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苏铁

[快乐骑行] 对“寻访臧静”一文的补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3 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29# 我心翱翔


我同意这个看法。

关于学校的做法(当然这个做法也是我们猜测的),我前面已经表述。对于‘老人儿’一词,我觉得尽管不如‘老先生’或‘老同志’那么敬重,但校方是不会带有丝毫的贬义。因为校长与老苏远近无仇,更何况老苏是去看望他们学校的臧静,又给予了资助。从任何角度分析,校长是没有必要对老苏贬义的。

有时候,包括我们很多人,第一次见面,总是会从外表来判断一个人的。老苏的外表,对于陌生人来说,就是一个普通的老人儿,再看骑着小自行车,又显得有些古怪。或许校长觉得称谓‘老先生’,有些不符,而‘同志’一词,在当今社会,用之甚少,特别是在普通人的交往中,几乎没有称呼‘同志’的了。所以,校长用了一句咱胶东老百姓常用的称呼‘老人儿’。

可能,老苏对别人称呼自己‘老人儿’,以为别人把自己看成是老人,但初次见面,老苏那一头的银发,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老人。

诚信,应该是相互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6 收起 理由
苏铁 + 6 欢迎不同观点的交流。但是不等于全部认同你 ...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2-5-3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交流,就是把自己的看法想法说出来,让大家共同讨论或分享。感谢老苏加分!对于我的看法,有何见解或异议,我想听听老苏和大家的意见。
发表于 2012-5-3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钱,你阔真是厉害,能把苏老说服的银可真不多~~人到了一定年龄可能性格,心理都有些变化,只不过我们没到那个年龄,体会不到~~记得我前段时间和同学到牟平,去看过苏老,临走的时候,我说大哥,回去吧,他马上说,我和你爹可是一辈人,当时我没觉得什么,现在想他好像挺在乎人家对他的称呼的,以后看来对称呼真要注意,特别是对一些老年银~~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32# 老前


呵呵,既然老前这么说,那我不妨就说说我的观点。
其实我对称呼我什么真的不太在乎,就算是称呼我老白毛、老不死的、老东西又怎么样?那也是事实不是?真的老前,你不妨以后就叫我老头子试试。
我在乎的是那位校长对待普通老百姓的态度。他可能对学生家长们居高临下习惯了,所以他在见到老年人的时候,都称呼为“老人儿”已经成为常态。尽管“老人儿”这个词不是贬义词,而且在牟平区使用较多。我还是认为这个词不含褒义的成分,更不存在尊重的成分。起码使用这个词的人,没有把自己和对方摆在一个平等(是人格上的平等)的位置上。很明显他是感觉自己比对方要高一等。这就没有“先生”这个词来的平等。甚至在去除同性恋成分以后“同志”这个词更合适。试想一下,如果A B M在会见J Z M的时候,称呼其“老人儿”会是个什么效果?反过来,如果L  K  Q在会见L  B  S的时候称呼其“老人儿”又会是个什么效果?
那位副校长在把校长给我做介绍的时候,说:“校长也是牟平城里人,原来在牟平一中当校长。”这样的介绍很显然是要让我明白,这位校长是一个人物。我觉得好笑,就算是牟平一中的校长又怎么样?于是我说:“我上牟平一中的时候,校长是田  雨  农,书记是王  燕。”。
(因为人名字,发不出去,只好改用字母)
发表于 2012-5-3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嗯。懂了。谢谢老苏回复。

不过得说一句,民间交往与国际交往貌似有所不同,二者似乎没有太多的可比性。另外,副校长介绍说‘校长也是牟平城里人,原来在牟平一中当校长’,似乎也没有校长因为当过‘一中校长’而‘怎么样’的意思。倒是老苏紧接着的一句‘我上牟平一中的时候,校长是田  雨  农,书记是王  燕’,似乎话外带音,至少是这一句,让人有老苏少了真诚交流的感觉。

对老苏至今依然能记得中学时的校长、书记姓名,佩服!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收起 理由
苏铁 + 2 没有分了,意思意思吧。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2-5-3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或许,老苏如果感到校长对自己称呼‘老人儿’不妥,何不幽他一默,直接对校长大笑一声:哈哈,年轻的校长,我可不是‘老人儿’啊!你看我一路骑车而来的。

我想校长该会很尴尬地杵在那里了。

还有,老苏不辞而别,这是不是故意对校长的称呼之词予以报还呢?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前能这么推心置腹的与我这么交流。受益匪浅啊,谢谢!
恕我直话直说。关于第一点,我不能认同你“民间、国际交往”没有“可比性”的观点。我认为在礼节方面是大同小异的。比如:如果是朋友,起码都要尊重对方的人格,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应该真诚,不应该耍阴谋或者阳谋等等。如果双方是敌对关系则另当别论。但是,起码表面上的礼节礼貌还是不可或缺的。
其实我上面的比方仅仅也就是个比方,不存在民间交往或者国际交往的问题,而只存在人与人的交往,更明确的说,是在职的年轻人与去职的老年人之间的交往。只是我说的人物权重大了一点,误导你得出了国际交往的判断。假设,我与苍老师有了一段交往,你说这算民间交往还是算国际交往?
也许你会说“这算国际民间交往”。这就不属讨论的范围了。
第二点,我想说你老前的确聪明,居然可以听出我话外带音。我服。
不过我要说的是,我开始就没有与他们交流的意愿和打算。是他们拉我去说说(请注意,我没有用交流两字)。你想,在这种情况下我会或者他们会真诚交流吗?
还是我上面说的“那就互相防着吧”。
我之所以记住了中学时的校长和书记的名字,是因为他们都在文  革中遭到过残酷的批斗,几乎丧命。所以印象深刻,不会忘记。呵呵,不值得佩服,只是个例。
发表于 2012-5-3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唉!老苏,我不得不说,人的经历,真是一个令人深思的东西。经历,总是会改造一个人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36# 老前


就是情不自禁,我想应该是吧。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38# 老前


非常认同。
按说,我受党教育也40年了,在立场上应该与党保持一致。
可是经历告诉了我一切,经历改变了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5-7-20 07:37 , Processed in 0.05747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