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读书笔记] 读书札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7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开花落两由之 于 2016-10-17 13:03 编辑

明朝有个筑城的官
《江阴县志》没写完,中间插了一本胡云翼的《唐宋词一百首》。
一直没断了看《江阴县志》,于是把话题拉回来,言归正传,还是说《江阴县志》的事儿。
昨天把看《江阴县志》记的笔记翻看一遍,觉得有个人挺有意思,今天上午没事,聊聊这人。
此人姓尚名维,明嘉靖年间在江阴任监察御史。先说说他为官时的江阴形势。
明前面是元朝,江阴为州。明洪武年间也沿袭旧革,但到洪武二年就挺不住了,江阴由州改县,降了一大格。我觉得,但凡一地降格,并非出于精兵简政考虑,主要是此地或兵祸或灾荒,人口太小,顶不住高规格了。
江阴在洪武年间生齿不繁可以理解,朝代更替,兵荒马乱的,小民死亡无数。到了嘉靖年间,明已立朝多年,国力好生了得,也没什么全国范围的战事,别的旧州都长回去了,江阴为嘛还是县呢?
原因两点:外侮与内乱。
外侮就是倭寇,不时来犯,抢了东西、杀了人就走,实在可恨。
内乱呢?说来让人不信,内乱竟是江阴周边的所谓“盗贼”,大多是犯事儿逃难的人和失地农民。他们就在江阴郊外聚集,到嘉靖时力量已好生了得,聚了一大群人。
无财不聚兵。这群所谓“盗贼”从哪里搞钱?他们兵分三路,围江阴、攻无锡,“大肆焚戮”,抢了钱杀了人就走。“民靡安居者三年,而祸犹未弭。”
有这么两个包袱,江阴人生命安全都不保,哪能谈得上发展?所以江阴一直是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7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民群众是最有智慧的。对倭寇与“盗贼”这两患,江阴人有万全之策。“盗贼”聚集的地方叫杨舍,今天这个地方还有,就叫杨舍,我记得好像是个镇。上次去江阴没去玩。如果早看到《江阴县志》这一节,我一定会去看看。
“盗贼”们为什么要以杨舍为营地?因为那里险要,“其地联界三方,控辖吴会”,三面是长江。官军来攻,他们能守就守,不能守四散而逃,官军走了他们再回来,非常方便,官军拿他们没办法。
“盗贼”以杨舍为基地,有很悠久的历史。江阴人很早就说,干嘛不在这里筑座官塞呢?官军在这儿把守,又能击倭寇,又把盗贼的老窝占了,让他们无险可据,只能四散。
但因为江阴让连连天灾与战祸搞得穷困难当,来这里做官的人有力量维持现状已是不易,谁去管筑城这等事?
这个筑城的理想在江阴存在的许多年,没有现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7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开花落两由之 于 2016-10-17 13:06 编辑

嘉靖登基,先派正规军解决了江阴一带来犯的倭寇,甚至抓了他们的首领,解押进京,顺带又把杨舍的“盗贼”解决了。嘉靖说:“这回地方之患总算解决了。面对敌匪一溃千里,多丢人,怎么就不能想个法子及时防卫呢?”
朝廷派了尚维任监察御史,到江阴来想法子。
尚维到了就到处视察,一下就看中了杨舍这个地方,觉得在这里派支部队坚守,两患都能根除。
江阴人那叫一个高兴,英雄所见略同嘛。
尚维想得比江阴人更大:他要在杨舍筑的不是一座小小的要塞,而是一座城池。
好呵好呵很好呵!
江阴人欢呼过后,又害怕了。因为“兵火之余,府库竭矣。财将安出?”还有,连年匪祸,当地人避祸离乡者甚多,年轻力壮之人极缺,修城的民夫哪里来?即使城修起了,从哪里征兵?没兵把守,新城不就等于是空城?大家都说,尚公的主意不错,只怕困难太多,实现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7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聚集在杨舍的“盗贼”,基本是当地人,以柘林与川沙两地人居多。他们聚集取财,有悠久的历史。官府对他们的解决办法也以一贯之:不时出兵抓一下,渠魁(首领)抓到了斩首,大部协从系监,等家人或亲友做保,交了赎金后领回。年深日久,州里的府库积累了大笔赎金。库银是国家资产,地方官只按律管理,不能随便处置。这赎金就一直在州里放着。
尚维和知州多方奔走,请得上峰旨意,将这笔数万两的赎金分发至各县。江阴独得一万四千两,充做修城的钱。
民夫哪儿来?尚维还是用金钱打点。他号召富人捐款。地方不靖,富人最怕。他们的财产多,是“盗贼”取财的首要目标。小民可以一走了之,富人的身家在这里,走不了。所以富人们捐款还算积极,尤其一位叫许蓉的人,财大气粗,声称可以补齐官府修城所差的钱款。
遇到这等大爷,尚维高兴了。当时修城的民夫,按律应是无偿劳作,不可以领工钱的。尚维就发白米,凡来做工的,每人每天白米二升,白银二分。尚维有言在先,这不是工钱,是工具损耗费。
真有办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7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开花落两由之 于 2016-10-17 13:08 编辑

有钱又有人,活儿就好干了。八十多天,城就筑成了。这城是什么样子?《江阴县志》记载:“公署之外凡为门四,为营房三百间,城以丈计凡六百有奇(有奇意为大约,放在数字尾)。昔之旷莽郁为伟观,民愿数年慰于一旦。望之者疑若天造地设,恍不知其所自来也。”
瞧瞧,民众认为这是天降奇迹。
有了这座城,尚维就派了兵镇守。杨舍扼控江海口,地势险要。在这里驻扎军队很管用。尚维任期内,两患再未出现。后来他离任,民众觉得应该让子孙记住这个人,就为他立了功德碑,请了一个叫薛甲的当地秀才,写了文章赞颂斯人斯事。这篇文章也载于《江阴县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7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筑城御敌,是东方民族常用的办法,世界现存有名的古城墙,东方居多。这体现了古代东方农耕民族的思维特点:我不想打你,你也别来打我。如果来了,我防着点儿就是。在中国古代,像汉武帝那样主动出击的强人比较少。他可以派兵在大漠里追着强悍的匈奴打,逼得他们无路可走,只能灭亡或逃走,去祸祸欧洲人。当然,那样的代价也太大:“国库损耗,户口减半”,幸亏他之前是文景之治,留下了丰厚的家底,如果没有这个基础,穷兵黩武的结果会极为严重。在晚年,汉武帝自己也知道打不下去了,于是低下高贵的头,下了“轮台罪己诏”,为后人留下发展余地,也保住了他本人英武之君的威名。
所以,我们也不能对筑城御敌过多诟病。毕竟不能脱离历史现状看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7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开花落两由之 于 2016-10-17 13:09 编辑

看了这段故事,突然就想知道尚维这人在明朝的官运怎么样。非常遗憾,在网上搜了半天,没有这人的独立记载。即使“尚姓”的网页,例举了那么多尚姓名人,也没有尚维这两个字。
可见在明朝他是个小人物,完全没有青史留名的资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7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监察御史这个官职历经几朝,开始是从八品,到明朝是正七品,都是芝麻官。用现在的官职衡量,他应该是纪委书记。有点不同的是,纪委书记一般比地方主官低半格,而明朝是与地方主官平级;另有一个根本不同,现代纪委书记是地方政府的成员,而古代的监察御史是朝廷或上一级政府选派,独立于当地官府之外。从这点看,应该是检察长这么个角色吧。监察御史的职责正如他的官名,是监察百官的,官阶不高,职权挺大,比较有威慑力,属于让地方官既恨又怕那么个角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7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尚维也不算史上无名。除了江阴地方志有他的名字外,网上另有个网页——孟城。说那里原来只是河边的一个小渔村。当地也是内匪外犯成灾等等,明嘉靖多少多少年,巡察御史尚维来此地,主持在这个小渔村修了一座城,孟城由此诞生,后来大约是个县级单位。
江阴与孟城修城几乎是一前一后,江阴是嘉靖乙卯年(1555),孟城或许是1554,或许更晚,记述不详。
这么说,尚维是个到处修城的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7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尚维这个芝麻官是怎么修城的。《江阴县志》载:杨舍城开工之后,尚维就日夜住在工地,他手下的参将之类下属一律不配办公室,全在工地巡回办工。工程进入正规,诸事顺利了,尚维才把修城的事委托江阴县令杜华管理,他回衙办公去了。
真挺拼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5-10-16 19:13 , Processed in 0.06409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