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托尼

[胶东山水] 探古定国寺 溯源辛安河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5-3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右拐,目的地:定国寺。
从这儿右拐是莱山镇,也就是沟莱线。
IMG_413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5-3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绿雨海 发表于 2014-5-3 21:59
定国寺,疑似也是走过的~

{:soso_e113:} 是个古迹,只是文革期间被破坏殆尽。
 楼主| 发表于 2014-5-3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沿途美丽乡村。
IMG_4138.jpg IMG_4142.jpg IMG_414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5-3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托尼 于 2014-5-3 22:12 编辑

这儿的辛安河两岸都改造过了,河中修有漫水坝,水美、景美!
大桥是烟海高速。
IMG_4139.jpg IMG_414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5-3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托尼 于 2014-5-3 22:29 编辑

林家疃是个大村,地处交通要道。这儿是三叉路口,往左去高陵,往右去莱山镇,即林门线(林家疃--门楼)。
想想,有银行的村,能不是个大村子吗?
似乎是跟林家疃有缘吧,因为车胎被扎,而被迫返回补胎,也因此了解了很多的事情。一是仔细看了看村的碑记,很简单,明初林姓自云南迁此定居建村,取名林家疃;一是定国寺是林家疃村的;一是桂山就在林家疃北,还有大小桂山之分,产铁矿。村里有铁厂。
IMG_4144.jpg IMG_4145.jpg IMG_4146.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5-3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海锅和老海加分!{:soso_e183:}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8 收起 理由
虚静 + 8 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4-5-3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托尼锅~~




又 明初迁自云南~  这该不是真的~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14-5-3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修好自行车,直奔定国寺。
 楼主| 发表于 2014-5-3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托尼 于 2014-5-3 22:39 编辑

先帖上烟台晚报的文章,了解下定国寺。
定国寺考记
解甲庄街道林家疃村南夼有一自然村,三面环山,环境幽静。村西古时建有一座寺庙———定国寺,该村因此而得名。现有40多户,130多人,隶属林家疃村。
此地风水绝佳,静谧肃穆,古寺坐落在由山体围成的“太师椅”中,遗址处杂草丛生,一片荒芜,部分区域已变成村民的自留地或菜园。东面的罗锅桥,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桥下的流水无声地诉说着这里曾发生的一切。西面的山坡上,古树成林,有楸树、木瓜树、刺槐、侧柏、柞树、松树、柿树等树种,树丛中矗立起一座座墓碑,此地现已为林家疃村的公墓,清代康熙年间工部尚书李永绍(西解甲庄人),卒后葬于附近西塂坡上,文革时墓葬被毁,遗址尚存。伴随着袅袅升起的炊烟,昔日的繁华与萧条仿佛就在眼前。
据考证,定国寺始建于唐天授年间,原名定国书院,专供考生大比之年以诗取仕之用。此院设考场,定期为朝廷遴选贤良,1323年(元英宗至治三年),扩建为寺院。据碑文记载:“至治三年,岁次癸亥四月丁己越四日修藏。”赐定国,是年皇封方丈“并罗”为僧“正司”,统管牟平区域(宁海州)僧人,并世代相袭。
定国寺占地近30亩,坐北向南,坐落于群山合抱九岭齐聚之中,世称九龙聚会之地。四至为:东至罗锅桥,西至木瓜树外,南至南河,北至银杏树外。寺院有二院三殿两廊两厢组成。三殿有将军殿、佛爷殿、方丈殿;两廊有东廊、西廊。将军殿为把门将军殿,哼哈二将手持干戈,叱咤风云。佛爷殿为十八罗汉肩负莲花瓣,如来佛打坐莲花瓣上,身后有道坐观音像。方丈殿为僧侣住处。两廊即东廊、西廊。东廊为大讲堂,西廊为药王殿。三殿壁画色彩艳丽,独具一格。壁画有山水、花鸟、人物、龙凤,艺术造诣颇深。如同真字画悬挂墙壁,此乃是时知州宾武所作。大讲堂专用于讲学、诵经。前院两厢皆为僧弟子之寝室。相传定国寺鼎盛时期有僧人30多个,寺内香烟袅袅,僧侣各司其职,香客鱼贯而出。寺庙的兴盛是当时社会繁荣,人民生活安定的写照。时光荏苒,定国寺主持不乏其人,殿宇随坏随葺,神像也随旧随饰。
清朝顺治年间进士杨维桥(冶头人)有诗《题定国寺壁》,诗曰:故寺荒山里,迢迢人到稀,云烟萦画栋,苔草没禅扉。树色迎秋老,泉声入座微,兴阑复极望,乌道一僧归。由此可见清初寺庙萧条衰败之景象。清道光、光绪年间各大修一次。寺内前院有照牌,有石碑。殿内有大鼓,敲响在周边十里八村都可以听到。大殿的两山是墨画,谁人之作,无从考证。寺内后院种有银杏树、木瓜树(现存在),有井,用于平日饮水。据本地村民全志星介绍,文革前所见寺内银杏树树干直径达1米多,树龄在100年以上。定国寺四面围墙,有东大门、西大门、门前有石鼓。清末光绪年间废寺兴学,将其改为普济公学。当时,求学者很多,远有栖霞等地书生来此就读。时至20世纪20年代突遭毁学之变,公学停办。
据村里95岁的老人王洪培回忆,定国寺内最后一位和尚为文登籍人孙香山,解放后娶妻生子,其妻为刘家埠人,姓徐,生有两男一女,后改嫁至李家疃。文革时期,庙宇全部被摧毁,拆下的木料被运到牟平,用于建造戏台。银杏树被高陵水库修建时做了船舶,寺内石碑,原有人看见过,被林家疃一村民将其抬回家中,后因有人说其不吉利,又抬走了,现在下落不明,碑文可能刻有建造及修缮年代。寺外建有和尚墓,有的和尚墓前竖有龙头碑,龙头碑现也不知去向。如今的定国寺已不见昔日红墙碧瓦、晨钟暮鼓之繁盛,也不见当年书声琅琅、秉烛夜读之景象,只能通过时光的隧道定格在我们想像中。世代农耕、民风淳朴的定国寺人在千年文化底蕴的滋润下,安居乐业。在建设尊重自然、崇尚人文的现代莱山的大环境下,必将焕发勃勃生机。杨杰慈 文
 楼主| 发表于 2014-5-3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天继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5-7-7 20:43 , Processed in 0.06042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