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55|回复: 19

[史海钩沉] 从样板戏到武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16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本帖最后由 贾雨村 于 2011-2-16 17:15 编辑

从样板戏到武场
(2011年2月16日)
石坚
到卡拉OK唱歌,经常唱的是样板戏。小时的记忆,永远存在脑子里。从心理学讲,这种暂时神经联系,终生不可磨灭。
十年文革,从8岁到18,上了10年学,高中毕业。从我记事起,戏曲没有别的,全是样板戏。跟基本路线一样,年年听,月月听,天天听,你不想会也不可能。
我小时候嗓音不错。三年级的时候,我的班主任叫刘洪胜,他会拉京胡。在下河南屋,他拉我唱,相怡自得。记得所唱有《管教山河换新装》、反串《学你爹心红胆壮志如钢》等。
CIMG2207_调整大小.jpg
文革时,我们村排过样板戏,有《红灯记》、《沙家浜》等,那时我还上小学、初中。戏里的翻译官,需要戴领带,到处借不到。我父亲解放前在上海工作,都是穿西装,他听说演戏需要领带,就把自己的旧领带拿出来,解决了问题。
《红灯记》、《沙家浜》,都有日本鬼子兵,俗称跑龙套的。凡是鬼子兵上场,那音乐就是“嗵,嗵,嗵,嗵”。那时,农民都不富裕,只有过年可以吃饽饽,而且是上供完了才能吃。村里一个叫徐广智的,就扮演这鬼子兵。过年到邻村演了5场戏,天天带饭,他妈妈说:“广智,‘嗵,嗵,嗵,嗵”,五天“嗵”了我五个大饽饽,把上供的大饽饽都“嗵”去了。”
大约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一年过春节,初三、四,天气晴朗,供桌上的香,冒着香烟,街上响着鞭炮,收音机里教唱杨子荣的《胸有朝阳》,我跟着收音机,一句一句学唱。那时,父母兄妹5人,其乐融融,多么幸福啊。时光如果永远停留在那一刻有多好啊。

1977年,文革结束一年,我上高中二年级。有一天,学校不知从哪里搞了一批样板戏剧本,2分钱一本,向学生推销。我拿了一本样品,回家问二大爷值不值,二大爷说:“光那彩页也值二分钱。”因此我买了全套,《海港》、《奇袭白虎团》都有,但现在一本也找不到了。现存的一套不齐,那是我哥收藏的,封面编了号,里面还有他的隶书签名。
1974年,我上初中二年级,学校组织锣鼓队,老师是康家的康明义老师,他是戏剧世家,专攻武场。所谓武场,与文场相对,就是演戏时打锣鼓的,而文场,是拉胡琴伴奏的。锣鼓队选的全是我们村的,可能因为离家近,便于晚上排练。大锣是徐广茂,大钹是我,小锣是徐恒煜,小钹是徐连三。学习第一天,康老师在教,青岛下乡知青范兴顺老师在看。钹是最难打的,必须与大锣插开。打的是“剁头”。我学了一会也没插开,范兴顺说:“看你那笨样,永远也学不会。”我还真是不服这劲,一定要赌口气。回家练了半夜。第二天,就熟练了。
后排左起:徐广茂,徐恒煜,徐连三,哪个是我,你猜吧。
初中毕业_调整大小.jpg
1977年,高中毕业回村务农,村里原来一帮武场岁数都大了,想组建一帮年轻队伍。掌鼓板的的刘绍祖。自然而然地,我们四个就成了村里的武场。刘绍祖教的很多鼓点与康老师不同,如四击头结尾,花鼓点。那时文革已经结束,村里改演吕剧了。我们也曾过春节时,到邻村演出。冬天,手冻得如猫咬一样,但文武场都不能戴手套,因为不出音。
今年过春节回家,见到师傅刘绍祖,又回忆起30多年前的时光,可康明义老师,久不通音问,祝他身体健康。
CIMG5768_调整大小.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8 收起 理由
绿窗人似花 + 8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1-2-16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相片传错了,哈哈,不改了。正好留个悬念
发表于 2011-2-16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用猜就知道哪个是你{:soso_e120:}
发表于 2011-2-16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这还用猜,面对照片,前排右一

额也演过李奶奶,不记得具体岁数了,只记得很小很小,小老旦

现在额加楼上住着市京剧团业务团长、导演,艺校老师,想让儿子学个一招半式,可儿子没有兴趣
发表于 2011-2-16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32一见如故
 楼主| 发表于 2011-2-16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这还用猜,面对照片,前排右一

额也演过李奶奶,不记得具体岁数了,只记得很小很小,小老旦

现在额加楼上住着市京剧团业务团长、导演,艺校老师,想让儿子学个一招半式,可儿子没有兴趣
梅兰 发表于 2011-2-16 17:02

下回,听梅版的李奶奶。想听的举手。
发表于 2011-2-16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只在讲台上唱过样版戏,没演过戏。那时不讲成绩,学习倒轻松,学生每周有劳动课。还经常轮班上台唱歌,讲故事什么的。
发表于 2011-2-16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1# 贾雨村

小时的记忆之所以深刻不灭,我觉得好比一张白纸,最初刻画的痕迹是最浓重的一笔。
发表于 2011-2-16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下回,听梅版的李奶奶。想听的举手。
贾雨村 发表于 2011-2-16 17:14

好啊,下回太守来烟台,咱们组织个京剧联谊会哈
额今晚回家找宋老师培训培训
{:soso_e128:}
发表于 2011-2-17 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张照片是和母亲、姐姐吗?那位妇人神态真从容~气质不俗~
太守,哦,雨村从小爱思考问题哈,表情很深刻~~文艺骨干呢,葱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4-29 10:57 , Processed in 0.05949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