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如石

如石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理发(读村上春树“为何中意理发铺”有感而匆匆写就)


整日看着已经稀疏头皮可见的脑袋,颇有几丝苦恼和无奈何。早起,将两鬓的白发拔掉了十几根,也没见两鬓毛发有所减少。而在脑顶额上那屈指可数的一撮头发上,妻惊呼:就这几根儿,还有白发!
回头看看二十岁前后时泛黄的照片,头发饱满,黝黑带亮。三七分的发型配上一副桀骜脸庞,心中此时不免埋有几分得意。又拾起一张十岁左右的黑白照片,右手掐腰,腰杆挺直,比较明显的先天性燕尾额头,因故到没有看出头发旺盛的样子。少年的燕尾头,青、中年的早谢秃顶,我的理发生涯注定不会是随意和不刻意的。

童年到少年,记忆中的理发一年两次。分别是暑期一次,过年一次。过年剪发沐浴是习俗,不可逃避;暑期则多为消夏,不得不为。在这段记忆中,从没有留过光头。
青年时,有了爱美的倾向。社会上流行“分头”,有中分,二八分,三七分,四六分之类。选择中分的人,如果营养旺盛、发顶溢油,且红光满面脑满肠肥之人,就极带“汉奸”相。我因为先天的燕尾头,在分头造型上就破费心计。那时理发,师傅在起剪前,总是先下意识的用手摸几下你的头。左右前后一番,有时也会说给你听:这头不圆呀。这是有经验的理发师,根据每个人的头型生成特点来决定怎样为你保有合适的发型。

父亲的女学生有一个嫁到了县城,确无正式工作,无奈学起了理发这门手艺。理发铺位于我上下班必经之路。那时期理发店生意不是很火爆,很多人还是停留在家庭互助自力上。一日特地去了这个地方。坐下寒暄,她早知我是谁,我便称其为“姐”。坐下,姐仪式般的用手摸了一遍我的脑袋。“你的头不圆,后脑勺凸起,发型不太好选择”。如此,姐还是果敢的用电剃子劳作一番。净发吹干后起身,中等发长,隐约三七分,既遮盖了一面的燕尾额头,另一面刚好有意的处在三七梳理线上。巧妙地利用我发型的天然特征,又添有了流行元素。如是,我的发型一段时间内成为同学圈里的经典,纷纷效仿。这个理发店我光顾了五年。后来姐说给我听,因为早知道我俩这个关系,加之每天上下班时都能看到我,出于职业习惯就一直在观察我的头型,所以我来了就很轻松剪出满意的发型。呵呵,凡事都还要钻研,姐是个上心的人。

五年中,我曾去过烟台待了半年。一次寻到一个街边理发铺。坐定嘱咐要短一点的,结束后重戴眼镜一看,我的妈呀!这怎么出得了门。这姑娘给我理了一个“马蛋儿头”。出门不久即遇到两个巡警,其中一个认得,直言不讳:你这是一个挨揍的头。我也感觉浑身不自在,盖是自小到大从没有留过光头,也是自忖像某类人,特别是“刚放出来”的那类。这次教训让我深信,理发固定在一个地方会减少很多交流上的麻烦。

重新回到县城,姐的理发铺已搬迁不知何处。县城以前国营理发铺里的一个老师傅(女)开始了个体经营。这老师傅确实不简单,瞅一眼你的脑袋,一手梳子一手剪子,五六分钟完成造型。镜中的你绝不会让你觉得另类和陌生。理发,确是一门手艺活。26岁结婚典礼时,也是在这里做的发型。很有纪念的一个理发铺。可惜,后来这位师傅女儿有了孩子,要帮着带,另外也到了退休年龄。就只能到她一位徒弟的店里,但总有不时的不满意存在,徒弟的手艺不太稳定。再后来小姨子开起了理发店,我就省掉了理发费这笔花销。但小姨子尽管很是尽心尽力,我对最终的发型始终不能满意。凡是手艺,就有天赋成因。

2000年到了烟台,开始渐觉头顶处有脱发严重的征兆。几度想挽救,终没得坚持。因故对发型的要求日渐松散,理发也是经常随时随地随机进行。但还是争取固定在某几个地方。

2005年到北京时,脑袋已经开了天窗。额上仅剩的那一绺头发很容易被微风打散而成颓废相。开始用摩丝、发胶一类进行固定。而对理发的频率要求明显不强。甚至有时自己用剪刀来上那么几下就可以应付过去。有一年夏天,到一发廊,小帅哥推荐“二马蛋儿”头型,因为我的头是圆的。操作起来也很简单,在电梯子上加个卡尺托,像推光头那样满脑袋转圈即可,两三分钟完成。因为如此简单的操作,而且居然果真不难看。这种发型我延续了几年。让我奇怪的是,我的脑袋啥时又圆了呢?看来头发的减少,并没让我的脑袋量损失太多。“聪明的脑袋不长毛”,原来有几份道理,营养都流进了脑壳里。

从北京回来的两三年间,徘徊在生活区十几家理发铺,始终是敷衍应付。自己也丧失了选择信心和兴致,直到一家店的出现。两三个小伙子,里面都是鲜族人,装潢比较精美。这家店比较有意思,起初我并没有选择它。第一是价格会贵点;第二是他们竟然公开贴出“周日休息”的海报。直至楼下地下室那个小娘子歇业后,始尝试性的迈进了这家店。个子不高罗圈腿穿着时尚的理发师,没有交流,简单的鞠躬问候。十几分钟的精剪,过程中助手有随时轻拂毛屑的服务,两次净发,吹干。这个理发师手艺精湛,为我选择的发型是既有短发的精炼和年轻感,额前仅有那撮头发的保留又让我保持了稳重和老练。比较适合我目前的职业身份。十五元的理发费是我们生活区附近最高的,但我乐意付出。想想96年在一个小县城,就经常有花十元钱理发之举。

刚刚读了村上春树的《为何中意理发铺》有太多同感。理发铺的选择不宜过频,最宜长期固定某处某人。由于与理发师的熟稔,可以不必一遍一遍的去交流或交待你想要何样发型。心情好时可以一边理发一边闲聊;没有情绪时可以默坐在那里不吭声。最关键的是,当你即将要去正装参加某项活动时,不必担心由于发型的突然改变,搅乱了你的心绪或者颠覆了自己的形象。求新求奇固然没什么不好,许多人生过程中往往更在意一个人形象上的稳定。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小波《黄金时代》《我的精神家园》,这两本书串起来读像咖啡和咖啡伴侣的关系。《黄金时代》色情,《我的精神家园》就做了回应。这对理解作者创作意图有很大帮助。色情内容只是表象载体,藉此表现对过往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专横所进行的抵制与反抗。其实好好读读理解一番,我很想能做一篇读后感。王二对陈清扬尽管是虚构的,不避讳的讲,我能在王二身上看到很多我的影子。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早就知道村上春树的名字,但一直感觉就是个色情小说家。盖因以前日本的几个色情小说作家作品看多了。前几日在中国图书网,图便宜购了他几本小文集。译文读来很是轻松,白描的写作风格颇有几分神似孙犁、汪曾祺。放在公司,随时闲翻。
有感于对村上的误解,直责怪自己“没知识真可怕”。还是要多读书,读多了“悲观消世”也罢。
 楼主| 发表于 2012-8-23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之所以选择看昆德拉的作品,是因为王小波,在他的文集里无数次的提及这个名字。读了昆德拉,再读王小波,理解上就更深了。先摘抄几段精彩文字:
“这个宁静是如此美丽,我再说一遍,就是鸟儿在树梢上睡着后的那种宁静”;
“这使她懂得了人的眼光是沉重的负担,是吸人膏血的吻”:
“沉静就是不被人注视的温馨感”;
“对不朽来说,人是不平等的。必须区别小的不朽和大的不朽。小的不朽是指一个人在认识他的人的心中留下了记忆;大的不朽是指一个人在不认识他的人心中留下了回忆。有些工作可以一下子使人得到大的不朽,当然这是没有把握的,甚至是非常困难的。但又无可争辩地是可能的;那就是艺术家和政治家。”
发表于 2012-8-23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282# 如石


{:soso_e179:} 惟妙惟肖。一个懂生活的男人。
 楼主| 发表于 2012-8-23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且介亭杂文》开篇即是“关于中国的火”,呵呵,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胜点灯。
再一篇谈“面子”的问题。对我们来讲面子最重要,面子要给,至少要给个薄面儿。像前几日XX国抓人放人一事,就是研究透了我们这种特性,给了点薄面儿,巩固了自己的实际控制地位。
“秋天薄暮,吐半口血,两个侍儿扶着,恹恹的到阶前去看秋海棠”,此种颓废病态的“雅”,是一种新的阶级的形成,在现阶段我们已然看到了。“雅要地位,也要钱,古今并不两样的。。。书要摆在书架上,或者抛几本在地板上,酒杯要摆在桌子上,但算盘却要收在抽屉里,或者最好是放在肚子里”。这倒是一种风度,一种“空灵”的雅。如此,只读书不赚钱也是万万不可的,切记。
 楼主| 发表于 2012-9-7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得益于海边独处的那三个小时,使我有了长时间的不断开的阅读过程。从而迈过了作者的“蒙太奇”障眼法,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得以契合,对小说所表达的因果关系有了点眉目。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王二与陈清扬那段结束后,后面基本是碎片、跳跃式的内容,不甚懂。最后导致放弃了继续阅读。王是极度推崇昆德拉的,曾放言小说就要像昆德拉这样的写法。他作品中有昆德拉的模板,但运用生硬不熟练。

这种小说写法,布局是巧妙得很。如果不是快速度的、连续性的或者记忆力甚好的状态下去阅读,可能最后结果就是不知所云。作者是个技艺高超的布局者,很多大相径庭的线索,在不经意间用一句话、一个名字、一个词就串联起来了。如果阅读时一不小心跳过此段,那就是一个死谜。也就因故有些看不懂,看不到作者的写作意图。但即使如此,我还是不得不承认,《不朽》读完,我还是不明白的。这样的书,以我的脑筋要多读上几遍方有可能懂的。
发表于 2012-9-7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小波与昆德拉的也全齐了,或许是翻译原因,感觉两者风格是不同的,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说话方式,虽然王小波的语言是西式的,但是,每个看他作品的人很快就会明白,他一直追求的是一种不拘一格的感觉,相对而言,文字显然并不是重要的了~
发表于 2012-9-7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之所以选择看昆德拉的作品,是因为王小波,在他的文集里无数次的提及这个名字。读了昆德拉,再读王小波,理解上就更深了。先摘抄几段精彩文字:
“这个宁静是如此美丽,我再说一遍,就是鸟儿在树梢上睡着后的那种宁 ...
如石 发表于 2012-8-23 08:26



     米兰·昆德拉说:“狗是我们与天堂的连结。
   它们不懂何为邪恶、嫉妒、不满。
   在美丽的黄昏,和狗儿并肩坐在河边,有如重回伊甸园。
   即使什么事也不做也不觉得无聊———只有幸福平和。”
 楼主| 发表于 2012-9-12 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门外汉的京都》阅读结束。穿插看林文月的《三月曝书》,原来她也曾出过集子《京都一年》。同是台湾人,对京都的情结何故?这几天中午刚把电影《奥德莱巴克》看完,不能结合起来联想。
受舒国治这本书跋的启发,写完《远足》,再写写《我的北京印象》。把自己的记忆用笔墨留存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5-7-19 21:33 , Processed in 0.05458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