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677|回复: 53

一路向北---黑龙江五日散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26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本帖最后由 兰儿 于 2016-8-12 16:47 编辑

6月21日-25日,机缘巧合,生平第一次来到北国边陲--黑龙江,尽管时间只有短短五日,尽管只走了区区五个地方,但留下的印象却极为深刻。 此行的线路为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五大连池---黑河。由于此次旅行基本属于走马观花式,实在无任何特别之处,只因这许久不散的新鲜感,逼迫着自己非要“为赋新词强说愁”般的留下几行文字,权且算是第一次北国之行的纪念吧! 下面就走到哪里,拍到哪里,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故以“散记”命名之。
地图.jpg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4 收起 理由
山人 + 8 写得随意,喜欢
兰儿 + 6 图文并茂的好游记。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1-6-26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兰儿 于 2016-8-12 16:47 编辑

哈尔滨:一座从未有过围墙的城市 哈尔滨,一座因铁路而生的城市,一座从未有过围墙的城市,一座弥漫着多元文化,万种风情的城市,随处可见的异国情调,光怪陆离的冰雪天地,醇厚浓郁的啤酒清香,还有奔流不息的松花江水,是这个城市永恒的精神符号。六月的哈尔滨,满城交织着如泣如诉的音乐,释放者如梦如幻的青春,真真让人不舍离去。 当飞机在哈尔滨上空盘旋的时候,机舱里传来空姐甜美的声音:哈尔滨太平机场地面温度34度,接着就是乘客的一阵骚动。34度,这可是连烟台到目前为止还未有过的高温,难道真的是时空移转,越往北走气温越高? 走出机场,扑面而来的高温证实着空姐的提醒,短短几分钟已经是满头大汗。接站的陪同人员赶紧向我们解释:哈尔滨就这几天高温,明天就好了。看着他稍嫌窘迫,满脸的不好意思,心中顿时有些好笑,难不成搞接待的连天气都要说了算?现在接待工作不好做,如此可见一斑。
黑龙江 12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6-26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兰儿 于 2016-8-12 16:47 编辑

宾馆就在松花江边。看着对面太阳岛上慢慢西沉的落日和不断变幻的晚霞,却只能兴叹,因为参加接风晚宴是必须滴。还好主人是一位文登老乡,不善饮酒而善解人意,因此晚宴尽兴却不奢靡,几样哈尔滨的当地美食小菜,让我们大快朵颐的同时,却无需承受饮酒之累,大家无不感恩不尽。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以人为本”? 晚宴结束后,主人将我们送到中央大街南向的入口处。哈尔滨,我来了。 每一座城市都有一座神奇的地标。哈尔滨,这地标一定是中央大街。“没有走过中央大街,就不能说来过哈尔滨”。这是在出发之前的功课中不断出现的忠告。 以下摘自说明:中央大街全长1450米,现有欧式,仿欧式建筑75栋,各类保护建筑36栋,百年积淀的文化底蕴,独具特色的欧陆风情,经久不衰的传奇故事,流光溢彩的迷人夜色,构成人们心中浪漫、时尚、典雅、高贵的中央大街。
DSC_2755.jpg
DSC_2757.jpg
DSC_2763.jpg
DSC_2767.jpg
DSC_2769.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6-26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兰儿 于 2016-8-12 16:47 编辑

1898年哈尔滨开始大规模地修筑铁路和建设城市,来自关内及邻省的劳工大量涌入哈尔滨,原沿江地段是古河道,尽是荒凉低洼的草甸子,运送铁路器材的马车在泥泞中开出一条土道,这便是中央大街的雏形。至1900年即形成"中国大街",意为中国人住的大街。   当时这条长一千四百多米的大街,洋行、酒肆、饭馆、旅店、咖啡馆、钟表店、服装店等应有尽有。平时这条街道还可以,但一到雨季就不行了,由于翻浆严重,泥泞不堪,经常使马车和行人陷入其中,与整条街的繁华气息不相称,因此当时的俄国人下决心改造这条街。  1924年5月,由俄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设计、监工,中国大街铺上了方石。铺路用的方块石为花岗岩雕铸,长18厘米宽10厘米,其形状大小如俄式的小面包,俗称“面包石”。一块一块,精精巧巧,密密实实,光光亮亮。路铺得这样艺术,在中外建筑史上都是少见的。据说当时一块方石的价格就值一个银元,一个银元够穷人吃一个月的。一千多米的中国大街,公用面包石88.6万块,可谓金子铺成的路。据有关专家测定,中央大街的方石块还能磨上一二百年。
DSC_2772.jpg
DSC_2775.jpg
DSC_2776.jpg
DSC_2779.jpg
DSC_278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6-26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兰儿 于 2016-8-12 16:47 编辑

一千多米长的中央大街,算不上长。两边鳞次栉比的店面和商品,也与国内著名的步行街如: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成都的春熙路等基本相同,只有隔百十米就开着的的秋林食品店、俄罗斯商品店以及满大街的俄语店名,彰显着这里的特色。 相比于店面商品,我更加关注那些散发着历史气息的欧式建筑。按图索骥般的找到了中央商场、教育书店以及著名的马迭尔旅馆。马迭尔的西餐和冷饮在哈尔滨是最出名的,可惜当晚由于大队人马活动,只能随大流的走过,直到第二天晚上实在禁不住诱惑,再次独自一人溜到此地,一饱口福。
DSC_2794.jpg
DSC_2795.jpg
DSC_2796.jpg
DSC_2798.jpg
DSC_2801.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4 收起 理由
九色鹿 + 4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1-6-29 0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胖子 于 2011-6-29 12:10 编辑

中央大街,从她诞生的那一起,就注定要成为哈尔滨的标志和象征。因为她的开放和包容,因为她的优雅和浪漫。

中央大街是全国第一个开放式、公益型建筑艺术博物馆,堪称:汇百年建筑风格聚世界艺术精华。这里的每一座建筑都有一段故事,见证者历史也记录着历史。

百年来西方各宗建筑流派和样式,都以最恣意的方式,在中央大街上任意挥洒。
DSC_2803.jpg
DSC_2808.jpg
DSC_2809.jpg
DSC_2810.jpg
DSC_2813.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4 收起 理由
九色鹿 + 4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1-6-29 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央大街直通松花江边的斯大林公园。沿着大街一路向北,正对着公园内的防洪胜利纪念塔,。

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是为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57年特大洪水”于1958年10月1日建成的。塔座下部的两级水池,下阶表示海拔标高119.72米,标志1932年洪水淹没哈尔滨时的最高水位;上阶表示海拔标高120.30米,标志1957年全市人民战胜大洪水时的最高水位。1998年夏,哈尔滨再次发生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最高水位达120.89米,哈尔滨人民又一次战胜了特大洪水,保卫了家园。现在塔身上的金色曲型圆管,就是120.89米的水位标志。

防洪纪念塔的对面,就是著名的太阳岛公园。夏日的松花江畔游人如织,刚刚落下的夕阳,用晚霞将太阳岛公园的上空装点的如梦如幻。天色渐暗,灯光亮起,让人不禁想起“夜幕下的哈尔滨”,只是如今的哈尔滨已经不再是充斥着压抑和阴谋、残酷与屈辱,人们正在夜幕下享受着平和,甚至有些慵懒的生活。

和平真好。
DSC_2817.jpg
DSC_2820.jpg
DSC_2821.jpg
DSC_2826.jpg
DSC_2832.jpg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8 收起 理由
九色鹿 + 4
老前 + 4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1-6-29 05:55 | 显示全部楼层
跟中央大街、太阳岛公园一样,不去瞻拜圣索菲亚大教堂,也不能算到了哈尔滨。

在斯大林公园内徘徊了一阵,感觉夜色已经阑珊,便直奔圣索菲亚大教堂。其实这座教堂的照片,很早以前就已经看过多次,但是当转过街角,在夜幕中找寻到那带着十字架的尖顶和硕大的圆葱头时,仍是不免有些激动。

绕着这座精美异常的建筑转了一圈又一圈,希望在不同的角度表现她的精致与沧桑。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始建于一九零七年三月,是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的随军教堂。一九一二年改建成砖木结构教堂。一九二三年九月二七日,圣·索菲亚教堂易地现址进行第二次重建,由俄罗斯建筑师克亚西科夫设计,历时九年,一九三二年一一月二五日落成,是中国拜占庭式教堂建筑的典型代表。
DSC_2838.jpg
DSC_2851.jpg
DSC_2856.jpg
DSC_286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6-29 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尔滨素有“东方莫斯科”之称,是指城市建筑充满俄罗斯风格而言。作为中东铁路的枢纽,哈尔滨受到来自俄国的外来文化强烈的冲击。于是随着俄国人的不断涌入,作为俄国国教的东正教也堂而皇之地在哈尔滨传播开来,各种东正教堂不断兴建,1898年7月,铁路所属第一座东正教堂在香坊率先建成,从这座简易教堂开始至本世纪30年代,哈尔滨陆续建造了近30座东正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和圣尼古拉大教堂都是其中的精品。

  与文革中被当做四旧拆除的圣尼古拉大教堂相比,圣索菲亚大教堂无疑是幸运的,尽管遭受一些破坏,但主体结构没有大的损伤。据当地人讲:当时也有两队革命小将想要拆毁圣索菲亚大教堂,但其中一队迷路了,没有找到教堂,而另一队的人数比较少,面对砖石结构,结实异常的墙体,一时不知何处下手,最终只将教堂的十字架、钟楼和内部破坏了一番,得胜而归,教堂因此得以保全。

而圣尼古拉大教堂就没有这么幸运了。由于她通体是木质结构,因此破坏起来相对容易,即使这样,在破坏的最后阶段仍动用了履带车,将教堂穹顶上硕大的圆葱头拉了下来,使这座建于1900年的号称远东第一的东正教堂瞬间变成一堆瓦砾,留下了哈尔滨人心中永远的痛。
DSC_2867.jpg
DSC_2869.jpg
DSC_2872.jpg
DSC_2875.jpg

圣尼古拉大教堂1

圣尼古拉大教堂1

圣尼古拉大教堂2

圣尼古拉大教堂2
发表于 2011-6-29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总是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在不停地破坏文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5-26 09:01 , Processed in 0.064359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