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山人

2012山人书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0 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张爱玲的《秧歌》与《赤地之恋》,止庵编《张爱玲全集》时,承诺一定要一起编出来,只可惜,除了个《异乡记》,似乎到现在也没有见到这两本书的影子,我还是好奇,下了两本书的PDF版,一一读完。
   这两本书我都写了读后感,随书影一起粘贴过来。

6597211603656490384.jpg

摇摆的乡土 饥饿的游戏---张爱玲《秧歌》读后  

  三天,看完了张爱玲的这本《秧歌》。能感觉出来,之所以起这么个名字,似乎仍是张爱玲意喻的反讽,相对于人们在虚空的意识形态中无谓的乱舞,最真实的结实却是肚子空空如也,象一个全民范围的社会游戏。
     饥饿,似乎是《秧歌》的主题,然而精神的空虚,却比饥饿疯狂千倍,他无声得噬咬着淳朴人们的心灵,让他们在深深的物理饥饿的同时,还要承担虚假的欢喜与兴奋。印象最深的是张爱玲对共产党意识形态宣传的生动描摹,他们强大的精神鼓动每每让人能够克服生理上的饥饿,时刻保持一种亢奋与激进,其结果确实是一剂包治百病,百试不爽的心灵致幻剂。
    王同志与顾冈在这个村子散布的美丽神话,最终以农民本能的抗争所破产,人们也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事实证明,谎言与神话再怎么富丽堂皇,终有被揭开盖子的一天,当希望逐渐散去,迎接他们的,只能是抗争与暴动。
     人们评价《赤地之恋》与《秧歌》,总喜欢拿他们作为统战反动题材来看待,但是,在些许的意识形态背后,更多的却是人的生命主题的永恒以及对自由与正义的渴望与本能,人不可能活在真空与虚幻里,他们诉求或许有时真的不高:吃饱饭,然后,再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秧歌》里的人们终生似乎都在如秧歌里的摇摆度过,无奈得平稳着种种的利益得失,但正因为是可爱而淳朴的农民,更能与人类的本能零距离的沟通,他们在痛苦的选择与被动的迎受中度过自己的人生,却不知道,能改变自己的,不是被动的顺从与迎合,而是真正释放出自己生命的激情,去跳自己真正的秧歌。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0 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政治与人生---张爱玲《赤地之恋》读后  

2514134491997424638.jpg

   两个多周的时间,把《赤地之恋》读完。因为读的是电子版,因此在写读后感之前,特意把港台的各个版本的书影搜来,列下来看,足足有五个版本。
      并不是说这本书就如此之好,其实,读完我的心里话,真的不如张爱玲自己油然而生的作品有生趣与浑然天成,自己读,也只是对她这两部作品好奇而已,另一部是:《秧歌》,已以读了四分之一了。
      这部作品,在1949年政权易手后的3年,张爱玲远走香港后,迫于生活压力,写出的一部政治倾向极其鲜明的作品,正因为这两部作品是在美国驻香港新闻处的授权下所写的,故事大纲都被拟定,写作时还有他人参与,便使这部作品让读者与她的其他作品等外之看。
   应该说,我读她的这部作品,一开始就抱着一种审视的眼光,读完,我诚然认为,确实少有张爱玲的灵性与天才在里面,因为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在里面,使这部作品的艺术张力陡然降低,当然,我也承认,这不是我的心理作用使然,因为我也很清楚,那个建国后“三反”、“五反”的时代里,有着太多的荒谬基因存在其中。
   说了太多的媒体感觉之内的东西,还是由衷评述一下她的这部尴尬的作品。应该说,如果这部作品不是出自张爱玲的手笔,应该说是一部上好的东西,但恰恰是因为她的参与且主笔,便使这部作品明显黯然失色,因为《赤地之恋》的灵性不足,失去了张本身所具有的深刻挖掘人的本性的特长与能力,应该说,张的眼睛是很毒的,挖掘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甚至一个社会,只需寥寥几笔,不落多余,其实,就我的心里话,她的这种能力是天成的,说句不好听的,近乎一种女巫的能力,我甚至认为,能写出这种完美文字的女人,生活之中就不应该是个正常的女人,事实也就证明,她在生活中,确实不是一个按常规出牌的女人,由她,我甚至得出一个结论:但凡是能写是让众服的文字的人,永远是个孤傲与乖僻的人,不信,你试试看,从卡夫卡到王小波,正因为他们的日常生活能力不强,才使他们具有非于常人的眼光与观察,写出了那种天造地设的好文字,毕竟,有时,这些好文字,应该不是我们常人所为。
      当然,《赤地之恋》应该是一部好作品的,我觉得她最大的优点是写出的女人与男人不可免俗的深刻的情欲,张荃只是那个时代迷茫的男人群体的代表,关于那么激情过份的社会究竟要向何处去?每个人都有着巨大的困惑与随性的成份在里面,正因为迷惑,所以才生出一种末世之感,及时行乐的思想,或许真的在那个转型的大城市里的角落里,慢慢得滋生与泛滥。
       虽然是美国新闻处的命题作文的诱因,但能明显感觉到,张爱玲对人性的自由与本能的深刻思考,究竟人们来到这个世界是来干什么的?除了日常的吃喝拉撒?我想更多的是一种价值的认同与回归,人的天性是永远无法泯灭的,关于爱、关于恨,关于索取,关于奉献,关于生存,关于死亡,关于顺受,关于抗争,人与社会,永远是一本写不完的书,张爱玲关于意识形态,应该说有着一种本能的清醒与本识,任何意识形态,如果脱离人的真本,就会流于荒诞与荒谬,不要期望这个世界会有什么新的惊喜或发现,历史往往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区别只是,我们在被动与盲人中,会多多少少有一些自省的清醒或自觉的复苏。
      闭上眼睛,《赤地之恋》的人物犹在眼前,应该说,她的文字能达到这个程度,确实应该说是一部好作品了,那个有些荒淫的戈女士,何尝不是那个虚假而又麻木的所谓新社会的反观呢?
     我们或许已经习惯现在的生活,不管这个社会或意识形态如何进步,我们只关心自己的日子。
     很可惜,张爱玲的《赤地之恋》的文字没有深刻或深入到这个程度。
发表于 2012-12-20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山人看的书好深奥,感想也深刻,好好欣赏学习,让俺开眼界了{:soso_e196:}
发表于 2012-12-20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山人的书和书评都极富思想性,是典型的男人视角,又是在地的。禁书尽在PDF啊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2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山人看的书好深奥,感想也深刻,好好欣赏学习,让俺开眼界了{:soso_e196:}
大漠之风 发表于 2012-12-20 12:47
个人看点书纯为消遣,有时也藉此平抑自己的浮躁{:soso_e12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2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山人的书和书评都极富思想性,是典型的男人视角,又是在地的。禁书尽在PDF啊
山妮 发表于 2012-12-20 21:51
之所以重点弄PDF书单,是想倡导一种绿色环保的读书形式,今年个人在电子书阅读上受了点益,省钱是一方面,读完整版与禁书是一方面,更多是家里书多了占地方,而且不少书只是看看便完,PDF正好满足这种要求,看完便删,养成了速读习惯,信息量也相对加大。{:soso_e10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2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s1237060.jpg

      读福克纳的这本书,还是因为诺奖评委对莫言作品风格点评的那句话而引起兴趣,福克纳与莫言的高密东北乡差不多,也是专写约克纳帕塔法小镇那一亩三分地儿的事,但是,我觉得莫言不只是学了他善于观察微缩一个小地域的的文化内涵,更多的是学了福克纳的几个经典写法,应该说,《喧哗与骚动》译者李文俊的那篇译序,最值钱并不是对情节的点评,而是对福克纳写法的那几段点评,我速读此书时也深有体会。
      大量的对白使这本书较为好读,但好读的背后,确实深为福克纳的小说技法折服,与一般作家的全能角度、主观视角不同,他用的是多角度叙述,即几个人乃至十几个同时讲一个故事,故事又分成人物之间交叠的五个部分,真的象首丰满的交响乐或是万花筒。此外,福克纳还大量运用类似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风格类似的意识流及神话寓言模式,使文字更加好看且有深意。莫言坦言他受《喧哗与骚动》影响颇深,这个我信。
发表于 2012-12-22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327888

     成天看小说,小说究竟有什么样的技巧?这本《小说稗类》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不少典型小说技法进行轻量化的点评,张大春是个非常有意识的人,这本书的名字,真的音同字不同,成就了一个“小说败类 ...
山人 发表于 2012-12-19 22:21

这本一直都在书架上摆着,没看呢。。
呵呵~我买的书大都是这个命运——束之高阁。。
看了山人的书单,惭愧让我能勤奋点???{:soso_e110:}
发表于 2012-12-22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之所以重点弄PDF书单,是想倡导一种绿色环保的读书形式,今年个人在电子书阅读上受了点益,省钱是一方面,读完整版与禁书是一方面,更多是家里书多了占地方,而且不少书只是看看便完,PDF正好满足这种要求,看完便删 ...
山人 发表于 2012-12-22 10:18

请指导菜鸟怎么做。。。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2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19# 海格 您先安装个adobe reader等阅读器,然后用百度等搜索您看看的电子书,如,键入“《小说稗类》PDF“
,就可以找到想看的书了,下载后,用阅读器打开就可以看了。不少是原书的影印版,与原书一模一样。{:soso_e10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5-7-6 12:24 , Processed in 0.05553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