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那年,那事,那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5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佩服楼主的记忆力,多年前的那么多事那么多细节都能记住,真是个有心人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那一座遥远的桥 于 2012-1-16 17:35 编辑
佩服楼主的记忆力,多年前的那么多事那么多细节都能记住,真是个有心人
天涯若比邻 发表于 2012-1-15 19:01


那时为生计、学业而奔波、进入一个陌生环境并不断地适应和融入其中。也没有刻意去记什么,但一些主要情节记忆还是差不多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170# 38°柠檬茶


{:soso_e18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 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那一座遥远的桥 于 2012-1-21 07:11 编辑

     滁县,古时称滁州,对我来说至今仍是一个很陌生的小城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有“环滁皆山也”一说。其实刚才所说的崇山峻岭有些过了,实际所见仅是一些小山包而已,有些象后来见到的连绵起伏的胶东丘陵。
    时间不长,列车渐渐停了下来,车厢内列车员大声叫着:“滁县到了,有下车的旅客请抓紧下车!”这里果然是滁县,下车的人并不多。列车作短暂停留,一声长长的汽笛后又启动了。
    大约接近中午时分,车厢内播音器中传来女播音员的纯正而又清脆的普通话声音:“各位旅客,列车现在马上要驶入雄伟的南京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自行建设的长江中下游第一座跨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这座大桥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六十年代建设的伟大成就。”
    对于这座跨江大桥,以前听老师介绍过一些情况。这座桥建设于经济困难时期的六十年代,据说建设初期,有苏联专家参与了项目的建设,但由于后来苏联专家的撤离,使得项目出现了一些暂时的困难和不利因素。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指引下,根据上级要求,南京工学院的专家、教授参与了这个项目的设计和建设,使得这座举世瞩目的跨江大桥顺利竣工。当时听老师介绍这些情况后,觉得南京工学院是一所十分了不起的工科院校,可惜自己天分差强人意,没有资格考入这学校。但没想到的是四、五年以后,院校合并,老校区距我校不足两公交站点之地的南京工学院把我校给合并了,并改校名为东南大学。
   此时我从车窗向外望去,眼见得灰蒙蒙的一幕天宇之下,一条不宽的水域伸向远方。我很有些诧异,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长江吗?可真不怎么宽,怎么跟家乡的米河差不多?!让我绝没想到是,报到后的第一个周日上午,我与同宿舍的冠君长跑40多里路来到下关区大桥南端的大桥公园,实地感受,觉得长江还是很浩淼、很宽阔!从江这边根本望不到江对岸的一些情况。为什么在火车上觉得这江象一条河流呢?哦,原来是这桥太高耸的原因。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 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那一座遥远的桥 于 2012-1-21 19:46 编辑

关于这大桥当年的一些建设情况,我百度了一下,有下面的一些资料: 
 南京长江大桥江中正桥共有9墩10孔,每个桥墩高80米,每墩底部面积400多平方米,比一个篮球场还大,最高的桥墩从基础到顶部高85米。墩与墩之间的距离除北岸第一孔是128米外,其余9孔均为160米,桥下可行万吨巨轮。正桥两端有4座70多米高的桥头堡。整座大桥如彩虹凌空江上,岩床埋在正桥河床33~47米以下,9个桥墩基础分别采用重型混凝土沉井、钢沉井加管柱、浮式钢筋混凝土沉井、钢板桩围堰管柱等基础。正桥10孔钢筋梁中9孔为160米跨度,采用优质合金钢杆件在现场铆接拼装架设。十分壮观。尤其是晚上,桥栏杆上的1048盏泛光灯齐放,桥墩上的540盏金属卤素灯把江面照得如同白昼,加上公路桥上的150对玉兰花灯齐明,桥头堡和大型雕塑上的228盏钠灯使大桥像一串夜明珠横跨江上。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齐放,绵延十余里,“疑是银河落九天”。

  南京长江大桥是新中国第一座依靠自己的力量设计施工建造而成的铁路、公路两用桥,它的建成开创了我国“自力更生”建设大型桥梁的新纪元。还曾以“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被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这昔日的建桥英雄怎么样了呢?

  记者来到铁道部大桥工程局采访,遇到了当年的工程师万方、施工队长宋培起及技术员李连新。这几位昔日的“骁将”,如今已都退休,然而因为对大桥有着一份难以割舍的亲情,他们几乎每天都要来看看大桥。

  一提起大桥,两鬓已发白的万方顿时来了精神:“1960年,大桥工程刚上马,就遇到严重的经济困难,加之当时的苏联撤走专家,撕毁合同,中断钢梁供应,所有的问题必须靠自己解决。1964年9月18日,在5号墩悬浮沉井入水达14.2米时,沉井导向船组的边锚多根锚绳相继被秋汛的洪峰急流冲断,巨大的浮体在江中连续摆动,情况十分危险。 9月28日,4号墩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这种险情在建桥史上从未有过,大家焦急万分。当时的二桥设计组组长林荫就带领全体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边研究边设计,边设计边修改,饿了就啃一口冷馒头,累了就在船上打个盹。经过一个多月奋战,最后终于设计出了平衡重止摆法,成功地制止了4、5号墩的摆动。” 

  一旁的李连新补充道:“记得有时工作到深夜1点多钟,肚子饿得咕咕叫,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充饥,主管工程师苏源仙就把葱洗净切好,加上酱油冲上两碗汤,我们一边喝,一边继续商量第二天的工作安排。”

  当年的施工队长宋培起说:“许多人也许不知道大桥工人的辛苦。冬天,在空旷的江面上,寒风凛冽,手摸钢铁能粘掉一层皮,一天下来,常常手指都无法伸展。夏天,混凝工人仍必须每天闷在严密的模型板和钢盘中间,连续工作七、八个小时,模板里面不通风,温度要比外面高出10来度,一天下来,他们的衣服上就结了厚厚的一层盐霜……可我们的建桥工人不仅保证了施工质量,还创造了许多第一。”   二桥工程处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南京长江大桥的质量堪称一流,这支建桥队伍因此声名远扬,当初的十几位工程师也频频被各建桥工程部门争相聘用,“像我们的万工程师,不知有多少国内、国外的建桥公司请他去工作,并许以高薪,但几十年来他一直坚守在我们的二桥工程处。”

  南京长江大桥30多年来已经有100多万趟客货列车和3亿多辆次的各种汽车从它巨龙般的身躯上驶过,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60亿元。谈到大桥的前景,万工程师不无自豪地说,“大桥的质量再用70年也不成问题!”

  南京地处长江下游,江宽水急,工程地质条件复杂。1927年,美国桥梁专家华特尔来南京实地勘察后,留下一句话:在南京造桥,不可能。然而就是在这个“不可能”的地方,新中国的第一代桥梁工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建起了一座争气的大桥。
  
30年前的长江大桥照片.jpg
发表于 2012-1-21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175# 那一座遥远的桥


一直坚信:中国人是优秀的,中华民族是伟大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175# 那一座遥远的桥


一直坚信:中国人是优秀的,中华民族是伟大的!
小贩 发表于 2012-1-21 12:10


是的,确实如此!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那一座遥远的桥 于 2012-1-21 20:35 编辑

明晚就是龙年的除夕了。
在此祝福前线论坛的坛友以及那些年曾经给予我帮助和关怀的人们:
龙年吉祥、幸福安康、万事顺意、好运常在!
KKK.gif
u=1626437.gif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6 收起 理由
顺风飞翔 + 8
38°柠檬茶 + 8 新年快乐!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2-1-23 02:30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烈祝贺那一座遥远的桥延伸到了龙年。{:soso_e183:}
发表于 2012-1-23 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178# 那一座遥远的桥
{:soso__4447635153024638210_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6-9 01:23 , Processed in 0.07403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