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苏铁

[史海钩沉] 军中旧事(连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21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经历过,但常听家里老人讲这些故事,真有点不堪回首~~~
 楼主| 发表于 2012-5-24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幸运的是,在这个单位,我赶上了两次入军 事 院 校 深 造 的机会,还有一次给了我一个上长沙铁道学院的指标。我考虑再三,把指标让给了别人。两次入军 校 学习,打开了我在军 队 中的发展空间。
      第一次 入 军 校 是1977年,我被选调到石 家 庄 铁 道 兵 工 程 学 院 军 事 交 通 系 学习,时间1年。我们这批学员来之全 军 军 事 交 通 系 统,60余人编 成1个 学 员 队,6个 班。我们这个班的班长来之兰 州 铁 路 局 军 事 代 表 办 事 处。这是一位高干子弟,他的父亲是兰 州 军 区 后 勤 部 部 长,江西人氏,是一位 长 征 干部。他是我在军 队 时认识的第二位 高 干 子 弟(第一位是工程兵7 连 那 位 副  指 导 员)。
      与他的相识,改变了我原来对 干 部 子 弟 的一些看法,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人,他为人低调,待人随和,不显山不露水。学习还挺刻苦。他与我互相以老乡称呼,因为他老家是江西,而我在江西待的时间也很长了,相互间的关系相处的相当融洽。由于他的低调,在很长的时间里,大家都不知道他是高 干 子 弟。直到入学4个月的时候,由于他父亲在一次车祸中不幸去世,他赶回兰州奔丧,他的身份才被大家知晓。
      学员队里还有3个高 干 子 弟,在其他班,一位是广 州 军 区 后  勤 部 政 委 的儿子。两位是北 京 军 区 后 勤 部 部 长、副 部 长的公 子。这3位与我们班长放在一起比较简直就是天壤之别了。大家可以尽情的想想,凡是干 部 子 弟 身上有的臭毛病,在这3位身上都有突出表现。这3人虽然身处3个班,但是也不知道他们怎么就走到了一起,无论吃饭、自习、课外活动、还是逛街,他们都在一起,与别的学员基本不搭腔,整的和同性恋似的。对此,学员队里面议论纷纷,没有说他们好话的。他们开始也想拉我们班长入伙,但是我们班长也看不惯他们拉帮结伙,不跟他们参合。
      不过那时候的官 二 代与现时的官 二 代,在升迁上比别人并不占有绝对优势。后来我第二次入军 校(解 放 军 后 勤 学 院)的时候,我都是正 营 职 主 任了,北京那2位还在连 职 参 谋的位置上奋斗。当然笑到最后的才是胜利者,我估计他们能笑到最后,他们与我比,有年龄优势,关键是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单位。在这个单位待的不耐烦了,他们可以很轻松的去另一个单位。为什么军 事 交 通 系 统 里 面 干 部 子 弟 成 堆,由此也可看出其中端倪。

      那年10月,学校组织学员去大寨学习实习。70余人10辆解放牌卡车在山西昔阳县转了半个月。印象深刻,只可惜当时数码相机还没有出世,仅有的几张照片也没有了。有点遗憾。
      记得我们全队住在昔阳县城西关村(希望没有记错),那时候叫西关生产大队。村里把能空出来的窑洞都腾了出来,给我们居住,我们4个人住一间窑洞。第一次住窑洞,那种感觉挺美妙的。昔阳县的民房以窑洞为主,只有县城有几栋两层的楼房。窑洞,以前只是在课本上和画报上见过(那时候还没有电视),想不到自己也能在里面住了半个月。窑洞的环境冬暖夏凉,前面是一扇门和一扇窗户。采光和换气都只靠前面的门和窗。其他三面和上方是石灰水粉刷过的墙壁和穹顶。进到窑洞,最里面是一铺火炕。火炕的两边是水泥做成的装衣物柜子。窑洞里面陈设简单干净,反正我住那间窑洞卫生很好,几乎是一尘不染。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4 收起 理由
顺风飞翔 + 8
admin + 6 原创佳作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2-5-24 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人的命运变数太大,谁也不能预知未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5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苏铁 于 2012-5-25 10:46 编辑

我们吃饭是在昔阳县招待所。每到吃饭的时候,从西关走路到招待所。昔阳县留给我的印象已经很淡薄了,只记得县城坐落在一块高地上,好像只有一条窄窄的,短短的,水泥罩面的街道,街道两旁似乎有几间商店。虽说是一个县城,给人的印象与胶东一个普通的乡镇大小差不多。县城里面人倒是不少,川流不息的,不过本地人几乎看不见,都是全国各地去大寨参观的人群。我曾经见到两拨人马,比较好认,一拨是维族,一拨是蒙族,都是民族装束打扮,在十几天的时间里,我们多次在不同的乡镇村庄相遇。其他人自然不会留下任何印象。
      招待所的伙食很一般,早上每人一个馒头,估计有二两,一碗玉米面糊糊。中午和晚上每人一个玉米面窝窝头,估计不到四两,够与不够就是这么多。早餐的菜是咸菜,中晚餐一般是炒土豆丝之类。好一点的是,开始几天,中午和晚餐时,每个桌子上都会上一瓶山西老陈醋。别的桌上的情况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们桌上的这瓶老陈醋,每顿都被喝个精光。可能招待所感觉醋的消耗量太大,后来每桌一瓶醋被取消了。为此,大家一致埋怨招待所太抠门。
      本来昔阳县的经济一方面靠的是各级政府的特殊政策,另一方面靠的是全国各地去大寨参观对本地经济的贡献。那时候还没有旅游一说,当时,全国有组织的去一个地方学习,也只有昔阳县一家。这与现在的公款旅游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每天几万人的进出规模,可想而知,昔阳县及其有关乡镇赚个盆满钵满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赚了这么多的真金白银,不但不感谢来参观的人,反而如此抠门,恐怕也只有昔阳县和大寨可以做的出来。
      转了半个月,给我们很多人留下的感觉是,昔阳人的劳动是艰辛的,他们自我感觉是良好的,他们对外来人态度是不太友好的。最后的结论是,如果自己花钱是绝对不会再来的。
     我们学校,每一期学员都要组织去大寨参观,这已经形成了制度。我们学校的很多人也与昔阳县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以我们这次去大寨为例,学校打前站的人与昔阳县武装部取得了联系,由郭凤莲的老公(武装部参谋),陪同我们参观。按说,我们全体学员要求见见大寨铁姑娘队队长应该没有太大问题,可是就算是有郭凤莲老公的陪同,我们也没有见到传说中的郭凤莲同志。队里领导说是郭凤莲同志很忙,抽不出时间接见大家。
      其实何止是郭凤莲,就算是大寨的一般群众,也是不能想见就见的,他们都是一伙一伙的在田里干活,参观的人只能远远的看,而不能走近去和他们唠唠家常,领导的说法是不要影响人家的劳动。在大寨村,我们只能远远的眺望一下陈 永 贵、郭 凤 莲 的家,他们家和公共区域之间,有一道绳子拉起的警戒线,站在他们门外的公安人员根本就不允许任何人靠近。在大寨参观,其实就是在大寨村的田野(所谓的七沟八梁一面坡)上穿行,在穿行的过程中,自己感受大寨人当年战天斗地,所付出的艰苦劳动。
      实事求是的说,当年陈 永 贵带领大寨人创业的时候,村民的确是出了大力,流了大汗的。这从那些人工造出的农田就可以看出来。之所以说是人工造出的农田,是因为大寨属于低山地带,所谓七沟八梁一面坡,说的就是,没有一块土地是平坦的。以前的农田都是依山开出的梯田。是陈 永 贵带领村民对七沟八梁进行了改造,在每条沟上用石块垒起巨大的承重涵洞和挡土墙,用从八梁上劈下来的土填平,成为新的,连成大片的,平整农田。涵洞既可以疏导山洪,又承载上方土地的重量,使得土不会被山洪冲走。我们在参观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在涵洞里面行走。
      以现在的观点衡量,无疑大寨的改天换地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因此是不科学的。然而在当年,根本就没有“生态”、“环境”、这样的概念。有的只是老毛的“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斗争思想。因为大寨的改天换地符合老毛的思想,因此成为老毛亲自树立的典型也就不难理解。
      一个位于穷乡僻壤的小山村,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学习榜样,成为各 省 市 自 治 区顶礼膜拜的圣地,而且小村的党 支 部 书 记一下子成为国 务 院  副 总 理,后任女书 记成为昔 阳 县 委 副 书 记,山西省 革 委 会 副  主 任(相当于副省长),中 共 中 央 委 员 ,这样的事情也只有在文 化 大 革 命 那样的荒唐年代才能出现。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粉 碎 四 人 帮 以 后,大 寨会迅速从天上掉到地上,郭凤莲为什么会从中共中央委员,山西省副省长迅速回归到大寨村干部。这也说明,在正常的政 治 环 境 之 下,是不可能出现 超 常 规 的 政 治 典 型 的。
      在昔阳县还有一个让我不堪的是,县属所有道路都是尘土飞扬的泥土路。乘坐军用卡车行军一天,身上,脸上,鼻孔里面都是细细的红色泥尘。昔阳县是干旱区域,又缺水严重,洗脸水都不能随便倒掉。我们住的西关村诺大的一个村庄只有一个水龙头,打一次水要排半天队。偏偏水龙头流出来的水还稀稀拉拉的,打一桶水,性子急的人能让它急死。昔阳县全境树木稀少,野草根本就看不到,所有土地都被开垦成农田。过度开垦改造给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十分明显。
      大家非议最多的是位于县城的大寨展览馆。倒不是馆藏品有什么不对劲,而是那些解说员的态度不能令人满意。那天给我们解说的是一位年轻的小伙,面对我们这些来参观学习的人,他明显有点藐视和傲慢,大有我们大寨人就是比你们高明的味道。在整个讲解的过程中,他面无表情,很随便的背诵着讲解词,就连最后一句“到那时候,欢迎大家再一次来我们大寨。”也是那么平白无味,毫无感情可言。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有些人拿着笔记本想提点问题的时候,讲解员早就不见了踪影。不要说是一个硬扶起来的典型,就算是一个真典型,如此待客,恐怕垮掉也只是迟早的事。
      想一想,几十年以来,我们树立起来的先进集体,典型人物,究竟还有多少,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就明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5-25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303# 花妖
{:soso_e113:} {:soso_e181:}
发表于 2012-5-26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
 楼主| 发表于 2012-5-26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意外,也很让我高兴,今天竟然在我妹妹家里发现了不少三四十年以前我的黑白照片。有些做本文的插图应该还行。今天先贴几张,作为前面相关段落的插图。


这是刚当兵到达福建邵武没有几天,到邵武照相馆拍的,给家里报平安的照片。
DSC_1088.jpg
DSC_1096.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5-26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307# 苏铁


在江西龙虎山
DSC_106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5-26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苏铁 于 2012-5-26 20:35 编辑

308# 苏铁


在江西九江6214工地,第一次去庐山时留影。
DSC_1070.jpg
DSC_1078.jpg
DSC_108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5-26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309# 苏铁


和我老弟唯一的一张合影,拍摄时间大概是1970年间。
DSC_1092.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5-7-20 02:41 , Processed in 0.05710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