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竹林

[史海钩沉] 烟 台 旧 事 [不断添加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30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人家老哥发的帖子成小前你的了?
发表于 2011-8-30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人家老哥发的帖子成小前你的了?
candee 发表于 2011-8-30 13:40

要拒之门外就直截了当!我也不喜欢现在这个样子的烟台了,行么小前?
发表于 2011-8-31 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通伸小学曾是<东牟公学>--伟大的'辛亥革命北部聚议之所'
这一段,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
 楼主| 发表于 2011-8-31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段,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
老前 发表于 2011-8-31 07:07

未见前人留下多少有关东牟公学的故事,100多年了,现在要发掘出点什么来,更难
 楼主| 发表于 2011-8-31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前我已发到 (5)响墩,

怎么没了(5)响墩   这一篇了呢?{:soso_e103:}
 楼主| 发表于 2011-8-31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就再发一次吧:
(5)响墩
    烟台自通了铁路就有了通伸铁路职工宿舍(现建设路中部西侧);有了铁路宿舍后就有了我们这第一茬铁路职工的皮小子;这帮皮小子能皮得上墙爬屋攀山下海玩出许多个不尽的花样儿来.现如今每当年节大街小巷燃放起烟花爆竹的时候,我就不由的回想起儿时同小伙伴们玩炸"响墩"的趣事来,那真叫个爽,刺激着呢.

    铁路系统的工务段巡道员和拌道房等处,都备有一种可放置于钢轨之上当火车碾压爆炸后特别脆响的报警物件---"响墩",它虽逊色于炸弹的响声也不及炸弹的威力和破坏力,却比那些个烟花爆竹厉害多了,"响墩"简直就是我记忆里的反坦克雷.“响墩”大约饼干大小,形状如铁制“飞碟”。在“碟面”上,一片长约10厘米的铝片连接其上。里面是特制的炸药,火车碾过时,会发出巨大的声响而不至于对火车有任何损害,提醒火车司机前方有险情,应该立即停车。“响墩”是铁路专用信号工具之一,一般情况下一次使用三枚。在火车前来的方向,其中两枚相距40米摆放在正驾驶的一侧,另一枚放在两枚正中间位置,搁在副驾驶一侧。它与火炬、信号旗、信号灯一样,都是铁路运行中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我还依希记得这样一段故事:抗美援朝时期一铁路志愿军英雄在自己腿被敌机炸断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为保抗美援朝钢铁运输线的军用列车的安全,硬是拖着伤腿以惊人的毅力爬行数百米安置好三枚响墩,最后壮烈牺牲.响墩竟然和英雄壮举紧密相连,当然这些是在我稍稍长大时才知道的,在我跟儿时伙伴玩响玩炸响墩时哪儿知道这些啊.

      应是文革混乱时期,向来以半军事化管理的铁路系统也陷入车晚点人涣散的无序状态,这"响墩"也似长了脚的散兵游勇般流落到我们这帮皮小子手中.可是咋把它捣鼓响了着实让我们废了一番心思.直接放置到它该去的地方----铁轨上,那弄不好就是个破坏罪反革命罪,我们也没这个胆.有胆大的曾偷偷放置在尚是沙土路面的建设路上让汽车碾压,结果是汽车的胶轮和沙土路面的碾压对响墩来说似乎是挠痒痒根本就炸不响.还是我想了办法才爆炸成功.我们拿了几个田径场上铅球大小的球磨机里用的大生铁蛋子,来到了西山炮台下的一个十多米高的石拱桥门洞子上,先将响墩依次排列在桥门洞下的平整硬石上,小伙伴们则抱着铁蛋子自桥侧攀上桥顶,然后趴在桥上抱着铁球对准响墩松手----作"伽力略"式的自由落体运动,第一批趴在地的三人里,惟有我瞄得准,松手稳,炸得狠----一炮打响,但见那硝烟一缕,响声如雷,小伙伴们欢呼雀跃,兴奋异常.接下来人人如法炮制,一炮打响者有之,多炮未炸者多之,桥上桥下,攀援往返,还抱着个大铁蛋子,直累得我们是气喘嘘嘘满脸是汗,直将那十余枚响墩炸响炸完尚意犹未尽.现在回忆起咋心生后怕呢----没让响墩炸着我们真是万幸啊.

    在此特声明:玩炸响墩,儿童不宜.此种玩法,切莫仿效!
 楼主| 发表于 2011-8-31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6)红领巾农场
      烟台曾有个红领巾农场,我不说,或许五十以上岁数的通伸老住户能有人知道些;但我不说、我不把这红领巾农场的事唠叨一下的话,红领巾农场真的会越来越被人们淡忘,成为一段尘封的历史。
      当年的红领巾农场坐落于现建设路中部西侧也就是铁路宿舍的西首,占地面积应在十多亩地的样子。它是随烟台通铁路而来的配套工程---铁路职工宿舍加铁路职工子女小学,这十多亩地的北部建有呈厂字型数间教室和办公室等建筑,按一个年级一间教室的话,它正是一所六年级完全小学的框架。可惜的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烟台通铁路之初,烟台的铁路职工子女总数尚撑不起一所完全小学的架子。人家胶济铁路两端的济南和青岛岂止是有铁路小学,就连铁路中学俗称铁中都是好几所呢。烟台铁路小学的校舍框架虽在,因生源不足,先是交给地方办了几年幼儿园,再就将它划归给了通伸小学,成了通伸小学的分校。我的小学三四年级就是在这里就读的,红领巾农场便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记得小学暨农场是有院墙的,一人多高的红砖院墙围拢的是北部的小学和南部的农场,朝东开向的大门门垛上并没挂有通伸小学分校之类的牌子,而是挂着一副几尺见方的白底红字的木牌《红领巾农场》,这使我们这班孩子们很是荣耀:我们学校有红领巾农场,你们有么?一二年级我在通伸小学的校本部读书,那里没有农场只有操场,其它市区小学也都是如此,只有操场绝无农场,更有的小学那所谓操场一仄楞掉不开腚,相比之下我们能不荣耀能不自豪么?
      况且红领巾农场赐予我们了多少乐趣啊。那年秋季开学,学校里把农场的地块按班级划分,每个班级都分得了一块数十平米或说是一分多地的样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并请通伸村的老农指导着,大家刨地施底肥平整土地和播种,干得热火朝天忙得不亦乐乎,我们在红领巾农场种下了大约两亩的麦子.真乃天遂人愿风调雨顺呢,我们播种下麦种的第二天就下了一场透雨,不几天的功夫,嫩嫩的绿绿的麦苗就破土而出扶摇向上了.我们不约而同的都想到了用木格尺插在各自的麦地里,每天课间里我们都会跑到自己班的麦田旁观察麦苗的长势........一场大雪,盖住了所有的麦苗,木格尺也只露出短短的一截.我们惊愕的看着,老师则告诉我们瑞雪兆丰年的道理,说这厚厚的白雪恰似暖暖的面被护佑着麦苗越冬,不仅防寒而且还滋润麦苗一冬春的水份,瞧好来年小麦丰收吃新麦子的大饽饽吧.
    头年的希望成了泡影,新麦子面的大饽脖俺们木(没)捞着吃上,那拉拉杂杂横七竖八的一地一路麦秸俺是终生难忘啊,打那时起俺似乎开始醒悟了点世间的道理却又越发懵懵懂懂---原来瑞雪未必迎来丰年,原来美好的东西竟是那么容易被打碎,原来世事是那样的难以预料呢.
 楼主| 发表于 2011-8-31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文字权作是《红领巾农场》的补充吧:
    那年的春天和往常的春天应当是没什么非同寻常之处,正所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大自然依然故我四序不乱的更迭着,红领巾农场里的麦苗返青了.拔节了,抽穗了,灌浆了...但那一年的春天里政治气候异常的很嗨,全国人民开始闹革命了!而且还是文化大革命---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记住啊,它绝不是人类历史人类社会里其它任何阶级的革命.它是我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我们一二年级三四年级的红领巾们,不!红领巾似乎也不适合文化大革命了,先是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成立了各种名目的造反队戴上了同样鲜红的红卫兵红袖章.对了,你可以从红袖章上看出他们分别是什么造反队的也就是是哪一部分的,造反队、红袖章乃至迎风招展的猎猎红旗上的名目很多,标新立异各领风骚,象什么毛泽东主义红卫兵,井冈山战斗队,共产主义战士队等算是正规军的话,那诸如什么“捣魔窟”“捉王八”“干气鼓”等战斗队就给人以封神榜托塔李天王之类的感觉了。低年级的红领巾们也要跟上文化大革命滚滚向前的步伐啊,红领巾早已从脖子上扯掉,它哪有左胳膊上腕佩戴的红袖标威风?拿起笔作刀枪,要扫除一切害人虫了,要破四旧立四新了,要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了。写过几次大仿的我们低年级学生也人人写起了大字报,就在废报纸上写,我订有《中国少年报》,这回儿派上了用场。教室四壁糊满了挂满了我们的大字报,还统计来着,谁写得多贴得多谁光荣。我好象写了不少,什么打倒三家村捣毁四家店啦,什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了等等---唉,这一条若干年后被小平同志收到他的四个坚持里面去了,我写这条时他老人家正背时失势挨整来着: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可见四十多年的我---不是红小鬼而是黑五类,同小平的心是相通的嘛。哈哈,俺扯远了,暂且打住。
 楼主| 发表于 2011-8-31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竹林 于 2011-8-31 10:33 编辑

(7)当年街上马车多


     “大马大马好大马,一个头,两个角(这里“角”念“甲”),四只蹄子八个瓣,一个几子(鸡鸡)两个蛋。。。。。。。”

    这段儿歌是于今四五十岁以上的人也即三四十年前的儿童们耳熟能详的了。说明当年咱烟台街上骡马多多马车多多。

    烟台街上骡马接踵马车成队可以上朔到一个半世纪还多的岁月。据史料记载,烟台开埠不久,即成为大清帝国北方沿海的重要港口,烟台与天津、牛庄(营口)呈三足鼎立之势,为北京之门户、扼渤海之咽喉。依当时之条件,烟台港的疏港运输和货物集散皆依赖于骡马驮载和马车运输。那年头每天进出烟台街的骡马在数千头之多,马车则在上千辆至少也在数百挂。那时的马车不是现在的胶轮充气轴承大车,而是木轮木轴老大粗笨,行走时轮轴转动摩擦起来吱吱扭扭的尖锐噪音不绝于耳,一队马车过境往往连绵数里之遥,此起彼伏的吱吱扭扭婉若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声传九垓,车走四方,做一回那年月的车把试一定会很风光很惬意----咱先抛却了那生活的艰辛、生计的惨淡不说。

     那时烟台街的红炉业打铁业的盛行兴旺也是当年街上马车多的最好佐证。说的是西南河两岸西盛街海防营一带散布无数家铁匠铺红炉,入夜时分,这些铁匠铺里炉火通红,铁匠师傅们从红炉里钳出的铁块流光溢彩,铁砧上叮噹作响,做好后的一副副马掌铁(马蹄铁)堆积如小山似的,不仅供进出烟台的骡马甚或还有驴子挂掌用,还远销烟台港腹地潍坊临沂甚至是大半个山东省的广大农村。当年的住烟台英国领事在其发回国内的关于烟台的商务报告里就惊叹:为应烟台的马蹄铁业之需,竟大大刺激了伦敦的回收旧铁业!可见当年烟台街上马车之多骡马之多,都和国际接轨了呢。

    在我吟唱着“大马大马好大马”的时候,烟台街上马车多就是另一番境地了。一色的胶轮轴承大车。一马驾驭的叫单套车;一马驾驭另有一马或二马在前面拉套的叫两套或三套车,我们常在卡拉歌房里唱的那俄罗斯歌曲《三套车》说的也是这事吧。不夸张的说,那时咱们街面上的马车比汽车多,上学的路上看到前面有马车在嘚锝锝且铃儿响叮当的跑着,小伙伴们都愿意蹭个“自美自悠”车坐坐,就悄悄的攀坐于马车后车板上了。车把式呢,有的装糊涂,权当拉着些皮孩子玩了;有的可能是此时心情欠佳呢,就忽的一甩鞭子,直打得些小屁孩落慌而逃。这时我们会喊:“大马大马好大马,一个头,两个角。四个蹄子八个瓣,车把式啊你真坏!”

     上中学那几年,我们没少在烟台街上捡马粪。校园操场的一侧,每个班级都堆有一个粪堆,我们学的体积计算方法这时候用上了,年级有专人负责每天测量计算每个班级粪堆的体积及大约重量。我们班大多是铁路子弟住在通伸西塂离郊区近些,我们就市里捡了市郊捡,捡粪捡进马车店,马车店里马儿多多则马粪多多嘛。我们班的马粪堆就突破万斤大关了,那面优胜流动红旗几乎就一直插在我们班的那小山般的马粪堆上!
             [此文发表在2007年4月26日烟台晚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31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点击率咋下降这快?
跌到120了,

伤自尊料~不干料~{:soso_e109:}{:soso_e12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5-9 07:32 , Processed in 0.04611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