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yilanbaobei

[史海钩沉] 家藏李鸿章和左宗棠两件手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19 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馆阁体。
 楼主| 发表于 2010-5-19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10# 山东骑士
书法发展到今天,有人说今人再也胜不过古人了。一是书法已是纯艺术,毛笔字的实用性不复存在,学习者少使用者少等。二是政府又不下力提倡,不像过去字写不好想走仕途,没门儿!如今高级知识份子字如猫抓者大有其人。所以书法界出现一种偏向,就是楞“创新”一个点,真要创新也还可以,事实是往往用随心所欲代替严肃认真的创造中国文字的美感。这类书法走偏锋,搞邪门,以致有些作品,过一段时间或许书法家自已也念不下来。可叹的是,社会上兴吵作,只要你有钱,有关系,先拜师,再上报,自然你的“作品”就有市场。你就成了书法家。就连我们最熟悉的毛家后代,那笔歪歪扭扭的字,竟也有人吹其为“儿童体”。真是社会的悲哀!请看:
0905141134a8c6f4ca6e2813fe.jpg

再看某人草书:
cfdf4d12540be27df819b882.jpg

更待说些什么!
 楼主| 发表于 2010-5-19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11# 乔太守
摘得网上一段论述,供参考:
馆阁体——书体名。指流行于馆阁及科举考场的书写风格,虽方正光洁但拘谨刻板。是明、清科举取士书体僵化的产物。明代称“台阁体”,清代改称“馆阁体”。   清洪亮吉《北江诗话》:“今楷书之匀圆丰满者,谓之‘馆阁体’,类皆千手雷同。乾隆中叶后,四库馆开,而其风益盛。然此体唐、宁已有之:段成式《酉阳杂俎.诡习》内载有官楷手书。沈括《笔谈》云:三馆楷书不可不谓不精不丽,求其佳处,到死无一笔是矣。窃以为比种楷法在书手则可,士大夫亦从而效之,何耶?”   所谓“台阁”,本指尚书,引伸为官府之代称。清周星莲《临池管见》:“自帖括之习成,字法送别为一体,土龙木偶,毫无意趣”,故“台阁体”是书法品评时的一个贬词。   
馆阁体属于官方使用的书体,特指楷书而言。在科举试场上,必须使用这种书体,它强调楷书的共性,即规范、美观、整洁、大方,并不强调如今所谓的个性。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把书法当作艺术看待,而是把她认定为是文化。关于这个问题,也有待于讨论。现在能看到的故宫、颐和园里的字迹,多数都是馆阁体,只是被破坏得不成样子了。至于清人写的小楷,基本都属于馆阁体一类,但也不尽然。如清末状元刘春霖的小楷,则更偏重唐人小楷的风格,但受时代的局限,也仍有馆阁体的风貌。
一味地贬斥或褒扬馆阁体都有偏激之嫌。馆阁体作为官方使用的一种书体,强调共性,强调规范,本是无可厚非的,以批评馆阁体缺乏个性为由而借机兜售今人丑怪的书风,显然暴露了不健康的心理;而从欣赏美的角度出发,缺乏个性的东西也是不完美的。从书法的大前提看,她必须具备共性和个性的双重美,因此单从欣赏美的角度看,馆阁体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弊病是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因此常常流于俗。馆阁体是以欧、赵两种风格渐渐演变而形成的,因为欧与赵实在是太强大了,历代统治者都视此为正宗,遂成学书必经之路。又是为了规范,而削减了欧、赵的个性。我们今天看到报刊上的楷体字,也属于官方使用的书体,很近似馆阁体。总之今天攻击馆阁体的人,其特征多是写不好楷书的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而过分钟爱馆阁体的人,又多是楷书成就不高的人 。
发表于 2010-5-19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yilanbaobei分析的好!

就书法而言,我始终不喜欢那些写的让人看不懂是什么字的所谓书法。
发表于 2010-5-20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感觉还是古时候的老师比较好。
都说见字如见人,但现在这个年代,有几个人能写笔正正规规的汉字的(连硬笔都不行,更不说毛笔了)。
发表于 2010-5-20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晚清历史上的二个重要人物。纵观古人无论是做官还是做学问在书法方面都是相当讲究的。说明古是是把它当成一门必修的功课对待。常言道,字如其人。与此相比,现在就相差太远了,一些很名的高官或学者的字真不敢让人恭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5-8-21 11:50 , Processed in 0.06329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