面方解除误会。为此,他多次来信让我向大伯父询问家里的一切,就这样我开始了解了家庭以往。他的个人史有“出家”一段,就是当年家中破产在登州被送寺院的那段。那时候,叔父在外叫“夹包袱”,就用包袱包着党的机密东奔西走躲躲藏藏干地下工作。捎信回家就是说在外做买卖。我曾在我家抽屉中见到当年叔父用纸糊的小信封,内容就是在那里做买卖需要多少钱等。在我家厢房驴槽底下还藏有一本4K长山八岛军事略图。上面画有建筑、灯塔及军事设施等。叔父回家常对我说,有一次回家要钱,你爷爷只给了我一毛钱盘钱。
  五叔父原居住在大名湖西侧,共青团路西门西北。即当年天桥区西杆面巷。巷子南侧与秦琼故居相邻,是一所朝西门的大宅院。与所不同的是普通居民是厢房,叔父是带大厦檐的宽敞正厅。大哥住在制锦市,我们常走的路和去的地方是顺河街、馆驿街、成丰桥、北坦、铜元局前街、普利街、筐市街、北园路、明湖路、解放路、济安街、天桥、黄屯、无影山、工人新村、大明湖、建设路、卧虎山庄等。1976年7月我有事去了济南,那日大哥有事,我就到天桥区政府找我五叔。那年他任区副主任,他挺忙就把我送到区委礼堂看汇演。午饭是从食堂打来的每人一个四两的馒头和一个汤菜。饭后他把我送到会议室休息。对我记忆最深的是那崭新明亮的大会桌和漂亮有弹性的一排排沙发,因头年我曾被借调去栖霞县教育局帮助招生,那破乱不堪的县委比起这儿来真是天壤之别,能享受到这样的待遇是占了区长五叔父的光。
  午休时间未到,舒适的享受还没有过瘾,五叔就叫我出门。说找他办事的人太多,若起床后被人堵住就出不去了。那天他第一件事是带我喝啤酒。在这以前我根本对啤酒不了解,更不知道是啥味道。在济洛路上走了好多处没有买到仙啤酒,直到跑了好远才在一家小店买到了两杯趵突泉啤酒。酒到眼前我迫不急待的端起酒杯畅饮了一大口,我差一点吐了出来,怎么臭咸菜缸味道。从此我一直不喜欢喝啤酒,直到如今。从小酒店出来后,我们乘车来到了市北的金牛公园(现为济南公园),那几位大门管理员都认识叔父,认为是前来检查工作,一口一个隋主任的叫。当得知是领我游玩的,恭敬地请进,可他非将每人三分钱的门票买上才同我进去,弄的人家不好意思。浏览了一些景观后,我们来到了金牛山北侧正在建设的济南市防空工程。那位护卫不准进,叔父说请你叫你的领导来。不多一会,洞内出来了一位头戴安全帽的中年男子,他一见张口就说:“隋主任是来检查的吧,快请进”。此刻那位阻拦我们的那位小伙子实在不好意思。我们刚刚走了几步,那位领导便说,里边太冷,我去拿两件棉衣,主任稍等。原来我叔父原是分管这项工作的,兼任过区城建局党委书记。看着那跑步远去拿棉衣的人,叔父这句实话我始终记着:还是当干部好啊!穿上棉衣后,那位领导带领我们进入建设工程并一一介绍。我只记得各个通道的用处及通往何处,最清楚的是有一通道是通往光明电影院的。因光明电影院是我每次到济南的光顾常客,我嫂子的妹夫是放映员,进去不花钱。
  那日回家的路上我们到了天桥区文化馆,那里的工作人员更是热情,连推带拉得非让这位区副主任坐下审查一下他们正在排练的节目,无奈我们只好就座。其实我很清楚叔父根本就没有那个艺术细胞,只是盛情难却罢了。
  晚年离休后的叔父想家了,他几次回家与他的老哥团聚,曾几个月的在老家过着清贫的自由自在的生活。遗憾的是中风后几年也没有留下一句话。那年我带着82岁高龄的三伯到济南天桥医院看他,老弟兄俩一个不会说,一个耳朵听不见,只是相对含泪。更遗憾的是在他去世前我趁床前无人问他若有何话告知我,他伸出左手用拇指和食指做了○姿势,其余三个指头伸着,我一直在思考不解其意。二十年了,当我再次与别人说起此事并学他的姿势,才明白了,原来他的手势是指的那剩下的三个手指,就是问我,我三伯呢?叔父于1992年5月4日20时35分去世。1992年5月6日天桥区政府举行了追悼会,家属及生前好友等千余人送别,通往殡仪馆的送殡队伍有天桥向北长达一华里之多,花圈300多,骨灰存放在济南英雄山灵堂。这一切就是对叔父的清廉为人的高度评价。
  大会首三伯父
  三伯父隋风来,生于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少年时代因在登州和栖霞饭馆学过跑堂当顾工,解放后被聘任为栖霞九区大丁家乡粮所担任炊事员。1958年调任栖霞红旗牧场继续任炊事员,正式工人。1964年退职回家。多年来常为乡亲们当厨师办红白喜事,直到老年。解放战争时期曾推小车支前到河南郑州一带。中年时代常带头筹集资金操办公益事业,人称大会首。1997年农历腊月初十日(1998年1月8日)晚6点50分因病去世,终年86岁。
  三伯父对我的印象是他最大的缺点“大公无私”。俗话说:“大旱三年饿不死厨子”。灾荒年代,他在省属栖霞红旗牧场当炊事员,离我家四五里地。我三妈拉扯着三个孩子有时候实在无奈就到牧场要点吃的,每次他都是没好声好气的赶回家,说这是公家的。那位柞岚头村姓甄的同事看着实在过意不去就背着他的眼偷偷给孩子点,身为炊事班长的他知道后总是瞪眼批评。可怜的最小的他的亲生的那位建一被活活饿死。我和哥哥建军也常去三伯的食堂,他对失去父亲的我们俩侄儿挺爱戴,每次我们赶在开饭后,躲在餐厅里,他就偷偷塞给我们几个馒头,让我们快走。回家的路上,尽管肚子里饥饿难忍,可我们不舍得吃一口,直到进了家给了母亲才能享受一点。每年大年三十晚,我总是在西南漆黑的村头等待三伯回家过年,盼的是三伯背着家人的面给我一元钱。三伯晚年在大队食堂里做饭,还是同以往那样,大公无私,饭菜把的紧,生怕他人占了集体的便宜。那年我带领中学的学生回村演出节目,借了几个馒头当道具,散场后一个不少的送还了他。回家后我不懂事的朝晖、朝霞两个孩子抢着翻篓子要吃饽饽,惹得他们大哭一顿。
  三伯三妈俩对我十分信任,年岁大了就靠每年养头猪赚个一二百块钱存着,他们按时将存单拿给我看,问问我何时到期并让我办理存取。1971年春大伯父去世了,我们爷儿几个在伯父生前看管菜园的小屋里生着火为其守灵。三伯开始述说家史了。说若今晚躺着的是他,我大伯不知能哭成啥样子,他是咱家的老大,一辈子啥事都扛着。那年(1928年)你二伯在烟台三道弯妓院盖楼当工头坠楼,三伯在栖霞城馆子接到了那蓬莱二伯母打来的电报:兄弟速速来烟。后便同你大伯等家里人在栖霞乘坐军阀刘进年的客运斑车赶赴烟台。到后二伯母一切办妥,用123上等棺材装殓等侯起运并告诉她不跟随回家了。二伯母是蓬莱人,和您二伯有一女儿,后来就失去了联系。
  天快亮了,一直强忍悲伤怕我们夜里哭泣的三伯放声哭起了他朝夕相处的大哥……
  功不可没的大伯父
  大伯父隋玥,生于清朝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农民,一生靠种地和贩卖牲口为生。晚年他常为乡邻们义务治疗患病的牲口,尤其是割“箍眼”最拿手,因当年他贩卖牲口这是必备的手艺。他性格暴烈,为人耿直,善打报不平。自己无子女,但对待几个侄儿如同亲子。他始终以家长的身份帮助照料失去父亲的建军、建国,失去母亲的建华三个侄儿。尤其是无母亲父亲又不在身边的建华。土改复查时期一次受人诬陷挨批斗游街,在烈日下还身背侄儿建华,宁肯自己受苦也不让孩子委曲。为顾全整个家庭,他同当时无妻室的三弟风来多年同四弟五弟家世未分家,直到各有家世。六十年代曾多次到济南市五弟和侄儿建华家中居住,建华多次劝其留济养老,因留恋故土和牵挂家中的我们而拒绝。1971年农历2月16日(公元1971年3月12日)去世,终年71岁。
  大伯虽然一生取过两个老伴,但膝下无子,他的心血全用在我们几位侄儿身上,尤其是失去母亲的建华大哥。1947年冬天国民党对胶东实行拉网清剿。三伯父支前去了,“跑反了”,大伯父赶上那头黑瞎骡子,把4虚岁的建军小哥放在驮篓里,另一头放着家里的破破烂烂的东西向东离开了家园。逃反的难民携儿带女哭叫连天,遍地凄惨。路上9岁的建华大哥跟着牲口和大人们一起走,累了就牵着驴尾巴跑上几步,实在无奈背着东西的大伯父就背他几步。
  1958年母亲在大队食堂忙不过来照顾我,连我们过冬的棉裤也无时间做,只好委托大妈的继母代做。棉裤做好了,12岁的我跑了10多路到河崖姥娘(大伯父的岳母)家里拿,临走时老人将家里唯一的一点面拿出,拆了一把破扫帚当烧草给我做了点饼。我懂事了,含着眼泪给姥娘鞠了个躬离别了……
  这一年的12月,在济南已帮助五神看孩子四个月的大妈病了,她想家了,想我这个胜似儿子的侄儿。她怕那老骨头回不了家,多次请求五叔让她回家。家中接到电报后,大伯就领着我起早奔向莱阳去接伯母。经过一天的奔波,傍晚我们赶到了莱阳火车站。经打听济南的车第二天早上到,我们就找了一家最便宜的馆子住下,花了一块钱租了一床棉被,就算是有了地方歇脚。我扶着那长长的通铺边沿爬到了铺上,两腿不听使唤了,对我这个年岁12岁的孩子来说,80多里的路程可真是难为了。
  这一夜我们爷儿俩一直没有睡好,那一列列火车通过的鸣叫声在牵挂着我们。每听到一次火车叫声,大伯就说一声你大妈能不能回来了?唯恐大妈下车无人接站走失。
  天终于亮了,我们急忙赶到车站等候。8点多,期盼已久的济南到烟台的列车停站了。下车的人已陆续离站,可一直没有见到大妈,眼看出口快没有人了,我们十分焦急四处张望。正在我踮起脚尖向站内寻找时,眼前出现一根面熟的浅绿色大拇指粗细的丝绳子,这不是我家的吗?“大妈”,我叫了一声。背着东西四处张望的大妈一回头见到我,叫了一声“小国”,就哭了,她虚了一口气说:“我可到家了,我寻思回不来了……”。在返回的路上,出了莱阳城,遇到了上孙家一位推车进城办事回返的,大伯花了一块钱雇了他的脚。车子一边放着大妈拿的简单行李,一边推着58岁的小脚大妈,有时累了我也上车让人家推一会儿。
  大妈由济南回家没有带礼物,只有五叔捎给大伯的一瓶白酒。大伯走累了就喝上一口,有时我也跟着尝上那么一点,支撑力气。到了雇脚的上孙家村,离我们家还有将近40里,虽然我自己连续两天的劳累已经筋疲力尽了,还要经常搀扶小脚有病的大妈,大伯就背着行李在前鼓励我们,说“快走,好到家了”。两条疲劳的腿啊,一步步的向前拖动,终于到了官道。可眼巴巴的看着眼前还有三里路的家,我贼,怎,怎么也挪不动步子了,一下子坐在地上起不来了……
  我永远不能忘记:1964年我小哥结婚时大伯和大妈将他的心爱的大衣柜倒出给了他;1965年冬大伯领着我到招远毕郭市集出卖黄烟给我买棉鞋,令我遗憾的是在我还未舍得穿的五天后,痛我爱我的大妈患急性脑溢血去世,那双棉鞋竟成了难忘送殡的孝鞋;1968年我结婚大柜上面无箱子,大伯就把他这唯一装衣物的箱子送来,而自己只好用包袱收拾他的那破破烂烂的家当;1972年大伯拖着那多日的病体步行到30多里外的莱阳西留为我的小哥买炸药打石头盖房子;在济南他见生活艰难地建华大哥无水桶,就将仅有的10元钱给他买了一担铁水桶;就在他临终前几天他的锅破了,本打算买口小的省钱,可他还是买了口大的,说大的若他不在了好留给我们还有用处;去世那夜他把没有舍得用的几尺布票包好放在枕头上,履行了我给大妈去世“顶纸盆子”给我那件皮袄的承诺……

作者简介

  隋建国,男,山东省栖霞市官道镇大花园村人。1946年11月30日生。汉族。1965年3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原栖霞市官道镇霞泊完小校长。曾在本村小学、官道镇大解家联办中学、官道镇教委、官道镇霞泊完小工作,2007年退休。
  在职和离岗前后的几十年中,除了为报刊杂志广播电视提供新闻线索外,一直坚持收集整理家乡的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岗山传说》及民风习俗和民间故事达30多万字。2010年为山东省十大民间文化守望者候选人。搜集整理反映胶东民风习俗的春节、十五、清明、端午、七夕、仲秋、重阳、腊八等节日都被栖霞和烟台电视台拍摄成专题或新闻片。其中端午、七夕、清明、中秋不仅在山东卫视对外播出,而且还走进央视新闻频道、四套国际频道、七套少儿军事频道等向世界宣传。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8 收起 理由
admin + 8 原创佳作!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7-7-31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由 于 2017-7-31 23:59 编辑

真实自然,文笔洗练!

点评

老由您好,感谢关注与鼓励。祝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1 08: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由 发表于 2017-7-31 23:05
真实自然,文笔洗练!

老由您好,感谢关注与鼓励。祝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26 20: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家前辈,平凡世界里,却展示了一个时代的历史风貌。

点评

感谢前线您的关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27 11: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26 20: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隋老师这样的回忆文章,真实感人,使人读后,启迪心灵,叹惜人生。

点评

前线您好,您的鼓励就是我的动力。您寄来的《烟台文史》我都认真学习了,我很喜欢这样的资料。谢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27 11: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7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前线 发表于 2017-8-26 20:30
一家前辈,平凡世界里,却展示了一个时代的历史风貌。

感谢前线您的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7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前线 发表于 2017-8-26 20:32
隋老师这样的回忆文章,真实感人,使人读后,启迪心灵,叹惜人生。

前线您好,您的鼓励就是我的动力。您寄来的《烟台文史》我都认真学习了,我很喜欢这样的资料。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4-18 11:43 , Processed in 0.06167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