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史海钩沉] 纳西族的木老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12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恨不得当个纳西男人,让纳西姑娘养着{:soso_e144:}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言归正传,开始说纳西族的木老爷了。
    纳西族中原来没人姓木。木姓的来历据史载是这样的:公元14世纪之前,丽江这个地方有一纳西族土司家族,姓阿甲阿德。当时,丽江北有吐蕃,南有大理。南北两个土邦主都比丽江的阿甲阿德实力强大。云南当时是一土邦主割据的局面。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派了傅友德、蓝玉等名将挥兵西南,征伐云南。据说,吐蕃、大理、丽江这三个土邦中,就算阿甲阿德最有见识,据说是一智慧并有远见的人。他认为明军虽强,但毕竟远道而来,只要他们攻不下一个地区做根据地,就不能在云南呆长久。阿甲阿德最先提出三邦联合、以抵御明军的主张。但是,吐蕃与大理都自恃强大,根本不听弱者阿甲阿德的话,甚至以为势弱的阿甲阿德想占他们的便宜。
   结盟失败,让阿甲阿德相当伤感,他也因此看到地方割据势力没有眼光,很难与强大的明朝抗衡,遂有归顺之意。但是,要向异族低头,谈何容易。所以,心有了,行动没有。
   阿甲阿德正犹豫间,三个土邦中势力第二强的大理被明军攻破。阿甲阿德土司审时度势,不再彷徨,于洪武十五年,即1382年,率全族男子亲至明军帐下,举人臣之礼,以示归降。
   此举被报至朱元璋处,这位曾做过和尚的皇上大为赏识。大约觉得阿甲阿德这个姓氏太罗嗦,不好记,朱元璋当即赐这个家族姓“木”。
   朱元璋也知道云南地处偏远,一向是夷人所居之地。夷,是当时汉人对少数民族的统称。朱元璋还知道,夷人的生活方式与行事风格,与汉人大不相同。汉官统治这一方土地恐怕不行。所以,他也审时度势,决定来个以夷汉夷。就让刚被赐了木姓的这户人家代天狩牧,继续替老子看着丽江这块土地吧。
   于是,在次年,即洪武十六年(1383年),朱元璋亲授木氏家族子孙世袭土官知府,继续治理丽江。因为纳西族一直跟最高地方长官叫土司,所以,木氏的正式官称不太有人提,纳西人还是叫他土司。
   第一任木氏土司叫木得,据说相当有头脑,是个智慧型的统治者。他,就是纳西族的第一位木老爷。
发表于 2012-10-26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42:}好。。。了解了解纳西族。。更深的了解了解木老爷。。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开花落两由之 于 2012-11-2 17:32 编辑

    前面说过,纳西族的第一位木老爷是木得。纳西族不是一个好战暴烈的民族,木得也承继了这一民族风格,以智与情为主要统治手段。因为年代久远,纳西族对每位木老爷的事迹在口传中分别的不是很清楚,他们总是说,以前的木老爷怎样怎样,似乎是把古代所有木老爷合而为一了。从民间传说中,可以感受到纳西族对木老爷很崇敬,很自豪,也很亲近。据他们说,木府很文明,比汉人中的文明人还要文明,还要有文化。木府虽然远在边陲,但在文化及文明程度上不输于汉代统治者,比大多数汉人还要强,让纳西人特别骄傲。
    这一点,纳西族同胞是对的。正史记载,木府的确是知诗书好礼守义之家。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开花落两由之 于 2012-11-2 17:33 编辑

    纳西族崇敬木府的第二个原因,就是木府的统治似乎不那么血腥,是属于温和的、宽松的统治。当然,我相信阶级矛盾肯定有,但不那么激化与激烈。纳西族人总说从前的木老爷是流着泪管事的。我问是什么意思,她们说,木老爷不好做,管那么多人、那么多事,很上火,木老爷心忧得很。
    木老爷坐在木府心忧,而不是大开杀戒,这一点让纳西族人很崇敬。我看《木府风云》中,木旺的扮演者的确是体现了纳西族传说中的木老爷的特点。那位演员一派忧患深重的范儿,眉头从未舒展过。可见当年的木老爷,在处理内政外交种种事务与烦乱时,也不容易。木府能够在不容易中度过了四百余年的兴旺岁月(旅游材料上说的,不知确切否),很不简单。所以,纳西族的木老爷,是一个民族永恒的传说,一个民族的某些寄托,一个民族历史的凝聚,一个民族长久的自豪。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开花落两由之 于 2012-11-21 17:10 编辑

    下面发一个来自网上的资料:自明初至清朝中叶,木府土司及夫人。共十八位,跨了两个朝代,四百多年。其中《木府风云》涉及的,是其中木旺、木青及木境三位土司,故事应该发生在1551至1587年间。在《木府风云》中,木旺的儿子木青未即位便被烧死了,但史料中记载,木青其实是做了土司的,不过只做了两年,任期最短。当然史料应该更准确。

      木得(1304~1389)【阿甲阿得】洪武十五年~二十三年任丽江土知府(1382~1390)1382年朱元璋赐木姓, 1383年任丽江土知府。知府、中宪大夫,正四品,在任8年。阿室社 三必村 四品恭人
  木初(1345~1425)【阿得阿初】洪武二十四年~永乐十七年任丽江土知府(1391~1419) 知府、中宪大夫,正四品,在任28年。阿室撒 通安州土千户之女 四品恭人
  木土(1364~1433)【阿初阿土】永乐十八年~宣德八年任丽江土知府(1420~1433) 知府、中宪大夫,正四品,在任7年。[11]高氏 不详 三品品淑人
  木森(1401~1442)【阿土阿地】宣德九年~正统六年任丽江土知府(1433~1441) 知府、中宪大夫,正四品,在任9年。阿室里 木保巡检之女 三品淑人
  木嵚(1429~1485)【阿地阿习】正统七年~成华二十一年任丽江土知府(1442~1485) 太中大夫、资源治少尹,正三品,在任43年。【在任最长】 阿室顺 鹤庆知府之女 三品淑人
  木泰(1455~1502)【阿习阿牙】成华二十二年~弘治十五年任丽江土知府(1486~1502) 知府、中宪大夫,正四品,在任17年。阿室卷 邓州知州之女
  木定(1476~1526)【阿牙阿秋】弘治十六年~嘉靖五年任丽江土知府(1503~1526) 知府、中宪大夫,正四品,在任24年。阿室香(官名:高氏延寿妙香) 北胜州知州之女 三品淑人
  木公(1494~1553)【阿秋阿公】嘉靖六年~嘉靖三十三年任丽江土知府(1527~1553) 知府、中宪大夫,正四品,在任28年。阿室蒙(官名:凤氏睦) 武定知府之女 四品恭人
  木高(1515~1568)【阿公阿目】嘉靖三十三年~隆庆二年任丽江土知府(1554~1568) 知府、中宪大夫,正四品,在任15年。阿室毛(官名:左氏淑人) 蒙化知府之女 三品品淑人
  木东(1534~1579)【阿目阿都】隆庆三年~万历七年任丽江土知府(1569~1579) 知府、中宪大夫,正四品,在任11年。阿室鲁(官名:高氏娴) 北胜州知州之女
  木旺(1551~1596)【阿都阿胜】万历八年~万历二十四年任丽江土知府(1580~1596) 知府、中宪大夫,正四品),在任17年。阿室能(官名:罗氏宁) 兰州知州之女 一品夫人
  木青(1569~1597)【阿胜阿宅】万历二十四年~万历二十五年任丽江土知府(1596~1597) 知府、中宪大夫,正四品),在任2年。【在任最短】 阿室加(官名:罗氏春) 兰州知州之女 一品夫人
  木增(1587~1646)【阿宅阿寺】万历二十六~天启三年任丽江土知府(1598~1624)(让位给子木懿,隐居 芝山)。 左、右布政使司布政使,从二品,在任26年。【官职最高】 阿室于(官名:禄氏繁) 宁州知州之女
  木懿(1608~1692)【阿寺阿春】天启四年~康熙七年任丽江土知府(1625~1668年) 知府、中宪大夫,正四品),在任25年。官名:禄氏官 武定知府之女 三品品淑人
  木靖(1627~1671)【阿俗阿胃】康熙十一年(木靖无子传侄木尧,木尧又让位给子木柚) 知府、中宪大夫,正四品,在任16年。
  木尧(1647~1708)【阿胃阿挥】康熙十七年~康熙三十年任丽江土知府(1678~1691) 知府、中宪大夫,正四品,在任12年 。官名:高氏宁 姚安同知之女 四品恭人
  木兴(1667~1720)【阿挥阿住】康熙三十一年~康熙五十五年(1692~1721)子木崇世袭1722年病死传给 四弟木钟。 知府、中宪大夫,正四品,在任5年。官名:陆氏隆 武定知府之女
  木钟(1723年)雍正元年1723年改土归流,从此木府结束在丽江统治。官名:高氏寿 姚安同知之女 六品安人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2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所有的木氏土司中,有六位被认为文治成就最高。他们被称为木氏六公,或木府六杰。   这六杰之中,有两对父子,一对是木公与木高,另一对就是《木府风云》中木旺土司的儿子木青土司与孙子木增土司。
   下面介绍一下木氏六公,资料来自网络。
   
    木泰:(1455-1502),是纳西族用汉文创作的第一位诗人。他的诗仅留存一首《两关使节》:
  郡治南山设两关,两关并扼两山间。
  霓旌风送难留阻,驿骑星驰易往还。
  凤招每来红日近,鹤书不到白云间。
  折梅寄赠皇华使,愿上封章慰百蛮。
  诗中生动描绘了丽江山川形胜,反映了与中原王朝亲密往来的情景,文笔娴熟,格调清逸。
    木公:1494~1553),字恕卿,号雪山,又号万松、六雪主人,系木泰的孙子。木公自少有志于学,思想开化。他到处寻师访友,与云南著名文人张志淳、张含、张贲所、李元阳、贾体仁等结为诗文之友,唱酬甚勤,友谊颇深,明代著名文人杨慎贬谪到云南,木公多次修书致候,并派使者携诗稿步行千里到昆明求教,故张志淳为木公诗集《雪山始音》(手抄本藏丽江图书馆)作序云:"雪山者,丽之望也;始音者,丽初无诗而今创有之也。"
  诗集《隐园春兴》,收五言诗一百首。诗集《雪山庚子稿》,集诗二百首,张含批点并跋云:"集中七言律朗润清越,布骤自然;五言律森蔚纷缛,言调有节;七言绝壮竣崔巍,间发奇句;五言绝独平稳耳,不迨七言多也。……时有爽令,均可以言诗也。"诗集《万松吟卷》,集诗二百首。杨慎在序中云:"雪山世守丽江,以文藻自振,声驰士林;其所为诗,缘情绮靡,怡怅切情。其秀句佳联分坌层层。"诗集《玉湖游录》,收诗百首,贾体仁、张含作序,贾谓读其诗"萦青缭白,蓄黛停膏,飏飏焉若坐我,碧波青霭之际,与鸥鹭上下矣。"诗集《仙楼琼华》,集诗百首,杨慎为其集命名并作序,称"仙楼"本其地名,"琼华"赏其音美。杨慎还为木公选编了《雪山诗选》,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木公有六部诗集,共1 400多首诗,《列朝诗集》、《云南丛书》、《滇南诗略》等都选有他的诗。
  木公作为丽江土知府,他还能注重体察民情。有《春社》曰:"戊日无风雨,时平足稻粱。国丰惟我愿,民乐此心康。"《刈麦》:"村村刈新麦,万顷黄云秋。复恐催租至,哀哀寡妇愁。"
    木高:(1515~1568),系木公的长子,他立志要以武功著称,但也擅长于写诗。木高曾于嘉靖四十年在"长江第一湾"立一面石鼓,记述军功。鼓正面刻有他所撰写的《大功大胜克捷记》和一诗一词。木高有一诗题刻在中甸县三坝乡风景名胜白水台的一块磐石上,生动地描绘该地奇异风光:"五百年前一行僧,曾居佛地守弘能。云波雪浪三千垅,玉埂银丘数万塍。曲曲同留尘不染,层层琼涌水常凝。长江永作心田主,羡此当人了上乘"。
    木青:(1568~1597),号乔岳,又号松鹤。从小聪颖好学,能诗工书,年仅29岁即卒。遗诗有《玉水清音》集。他的诗先后收录在《滇南诗略》、《列朝诗选》、《清诗略》中,钱牧斋编的《列朝诗集小传》云:"木青诗'轻云不障千秋雪,曲栏偏宜半亩荷',"含烟翠筱和秋瘦,啄麦黄鸣佐酒肥','堤柳绿销应有限,渚莲红褪岂无愁'。皆中土诗句也。"
  木青的诗集《玉水清音》,曾由他的儿子木增拿到江苏汲古阁刻印成书,但已失传,能看到的几首诗收录在明清的一些集子中。
    木增:(1587~1646),字长卿,号华岳、又号生白。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袭职,天启十三年(1635)授为四川布政使司左布政,天启十七年,加太仆寺卿职。木增从小好学,博览群书,少年时就能吟诗作赋。他力倡学习汉文化,特盖"万卷楼",广集百家之书,还在芝山上的"解脱林"创设印书所,从内地请来了印刷工匠,刻印木氏历代诗文。这是纳西族文化发展史值得一书的大事。
  木增36岁时退隐,静居著述,与本省及中原著名文人交往甚勤。徐霞客、周月泉、担当和尚等先后到丽江,木增拜他们为师,结为文字交。木增的作品流传后世有一千多篇诗文,分别收在《云淡墨》、《啸月堂诗》、《山中逸趣》、《芝山云 集》、《空翠居集》、《光碧楼诗抄》等六部集子中。其中《云 淡墨》是读书札记,录了不少奇闻逸事,花鸟虫鱼小品,清《四库全书·子部杂家》对此书有提要介绍。《滇南诗略》、《滇文丛录》、《滇诗丛录》、《滇词丛录》、《云南丛书》选录有其诗作。除诗外,还有30多首词,20多篇辞赋。他是纳西族文人中创作词曲和辞赋的作家,他的创作把纳西文人的文学创作推向更广的领域,在纳西族文学史上真有开创意义。
    木靖:木靖是木增之后,留传至今的诗仅有一首《雪山》收录《光绪丽江府志稿》中:
  边关一窦隔 ,固守提封去路难。
  玉垒千年存古雪,金沙万里走波澜。
  舆图虽尽天犹广,月令无凭夏亦寒。
  磅礴远足精白意,忽从日下见长安。
  此诗被历代文人称之为题咏雪山的压卷之作。在纳西族地区广为传颂,该诗既写山川壮丽,又写元明以来丽江木氏开放进取的思想观念:地处"边关一窦"的丽江,崇山为墉,金江阻隔,"固守提封",闭关自守必然"去路难",不会有出路和发展前途。只有像金沙江那样"万里走波澜",才能走遍神州大地仍有"天犹广"的境界,只有像玉龙雪山那样"千年存古雪",才能站得高,望得远,虽地处雪域边地,也能"日下见长安"。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由丽江看到世界,由山川想到人的精神境界,这是一首形象地反映纳西族的民族性格、民族感情、民族精神以及审美理想和趣味的诗。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2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纳西族的木老爷一贴到此结束。谢谢各位朋友关注。{:soso_e100:}  {:soso_e18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5-7-19 17:12 , Processed in 0.05356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