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苏铁

[史海钩沉] 小城故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3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73# 逍遥谷-风


她为什么说别人和化石猴一样,你知道吗。
我悄悄的告诉你吧,老化不仅神经有病,而且有录音的癖好。哈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11-9-23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79# 怡然梅香


你见过几位老辈人?且你老爹一辈子没有进过城,他怎么会知道。{:soso_e113:}
 楼主| 发表于 2011-9-24 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细心一点的看官,可能对我前面提到的一个人的名字能有所记忆。
      这个人就是小俊人。这肯定不是她的真名字,不过那时候城里人背后都是这么叫她。事实上我也不知道她的真名叫什么。
      俊,大家都知道,就是漂亮的意思。那么“小俊人”就应该是很漂亮的小女子啦。
      说起来,这可是城里的一位知名人物,可以说,城里人没有不知道她的。
      小俊人前面的小字,并不代表她的年纪小。五十年代,我还是个小屁孩时,我估计她就五十岁左右了。她个子高挑,身材偏瘦,面容说不上姣好,可也对得起观众。为什么大家给她起的外号叫“小俊人”?估计与她的家庭出身和她平日的做派有关。
      她可能出身于城里的大户人家,这从当时他家房子的气派程度就可以知道。
      她一年到头,手里总是一方手帕,前额几个拔火罐的痕迹,游走于城里的大街小巷,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据说她喜欢给人做媒。
      说老实话,我是不太喜欢这个人的。
      但是,我不喜欢的人不等于就是坏人。
      像小俊人这种人,虽然身上旧社会习气不少,但绝对不属于坏人。从现在的角度看,她出身于大户人家,她有游手好闲的资本,这是她祖上通过劳动给她挣来的,不似现在那些贪官污吏,靠贪污受贿,养肥了“官二代”。她的享受是正当的,合法的,不容别人干涉的。
      她喜欢给人做媒也没有什么错,社会需要这样的人。如果她适当收取了费用,这应该是她的合法所得。而如果她没有收取费用,那她就是学雷锋做好事,为适龄青年解决婚姻问题。无论从那个角度说,这都不是坏事。她的作用就相当于现在的婚姻介绍所,这不是社会所需要的吗。
      时间到了文革,浩劫一开始,她就倒霉了。我曾不止一次的看到,她被村里的造反派批斗,被用绳子牵了游街。脸上被描的花花绿绿,头上带一顶一米高的纸糊的帽子,脖子上用铁丝吊上了一双破鞋两块砖头,手上还要拿着一个破锣,边走便敲。嘴里喊着“我是破鞋”之类的。更不人道的是,因为她,她的女儿在学校里也备受欺凌,备受歧视。对于如此的暴力加侮辱,没有一个正常人会无动于衷。
      然而,文革中,牟平的一些人不仅仅是无动于衷,而且简直就是没有人性了。在“破四旧”“造反有理”“文攻武卫”的最高指示之下,很多古代建筑被夷为平地,很多古迹、书籍被付之一炬。一时间,两派造反派打斗的昏天黑地。
      我所在的牟平一中,大多数老师被造反派批斗,殴打。有好几位老师不堪人格尊严被践踏,先后自杀身亡。
      这是我所经历的人间惨剧,不堪回首。没有经历过那个黑暗时代的人是很难想象的到的。
      现在网上有些文革余孽,如北大叫兽孔庆东之流(也不知道这家伙是怎么当上叫兽的),整天嘈嘈着要回到文革,要学习朝鲜,要以老毛思想统领一切。我的看法是,这些家伙不是脑残,就是别有用心。如果让他们得逞,那么中国就真的没有救了。
      回忆文革,太过沉重。打住,不说了。


这栋老居民房在老城东头,虽然历经百年,仍可见昔日风姿。这可能属于城里临街保留下来的唯一老建筑。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小俊人的家就在这里。可是我就纳闷了,很多比这要好的房子都拆了,这房子怎么就没有拆呢?
DSC_896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9-24 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位于通海路上的新玛特购物中心。
不知道有没有人知道,五十年代以前,这块地盘是干什么用的?
如果没有人知道,那么让我在明天告诉你。
DSC_8910.jpg
DSC_8911.jpg
DSC_8913.jpg
发表于 2011-9-24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革时,一农村老大爷在供销社买了一张主席像,打算挂家里崇拜。买了主席像后,售货员用纸绳卷好,老大爷就夹在胳膊里继续闲逛,逛了一会儿,突然想起刚才买的主席像,就自言自语道:嗯?刚才买的主席像哪去了?有人一指他的胳膊说,这不在这里么?老大爷随后道:老了老了记性真差,这真是骑着驴找驴。得,就这么随口的一句,老大爷从此当了反革命入了监狱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9-25 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换个轻松话题。
      话说,出东城门,向东行三华里,就是端午山和沁水河。沁水河,河水清清,长流不息,它从端午山东山脚下流过,一直奔大海而去。
      牟平东有沁水河,西有鱼鸟河,说这两条河流共同孕育了牟平的文化、生态,恐怕并不为过。因为牟平人对这两条河,真的是太熟悉,太依赖,太有感情了。
      我记忆中五十年代的沁水河,很宽,很长,常年水流湍湍,从来就没有断流过。河床里的沙子,洁白细腻,没有一丝杂物。那时候哪家搞建设需要沙子,就到河套里挖一点就行,没有人不让挖,也没有人收费,也没有见到河套里坑坑洼洼的。
      河的两岸是郁郁葱葱的茅草。河水清澈见底,没有丝毫污染,喝上一口,清凉甘甜。在端午山东南角河里,从西至东是几排青石条铺建而成的沁水河桥。这桥虽然没有现在的清水河桥高大华丽。可也朴实、坚固、实用。这桥把东西两岸连成一体,成为城里与东乡百姓连结、联系的纽带。
      记得我小时候,最喜欢和一伙小伙伴到沁水河玩。先在端午山捉够了蚂蚱,再下河摸鱼捞虾。那时候河里的小鱼小虾真多,一群一群的。
      最喜欢的还是夏天,当疯的一身臭汗的时候,一个个躲到河边芦苇丛中,脱光了,赤条条的跳进河里,像一条条泥鳅一样,专往那些水稍深一点的地方钻。我游泳就是在这里学会的。先是狗爬,后又学会了其他姿势。这河里地势基本平坦,水清见底,水深不深,流速平缓,既无污泥,又无水草,很是安全。从来没有听说这河里出过事故。
      因为河水清澈见底,全城里的大姑娘,小媳妇都喜欢到这里洗衣服。每当晴天或者周日,河边一字排开,都是洗衣服被褥的女人。洗好的衣服在沙滩上摊开,用不了一个时辰,就干透了。
      到了冬天,河水封冻,小伙伴们又浩浩荡荡,每天到这里滑冰玩耍。不知道是那一年冬天,也不知道是谁,首先发明了我们称之为滑冰车的玩意。就是在小板凳的腿上钉两条窄长的木板,木板上装上粗铁丝作为冰刀。用两根木棍,一头钉上粗钉子,然后打磨尖,这就是撑杆。滑行的时候,人坐在小板凳上,两手各持一只撑杆,在冰上向后撑,使滑冰车快速前行。
      有了标杆,大家就都鼓捣起了滑冰车,而且滑行性能越来越好,速度越来越快。记得有一次,我们十几人,每人一辆滑冰车,在冰上一字排开,向着沁水河入海口滑去。从端午山,沿河道,到大海,大概有十几华里。一路上,小伙伴们你追我赶,不一会就到达大海。
      那时候,冬天竟然成了大家最喜欢的季节,就算是耳朵和手被冻伤了,生了冻疮,也乐此不疲。
      后来,人们加大了对沁水河的管理力度,在上游建起了拦水大坝。慢慢的河里开始断流,一年里再难见到几天河里有水。河套里野草也蔓延开来,再后来,原生态的沁水河已经不复存在,河床上到处是垃圾,即使有些低洼地有点水,也都是黑乎乎的散发着臭气。
      好在,管理者们已经发现这些问题,并于几年前开始治理。现在的沁水河,用条石彻起了护岸,河中注入了水。但是,河的面貌已经与我记忆里的沁水河大相径庭,沙再也不白,水再也不清,儿时的圣地一去不复返了。
      鱼鸟河的情况比清水河似乎更糟糕,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20年间,这条河成了牟平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的排污渠道,从上游一直到入海口,每天大量的污水从这里排入大海,沿河两岸,充斥着刺鼻的臭味。
      老牟平人,特别是喜欢钓鱼的牟平人都知道,鱼鸟河入海口上世纪5、60年代,是钓海鱼的最佳去处。那里的鲈鱼和偏口鱼不仅多,而且个头大,河口的梭子蟹也很多。可是在那被污染的20几年间,这里的鱼虾蟹已经绝迹。在河口挖地三尺,竟然全是黑乎乎的泥沙,没有一点生命的迹象。
      对于鱼鸟河的治理,是最近五六年的事情。我看到的情况是,污水被分流,公路桥两边几华里之内的河岸彻起了护岸。注入了水。河滨建起了鱼鸟河河滨公园和居住小区。但愿,别再走回头路,让鱼鸟河能早日回归水清,鱼跃的昔日景象。

      本段开篇说换个轻松话题,可是写到最后,又不是很轻松。唉!真是没有办法的事。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4 收起 理由
老前 + 4 因为鱼鸟河的名字有趣,我记住了这条河。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1-9-25 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大家对我讲的这类故事不是很感兴趣。
既然如此,此篇帖子到此结束。
发表于 2011-9-25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前 于 2011-9-26 08:40 编辑

87# 苏铁


我对这个帖子那是相当感兴趣的,我估计大家也是,这从点击量上就能看出来。老苏继续~
也许你回忆的这些,我们许多年轻人没有从那个时候经历过,所以,很多时候是看的多回复的少。老苏继续回忆,我们继续关注~
发表于 2011-9-25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86# 苏铁


因为鱼鸟河的名字有趣,我小时候就记住了这条河。
我小时候放假回老家,坐长途汽车,一路上要经过二十几条大大小小的河,记忆中那时的河里总是河水漫漫,川流不息。有的河有桥,有的河没有桥,但在河底修筑了石头路,汽车就从石头路上的河水中驶过,后来知道那叫漫水桥。这种桥现在大概早已没有了。而现在的河里也早已没有了过去的漫漫之水了。
发表于 2011-9-25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苏铁老哥,其实很多人喜欢这些故事,
还想过两天有空,再发几张牟平老城的照片请你看看讲讲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5-7-19 08:14 , Processed in 0.06366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