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94|回复: 7

[其它] 自行车归来:它在中国经历了怎样的百年发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1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今,城市街头越来越多的共享单车,为人们带来更便捷的生活,让“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看似迎刃而解。不过,我们很少追问它的来源。人类社会在何时设计出自行车?自行车与中国人刚开始发生碰撞时,又是什么样?在建国以后曾经被视作婚俗“三大件”之一的自行车,其地位又是如何一步步衰落的?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人的自行车发展小史。

西方与中国的“自行车”

对于自行车的发明者在学界一直存在争议,认可度较高的一种说法是1790年法国人西布拉克制造出最早的自行车模型,不过,这个模型是木质的,它既没有我们常见的驱动装置,也没有转向装置,只靠人的双腿蹬地前行。

最早的自行车模型 1.jpg
最早的自行车模型

1817年,德国的一位林务员德莱斯研制出最早的“实用自行车”,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车把,虽然也要靠蹬地前行,但可以转变方向,最高时速也有所提升,这样一来就具备极大的使用价值。

喜德盛自行车博物馆中展出的第一辆带有转向装置、平衡装置及刹车装置的自行车 2.jpg
喜德盛自行车博物馆中展出的第一辆带有转向装置、平衡装置及刹车装置的自行车
 楼主| 发表于 2017-4-1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1839年,英国人麦克米伦为自行车增加踏板系统,此后不断有工匠对自行车加以改良。

直到1889年,英国兽医邓路普为了让10岁的儿子骑乘更加舒适而加入了充气轮胎,至此,自行车的基本结构确定。

在中国,明朝末年王徵所著的《新制诸器图说》一书首次提到“自行车”一词,并且在书中记述“自行车”的结构原理,还附有手绘的实物图,但是这里的“自行车”能否实际应用尚且存疑,如今没有发现文献记载其曾经投入使用。需要注意的是,王徵版本的自行车从结构上来看,似不为人所用,而有些类似于今日超市中的手推车。

除此之外,清初的黄履庄和他的“双轮小车”也常被提及。据《黄履庄小传》的记载,黄履庄曾“作双轮小车一辆,长三尺许,约可坐一人,不烦推挽能自行。行住,以手挽轴旁曲拐,则复行如初。随住随挽,日足行八十里。”可以说是近代中国自行车的雏形。遗憾的是,这项发明没有得到当时社会的普遍认可,据此来说自行车诞生于中国,有些牵强。因此,自行车对中国人而言像是半路夭折的发明,最终它还是一件舶来品。

《老自行车》一书中展现的中国最早的自行车 3.jpg
《老自行车》一书中展现的中国最早的自行车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4-1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精神力量 于 2017-4-1 17:44 编辑

中国最早的自行车是1879年由西方传教士带入,当时称为“洋车”。

在烟台,当时侨居毓璜顶的美国传教士就有一辆“自行车”,这是烟台自行车的“先驱”。那时烟台居民经常到毓璜顶看外国传教士骑自行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4-1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精神力量 于 2017-4-1 18:27 编辑

中国第一辆自行车是由张作霖治下的沈阳,1920年代中期在外国技师的帮助下,用进口材料制成。1929年年产量达到60辆。该自行车是文革时期“东方红”牌和文革以后“白山”牌自行车的前身。

山东省的自行车起步于1950年代的青岛市,当时是由公私合营时期的“青岛自行车厂”和“青岛自行车制造联合社”生产的“国防”牌自行车。文革前期一度改名为“红旗”、“红灯”、“红星”。在1970年被正式定名为“金鹿”牌。该品牌自行车分为“大”金鹿(加重型)和“小”金鹿(轻便型)两种。

烟台市开始生产自行车是在1970年代初,最早由开办在毓璜顶北路,现在的中心大酒店附近的“文革机械厂”,从生产自行车零件开始逐步生产整车,其总产量不足百辆。1977年,在原跃进西路(现只楚路)中部路北、桥上村南建成“烟台自行车厂”,正式生产“飞蝶”牌自行车。当时投产时生产20英寸小轮自行车,1982年开始生产26英寸轻便自行车,1991年与上海自行车厂合作生产“永久”牌轻便自行车。1994年烟台自行车厂在市场大潮中翻船倒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溥仪为骑车锯故宫门槛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自行车逐渐传入中国。

1866年,晚清的外交使臣在西方第一次见到了自行车。

与“德律风”等物不同,Bicycle引入中国之后,中文翻译直取其形,译为“自行车”,实际的文字含义为:一人单独骑行的车子。在当时,还有一些人望文生义,将其理解为“自行运转之车”,说其“词不达意”,误解从一开始就存在。

自行车传入中国的最早证据是1868年11月24日出版的《上海新报》:“兹见上海地方有自行车几辆。”也有一些人称呼其为“脚踏车”,在近代的文献中,很多晚清诗人都有所记载,叶仲钧在《上海鳞爪竹枝词》中写道:“一部黄色车子前,有人双脚踏轮盘。虽然翻得新花样,但是行来没几年。”

清代北京城的自行车 4.jpg
清代北京城的自行车

自行车传入后,相当一段时间并没有成为中国人常用的交通工具,一方面造价高昂,并且受限于自行车技术,骑行困难;另一方面道路颠簸不平,难以操控。开始只是作为娱乐工具,作为“新思想”的象征,在上层社会流传。末代皇帝溥仪曾收到一辆自行车作为礼物,他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道:“为了骑自行车方便,我们祖先在几百年间没有感到不便的宫门门槛,叫人统统锯掉。”

末代皇帝溥仪曾收到一辆自行车作为礼物 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20世纪20年代,随着城市交通不断发展完善,自行车开始慢慢普及,并且开始形成了所谓“自行车阶级”的社会阶层,它背后的中产阶级与拉人力车的劳动阶级、坐汽车的上层阶级形成了鲜明的区分。

1911年,自行车第一次投入公用,上海邮政局从英国购入100辆自行车投递邮件,他们大概很难想到,几十年后,自行车会成为中国邮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国23年,昌邑县公安局颁发的脚踏车执照 6.jpg
民国23年,昌邑县公安局颁发的脚踏车执照

民国26年,高密县公安局颁发的脚踏车执照 7.jpg
民国26年,高密县公安局颁发的脚踏车执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三届azq 于 2017-4-1 19:37 编辑

随后受到太平洋战争的影响,汽油供应陷入紧张,人力车成本提高,自行车就成了最经济、最时髦的交通工具。

有趣的是,在自行车的流行过程中,女性也紧跟时代的潮流,这一样看似骑坐姿势都不合“传统女性”审美的交通工具,却从晚清洋学堂的女学生和妓女开始,走入女性群体的生活之中。

在自行车的流行过程中,女性也紧跟时代的潮流 8.jpg

从奢侈品到“飞入寻常百姓家”

自行车从传入开始,就映照着中国百年历程的发展,也影响着中国市民的生活与观念。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年轻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其中自行车的意义类似于今天代步的汽车。这也对经济生活产生影响,1962年到1986年间,全国的自行车实行凭票供应,牌子主要有三个:上海产的“凤凰”和“永久”,以及天津产的“飞鸽”。而在上海,永久牌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上海牌手表和青岛的红灯牌收音机曾经位列“四大件”。自行车对于寻常百姓来说已经超过物品本身的价值,成为家庭富裕的象征。

骑着自行车拍照也是当时的一种流行 9.jpg
骑着自行车拍照也是当时的一种流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1980、1990年代,自行车的样式开始不断翻新,不仅仅在外观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在功能上,也开始细分出山地自行车、公路自行车、电力自行车等等,在一定程度上,自行车又开始回归娱乐功能,作为运动健身的一部分,被人们所喜爱。

1991年的上海街头,当时的中国可谓名副其实的自行车王国 10.jpg
1991年的上海街头,当时的中国可谓名副其实的自行车王国

但到后来,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自行车的代步、象征意义都被更舒适、更快捷的汽车所替代。1986年,北京有超过63%的人使用自行车作为最主要的交通出行工具。从1990年开始,北京的该项比例就以每年2%-5%的速度下降。直至2013年,北京使用自行车出行人群的比例降至14%。

在这段历史中,我们能看到中国人与自行车的碰撞,其实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反映着市民生活的巨大变迁。如今,共享自行车的概念逐渐流行开来,特别在环境问题、交通问题等诸多现实问题驱动下,自行车正回归我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徐涛:《自行车与近代中国(1868-1949年)》,博士学位论文,学位授予点:华东师范大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4-26 06:47 , Processed in 0.06923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