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如石

如石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27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271# 如石 说心里话,我不太喜欢董桥的东西,感觉他可能习惯了写专栏,费心经营,工于文字,气象不大。
个人推荐他的三联版三卷本的《董桥自选集》,他的东西看看就是了。{:soso_e112:}
发表于 2012-6-29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236# 如石


{:soso_e127:} 话总是别人说来才会有感应。
我----一个温柔的女子,
是不是不应该跟这个情景划等号?{:soso_e143:}
发表于 2012-7-2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山一拳水一勺天一角能缩能伸当足矣;鱼自乐鸟自鸣花自香亦觞亦咏且陶然

收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7-13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城》,可爱的美国男孩(记不得谁这样称呼他而来),他在要求学生们每人起一个英文名字后,给自己一起了中文名字“何伟”,他亦根据四川发音写为“霍伟”。说他可爱,是因为作为外国人种的他,走在一个相对闭塞的内地小城街头,会有人大声向他“哈罗!”,为此他不甚苦恼。一方面他热心于徜徉在城市街头角落,游走在乡间群山里,一方面却又不胜厌烦的躲避着对他付出更多热情的那几个人。同时,西方发达国家成长受教育的他,带着较为先进的文明以及生活理念来审视发展中国家里的种种社会和生活现象。看到了中国人的可爱、可怜、可怕、可恨之处,表白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肤浅认识。说他可爱,是他同时忽略了一点,在中国人眼中:他依然也是个可爱的洋物。人们对他大声的招呼,并不尽是恶意。就此他失去了审视的辩证性,所以他是可爱的。
发表于 2012-7-16 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刚看了100多页吧。在他们看来好奇的事情,我们这个年龄的人都经历过的,或许我们见怪不怪了,生于斯,长于斯,饮的水,呼吸的空气,已经没啥可惊奇的。不过,旁观者的看法意见或许对我们有帮助。
 楼主| 发表于 2012-7-25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久不见---三个人的怀念》。开篇即是李银河对其夫王小波的回忆,第一次相识,王小波问:你有男朋友吗?。。。看我行不?。而那时的王小波是穷困潦倒的。这份源于自信的恋情,李银河于是说:爱情是山呼海啸般的响应。惋惜的是,王小波英年早逝。

这几年也尤喜孔庆东的文字,他有提及一个校友:梁遇春。这也是北大醉侠少数钦佩的人之一。心中就起了意,淘了两本梁的文集,内容是重复的。因为梁同样英年早逝,所创作作品数量不多。

天妒英才,两个早逝的人,具有着同样的“鲁迅”精神。保持着自身纯净,敢于抨击时弊。拥有独立的思想审视观,发人深省。

这几天同时交替看他们两人的文集,心似乎得到了净化。获知并相信自己是个平庸的人,从而去淡泊一些所谓的物事,进而无欲可求,倍增快乐。
发表于 2012-7-26 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获知并相信自己是个平庸的人,从而去淡泊一些所谓的物事,进而无欲可求,倍增快乐。 ”我只复制引用一下~~我啥话也不说~~{:soso_e141:}
发表于 2012-7-27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获知并相信自己是个平庸的人     这个人应该还如石先生无关的吧啊
发表于 2012-7-30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许知远说,他上北大是因受梁遇春文字的影响,心摹手追,那时真想问问许兄,那时的北大,真的是你心目中的北大吗?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渴望怒放的生命                                                               
第十二期读书会“谈江城”有感

回首过往人生,没有上一两段经历和故事,让人觉着此生无憾,即缺乏了生命绽放的体验。

怀胎十月,一朝分娩,呱呱落地,咿呀学语,蹒跚学步,家传受教,这是自然人生命体的初期过程。一颗种子,埋藏土地,生根萌芽,风调雨顺,茁壮生长。即使如昙花一现,那短暂的怒放留下太多的惊羡;又如铁树千年开花,存下无限的期待;也如大树挺拔,努力向上寻求生命空间,冠如华盖,庇荫遮凉;又如小草,狂风疾扫面前不折腰,一种不能夺其志的傲然;又如海浪,风雨过后复归平静,咆哮与包容共存一身。这是自然物的生命过程,一如既往得出现在眼前,以至于感觉平淡。

生命不是不可以平淡,往往平淡中含有着最真实的力量。

《江城》是一本娓娓道来的书,一个大学毕业的美国青年,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寄生在偏居一隅的城郭。由于外国人的特殊身份,他被剥夺了与周围人客观交流的自由。因为年轻,怀揣着对生命探索的好奇,他徜徉在街头巷尾,漫步在山谷河川,出入茶楼饭肆,深入接触并试图理解他生命个体半径之外的人和物。因为年轻,所以他不具有社会范畴的政治企图。他的笔下所出现的人和事,是没有戴有色眼镜的,平平淡淡地市井生活和真实的所为所闻。
   
读他的书,会让我们出离愤怒。像被人揭了丑,剥了皮,那种真实让我如坐针毡。我不得不继续读下去,同样怀揣了对个我生命的探索在其中。
     
直至我无法再读,是因为我无须再读。在他简单的笔触里,我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影子,见到了自己长期身居其中的“铁屋子”。
     
毋须继续追寻作者的笔触,依稀辨认着刚刚寻到的自己影子,踉跄前行,我亦能最终完成这本属于我们自己故事的书籍阅读。
     
这时,我们出离愤怒了。那是因为我们没有麻木,麻木的生命没有触觉,它不会向往怒放。没有绽放的生命个体终究最后是残缺破败的。
     
然而,我们仅仅学会了愤怒的情绪,至多用蚊子般的声音向身边的人絮絮叨叨。终究我们也没有呐喊的声响。终究我们也没有选择绽放,去拥有那怒放的生命。
     
我们亦习惯了“铁屋子” 里的生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5-7-19 21:32 , Processed in 0.05521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