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老前

烟台一共有几个孔老二的雕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10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2011年还有一事让我关注:天安门广场一侧的孔子像引发了热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ff23910100ow61.html                  

    天安门,百年来中国政治最敏感的地带。立起一尊9.5米高的孔子像引发议论也是正常的事情(敏感地立任何像都会引发议论)。
    一项公开的调查是带有官方色彩的人民网,大概七成反对,三成支持。有人对此三七开的比例表示怀疑(意为还要悬殊),我想也是可能的。
    让我关注的也是让我稍感意外的是呼啸而来的反对声,其数量之多,言辞之苛,的确出乎意料。反对声中极尽谩骂侮辱恐怖之能事,大有文革之风再来。
    文革的形式过去了,人心的文革消失了么?

    社会被口号和谐了,人心的和谐能口号么?
发表于 2011-5-10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和谐社会”5、6年了,“经济发展中心”30多年了,于丹说论语上百家讲坛了书也畅销了,全国性的国际性的祭孔大典也举行了,“孔子学院”都几百所了…… 可是,大多数的中国人就是不能包容,不能原谅,不能忘却“林彪孔老二都是坏东西”。
    奇怪吗?看似奇怪,细细分析起来也不奇怪。
    大清帝国的没落不提,上述170年前鸦片战争的屈辱不说,单就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喊到现在也有近百年了,更不用说荡涤中国大地每一个角落的“打倒一切牛鬼蛇神”……
    中国人的精神领域究竟靠什么填充?
    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靠什么支撑?
发表于 2011-5-10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吃上了饭;
    “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我们吃饱了饭。
    吃上了饭的人,就不用乞讨,就有了做人最起码的尊严;
    吃饱了饭的人,就不用打家劫舍,就会想建立尊严的事。
    想建立尊严,和拥有尊严拥有自信不是一回事;
    有了一点自信和完全自信也不是一回事;
    什么时候是完全自信?稍有点心理学知识的人会同意我的说法:当你的潜意识中不需要找回自信的时候,你就是完全的自信了。
    这需要一个过程。
    对一个人来说,从饥饿的生理状态中走出来,一顿饱饭就行了,从饥饿的心理状态中走出来,需要很长的时间;
    对一个民族来说,从失去尊严到拥有自信,这时间或许是极为漫长的过程。
发表于 2011-5-10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有趣的现象值得品味:
    很长的历史阶段里,我们打趣中国人的见面问候语“你吃了么”,这种中国独有的问候语,我们理解为这是中国人待人接客之间最朴素的一种人文关怀。的确,当自己经常遭受饥饿威胁的时候,能够“由己及人”,主动去关怀他人是否“吃饭了、吃饱了”,不是人间朴素而美好的情愫吗!
    我们都吃饱了很多年了,我们还在见面时问候“你吃了么”。
    从心理层面来说,这样问候他人,是自我心理潜意识层面对饥饿感恐慌的一种折射。可见,生理吃饱了和心理完全放下“饥饿恐慌”不是一回事。
    然而,细心的你一定发现,这句“最中国式的”问候语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或正在消失,起码在没有挨过饿的城市年青一代中消失了。
发表于 2011-5-10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时候有个国家贫穷而混乱,一个叫冉有的学生问他的老师“这个地方人口众多,该如何治理呢?”这位极富学问和智慧的老先生回答说“富之”,也就是改革开放搞活经济,让人们的生活富裕起来;弟子冉有又问:“富裕起来以后再怎么办呢?通过什么使人民自尊自信呢?”老先生回答“教之”,也就是通过文化教育来提高人民的素质,提高民族自信心。“教”的内容?“教也者,长善而就其失者也”,教育的内容和目的是增长人的善良友好包容克己的道德。
    “富之教之”这个典故流传了几千年,历史实践证明它放之四海而皆准。
    “教之”,我们当今采用什么样的文化才能够振兴中华呢?才能从心理层面让中华民族拥有真正的自信心呢?
发表于 2011-5-10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文化?不得不迂回曲折地查一下概念。
    百度一下“文化”: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
    谈民族自信心就是涉及到民族文化,我们是中华民族,需要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
    中华民族的文化涉及到的“一定时期”是五千年的历史范畴。
   中华民族文化不是西方的“德先生、赛先生”所能包容得了的,也不是从西方借鉴来的“马列主义”所能包容得了的。
    恰恰相反,5000年的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包容了中华大地上如鸿雁飞过的一切本土及外来文化:如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汉武唐皇时代的匈奴西域……客观地说,200年前,儒释道构筑了传统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撇开历史,不要继承,让黑头发黑眼睛的现代中国人精神大厦建立在虚空中?民族自信心从何谈起?
发表于 2011-5-10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打倒孔家店”源于民族自信心的丧失,一个民族遭受百年屈辱、蹂躏的心结不是单纯“唱着东方红”“讲着春天的故事”就能够化解消融的,没那么简单。
     立起了孔子像,不可能立马拾起民族自信心,但起码让人看到了希望。
发表于 2011-5-10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中国的思想界主要有三大潮流,自由主义西化派、传统主义保守派和马列主义革命派。
三家的力量对比一如当年的魏、蜀、吴,其中西化派势力最大,保守派和革命派力量皆边缘、弱小。
——“孔子”的位置在哪里?作者:齐义虎(西南科技大学)
发表于 2011-5-10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哭了!孔子早就应该哭了!因为我们的愚蠢和无知,因为我们的误读,不仅让孔子和孔子思想成为中国历史的一个笑话,也成为我们心中的一个笑话。
  孔子哭了!因为汉武帝之后,孔子学说开始被滥用,以至败坏到为专制统治辩护,这与真孔子全无关系。然而今天,中国人的历史观早已被捣成了一团糨糊,于是打倒“孔老二”的喊声至今不绝于耳。一个国家舍弃了历史,又怎会有文化可言?孔子编撰的历史典籍《春秋》,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脉。历史千变万化,不外乎一个“治乱盛衰”。稍逢衰乱之世,就否定自己的老祖宗,这种文化心态确实令人悲哀。千万不要忘记,留在我们今天记忆中的历史,大多都是对历史的误解与错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ff23910100eneg.html
发表于 2011-5-10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机器猫 于 2011-5-10 23:37 编辑
那叫他什么,就是尊重?
老前 发表于 2011-2-22 17:30

清明扫墓时,莱山回龙山功德园,高大孔子圣像。

论语——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会祭祖扫墓。
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基。
人人会说:百善孝为先。
一个人对生养己身的父母都不孝,谈何仁义呢,怎么可以交朋友呢,黑道白道都知道的基本道理。
孝文化在华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孔子的提倡。(当然说历代君王政治利用也可)
孝,是儒家文化的原点。

道理就这么简单:尊重父母尊重爷爷奶奶尊重自己的先祖。。。。。。
几千年形成以儒释道为主流的中华文化怎么也撇不开儒家,说儒能撇开孔子么。
对祖宗的祭奠,仅仅是血统么。
流入血液里更多是文化的成分。

称呼他什么并不重要,尊重是源于内心的诚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5-7-18 18:10 , Processed in 0.05252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