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读书笔记] 读书札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9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开花落两由之 于 2013-7-19 14:58 编辑

第十三章:回归清华园

第十四章 誉满世界

第十五章:首选院士


    建国前夕及初期的岁月也不错,甚至对梁思成而言,过得更昂扬一些。1946年,梁思成赴美讲学,受聘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国外归来,梁思成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创办建筑系并任主任,直到去世。
    1948年,梁思成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梁思成是蒋介石一心要带到台湾的人,而且也认为他会愿意去台湾,但是,梁夫妇选择了留下。
    夫妻俩得到新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还设计了国徽,是新政府建筑大计的专家,也是参政议政的社会活动家,看他们这一阶段担任的一系列政治与文化及教育职务,可以说明这一点。
 楼主| 发表于 2013-7-19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开花落两由之 于 2013-7-19 15:50 编辑

第四部分 天命难知

第十六章:学人入政      第十七章:国旗、国徽、纪念碑   

第十八章:梁陈方案       第十九章:城与墙   

第二十章:孤独卫士       第二十一章:“大屋顶”之谜        

第二十二章:检讨与“鸣放”     第二十三章:“文革”风雨  
  
第二十四章:屈辱与不屈

第五部分 落寞之惑

第二十五章:黄昏恋情    第二十六章:落寞之惑

第二十七章:赤诚的爱国者      第二十八章:别了,思成

    不忍卒读的一段岁月,不说也罢。只提一点,梁被批判、林之死,都有一个导火点。参与点燃火焰的一个人,是后来命运更惨的另一位大文人:吴晗。
     对于梁吴之争与林吴之争,本书说的很含蓄,人毕竟都不在了,吴晗还是那样悲苦,再说别的不厚道。但一个让人欷歔的事实是:1953年,北京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吴晗受命在大会上解释这项工作。梁思成与吴晗发生激烈争论,吴晗的言论竟然将梁思成气得当场失声大哭。
    对于丈夫及其共同理念所受的委屈与侮辱,林徽因未袖手旁观。之后,文化部召开一次聚餐会,林徽因在吴晗面前旧事重提,想据理力争。哪知吴晗完全没有绅士风度,而且不顾惜林徽因重病在身,又与林女士唇枪舌剑。林徽因据说回家之后病情加重,于1955年51岁时病逝。

   随便想想:把梁思成气得大哭,把林徽因气得病重,真不容易!吴晗对梁林夫妇咋能那样呢?我不认为吴晗是多坏一个人,只能说,他是一个不太圆滑的人,不善于处理各种关系,是一耿介书生。
    但是,耿介书生也要讲理,也要尊重人。吴为啥对同为学者与领导的梁林如此不客气?因为吴除了学者之外,还有一头衔:北京市副市长。他不仅位置高,而且懂政治行情。
    吴晗多没意思!如果人人为官民主一点,平等一点,理性一点,后来的文革可能不会发生,吴晗的个人命运也会发生逆转。以政治压人者,最终死于政治斗争。我们除了一声叹息,还能说什么……   
 楼主| 发表于 2013-7-19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开花落两由之 于 2013-7-20 19:20 编辑


第六部分 祭奠

第二十九章:海外之祭      第三十章:百年怀想   

    我曾工作过的乡间有句话:活着不孝死了孝,纯属瞎胡闹。

    诚然。自五十年代末起,梁思成吃尽苦头,晚年,他基本成了一个无话的人。因为,一说话就要被批。
    但是,梁思成1959年入党,文革中是清华比较早恢复组织生活的人,终生担任系主任
    政治的事,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看不懂。咱就更不懂了。
    书中,梁思成教学时对学生非常感人而又独特的爱心、他的才智、诙谐,比比皆是。还是那句话:如果时代能善待他们,不是在他们死后,而是在他们活着时,多好!

    随便想想:梁思成与清华的恩怨,是时代造成的。但梁思成许多学生对他的冒犯,不能全算在政治账上。人的良知、深厚的师恩……等等、等等,总应该存在并左右人的思想感情。但很遗憾的是,在梁思成的许多学生身上,看不到这一点。不能说这完全是时代或某人蛊惑的结果。梁思成不仅才德出众,讲课与学术超一流,而且对学生出离得好。在这样的老师面前,堂堂清华学子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也不该丧失良知与敬意。感觉很多学生不是因政治而打击梁思成,而是因为势利。而学生对梁思成的无情打击,大约是梁思成晚年最致命的伤害。
    但愿,这样的学生们在纪念恩师的时候,不仅仅只是自豪地以名家学生自居,欢天喜地地华丽转身,以一颗轻松的心歌颂师长,度借机抬高身价,而未有任何反思、内疚及自责。
 楼主| 发表于 2013-7-19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开花落两由之 于 2013-7-19 15:28 编辑

梁启超的子女们


    长子夭折。

    次子:梁思成(1901-4-20—1972)建筑学泰斗。解放前中央研究院院士,解放后首届学部委员。任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二十余年。

    长女:梁思顺(1893-1966):诗词研究专家,外交官周希𠵍夫人。73岁死于文革初。思顺年青时对梁思成关照颇多。梁思成婚礼,就由她备办。

    三子:梁思永 (1904-11-13—1954-04-02),中国现代考古学家,梁启超次子,二夫人王桂荃所生,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广东新会人。


    四子:梁思忠 (1907年—1932年):梁启超的第三个儿子,1907年生于日本,生母是二夫人王桂荃,自清华毕业后到了美国留学,先后在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和西点军校学习。在梁启超所有留学子女中,梁思忠的政治热情最高,1927年初他一度想终止学业回国参加“北伐”,但被父亲劝阻。20世纪30年代初梁思忠毕业回国,加入了国民革命军。入伍后,由于留学资历和杰出才干,他很快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炮兵上校。在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中,驻防上海的十九路军浴血奋战,梁思忠表现相当出色。可惜此后不久,身处前线的他却在战斗中不慎喝了路边的脏水,结果患上腹膜炎并服错了药、贻误了治疗时机而去世,年仅25岁。

    次女早丧。
    三女梁思庄  (1908年—1986年),梁启超次女,著名图书馆学家 ,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她精通英、法、德、俄等语言,熟悉了解各种西文工具书和书刊资料;她擅长西文图书的分类编目,被公认为我国图书馆西文编目方面首屈一指的专家。她奠定了燕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西文图书编目的基础,并且在目录学领域有独创;她一生致力于图书馆西文编目、参考咨询和教学工作,为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呕心沥血、默默无闻地工作了整整50年。 梁思庄出生于日本神户,1925年,遵照父亲梁启超的嘱咐,梁思庄被大姐梁思顺带到加拿大读书,先是在渥太华中学学习,中学毕业后考入麦吉尔大学攻读文学。1930年,她获得了麦吉尔大学的文学学士学位。次年,她又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学习,并获得图书馆学士学位。1931年学成归国后,她立即投身于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先后在北平图书馆、燕京大学图书馆、广州中山图书馆从事西文编目工作。1936年,梁思庄重返燕京大学,在燕京大学图书馆任西文编目组长、主任。1943年—1946年,她在因战争而南迁的成都燕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1946年,燕京大学迁回北京后,她继续担任图书馆西文编目组组长,后任图书馆副主任。1952年,原燕京大学院系调整后,梁思庄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1980年,已届古稀之年的梁思庄当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并代表中国图书馆学会赴菲律宾参加了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1981年4月,积劳成疾的梁思庄患上了脑栓塞。此后,她因病卧床5载,于1986年5月20日去世,享年78岁。

    四子梁思达 (1912年—2001年): 著名的经济学家 ,梁启超四子。1935年,梁思达从南开大学经济系毕业,随即考上该校的硕士研究生,并于1937年取得硕士学位。他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抗战期间曾在重庆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和中国银行长沙支行任职,1949年调北京国务院外资企业局(后改为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秘书处,后在调研处任统计科科长,兼做内部资料的编辑工作。他曾经参加中国科学院经济所《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编写工作,并于1965年主编了《旧中国机制面粉工业统计资料》一书。他1972年退休,退休后一直住在北京。

          四女梁思懿(1914-1988) ,女,广东新会人,1914年出生于北京,为梁启超的第三女,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梁思懿于1933年考入燕京大学医学预备班,准备三年后进入协和医学院学医。后来,为了参加革命,她转入燕京大学历史系,并自1935年下半年开始投身于学生运动。她思想活跃,积极进步,曾任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大队长,是“一二·九”运动中的学生骨干,是燕大学生领袖,为“燕京三杰”之一。 编辑本段 个人履历    她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了平津流亡学生集训班,南下进行抗日请愿,后来被派往上海,在基督教女青年会劳工部从事女工工作。 1941年,她同丈夫一起到了美国,在美国学习美国历史, 后在芝加哥、纽约社会学院任教 。 1949年,在得知新中国即将诞生的消息后,她立即离美回国,先后任齐鲁大学女部主任、山东白求恩医学院教师、山东省妇女联合会主席,1955年2月调往北京,任中国红十字会国际联络部副部长、顾问。长期从事对外友好联络工作,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红十字会议,足迹遍及五大洲。她还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8年病逝于北京。 梁思懿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对人热情诚恳、平易近人,关心年轻干部成长,体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崇高精神和品德。

          五女梁思宁  1916年生于上海,是梁启超的第四女。早年曾就读于南开大学。1937年日军轰炸南开,她被迫失学。1940年,在三姐梁思懿的影响下,梁思宁投奔了新四军,在新四军123支队司令部,主要从事宣传工作,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她与同样是从青年学生成长为革命干部的章柯结婚。1948年,章梁夫妇被诬陷为叛徒,罪名是“梁启超的女儿!”梁思宁被开除党籍,自此蒙冤35载,一直到1983年才恢复党籍。离休后,梁思宁一直住在济南某干休所内。 2006年病故。

    五子梁思礼   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思礼于1924-8-24日出生于北京,是梁启超的第五子。1941年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并随三姐思懿赴美留学,在普渡大学电机工程系主修无线电,后又学了自动控制。在普渡大学期间,他仅用两年的时间就修完3年的课程,并于1945年取得了该校的学士学位。随后,他又获得了辛辛那提大学(Cincinnati)硕士(1947年)和博士学位(1949年)。   
 楼主| 发表于 2013-7-19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开花落两由之 于 2013-7-19 15:30 编辑

      关于一个事件:梁思成其实是个残疾人,他腿与腰都不好,腿稍瘸,腰自1923年起终生带支架。坊间有传言,说是梁用摩托带着林徽因兜风,太过兴奋,撞车了。   

     车祸致残是肯定的,但与林徽因半毛钱关系也没有。那时梁还是清华的学生,在国外做使节夫人的姐姐送他一个礼物—一辆摩托车。梁骑摩托带着弟弟思永去参加国耻游行,与一高官的轿车相撞。轿车不停,将梁思成撞倒后又拖了一下,大体是这个过程吧。

发表于 2013-7-25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花姐是认真读书的人,分享了这么多~~粗略看过帖子~~
关于梁思成林徽因,从电视节目等视频上看得多(以前看过一些专题节目介绍梁与古建保护;《晓说》也专门说过林)~~春天的时候也因为一些争论关注过网上的一些说法,有说林徽因是“绿茶婊”的~~不了解所以不评论,写出来的不一定都真实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7-26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开花落两由之 于 2013-7-26 17:36 编辑
秋意浓 发表于 2013-7-25 17:48
花姐是认真读书的人,分享了这么多~~粗略看过帖子~~
关于梁思成林徽因,从电视节目等视频上看得多(以前看 ...

首先非常感谢朋友关注。自从换了服务器,感觉人气比较零落。这个贴子挂这儿这么多天了,你是第一个跟贴的。很感谢!{:soso_e181:}

哈哈哈,从没听过"绿茶婊",看了你的贴子,到网上搜了下,才知是那个意思。把这个词与林徽因联在一起,我感觉只有四个字:大辱斯文。的确,像林徽因那种生活经历的人,从小生活在国外,有中西结合的教育背景,家庭那么开明,个人才貌双全,真是上帝的宠儿。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她所享受的文明与教育,我们现代百分之九十或者更多的人尚未达到,甚至不能想像。别看咱会电脑,人家不会。所以,她的处事方式我们至今可能也不懂。但有一点,肯定不像有些人想像的那么龌龊,与那两个字不沾边吧。呵呵呵

个人有个感觉。现在许多人,总愿把别人,尤其是那些出众的人物抹黑。心态问题。心理学中有一讲,当一个人生活不如意,或个人理想与愿望未达到,就比较愿做这种事,通过贬低别人,尤其是对比起来明显优越的人寻找某种快感。就像几个无聊村妇,坐街上一般总爱传村里最漂亮女人的闲话,一个道理,谁也不比谁高明。只不过,当今网络,给了这种人更大的能量。其实,将天下俊才黑完,他们不还得钻进自己的出租屋,过自己的草根日子?说穿了真没意思。
呵呵呵,读书也好,上网浏览也罢,带着自己的脑袋吧。A说B不真实,A又何以自证其真?带着自己的脑袋吧。

发表于 2013-7-26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花开花落两由之 发表于 2013-7-26 16:00
首先非常感谢朋友关注。自从换了服务器,感觉人气比较零落。这个贴子挂这儿这么多天了,你是第一个跟贴的 ...

嘿嘿,这些天闷热多雨,虽然工作不算多,但是还是贪玩犯懒,光灌水玩了~~很多长帖没好好看,辜负了帖主的辛勤劳动~~
以前见识过花姐的内涵和能量,在这里多发挥发挥哈~~

你说的有道理,现在一些人要黑别人,都是往死里黑,语不惊人死不休,总能让天真的小伙伴们目瞪口呆~
 楼主| 发表于 2013-7-26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开花落两由之 于 2013-7-26 20:07 编辑
秋意浓 发表于 2013-7-26 17:46
嘿嘿,这些天闷热多雨,虽然工作不算多,但是还是贪玩犯懒,光灌水玩了~~很多长帖没好好看,辜负了帖主的 ...

   呵呵呵,反正他们黑着好玩,也可能别有用意。咱也就看热闹。我以前还偶尔看看,现在连看也不看。哈哈哈,天气炎热,祝朋友快乐。
   
  

点评

不好意思,让我带里得有点歪(不过貌似不歪讨论不起来,呵呵),您继续正题~~  发表于 2013-7-27 22:43
发表于 2013-7-27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一直有在看的,楼主的认真首先就值得我来学习。观点简洁亦有鲜明。想起前些日一首歌词词里有的,大致”踩上一脚是怕你重新起来“。现实里也是有很多人,靠得就是将他人踩到自己才能升起来。很容易看透的,所以自也不必烦恼。狠狠一拳挥过去就是。当然也大可不必理会,任它上串下跳,我自岿然不动。(但当今世上我不赞同后种做法)。文人相轻,其实靠得多也是互相抹黑。好像大家都黑了,我独明。可笑滑稽之余,不得不接受这也是一种入世技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6-17 04:31 , Processed in 0.04851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