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如石

读《我的故乡在天堂--站在自己的墓碑上发问》有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26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自己喜欢就好!
发表于 2013-2-26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卷有益
发表于 2013-2-26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尤为记忆深刻的王开岭的精神明亮,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对世界报以纯真,好奇和汹涌的爱意。性格憨厚善良执着,心脏病猝死的王小波,李银河将其安葬于一块大石头的墓地,便至死不再有她心中的第二个王小波。也许,人们无法选择怎样的年代,肉体和生活,却可以选择在精神领域如何让自己澄明和认知。
真理,如我来看,似乎并不存在。作家也好,哲人也罢,普通人如是,更多的经典词句,无非来自于走过,看过,经历过之后的体悟和所得,所以,读什么样的书,信什么样的话,做什么样的人,便有了个人的自我认同。也就有了个性使然。
有智慧的选择,有所得的读书,有善良和爱意的相信,有无欲的审视,或许才是我们该走的思想之路。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如石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3-2-26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石所言极是,读的书只是延伸个人想象与思想空间的引子,若能持久,形成体系,则升级为信仰。{:soso_e100:}
 楼主| 发表于 2013-2-26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山人读书会的作业帖子是时候交了吧?
发表于 2013-2-26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山人读书会的作业帖子是时候交了吧?
如石 发表于 2013-2-26 17:23

还没见海云兄和SUNNY的作业呢~{:soso_e120:}
 楼主| 发表于 2013-2-26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石 于 2013-2-27 08:18 编辑

二、   
     其实今晚有读《素年锦时》,安妮宝贝的书。翻开几页,就发现了一处校对印刷上的错误。几疑为盗版印刷品。但仔细看封面与内页设计,实唯美至极。

    信手翻阅,真如同她此刻在我身旁。场景会是怎样的呢,不是在喝咖啡,不是在喝茶,更应不是在酒浓之时。是什么一个场景的感受呢?哦,恋人约会那刻。两个心仪之人,皆名不成功不就的普通人。生活又有那么一点浪漫和激扬,初夏临晚相约漫步垂柳塘畔。坚实的泥土路有点凹凸,青草茬遍布着。偶见几朵野花,花朵不大花瓣不多,却不容忽视地闯入眼帘。两人或许相隔半米并肩走着;或许牵着手;或许挎着胳膊揽着腰。不,后一种绝无可能。如此亲密也就不会产生如此淡雅的倾诉情怀。此种情愫恰在情窦初开之时。此种谈话恰是这个时段最宜。每人都想要展示美好的,纯真的。而怀旧,对童年、对亲人、对旧居,都是一种烂漫无邪的情怀。娓娓动人地,如春风化雨,润浸了心房。让倾听者内心的情愫随着发芽弥漫。或走或驻,她喁喁细语,我偶尔附和。时间不经意滑过。月上枝头,鸟儿停止了鸣叫,不知名的虫儿满天际的响了起来。月色像细微的浪拂过,清风催生着温情肆意滋长。荡漾着,无边无际的夜。

    到了这里,就想起了摩罗的这本书。还有六十几页就结束了。昨晚在笔记上记下了一句“人要生活,就一定要有信仰”。正合当下心意。由此可见,书是活的却又是死的。如同一盘精心烹调的菜肴,百人来尝同样会有多种味道。同一本书,由于自封的选择注定不会让你来解读全部。容易犯“想当然”的臆想病。一个人心里有“欲”,阅读同样带来浮躁,凭着自己的喜恶去摈弃不是自己所要的。去剔选能够满足自己的部分,从而自喜,已达到掩人耳目粉饰己身。

  摩罗文中大量引用了一个叫“王晓明”的话。
  如:我总觉得,人之所以为人,就以为他不但要活得舒适,更想活得心安,在手脚并用去满足物质欲望的同时,他还要寻找一种精神性的价值,在那上面而安妥自己灵魂。这就是通常多讲的“信仰”,或者换个学术气的词,叫作“认同”。。。可是,今天的中国人恰恰在这个认同上陷入了困境。
  有如:我们在头脑里竟找不出别的东西,在超验的层次上,简直就是两手空空!一个这样无根的人,一个这样缺乏信仰,对自己的生存依据茫无所知的人,当然就只有随风逐浪。。。我今天是不是还需要知道终极价值?我应不应该追问自己的生存意义?倘若这些都是应该的,那我又如何着手呢?

     这样一个作家,让我着迷。漫游在他灵魂深处的暗道,又会通向一个怎样神秘的思想宝殿呢。
  王晓明,浙江义乌人。著有论文集《王晓明自选集》、《刺丛里的求索》、《所罗门的瓶子》、《追问录》、《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思想与文学之间》、《半张脸的神话》,专著《沙汀艾芜的小说世界》、《潜流与激流——论二十世纪中国作家的心理障碍》等。

  周遭,不乏部分生活信念笃定的人。他们衣着光鲜,儿女成双,事业有成财富激增。不少见其挥霍如雨。亦不少见其烧香拜佛,四处送礼拜人情。鲜见的两面,矛盾得出现在眼前。一面是他人的爷;一面叫他人是爷。混来混去总不是人中之龙,但总有这个龙的帝王思想作祟。一时喊着“爷”,过后骂着“爷”,转身被人叫着“爷”。又浑身舒坦了起来,嘴里叼着水烟袋,靠在太师椅上,两腿撂在杌凳上,哼哼呀呀的唱起了京腔。
  贫者笑其太累,更叹己不易。生活更像是哈哈镜,映射的总不是真实的自己。到底该如何活?这里没有贫富的差距,活着与物质无关。一个物质贫瘠的人,亦可明亮光鲜,亦可恩泽众人。不是在仇视财富,是思考财富带给人的虚无。一个GDP猛增的时代,幸福指数为何下滑。看来,物质满足不了“活着”的全部。添补着的只是纵欲和享乐。导致了私欲泛滥。这可能是根本。人类的成长史,是从性开始的,自打原始人对性产生了占有的欲望,私有制有了萌芽。私有制是一道藩篱,隔绝了人与人亲密的通道。人人形同陌路,悲悯慈爱关怀丧失殆尽。安全感缺失,焦虑情绪蔓延。
  
 楼主| 发表于 2013-2-27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石 于 2013-2-27 08:31 编辑

王晓明的书还不太好找。山人帮着看看那里有。
发表于 2013-2-27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胖子 于 2013-2-27 08:55 编辑

如石的文字有点知识分子的派头了,激扬文字,批判现实,固然解气,但实无异于自怨自艾,徒增烦恼而已。

中国人并非没有信仰,没有追求,只不过自古以来,人无恒产,则无恒心。连恒心都没有,何谈信仰?

自古至今,只有一项东西是永恒的,“权力”。而且我也相信,绝大多数国人内心深处,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始终割舍不掉的信仰就是“权力”,只不过每个人对“权力“这个信仰的获取方式和付出代价有所不同而已。

回帖,就不展开讲了。有机会可以沙龙一下。
发表于 2013-2-27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书读多了,思想也就丰富了,只是这些纷乱的思想如注入人体的内力,要用一种方法把他们调和好,才能发挥出更大的威力,这个方法好不好,取决于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胡乱臆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5-7-22 00:05 , Processed in 0.05762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