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大匠

情深深,雾濛濛——匠眼看荣成(全帖发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10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学院派考古终规是二样,章回式的。那海草房真不错。:lol赞!!
 楼主| 发表于 2010-2-10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学院派考古终规是二样,章回式的。那海草房真不错。:lol赞!!
景由心生 发表于 2010-2-10 22:25

今晚全把它分解完。:lol
 楼主| 发表于 2010-2-10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匠 于 2010-2-10 22:43 编辑

   先说一下留村的来历,村志中是这样讲的:据村西墓碑记考,元朝至元年间,程氏祖伯通由河南省洛阳徙此定居成村,因此处(依山傍水),盼后裔世代留居此地,故命名留村。

    但此村名另有一传说:说当年黄巢起义,进军到刘庄(此地唐时称刘庄),见一妇人身背一大孩,手牵一小孩,义军感到奇怪,问道:“你为什么背大的而不背小的呢?”妇人答道:“大孩乃是前奶生的,小的是我自己生的。”义军很受感动,下令不要杀这一村里的人,留下这一村,所以称为“留村”。

      留村在唐代是一处佛教圣地,日本高僧圆仁在他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便记载了他当时在赤山法华院期间到留村(当时称刘庄)来访问过“闻言刘庄有白石弥勒佛像。。。”
发表于 2010-2-10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又续了,很高兴~~
 楼主| 发表于 2010-2-10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匠 于 2010-2-10 22:46 编辑

上菜——
DSC_0312.JPG
DSC_036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2-10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匠 于 2010-2-10 23:02 编辑

   留村古墓原来有二三十座,惜多数已毁,现完整的只剩下六七座。关于留村这种有别于其他形制的古墓,这是一个研究课题。有人说是元代蒙古人留下的,元代政府发动过三次大的远征日本,第三次便是从山东半岛出发的。一种说法是蒙古人打仗牺牲的士兵留下的墓穴,历史上蒙古人还曾在此屯兵。

     据山东工商学院刘志刚老师考证,从农民埋在土里的两块石碑上考证得知是当地人祖先之墓,但奇怪的是里面并没有人的尸骨,有人曾从里面拿出过一个土陶碗,碑文说是元统三年和至正年间立,按当时的说法,人应该是立着埋的。也有一种说法是人在伤、残、病时,把他们放进里面站立或盘腿打坐,外面砌石垒坟,里面放个大碗,孝顺的送点饭,不孝顺的就死在里面了,这既是我们小时常听老人说的“丘子坟”。
 楼主| 发表于 2010-2-10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匠 于 2010-2-10 23:05 编辑

附一篇关于胶东“丘子坟”的文章:揭秘奇特的“丘子坟”传说 老人呆的活人墓?

     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烟台本地的老人们或许还会记得:说是不知在何朝何代,朝廷作了个规定,老人凡年届花甲,不死也要离家住进坟墓,其子女如有孝心,可允许送饭食百日,以后任随老人饿死墓中。由于60年为一个甲子,就有了“六十岁花甲子”的说法,而老人呆的活人墓就被称作“丘子坟”。

“丘子坟”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烟台牟平区、开发区和蓬莱等地都发现了这样暴露在外的“丘子坟”。见过此墓的人们不禁心生奇怪:是什么人的墓如此简陋?看尸骨的形状,难道他们入葬前是活着的么?流传至今的传说是真有其事吗?中华民族自古视孝悌为优良传统,怎会容忍这样一个灭绝人伦的做法发生?


神秘“丘子坟”

     在胶东地区的路旁沟壑、断崖土坎处,经常可以看到一种暴露在外的坟墓。它们多用砖石垒砌而成,墓壁由底渐渐向上收小,做成一个圆圆的穹隆顶,样子有点像旧时代盛油的篓子,故人们称之为“油篓坟”。这种坟多数形体很小,不过一米见方,人在里面连身体也躺不开,像个农家院里的鸡窝,因此又有人把这种坟墓称为“鸡窝坟”。

     原烟台市博物馆副馆长林仙庭告诉记者,这种墓的底部多有一个砖铺的小床,床上往往有一堆人骨,一两个人头,旁边一个饭碗,一只水瓶。这成堆而放的人骨不像是死人通常躺卧的样子,倒像是或蹲或坐的姿势。人们想,这也许是古人丘尸(在正式入葬前停放尸体)的地方,于是胶东很多地方也把这种坟墓叫做“丘子坟”、“模子坟”。

     上世纪90年代以前,考古工作者曾零星发掘过多处被称为“丘子坟”的这种墓葬。近年以来,又数次较为集中地对这类墓群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发掘。2002年,开发区岗嵛村北工地开工时发现一批小墓。考古人员赶赴现场发现墓区范围很大,约有一万多平方米,暴露出的墓葬大多是砖室墓,方底圆顶。附近的工人、农民都说:这不是老辈子的丘子坟吗?考古人员觉得这个墓地正是揭开谜底的一个好机会,于是先后3次对这处墓群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砖室墓及少量石室墓等60余座。

     2003年,在修建烟台——蓬莱公路工程中,市博物馆、蓬莱文物局对与岗嵛幕群同样性质的蓬莱南吴家墓群进行了发掘。2005年,莱山王杆墩村北、陈家村西都发现这种墓葬。

    “ 这批墓葬的特点很突出,大部分是用较薄的灰砖砌成,浅浅的埋在地下,样子全是仿照地面房屋。”林老介绍说,因在地下要耐得土压和朽烂,故不能像房屋一样用木质的梁架斗拱等,只好做成穹隆顶。它的平面形状多为正方形,也有六边形 ,八边形等。墓地北半部有一个不高的砖床。直起的墙壁上留有窗户,东壁上往往有一个三角灯台,高级一点的墓里东西两壁多有屏风。“当然,这所有的陈设均非真实,而是用砖雕刻而成,仅起象征的作用———给死者预备的阴间住宅嘛!”林老打趣地说。

迁葬“始作佣”

    这种墓内所葬尸骨也颇耐人寻味。

    考古人员发现,墓内尸骨均放在砖床上,绝大数为成堆放置,根本看不出人体原有形态,甚至有的只是有肢骨等长骨,整齐地码放一堆,然后在放上人头颅骨。头骨数量多为两个,少数也有一个,三个。“可见尸骨的这种形态本已不是人死时的自然之形,而是一种迁葬的形式。”林老解释说。

    岗嵛墓群与南吴家墓群中还混杂了一些石砌墓,即用杂乱的只块砌成略显方圆的小圈圈,上面盖上石板,算是墓顶,墓的南面也留由一个墓门,门口用石板堵死。这种碎石墓也有的也像砖石墓那样收成一个券顶,但因不规则的石头不似砖块容易起券,故多数倒塌。

       “丘子坟”当然也有规模大,级别高的,如牟平区庙沟村南的快活岭墓群。据介绍,这是一处范围较大的宋元时期墓群,在20世纪70年代农田整治时曾发现很多砖砌“丘子坟”。据农民透露,这些“丘子坟”中有很多绘有壁画。这座墓葬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墓内的壁画装饰。壁画系在墓内壁先抹上白灰墙皮,之后以墨色,朱色绘上各种图案。如墙壁上的餐厅图:长方桌上放满了各色食物、菜肴、桌下还有两只酒瓮。居室图上有主人和侍女。这些图像描绘了墓主人所希翼的富足生活。墓内顶藻井上画着6只仙鹤和5朵莲花,可能表示人们对死后飞升进入仙境的向往。

    迁葬的风俗显然不是汉人的传统,它究竟从何而来,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宋元时期,作为少数民族的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等不断南下,数度入住中原,政治制度、风俗习惯都极大地影响了汉人。考古人员推测,这迁葬之俗应当与他们有关。

    这种“丘子坟”虽然分布很广,数量也多,但墓内的随葬物品却很少,这也算是这种坟墓的另一个特点。 随葬器物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却非没有精品。 1974年,莱州市东宋村的一座“丘子坟”中出土了两件元代青花玉壶春瓶,式样、尺寸均同,可称秭妹器。器形流畅,极富艺术性,蓝中带灰的青花色料透现着俊雅之气。青花瓷在元代尚属一种造瓷新工艺,而这两件玉壶春又达到如此精美境地,可谓无价之宝。

别致“石塔墓”

与这种砖室墓同时流行的还有一种石板拼砌而成的墓葬。这种石板墓多数也埋在地下,用大石板四面扣合成口小底大的墓室,外形像一个装粮食的斗。室内格局与砖室墓略同,墓底也有一个放尸骨的床,门道口用石板或砖头堵死。里面的随葬品也只有几件白瓷器、白瓷四系瓶等。从瓷器得知这种墓与砖室“丘子坟”的时代大约是一致的,以元明时期为主。

林老告诉记者,1992年威海建筑部门曾在牟平北头村北的临海沙岭上取沙,挖出一批石塔墓。当时人们都怀疑这里有一座湮没失传的寺庙。经考古人员的探测,终于搞清这种石塔也是一种俗家百姓的坟墓。据考古调查,胶东地区的蓬莱龙山店、栖霞庙后乡京甲村、牟平姜格庄镇的云溪村以及文登等地都有这种石塔墓的残留和踪迹。最远到胶东半岛的最东端,荣成的夏庄镇石棚阎家、宁津乡刘村原来都有石塔墓,可见其分布遍及胶东半岛。

在留存下来的石塔墓石刻记中,有元代的皇庆、至正,明代的洪武、成化等年号,可知这种墓的时代大约经历了从金元到明代中期这样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牟平区北头墓群的发现对考古人员来说,可谓是个惊喜。这个墓群不但数量大,而且保存也好,塔身上的雕刻也清晰可见。塔的前面刻成对开的大门,两侧为一对守门的蹲狮,也有的是站立的人物,不是侍卫就是门神。须弥座的上下立沿上,刻满了仰莲、覆莲,颇有佛家气象。这群石塔墓,不但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一组绝妙的古代艺术品。
 楼主| 发表于 2010-2-10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上菜——
DSC_0327.JPG
DSC_0324.JPG
DSC_0314.JPG
DSC_0325.JPG
DSC_0349.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2-10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批墓里有精雕细刻的。
疑似飞天。
DSC_0319.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2-10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物。横着看。
DSC_0334.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5-10-14 22:33 , Processed in 0.05671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