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苏铁

[史海钩沉] 军中旧事(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9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那天是9班的班,十几个人分两组在翻斗车两边一字排开。把一块块大石头向翻斗车上传递,老邵站在靠近翻斗车的位置。那几天,他正感冒发烧。那时候各级都教育大家,要发扬“轻伤不下火线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作为学员的他,不敢请病假,只能咬牙坚持。可人总是肉长的,时间一长,身体就有些扛不住了。正当他感觉头昏眼花,支持不住的时候,一块三四十斤重的大石头传了过来。他一下没有端稳,大石头掉落到自己的脚上。他一个趔趄,坐到了地上。接着豆大的汗珠子掉落下来。当别人帮助他把胶鞋脱下来的时候,大家看到,老邵三个脚趾头已经被砸烂,鞋子里面全是血。这时候,老邵见到血就昏了过去。
      工地上发生了事故,连里决定暂停施工。并派拉石渣的翻斗车立即送老邵去鹰潭184医院救治。当大家把老邵抬上翻斗车的时候,老邵意识已经恢复,但是还控制不了自己发抖的身体。开车前,当指导员问他:“老邵,还要不要带什么东西?”的时候,老邵说出了一句让大家都想不到的话。

      只听老邵喃喃的说:“把我的毛主席著作带上吧”。我当时就站在翻斗车旁边,我清清楚楚听到了这句话。我强烈的意识到,这句话太有水平了,时间、地点、人物都是那么恰到好处。
      三个月以后,老邵出院了。虽然失去了三个脚趾头,但是看不出对走路有明显影响。又一个月以后,上级来了命令,任命老邵为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助理员。
      老邵走的那天,我把他送出很远。几年以后,我提干到了南昌,每次公干去福州,总是要去卫生部找老邵说说话。后来,福州军区撤销,再后来我转业,我与老邵也就失掉联系了。如今我还经常想起老邵,不知道他现在过的怎么样?不知道是不是还好?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2 收起 理由
顺风飞翔 + 8
海云 + 4 现在的眼光看来,每个故事都想传奇~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2-4-19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75# 落烟


谢谢落烟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soso_e181:}
 楼主| 发表于 2012-4-19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76# 花妖
只可意会{:soso_e113:}
 楼主| 发表于 2012-4-19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77# 怡然梅香


呵呵,要写出来,又不能不回首。{:soso_e113:}
 楼主| 发表于 2012-4-19 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78# 恐龙


呵呵,相对于其他同志,经历的是多一点。{:soso_e181:}
发表于 2012-4-19 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龙虎山,据说是道教名山,苏老认为怎么样?有神马特别的地方吗?
 楼主| 发表于 2012-4-20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苏铁 于 2012-4-21 06:28 编辑

86# 花妖


          花妖这个问题问的很好,很有建设性。
      本来我在酝酿写这篇东西的时候,考虑到要向大家介绍一下龙虎山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可是写着写着就忘记介绍了。经花妖一提醒,我知道我漏写了这一段。
      上个世纪6、70年代的龙虎山还处于原生态的状态。开发成旅游景区是8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当年我刚刚去的时候,显著的感觉就是山高林密,空气新鲜,溪水长流,天高云淡。
      所谓山高林密,是说山很高,与我们熟悉的北方的山完全不一样。那些山全部是由暗红色的砂岩构成,山体密实,不存在塌方的可能,这恐怕也是为什么选择在这里建设国防工程的原因之一。有些山简直就是一整块石头,远远看去就与水旱盆景一般精彩。虽然山主体由沙砾岩石构成,但是,由于气候暖湿,水资源丰富,适合植物生长。所以,山上都是高大的松树林和竹子林。我们当年上山砍柴,都是捡最粗大的松树砍伐,然后在几百米高的悬崖上,一棵接一棵的推下山。站在山下向上看,整棵的松树呼啸而下,使人产生飞机坠落般的震撼感觉。
      当时,龙虎山周围方圆几百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见不到一家工业企业,没有任何污染源。那么,空气清新,溪水长流,天高云淡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我还记得,当年林彪下达了一个所谓一号命令,之后,各部队都组织野营拉练。我们连队在龙虎山区拉练了好几天,几乎走遍了整个山区,所到之处,只见清山绿水,而几乎看不到人活动的痕迹。
      有很多次我从电视上看到开发后的龙虎山旅游景区。真的很感慨,那些场景很熟悉,特别是那条大河,河上的船,两岸的悬崖峭壁,峭壁上的山洞,山洞里的“悬棺”。除了密密麻麻的游人,其他景色与我在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两样。当年,我的连队就驻在峭壁的另一面。
      记得我们节假日休息的时候,还经常到现在景区的范围内玩耍,有两个地方记忆犹新。一个是悬棺区域,有传说,我们连队好像有人到过放置悬棺的那些洞穴,怎么爬上去的,是不是真的,我就不得而知了。而且也有人查看过悬棺里面的情景,传说里面除了骷髅、瓦罐外也没有什么其他值钱的东西。
      第二个必去的地方,他们称之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俗话说“天机不可泄露”,鉴于此,我也就不展开说了。

      在距离我们连队大约20华里左右的上清镇,有中国道教历史上著名的“天师府”。我有幸去过一次。古时道教分为南派与北派两个流派,北派以大家都知道的昆嵛山烟霞洞“全真七子”为代表。南派则以江西龙虎山天师府的张天师为代表。
      我去上清镇天师府的时候,正是文革前期,作为封建迷信糟粕的代表,可想而知,这处道教圣地会是个什么样子。
      我看到的是,虽然天师府大型建筑群基本还在,但是,显然年久失修。院落里面一派萧条的景象,没有人迹。所有木建筑(天师府大部分建筑都是木结构)都是油漆斑驳脱落,露出了木头的本来面目。更谈不上香火和人气了。偌大的一个建筑群,我只看到了一个看门的道士拿了一把拂尘,坐在门槛上打盹。
      然而,我看到了那口井还完好无损的在那里。就是《水浒传》开篇中,说到的,大宋朝洪太尉游龙虎山,后到天师府,见到一口水井,上面贴一封条,封条上是张天师画的咒语。洪太尉一时起意,伸手揭开了封条,霎那间一股黑气冲出井口,直上云霄,向着北方而去。这就是后来在我们山东水泊梁山聚义替天行道的梁山108位好汉。
      且不说水浒传中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如何,但看这口井,就绝非一般。年代的久远自不必多说,就说这井口,是一整块石头雕琢而成,外形六角形,中间掏空成圆形是为井的口,内径不会超过六十公分。虽然经历过几个朝代风雨的侵袭,当年石匠雕工的精细仍可见一斑。井内上小下大,井水清清深不见底。看着井水中自己的影子,不禁使人浮想联翩。

      40年前,在龙虎山的时候,团部宣传干事曾多次到连队给战士拍照片。我也拍过一些,而且这些照片一直保存到2001年我被内退的时候,只可惜在2001年10月一次家庭战争中,被疯狂的她全部剪掉并付之一炬。
      现在,我写这篇东西,找不到一丁点当年的资料。只能靠回忆,用干巴巴的文字来表述,是为遗憾!!!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8 收起 理由
顺风飞翔 + 8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2-4-20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网上找到了几张颇具代表性的龙虎山风光照片。贴上来,请欣赏。
m201101201045335.jpg
m20110120104532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4-20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88# 苏铁
20107261663484230.jpg
20107261622050956.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4-20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89# 苏铁
0016eca4c24a0b5e572a40.jpg
0016eca4c24a0b5e57304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5-7-24 03:57 , Processed in 0.05831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