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如石

如石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7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青海湖边的夜里做了一个梦,梦中奶奶继续对我说:孩儿,崩管,自己想做就去做。

奶奶去世已经12年了,恰恰是我宝贝女儿的年龄。奶奶养育有三个儿子,有八个孙子和两个孙女,有三个重孙和五个重孙女以及两个重外甥女。在她瞑目那日,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圆满的聚在一起。

奶奶与我感情颇深,盖因我是她最小的一个孙子,还有命数。在未成年前我是不解的,后归因于宿命,并为此找到了一个无瑕的藉口。

奶奶陈姓,是小脚女人,平生不识字。她的前半生我是不知晓的,家族里也没人对我提及。奶奶的娘家村我倒是经常去过,村里不少我的同学。父亲是小儿子,成婚后仍然与奶奶同居祖屋。因故我与奶奶结缘最深,很多年是与奶奶一个炕上睡的。奶奶睡前要抽烟,而且无论冬夏睡觉要戴上帽子,冬有冬帽,夏有单帽。

大约能记事起,父母亲就到了公社分别任高中和初中的教师。二年级,我便随着他们住校。只有在周日方和父母一起回村。
记忆中也就是这几年,与奶奶之间有种莫明的抗争情绪。常常是一见面一言不合即恶语相向甚至拔刀舞棒。没有啥尖锐矛盾,就是一种势不两立一触即爆的脾性使然。
一次,伙同两个哥哥到大队部买了一袋子苹果。归途,人小嘴馋便一个人吃将起来。被奶奶撞见斥道:不能回家再吃!我便愤怒的将未吃完的苹果猛掷地上,与奶奶开骂,怒气未消竟拾起一饼子大般的土坷垃向其身上砸去。大伯闻讯前来劝阻,我叫嚷“关你何事”。大伯苦笑:你骂我妈妈,打我妈妈,怎么没我什么事?

其实那时的我,并没有自觉有多么混账。而且这类事情的发生,也没有影响到奶奶与我的感情。

五年级时,母亲去牟平师范学校上了一年学,回来后转正了。我和哥哥也跟着一起成为吃“国家粮”的人。父母因此也能调到县城里工作。此时,只留下奶奶一人独自在农村。
一家人可从未与奶奶这么远的距离分开过。县城安顿好,即刻将奶奶接过来同住。一同过来的还有从甫一出生养到大的一只老猫。
县城里的生活,奶奶有诸多不便。整日里独坐在大门口处,看着那时鲜见车辆的马路,口里念叨着:还是村里好,有能说话的伴儿。那只老猫穿过马路时被轧死了。奶奶让我们埋其到对面的粮田。

我们怎么能让奶奶一人再回农村呢。她的两个儿子都安家在县城。而且孝顺至极。
想要回村的念想一直埋藏在奶奶心头。终于在三个月后的一天,老谋深算的奶奶觉得时机来到。这日,奶奶有些感冒,静卧在炕。母亲做好午饭喊她,她推辞不吃;我也有重新叫过。病人懒食亦属常理。我们便自顾自的吃饭,因为饭后要上班上学。
奶奶在我们饭毕时出击了,是直接冲家里地位最敏感的母亲发难的。“嫚儿啊,你再怎么各样我,也不能不让我吃饭呀!”母亲当时懵住了。母亲是我们公社连续多年的三好媳妇,对老人的孝养以及做人做事上众口皆碑。置母亲的分辨于不顾,奶奶就这样硬生生扣了一个屎盆子给她。
我当时出离愤怒,我是唯一的现场目击证人。当然此刻的我已不会与奶奶吵闹。
事情闹到了这个田地,父亲回来了,二伯也赶来了。哥俩一合计,敢情这会儿是真留不住了。为了达到能够回村的目的,奶奶竟然想出了这样一出刁毒的损招,让大家不得不就范。

奶奶在次日如愿以偿。一个人回到农村祖屋里生活。好在村里还有大伯。父亲和二伯一年四季,时令果蔬肉禽供应不断。奶奶在村子里颇多骄傲,也颇有地位。

这年春节,我们全家就不得不回村里过年。几日下来,头发脏得梳理不开,身上奇痒难耐。那时那刻的我们已然融入进了城市生活,尽管彼时居住在的不过是一座小县城。如此,我们依然每年春节要回乡下过。
几年过来,又是一年春节到。父亲病了,小年那天不得不提前出了院。身体未愈,无论如何是不能再回那个冰冷乡下环境中的。
全家人犯了难,商量着如何说服奶奶搬到县城过年。而此时在县城,已有我们一家四口人,二伯一家五口人,大伯家三个哥哥。却没有一人敢出头应承接过奶奶这件事。彼时的奶奶太犟,怕来了就此不再送她回去。

不知谁提的议,竟然让大家一致认定只有我能做好这件事情。现在估计当时他们是想起小时侯我与奶奶常打架的事情了,心想是让我回去再打的。
那时的我自不知,受众人所托乘着专轿回村。平心而论,对付奶奶我是有招数的。只是讲了这么一段:你儿子病了,你不去他回来。奶奶心里明镜似的,心疼着儿子呢。乖乖的拿一块桔子皮捂着鼻子上了车。(奶奶晕车厉害,也是她不愿出门的主要原因)
完成了这次任务,我在家中的地位遽然飙升。惜不久便是哥哥们的妒忌,讲奶奶偏心,心中只有这个小孙子。哈,我咋就没觉着呢。自忖从那时起,我对奶奶真的就更添了眷恋之情。

毕业后,有机会我就溜回村子看望奶奶。每次都会将兜里盛的五十或者一百块钱塞给她。此时奶奶就会神秘的告诉我,她有钱,家里有几个古件卖了,父亲给的钱也都攒下了,自己的棺材钱不用儿子们出了。我每每笑着听。这个信息,现在的我坚信只有我一人知道。因为在奶奶走的那天,父亲当着我们面惊讶:你奶奶还真攒了不少钱,不知是什么时候怎么攒到的。我知道,还知道确切的数目,奶奶当着我面查点过。

19岁那年我恋爱了,是成年后比较正式的。14岁时就有要好的女同学到家中被奶奶见过,偷偷告诉我“不漂亮”。现在这个,因为认真,所以就经常留宿家中。
一日,回家看奶奶。奶奶问:在一起睡?我答说“没有,母亲不许”。奶奶撇着嘴说:孩儿,甭管,自己想做就去做。然后告诉我父母也是自由恋爱,高中同窗。两家距离较远,一天不可能走个来回。
于是那年夏天,借着母亲去北京旅游的当儿,我把女朋友留在了自己的房间。父亲没做理会,母亲回来后也没过问。从那,女朋友与我就公然同居一个房间。七年后,这间房升格为洞房。
妻子怀孕时,奶奶依例来过年。看看妻子的肚子,掩着嘴小声告诉我:是个闺女。

奶奶走那年虚岁87,无疾而终。这年,我的女儿出生;这年,我27岁。
奶奶长我五旬,整60载。奶奶属虎,我亦虎属。奶奶与我的故事,是宿命。

书架上,至今摆放着奶奶游烟台时和三个儿子拍的照片。照片中那皱褶交结斑斓五彩的虎面,两只眼睛虎虎生威犀利如鹰。

我还是会经常回村子里看望我的奶奶,昨晚梦到的那一堆土前。
 楼主| 发表于 2013-1-20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石 于 2013-1-20 09:34 编辑

读《远足》,只觉人生有常。沉沉浮浮,自有定数。
20年艰难跋涉,挥汗如雨。苦痛欢乐,青发白头,藏得人生诸多滋味。悠悠二十载,识尽人生百滋味,何尝不是一种充实丰满。
踌躇满怀也罢,忐忑彷徨也罢,路终究是一步步去走的。走一步,看两步,亦步亦趋,总不再奢望于五步之外的风景。
IMG_1089.jpg
发表于 2013-1-20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展读如石的《远足》,象穿越如石一个人的时光隧道:那些擦肩而过的风景,那些慢镜悠然的经历,都在眼前呼啸而过,或明或暗。
     那其实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同样经历的时光隧道,只是我们没有象如石那样留意罢了。
     下一个站,在前方的多远?
发表于 2013-1-21 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没有如石的果敢和敢于担待面对的心,不是没有留意逝去的过往,只是走过的我会选择掩埋,就像祭奠昨天的梦,梦过了就是过了......看如石的《远足》,很多画面似曾相识,很多相同的经历。读《远足》,随着文字一点一滴的深入,于我就像扒开一个又一个的掩埋,历历过往瞬间涌现脑海,五味俱翻,感慨万千!{:soso_e103:}
发表于 2013-1-21 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出了吗?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出了吗?
海格 发表于 2013-1-21 06:19

呵呵,不能定义为“书”。没书号呢。就叫册子吧,莫管它看起来更像书。给你留着呢。
明年将历届读书会整理成册。与我们西窗人可谓书架上较为有意义的事物。
发表于 2013-1-21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不能定义为“书”。没书号呢。就叫册子吧,莫管它看起来更像书。给你留着呢。
明年将历届读书会整理成册。与我们西窗人可谓书架上较为有意义的事物。
如石 发表于 2013-1-21 08:35

谢谢了,如石。。。。{:soso_e160:}要签名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2-19 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21日   青海湖边

是夜23:50。在电热毯的烘烤下睡袋里燥人,压在上面的两床被子如有千钧。鼻子里依然干干着,囔得慌。包裹着衣物半蜷在睡袋里,将身体陈放在了冰冷的空气中。

已经是睡不着了,脑子里像电影回放那般一幕幕呈现:
兀然,出现了祖坟,出现了奶奶的音容笑貌。像是自己期待的那样,听到的是奶奶那句话:孩儿,甭管,自己想做就去做。

此时,尽管还是怵外面的寒天冻地,憋了一泡尿还是不撒不快。重新衣着上身,睡意全消。

手机上Q,几段留言。其中有问“吃饺子没?”,不知是啥日子,饺子是吃了,藏民家的牦牛肉饺子,吃了两碗。

睡前有读季羡林先生的文集,几篇在谈人生。原意大致如此:我本芸芸众生中的一分子,亦不免浑浑噩噩。但我与一部分人确有与众不同处,就是我们对人生有一点自己的想法,而且自认这一点想法是有道理的。

思忖自己的过往人生,不是缺少想法,往往是想法太多。其实很多想法在当时是对另一个问题的躲避方式而不自知罢了。

这次的放逐,又何尝不是一种躲避?当下事情棘手,无解决之良策,心犹有不甘。

其实,此事此刻,心中已百念俱消。名与利,是否“对得起”,是否要“对抗”,确都是浮云。人有什么比活着还重要,还快乐。

徒步途中,仰脸看看天,恍若看到已在天国定居前几日突然逝去的学弟。那一刻,阴阳两隔,我俩却如此接近。心中默然祈祷,希望他在那边安好。

我想,此刻,已脱去一身世俗琐累而满身轻松的他,何尝不在俯瞰着这个仍在为生活信念而徒劳奔波的哥,从而心中祈福:哥,安好。一切活着的人儿,安好!

忍让,退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善德。“忍一忍,退一退,天地皆宽”。其实我是不太明白这其中真谛的。凡事视势而为,不可逆势而作。这个道理我晓得。这个“势”是何时何地,又有几人能懂。又有多少人在不能“度势”下而为,从而遭遇滑铁卢惨剧。

人是要经常静下来的。趋百利而莫如一静。这一静,世事洞明皆察。从而能审时。

今日徒步的线路,有《在路上》里的66号公路那份“虽然漫长,但你不会想匆促就走过”的“梦想之路”的体感。右首不远处即波光粼粼碧水悠悠的湖面。湖水与公路间是娇黄颇感欣欣向荣的牧草,杂陈着绵羊、牦牛群,游走着少量马群。左首赫然辽阔的草场,更远处是绵亘起伏的青山。中间一条水泥马路,笔直起伏向前延伸至天际间。间或着十几分钟跑过一辆轿车,呼啸而来咆哮而去。人人都在与时间赛跑。时间,就是生命存在的计量,争一分,夺一秒,像是果真就给自己的生命里添了一分一秒。想到这点,我心中讥笑。
从来没这么渴望此时此刻与人同处,与人交流。Q上毫无动静,那些“夜猫子”们隐身何处?是否如我也在思索?

明天还有26公里要走。按时速4公里的脚力,需近7个小时到达石乃亥。那时那里已没有归西宁的班车。只能搭车继续前行过鸟岛奔刚察县,然到刚察已近黄昏,是否还有奔西宁车次尚属未知。很多都是未知的,同时面对更多未知时,你会更有力量。
我需要的是正是这种力量,将未知实现至已知的力量。

姑且不去想这些,明天的路留待明天去走吧!
还不是一样的未知,还不是一样的完成至已知。

在这样静谧的夜,孤自一人,是不是应当思虑人生。活了半辈子,在至“不惑”之年,终究还是没能完全活得明白,是一场“杯具”。

要思索人生,不能脱俗的首先是“责任”。做事要靠责任。对“上有老,下有小;内有妻,外有亲”的责任。今夜是否能“脱俗”一次,暂且抛却责任,想想一个人的(过活)人生?

我想,是可以的。想想而已。

在北京一次中层干部年会上,其中一个流程叫“做梦”。参会每人都说说自己除了工作外的那个梦。那刻,我仰起了头,眼望着天花板,身体半滑到了桌面下:我的梦,是在有生之年,周游全球,将所感所悟写一本书,留给自己的孩子看,争取让她的人生少走弯路。
泪悄悄滑落了,声音是无比的凝重和笃定。

这个当众陈述并当众落泪的梦,至今已过去八年,是否仍萦绕心间。是否仍是支撑我人生行走的那个信念。如果是答案是肯定的,那我找到了“信任”所在,我的人生价值所在,我的信仰所在。

经历多次职场考试,真将“行万里路,破万卷书”作为人生信条条陈在简历上。对此,曾经我无比坚定;对此,曾经也让我十分困惑。为了生计的奔波,只是空间在经度上的延展,终究缺少了“审视和彻悟”的维度坐标。产生“人身不知何处”的茫然。《远足》即如此。

“没有物质基础的行走,是流浪。”这是我阅《在路上》后写的一句读后感。流浪,是否依然缺少了“审视和彻悟”?试推理下,流浪即缺乏了物质基础保障。在物质缺乏已成定数的前提下,物质将不再成为羁绊。无物质所累这个因素,“奔波”就不能成立。自然就多了“审视和彻悟”的时间。经度纬度交合,坐标意义彰显。流浪,流浪,叹今几人能做到。
观古,则有“云游、远游”对求学问道之人远足的雅述。

再度思忖自己,破万卷书需要时间。家中所积待读之书成堆。依然具备了“破万卷”之条件。只需假日时日,尚需坚持。
“行万里”却由于“责任、物质”因素所累,始终迈不出那有力的步伐。

人生意义又何在。不能为自己活着(哲学意义上理解),木偶傀儡般生存着,却又是多人信奉的信条,而还在相互比较着。
试问,又有多少人是在为自己而活。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八九”就是那些“不是为自己而活着”的因子。就此看来,每个人当有“一二”是为自己活着而为。透析人生,可就此“一二”管中窥豹。识人、度势,此为奥妙。
观人识人,不可只见其大事。场面应承所为,是不完整的,是可以带着面具的。
更多时候,人不是为了“责任”去害人,去误国。而是为了深藏心中的那份私欲。
生活中,经常一叶障目。很多人沉醉在这种虚假的表象中,失盲了。“人云亦云”而“不知所云”。

这个静静地夜。远处牧场的狗吠声停止了。能够有声响的就是落笔的“沙沙”声和耳鼓由于高反产生的“嗡嗡”声。声声不绝,生生不息。
我思。我在,就要发出声音,那份属于自己的声音。

思绪断了。远处又响起了狗吠声。它在尽着一份责任,看家护院。不是如我这般,在如此静谧的夜里絮絮叨叨。
想想此时的狗,又是何等悲情。甚至这点自怨自艾的思索空间都不具有。
就此,我笑了。心中释然。和畜生做了一回比较,心中有了那么一点平衡。一不小心就让鲁迅笔下具有“国民劣根性”的阿Q附体在自己身上。
我还是笑着。笑容里有苦的成份。

还是睡不着。高原的夜太过漫长。房间里的电视收不到任何台。信马由缰的划拉着,不知笔下还能出现什么思想性的文字。

远处的狗吠声又停止了。我却在心中咆哮着。刚才那丝平衡,此时又从它身上给找回去了。

狗吠哮几声,倒也有主人的赏识。高兴了还有肉吃,再不济于还剩几块骨头。
而我这个“浪子”,还在为明天的未知踌躇满怀信心满满。
平衡感有回来了。我且能思考,能支配自己的生活,能不受嗟来之食。

此时,犬吠声又起。为了那几口剩粮,狗亦有它的辛酸。

这个静谧的夜,犬吠声不绝入耳,时而远忽而近。时而在为自己的责任为吠;时而在向自己的宿命而唤。
犬如此,人依然。世间万物皆通灵,本同体。

这个静谧的夜,狗与人进行了一场沟通,人从狗身上寻到了平衡。

这个静谧的夜,我终于又倦了。
为了每一场舒坦的睡眠,人儿同样要付出几多辛酸。
这种忧患似与现在的我无关,还是重新钻进暖暖的睡袋,自顾自的做黄粱大梦去。

要想活好自己,还是先成全责任。如能将“活着”与“责任”完美结合,是一生最有意义的事。
我将此确定为我的信仰。
 楼主| 发表于 2013-2-19 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相思朱德熙其人》
介绍了语言学家、古文字学家和教育家——朱德熙的生平事迹。全书从儿时少年、昆明七载、上海省亲、清华六年、保加利亚、北大风雨、待人接物、琐事拾遗、亲属师友、访美客居、西欧之行、美国晚年、亲友追思等方面写来,深刻表达了作者的缅怀之情。

作者是朱德熙先生的妻子何孔敬,文笔确实不具精彩。但回忆与其丈夫的点点滴滴,又构建了血肉充满的朱德熙。就此看传记类,首先是一个人是否有故事,是否有思想闪烁和精神照耀。果如此,则文笔拙劣亦不能掩其光芒。
574e9258d109b3def00beb9eccbf6c81810a4c8b.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2-19 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彭德怀》自传,是他自己所写。如其说是他在写传,不如说是在写辩状。细读之,从中可看出那个倒行逆施岁月里的荒唐和无奈何。几个段落结束时,总要检讨自己的不是之处,是没有正确理解那位伟人的思想,或者是没有正确站在那位伟人的路线。
“运动”如此可怕,直逼勒庞《乌合之众》所述。

                                                                                       

彭德怀元帅在蒙冤的日子里,写下了这部十分难得的自传。他用朴实的文字,记述了苦难的童年、暴动的岁月、横刀立马的经历。对种种诬蔑之词,进行了有力的批驳。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这本传记都能让人受到震撼,得到启迪。彭德怀同志是深受我国人民爱戴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杰出领导人,是国内和国际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在近半个世纪的革命斗争中,他英勇奋斗,南征北战,为我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倾注了大量心血,为新中国的创立与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0044170-1_e.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5-7-19 18:17 , Processed in 0.07058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