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128|回复: 191

[史海钩沉] 烟 台 旧 事 [不断添加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30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本帖最后由 精神力量 于 2015-12-4 13:45 编辑

引子----

老竹早过半百年,浑浑噩噩亦赋闲.
青岛出生芝罘长,烟台旧事在眼前.
此后小酒喝得好,隔三差五敲一篇.
茶余饭后图一乐,点点滴滴亦留恋~~~{:soso_e112:}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2 收起 理由
顺风飞翔 + 8 喜欢
老前 + 4 好帖~!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1-8-30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精神力量 于 2015-12-4 13:45 编辑

(1)寻踪通伸泉
     我最早知道烟台有个通伸泉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大学历史系毕业的我如愿以偿的分配到了烟台港务局,参与了算是专业对口并自己感兴趣的<烟台港史>编写工作.在搜集烟台港史资料的时候,我第一次知道了通伸泉--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出刊的<烟台概览>,<烟台大观>等书中均一带而过的提到了通伸泉.而究其源头都来自清末版本的<福山县志>.据福山县志称,现坐落于烟台芝罘区的西炮台山,古称"通伸岗",又称"通伸山".<福山县志>载"因其麓有古石臼欹侧,泉自中出,不冻不涸,名通神泉,神伸同音,故山名通伸山".巧的是,我家就住在这通伸山下的铁路宿舍.烟台铁路也即烟台火车站是一九五六年七月一日起运营的,从烟台火车站老站(建设路北首)看铁路宿舍的方位是正南,所以烟台的老铁路也就是第一代的铁路员工,都习惯称通伸山下的铁路宿舍是南山宿舍.我算是烟台的第一代铁路子弟,从小就长在在通伸山下,整天价在山上跑啊颠的,摘山枣钻山洞捉迷藏,对通伸岗亦既西炮台山是最熟悉不过了.从西炮台的瓮城、炮台、指挥所到演兵场、弹药库、环行城墙等可以说是知根知底了如指掌,每有亲朋好友游览西炮台山,我都堪称是称职的义务导游.可我偏偏不知道这"通伸泉"泉在何方水在哪里,这"古石臼"又是何种尊容面孔呢?

      记得铁路宿舍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尚未接通自来水。整个宿舍区东西横向三列、南北纵向四行的十二排红瓦房近百户人家,吃的是位于宿舍南面一口压水井的水。这口压水井是铁路建筑段先是为宿舍施工用水而打的,宿舍竣工后一时半刻的还通不上自来水,加之这口压水井的水质甘甜清冽,这口井就理所当然的成为红瓦房百户人家的饮水之源了,它真如福山县志所说:”不冻不涸“,水头特旺,如今农家小院自打的压水井间或有枯涸之时,但这口井你就没见过它打不上水来的时候。我梦中还时常梦到小时候在这井台上欢快压水的情景,那压出的水啊,叮咚作响,哗哗喷涌,无穷无尽。现在想来,这口井许是与记载中传说里的通伸泉同脉,民间通伸老人都知道通伸岗古称通神沟,传说西沟里的石臼,常年有清澈的泉水涌出,故名通神沟,后改称通伸岗。铁路宿舍的这口压水井就打在通伸沟的北侧咫尺之遥,你说,它是不是与通伸泉同脉?你说,它是不是浸润了通伸泉的几分灵气呢?每想到此,饮水思源,我都感到自己的童年很幸运呢---虽是忍饥挨饿有年,却能喝上如此通灵神韵之水,不也是很幸福和很值得回味的吗?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0 收起 理由
景由心生 + 6
老前 + 4 当年的铁路宿舍,今还在吗?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1-8-30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精神力量 于 2015-12-4 13:46 编辑

(2)通伸河上十四桥
     通伸河原径流通伸小区段时是一条明河,这老烟台人大概都知道;而明河上曾架有"大小"十四桥,这好像就没那么多人知道了吧,俺给您说道说道.
     这条河流经小区内的部分,上起建设路与通伸南街交汇处,下在黎明大酒店北侧入肇泰河,全长近千米。其实,说它是条河,不如称它为一条小溪流更为合适.它的原始自然状态就是一条山溪,发源地是老烟台街有名的史书上有记载的通伸泉.汇入肇泰河后再向北奔流入海就只不过三二百米了.从源头到入海,通伸河全长也就是二公里多点,掐头去尾,它最出彩的部分,就是流经原通伸小区的千米明河了.
    说这部分出彩,出彩就出彩在"小河流水人家":这千米明河上距离不等错落有致的分布着大小十四座简易桥梁.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此河段全部砌上了河堤,上游窄处河段不到两米宽的样子,下游最宽处也就三四米.这等小桥无须现代桥梁的钢筋铁骨,也不必江南水乡的雕梁拱石,几块长石条或水泥预制板一搭,便是一座小桥,便有了小桥流水人家的韵致.从小河S状走势的拐弯处左右环顾,其秀美景致简直是妙不可言.夏之洪水,冬之冰封,春秋之际疏竣河道的人们立在水中一掀一掀的向河岸上撂沙石淤泥的身影,都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永久的记忆.
    之所以我很肯定地道来通伸河上是十四桥,而不是十三或十五更或它多少桥,是因为我年少时曾与小伙伴们不只一次的数点过.即或小伙伴们还为到底有几座桥打过睹吧,也未可知.十四桥里最大的当是通伸南街西首河流第一个拐弯处,其大也不过仅能通过一辆解放牌卡车.记得桥头西侧有座茶水炉,按上海方言那叫老虎灶,我小时候没少在那里打开水,一分钱一暖瓶,用铁壶打得话,灶主会给你大半壶,这大半壶竟可以灌满两暖瓶呢,还是用铁壶打热水上算吧?一般人我不告诉这秘密呢.顺此桥往下游走的又一座小桥给我印象也很深,这小桥直对着一院落的临街大门,给我的感觉是这院落简直就是看《三国》、《水浒》等小人书里的古代城池,那临街大门权作城门,那小桥不就是城门外的吊桥么?这院落里的主人当年真是不一般嗨,进得大门迎面是一照壁,他曾在其上大书"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老人家的诗句---那是因为那岁月里的派性斗争,另一派要来捉他,他就立下了这豪言壮语.再往下走,在顺河街,桥儿多多,故事多多,这里有通伸村的原住民坐地户叶家吴家李家;这里有从原木钟厂北流出的另一溪流汇拢至此,两溪汇合处人们搬弄来一大溜的洗衣石,这里就天天可听浣衣歌了.东西走向横贯通伸北街的明河上的桥因河流的渐宽而渐长,就有了桥墩,此前的桥大都是两头一架即成.再往下就汇入肇泰河,就隐入地下不是明河了,也就没了些许的故事和说道---象今天通伸河的结局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11-8-30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精神力量 于 2015-12-4 13:47 编辑

(3)通伸小学的变迁
    要说烟台街的小学之历史悠久,通伸小学绝对是名列前茅且名声显赫的. 毓璜顶小学养正小学校史都在百年以上吧,可通伸小学曾是<东牟公学>--伟大的"辛亥革命北部聚议之所",只此一项,足以使通伸小学彪炳千秋,永垂史册了. 我是一九六三年入学该校的.记忆犹新的是那一年举国上下初次掀起了学雷锋的高潮,我平生以来学唱的第一首歌就是<学习雷锋好榜样>,它伴我打造了自己的人生观,我至今晚餐后刷碗时常常唱这支歌,随女儿笑我,我依然我行我素,并时不时的借机教育女儿一番---管她听得进还是听不进呢. 我入学时,通伸小学比之东牟公学该是没有多大的变化.印象中好象面积扩大了一倍有余该不算夸大.好象还有了个小礼堂,全校师生可以共聚一堂听老校长训话了.不是吹,我至今记得最清楚的竟是校长在全校大会上表扬我---我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每门功课全是一百分,独此一家,绝无仅有,同校高年级的我姐总是回家秉报爸妈,我呢,就倍受父母家人所宠了。当时学校东向开门,北面的北屋亦既正屋一大溜,顺现在的通伸南街南面而立。这一大溜的教室地面高出通伸南街近一米,下再大的雨,绝无室内积水之忧。进了学校大门,是一棵历经沧桑的老槐树,它总让我想起那洪洞县的大槐树,这当然是后话---那时的我怎么会晓得这些。老槐树上挂着一口葫芦般大的铜钟,每当上课下课上学放学,校工友扯着那铃绳一扯一拽的打钟声清脆悦耳,同学们熙熙攘攘蹦蹦跳跳的一幕幕画卷至今还映在我的脑海里。。。

      通伸小学当年还有一所分校,就是现在的建设路西侧铁路宿舍的西首。最先是铁路小学(我即铁路子弟),文革前早些年就下放给地方了,就成了通伸小学的分校,也叫“红领巾农场”,文革前我二三年级时就在这里读书,我们班种的麦子长得可好来着。可惜得是,文革风暴起,麦子遭了殃,不堪回首,我另文叙述吧。一九六八年文革“斗、批、改”时期,抓革命,促生产,老百姓,要吃饭。丫丫孩子要上学!原来的通伸小学不堪重负,需要重建扩建了,我们就转校到了工人子女小学。开始了“二部制”上学形式,也就是每天上半天课,说实话,孩子们真喜欢和留恋这“二部制”---现在的孩子们捞得着每天只上半天课么?按现在旧城区开发的说法,我们那也叫“躲迁”吧,可我们这一躲迁,就一去不复返了。我从工人子女小学升入了烟台三中。
      告别了小学时代,难回我当年的通伸小学,为此我竟郁闷了,要哭就哭了,可我不哭,我想,总有一天我还是要回来的!回我的启蒙,回我的母校!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回来了,我回到了母校。我是以“烟台民革中山学校”校长之职回到了母校业余办学。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我在努力寻觅通伸小学旧时的影子。高楼起多年,操场土如旧。东牟今何在?拾级上层楼。无论如何,我还是为母校的变迁感到由衷的高兴和欣慰。同时我也感到自己难能为母校做出点贡献而羞愧,无地自容啊。新世纪,新变迁,我的母校通伸小学又大为改观了。另人振奋,让我感叹。她因通伸小区的改造而旧貌换新颜;她因烟台东方巴黎的崛起而花儿更灿烂!通伸小学今非昔比,通伸小学是一面镜子更是一滴水,她在折射着太阳那耀眼的光辉!这正是:通伸小学在变迁,太阳光辉照灿烂。明天母校更美好,学子感恩您身边!
 楼主| 发表于 2011-8-30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精神力量 于 2015-12-4 13:47 编辑

(4)我上通伸小学
     我是一九六三年秋季开学上的小学。那一年初春的三月五日,伟大领袖毛主席题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光辉题词;党和国家的其他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云等都题了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同志成为党、政、工、群、妇,工、农、商、学、兵,亦既全国各族人民学习的楷模。“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曲旋律那是响彻神州大地的山山水水城镇乡村啊!应该说我入学后学唱的第一支歌就是它了。而所学小学识字课本的汉字开篇课好象是图文并茂的“日、月、水、火,山、石、田、土;”“首都、北京、天安门”“算数课本,语文课本”之类。学汉字之前则是先学汉语拼音“波坡佛,啊卧鹅,得特呢,鸡吃屎”什么的。后来文革其间我小妹的识字课本的开篇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了;我大妹上小学则正逢千载难逢的“停课闹革命”,她最惨了---连汉语拼音都没正儿八经的学过,以至于影响到她新汉字的学习和认知,更影响到她电脑的汉字输入,看到她哥我无师自通的全拼输入法电脑打字,她只有羡慕和感叹的份。想起文革其间外国记者采访朱老总朱德元帅时朱德自己说的一句话:“对我印象和影响最深的一本书是:小学课本!”那外国记者是看到天安门广场上一片红色的海洋,百万之众的红卫兵们人人手中都高擎着小红书〈毛主席语录〉,他是想诱导我们的朱老总说此生对自己影响最深的是这小红书,可他偏不这样说,他要说实话!后来毛泽东伟大领袖毛主席知道了此事,他老人家笑笑说,朱老总是老实人,朱老总是红司令。我扯这么远说这么多无非也是想说句老实话和实在话:那小学的识字课本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多么的大呀!启蒙!启蒙!启蒙教育真乃人生的醍醐灌顶啊.
     我算是幸运的,我们伴着〈学习雷锋好榜样〉的嘹亮歌声,孜孜以求的受了几年良好的启蒙教育。六三至六四至六五再至六六年的春天。不到三年的时光里给我留下的印象全是阳光灿烂啊!通伸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并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烟台的名校毓璜顶小学、养正小学,校史都在百年以上吧,可通伸小学曾是<东牟公学>--伟大的'辛亥革命北部聚议之所',只此一项,足以使通伸小学彪炳千秋,永垂史册了.屈指算来它也属百年老校了。
    如今我知道了,在我入学时,通伸小学比之东牟公学该是没有多大变化的.当时学校东向开门迎着朝阳,北面的北屋亦既正屋一大溜,顺现在的通伸南街路南而立。这一大溜的教室地面高出通伸南街近一米,老天下再大的雨,绝无室内积水之忧。进了学校大门,是一棵历经世事沧桑的歪脖老槐树,后来它总让我想起那洪洞县的大槐树,老槐树上挂着一口葫芦般大的铜钟,每当上课下课上学放学,校工友扯着那铃绳一扯一拽的打钟声清脆悦耳,同学们熙熙攘攘蹦蹦跳跳鱼惯而出涌出校门的一幕幕场景画卷至今还深映在我的脑海里....
发表于 2011-8-30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6# 竹林


老哥,依照你的资历,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吧。我真的看不懂这些东西。。。。。。。
发表于 2011-8-30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5)响墩
    烟台自通了铁路就有了通伸铁路职工宿舍(现建设路中部西侧);有了铁路宿舍后就有了我们这第一茬铁路职工的皮小子;这帮皮小子能皮得上墙爬屋攀山下海玩出许多个不尽的花样儿来.现如今每当年节大街小巷燃放 ...
竹林 发表于 2011-8-30 09:56

我明白了,老哥,谢谢老哥。。
发表于 2011-8-30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竹林的《烟台旧事》,以亲历亲闻亲见,耕撰笔端,其情其意,堪比陈酒,越品越香,令人回味无穷~!
发表于 2011-8-30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3# 竹林


通伸河应该是市区内保留到最后的一条明河了吧?
发表于 2011-8-30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20:}搬个马杂了。。找到听故事的地方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4-27 11:35 , Processed in 0.06045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