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14|回复: 4

中国式穷人思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24 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中国式穷人思维

文丨 国馆


中国人曾经很穷。
墙上挂着一条咸鱼,一家人围着一盘咸菜扒拉着白饭。
低头吃一口饭,抬头看一眼鱼,就算是吃着肉了。
孩子忍不住多看了一眼,父亲要责骂他贪婪。
有白米饭就咸菜,墙上还有鱼,已然是十分不错了。
还有更多的人只能吃野菜、草根,甚至是观音土。
更有人互换孩子杀了吃……

长期处于农耕社会,看天吃饭,不知道何时,天灾人祸就会忽然降临。
普罗大众既穷困,又要时刻准备着无妄之灾。
勤俭节约,成了生存与生活的智慧,几千年不变。


如今,中国人富裕了,但是幸福指数并没有同等上升。
罗奶奶买了几斤香蕉,回到家发现有两根有点发黑,局部有点腐烂了,赶紧给吃了。
看到剩下的都还好,舍不得吃,决定再放放。
过了两天,又发现两根开始腐烂了,罗奶奶赶紧又吃了……
如此循环,几斤香蕉吃完了,但一根好的都没吃到。

喜欢做这样的事情的,可不只有罗奶奶。
肖大妈的儿子给她买了一件几千块钱的衣服。
每逢有亲朋上门,她都要拿出来展览一番,但就是舍不得穿。
只是每年大年初一的早上穿几个小时,又赶紧脱下来收好。
直到有一次拿出来却发现衣服被老鼠啃烂了。

该吃的不吃,该穿的不穿,该用的不用……
很多中国人依然过着紧巴巴的日子。
这可不仅仅是因为还没适应富裕的日子。
这是一种习惯,一种思维,一种眼界,一种格局。


我们家离小镇大概五公里,步行一个小时。
父亲舍不得五块钱的车费,去镇上从来都是步行。
冬春倒也罢了,40度高温的夏天,他照样倔强地顶着烈日一步一步走到镇上,再走回来。
我们劝他坐车,反而总是引来一顿教训。
终于一天,他因此而中暑,住院的医药费够两年的车费。
满以为他会吸取教训,有所改变。
不曾想,他因为住院花了钱而更加变本加厉,甚至有重物在身,也不坐车。

父亲还有一个习惯,有病不看医生。
先是熬着,希望“过几天就好了”;如果熬不过,就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小药铺拿药吃,甚至自己根据偏方配草药。
直到十分严重,才会答应去医院看正经医生。
但往往在这个时候,病情已经沉重,所花的钱是几倍。

并不是家里缺车费或是药费。
他只是习惯了“坚持节约的传统美德”。
而且这种习惯固执而倔强,不可撼动。
肯定不止我一个人有这样的父亲。


固守勤俭的人,不论做什么事都非常注重省钱。
在心理学领域有一种心态叫“稀缺心态”,即你越觉得自己缺什么,就会越在意什么。
而事实却往往,你越在意什么,就越缺什么。

山东烟台的孙大爷年轻的时候经历过一段苦日子,“缺钱”在他心中已经根深蒂固。
哪怕现在儿女成人,生活毫无压力,他依然觉得自己很穷困,也担心将来会再次遭遇穷困。
“苦日子过怕了”的他,一直很节俭。
为了节省水费,孙大爷洗菜的时候总是草草了事,如果看着干净,他甚至不洗。
加上他又特别喜欢吃凉拌菜。
因为经常吃没有洗净的菜,孙大爷感染了黄疸型戊型病毒性肝炎(一种由进食为主要感染源的病毒肝炎疾病),差点因此而丧命。
最终住院费花了近七万元,才捡回一条命。
七万元,够孙大爷活两辈子的水费了。

“稀缺心理”会严重影响人的认知智慧,导致人们只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因小失大。
这是一种典型的穷人思维,却也总是和“节俭”的优良品质同在。


因为地处三峡库区。
三峡工程蓄水前期,县城需要搬迁。
搬县城就需要大兴土木,需要很多建房子的砖。
我们镇上正好是两条河的交汇处,河沙堆积,是优质的建材。
有头脑的人去河里挖沙,打成砖,运到县城去卖。
有利可图,村民群起效仿。

政府觉得这是惠民的好事,愿意支持。
政府给一家垫资十万元,置办打砖的机械。但是这十万元要还,还有利息。
有个聪明的人算了一个账,县城搬迁大概也就三五年的事情,需要的砖总共就那么多。大家都打砖,最后一家肯定挣不了十万块钱。
于是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大坑,千万别吃亏。
大家交相称赞,并且庆幸有他这么个聪明人。

唯独老王例外。他找政府贷了款,买了打砖的机械。
十多年过去了。县城搬迁早已结束,但是县城的房价一涨再涨,房子建了一波又一波。连镇上的房子也如雨后春笋,一夜之间到处都是工地。
老王不仅还了政府的贷款,还扩大了砖厂的规模,机械日夜轰鸣。
政府为了规范,关闭了所有打砖的小作坊,全镇就剩了老王一家砖厂。村里身强力壮的劳动力都去给老王打工。

节俭的人心中往往只有一个想法:省钱。
为了省钱,就要算账,就爬吃亏。
算着算着,就容易只看到手里那点钱,而鼠目寸光,看不到远处。
省钱,反而失去了挣钱的机会。

还是我父亲的故事。
我们县是名副其实的老少边穷地区,国家贫困县市榜上排名前列。
同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父亲却能靠自己的勤劳和节俭比同村别的人有更多的储蓄。这让他颇为自得。
十年前,政府大力发展原生态旅游业,在各个乡镇成立旅游公司。
为了筹措资金,旅游公司有部分股份归村集体所有,号召大家入股、融资。
我舅舅找到父亲,极力鼓动他拿出那点积蓄去认购股份。

父亲不仅不为所动,还以老大哥的身份把舅舅教训了一通:“你就是从小没吃过苦,不懂得勤俭,老想着投机取巧的事情。我那点钱是一点一点攒的,得用在该用的地方。你也别多想,还是踏踏实实种地,过日子吧。”
老实本分,勒紧裤腰带过着紧巴巴的日子,不作非分之想。这是父亲勤俭半辈子得出的经验。

舅舅没有办法,以个人的名义借走了父亲的积蓄,认购了股份。
十年的时间,舅舅每年能坐收相当可观的分红,如今在县城大街上有房,有车,有产业。
而父亲那点可怜的积蓄早也不知道被消耗了在何处。

节俭的人,总是特别懂得劳动的辛酸,所以对劳动成果尤为珍惜。
他们总是要把劳动所得看得紧紧的,省了又省,减了又减。
但他们的小心谨慎,使得他们总是只懂得珍惜过去的,却看不到未来的。
只知道怎么可以尽量少把手中的钱花出去,却不知道如何投资获得更大的汇报。
最终影响的是选择、决策的格局,决定的是最终的高度。


1998年金融危机,席卷整个亚洲,影响全世界经济数年之久。
中国当然不能幸免。
为了复苏经济,政府出台政策,极力拉动内需,不惜投入四万个亿。
然而,老百姓的自然消费却始终疲软不给力。

很多老百姓不是绝对缺钱,而是愿意将钱存在银行。
因为大家对过去的苦日子心有余悸,不得不提心吊胆、小心翼翼地把钱存起来,防范于未然。
而这些存起来的钱,都是从眼前的日子里一分一分扣出来的,每一分钱上都写着“节俭”两个大字。

节俭是我们在长期历史中形成的一种心态,这种心态一直被称之为美德。
但是,现在它正在抹杀很大一部分中国人的幸福。
没有存钱,心里不踏实。
存了一万,想存十万;存了十万,还想存一百万……
不敢吃,不敢穿,不敢用,极度缺乏安全感。
然而,抓不住现在的生活,快乐与幸福该何处安放?


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见了面,两人都很高兴,便攀谈起来。
美国老太太说:“真是开心啊。住了六十年的房子,今天终于把钱还完了。”
中国老太太说:“我也很开心。存了六十年的钱,终于可以买房子了。”
这是一个笑话,却很能说明问题。

这代表的是两种消费观念。
美国老太太代表的是典型的工业社会、商业社会的消费心态;而中国老太太崇尚的则是农耕文明勤俭的消费观念。

时代变了,我们已经迈入了工业化、商业化的时代。我们的消费心态需要随之改变。
深层次的道理不说。
国家、社会需要我们适度消费。有消费,有流通,经济才能发展。
我们自己也需要适度消费,生活才有情趣。


刚刚摆脱贫穷的我们很矛盾,容易走上两个极端。
一边是暴发户式的狂喜,极尽奢侈之能,毫无底线炫富。
一边是沉浸在贫困的惶恐中不能自拔,挣再多的钱也不敢花,存再多的钱也得不到安全感。

我们要学会和自己的能力相匹配的适度消费。
能吃馒头的不必刻意吃糠咽菜,能吃鱼肉的不需天天白饭咸菜。
多吃新鲜水果对身体好,多穿新衣心情美。
买得起名牌的尽管买,但不用炫耀;买不起名牌的别逞强,也不用自卑。

勤俭自然是美德,铺张浪费绝对是可耻。
但是自己挣的钱自己花也是光荣。
最重要的是,量力而行,不抠抠搜搜过日子,开开心心享受眼前的生活。
而一味节俭,坏了生活的兴致,不值得。

发表于 2017-7-24 06: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穷人手里有了钱,特别是辛苦赚来的,确实不会消费。其实最关键的是稳定,如果他们收入稳定有保障,除非他们傻,不然谁不会买自己需要的呢。不站在穷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就是所谓的站着说话不腰疼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7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穷日子过草鸡了,一些生活习惯很难以改变。最为难以改变的是,生活的理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30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中国人富裕了,但是幸福指数并没有同等上升,原因是欲望不知道节制,而不是有钱不会花。

二、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简朴没有错,真理不过时。
      艰苦朴素光荣,奢侈浪费可耻。曾经这是个人人头脑中理所当然的生活观念,在刺激消费的几十年里不再提了,渐去渐远似乎消失不存在了。

三、简朴最接近生命的本质,既不过分,也无不及。就身体而言,既不是像西方人那样大腹便便,也不是像非洲难民那样营养不良,而是行中道,中庸的意思是找到最好的度。

四、关于“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的故事”从某个角度说一个“幌子”,是资本金给穷人灌输的概念,让你借他的钱不断还他利息使他不劳而获,而穷人成为贷款(背后是资本金)一生的奴隶。
也许你会觉得这么说是不是太偏颇了,当然,角度不同,结论不同。换个思维分析下:
贷款买房,是花了明天的钱,一个人一生的福分是有限的,是先享受还是后享受的问题,中国人老话是老了有福才是有福,可以说这是观念不同,没有对错。
中国老太太积攒了一生(攒的钱是否流动是另外一个问题)买的房子应该不是几十年前的小房子吧,呵呵。买了新的大房子留给了儿女子孙,难道没有价值吗?
在海外的华人大都靠着简朴勤劳不断积攒,最终拥有了自己的家业;而其他干一天花一天的民族开始打工,一辈子都打工。

五、金钱流动起来才有价值。
      金钱也是有生命的,流动起来才有价值。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31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物质崇拜应该感谢那位大救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4-19 19:40 , Processed in 0.05087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