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山人

每日一书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1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是一本终南山隐士的,看来终南山这地方这几年很火,如石买本看看吧,做好准备,今年去吧。{:soso_e113:}


隐士之地

s25815262.jpg

作者: 张剑峰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隐士之地
出版年: 2013-4
页数: 232
定价: 29.8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61369241


书评:


     人过中年就像上满发条的钟表,总是一刻不停地跑着,转着,身心俱疲,总想找个清静的地方停下来,休息一下。癸巳初夏,得暇,与友人驱车前往一座寺院,想去寺院里好好地静静心。寺院的住持是一位有思想的朋友,毕业于北大哲学系。进入他的禅房,他正与一位湖北建筑商谈寺院工程的建设,寺院正在开工建设一座规模宏大的佛学交流中心,尽管手续完备,但还是有些单位和个人制造了许多的麻烦,听了住持的介绍,寻求清静之心不免忿忿不平。住持陪我们用过斋饭,安排我们住下,就外出了。寺里香客云集,游人如织,吵杂之声不绝于耳,直到日落西山,才慢慢静了下来。我和友人坐在树干枯空,却仍枝繁叶茂的柿树下品茗聊天。心想,寺院人来人往,僧人们如何得以清修?又想,寺院若无香客,又如何弘扬佛法呢?或许是我等俗人无法理解的。
       翌日回家,见案上有一册友人寄来的《终南山——隐士之地》,看到封面上那白云飘渺、若隐若现的山林,就喜欢上了这书,长途跋涉的疲惫也随着那飘渺的白云瞬间消失了,捧起书本就读了起来。
       终南山简称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段,《长安县志》载:“终南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至蓝田,相距八百里,昔人言山之大者,太行而外,莫如终南。”终南山主峰在西安市长安区,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誉。李白曾在诗中写道:“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自古以来,终南山就是僧、道、隐士归隐之地,他们或住岩洞,或修茅屋,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或念经持咒,打坐参禅,或修炼身心,积累道功。
       终南山岩洞林立,且每个山洞都有洞主,据说,“岩洞大约可以分上、中、下三品,上品者是幽秘绝险之地,一般洞口朝东,隐秘于悬崖峭壁之上,普通人无力到达。洞前或有瀑布山泉或有猛兽,洞内没有人为透光通道,但是自生光华,甚至洞内也有日月之象。洞室内自生灵草、醴泉,或有天然石床石凳,冬夏如一,没有寒暑往来。中品洞室也是天然而成,洞室内或有山泉或无山泉。洞门隐蔽,洞内或通达异域,或洞内有洞。洞外一般有自然平台,供隐居者种药或种菜。洞口附近定然有晏坐磐石,晒经平台,或左右奇石林立,类似护法。 下品山洞冬暖夏凉,能够满足住山隐居者遮风避雨,不被狂风暴雨、山洪泥流侵害,而能安顿身心。终南山不少山洞都属于后天山洞,大多是隐居者借助天然巨石开凿而成的。”(张剑峰《白云出岫——岩穴之士与终南山岩穴地理》)
       终南山除了山洞之外,还有许多修行者搭建的茅屋,这些简陋的茅屋,或依山崖,或傍山泉,或临古树,或坐高坡。修行者过着清贫的生活,“一瓢水,一钵粥,一榻绳床,一坐蒲团,一卷经书,一句‘阿弥陀佛’圣号,已经很富足了。除此之外,皆为奢侈之物。”(南山如济《山居煮茶——南山亭茶谭》)
       终南山每一位隐修者都有一些奇异的故事,虚云禅师是中国近代禅宗的代表人物,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六十三岁的虚云禅师再次到终南山隐修,大雪封山,寒风刺骨,虚云禅师关闭柴扉,点灶煮芋,之后,结跏趺坐等待芋头煮熟以充饥,不觉入定而去,山中相邻茅屋之人久不见虚云禅师,便结伴前来贺年,但见茅屋外虎迹遍地,而无人迹,众人大惊,冲进茅屋,却见禅师仍在入定之中,众人唤醒禅师,问他,吃饭了吗?他说:“还没有,正在煮芋头,估计已经煮熟了。”打开锅盖,芋头已冻若冰石,禅师才知自己入定二十余日。
      来果老和尚亦为中国近代禅宗大德,与虚云禅师同为佛门龙象。当年,他曾在终南山韩湘洞禅修,该洞有数十里之深,据说,唐代曾有两千余人在此避难。一日,来果和尚在洞中静坐,突觉冷风飒飒,睁眼一看,是一巨蟒,蟒眼不时睁闭,闭眼时,眼皮如瓢大。来果和尚想,自己孤身一人,怕也无益。遂对蟒说:“你我同住一处,必须护我,万不可破我道念,我当为你皈依。”蟒将眼一翻,眼珠如脸盆大小,随机闭眼,似乎愿意皈依,来果和尚大胆上前,以手按蟒头,为说皈依,说完,大雨倾盆,来果和尚进洞静坐,蟒亦随其后,后来,蟒无踪迹。
       隐修者在终南山内采果充饥,煮雪烹茶,何等的洒脱,本虚禅师曾在诗中赞道:“终南风韵话僧家,衣袂飘然似云霞。清风作仗行遍处,一兜明月满袈裟。”
       韩国法顶禅师说:“大自然是现代文明唯一的解毒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甚至人们的操守也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在各种压力之下,人们开始向往那种世外桃源的生活,沉寂的终南山成为现代隐士的聚集之所,在这里读书、禅修,在这里自给自足,过着淡泊、空无、清贫的生活。然而,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这样生活,对有些人来说,即使生活在终南山的茅屋里,他的心也不一定静的下来,归隐田园只是一种梦想,生活是无法逃避的,现实总要面对。人生就是一场修行,道场无处不在,举手投足都是修行,真正的道场在自己的心上,就像南山如济所说,“世界本来清静,没有泥泞,没有无污淖,也没有秽恶,只是我们的自心还没有拭净而已。”
       我想,我还会去寺院的,或许有一天还会去终南山的洞穴或茅屋住段时日,到那儿不是逃避,而是要静静地思考,让自己保持清醒,不去做不切实际的梦。
14300284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5-23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人 于 2013-5-23 22:06 编辑

p8630667.jpg p8630671.jpg p8630674.jpg p8631292.jpg p8631364.jpg p8631406.jpg p8631734.jpg p8672802.jpg s25807065.jpg s25819852.jpg s26261183.jpg s26384318.jpg s26385649.jpg s26537260.jpg s26537693.jpg s26537260.jpg s26537693.jpg s26540377.jpg s26543835.jpg s26544544.jpg s26554901.jpg s26560317.jpg
发表于 2013-5-24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邻居张爱玲 要收掉。
很早就听说有个女子跑去美国做张爱玲的邻居,后来才知道她叫戴文采
发表于 2013-5-24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何伟的《怪石嶙峋》值得期待,他的笔法对读者还是有冲击力的,不过不晓得谁会来翻译这本书。
发表于 2013-5-24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了《台湾四百年》、《水墨中国》、小津安二郎、蚁呓、虚之居
 楼主| 发表于 2013-5-28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SUNNY最近入了好多心仪的书,赞~{:soso_e179:}
 楼主| 发表于 2013-5-29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人 于 2013-5-29 09:13 编辑

一点一横长

9787545806762.jpg

作者: 明凤英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副标题: 我的亲人们
页数: 242
定价: 20.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45806762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由明凤英近年来发表在报纸杂志上的专栏文章结集而成。从普通百姓的视角出发,用平易真切的方式讲述了父辈们从大陆赴台之后的家庭生活、日常生计,描绘了作者和友邻们丰富多彩、悲欢喜乐的童年故事,展示了作者赴美深造的种种思想碰撞和学术风景,呈现出普通民众对生活的执着,对幸福的追求,与对和平的向往。本书情感真实,内容生动,文字流畅,承续了现代汉语写作的优良传统,也展示出回忆性随笔书写的独特风貌。

友情推荐

她的写作里有一种特别动人的朴素。
——李陀

看来我以后写童年回忆时,要拜明凤英为师了。
——李欧梵

与明凤英相识快四十年,她的谦逊不张扬,至今我才从这本书知道她的身世,与我和朱天心如此相似,又如此不同,读时数度泪下。又且她赴美甚早,带着他乡生活的眼光回望故乡,这种距离,是我们没有的,特别有一份提醒,真叫人怅惘。
——朱天文

她才真正是我们那个时代“望美人兮天一方”的那个美人。
——朱天心

作者简介  · · · · · ·
明凤英
旅美学者。1956年生于高雄,淡江大学英文系毕业,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比较文学博士,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加州州立大学长滩校区终身职教授。现任教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楼主| 发表于 2013-5-29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马的又一本新书。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s26546959.jpg

作者: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原作名: Crónica de una muerte anunciada
译者: 魏然
出版年: 2013-6
页数: 144
定价: 25.00
装帧: 精装
丛书: 新经典文库: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
ISBN: 9787544266123

内容简介  · · · · · ·
★马尔克斯自认为掌控得最好的作品。

★这是一个残忍的犯罪故事,一部极具张力的小说,为此我写了三十年。——加西亚•马尔克斯

★它综合了我以往所有作品的元素,我希望写的东西百分之百、准确无误地达到了。——加西亚•马尔克斯

“凶手千方百计找人阻止他们行凶,得到的却是所有人的漠视、旁观。”

1951年,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个朋友在全镇人面前惨遭杀害。“我如此急切地想要讲述这桩案件,也许是它最终确定了我的作家生涯。”

1981年,经过30年的调查和思考,马尔克斯终于找到这出悲剧的关键。

此时的马尔克斯,为抗议独裁统治,已经进行了5年文学罢工。然而为完成这一作品,他打破誓言,写下了这部触目惊心的悲剧——《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次年,马尔克斯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魏然
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36年随父母迁居苏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1948年因内战辍学,进入报界。五十年代开始出版文学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1967年《百年孤独》问世。1981年出版《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楼主| 发表于 2013-6-3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人 于 2013-6-5 19:43 编辑

s26653983.jpg s26638839.jpg s26381229.jpg s26305032.jpg s26381074.jpg s26381077.jpg s26540024.jpg s26542146.jpg s26642495.jpg p8735170.jpg p8735295.jpg p8735532.jpg p8750636.jpg p8751964.jpg s25802182.jpg s25814005.jpg s26601468.jpg s26166681.jpg s26658911.jpg s26675429.jpg s26392709.jpg res19_attpic_brief.jpg s2638139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6-7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联新刊物《新知》问世

res01_attpic_brief.jpg

     经过近半年的筹备,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创办的《新知》杂志于近日发行试刊号。这也标志着继《读书》(1970年代创办)、《三联生活周刊》(1990年代创办)后,三联书店的“读书”、“生活”、“新知”三者终于齐全。作为一本倡导“智识生活”的新杂志,《新知》的重心将落在人文社科领域,科学技术类“新知”则控制在两成以内。试刊两期后,将以月刊的节奏正式出版发行。
    科技比重不超过20%
    “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必将知道”(Wirmüssenw issen/w ir w erdenw issen),著名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其退休演说中的这句名言,被印在《新知》试刊号内文的第一页上。翻页则是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蔡天新为该刊撰写的《希尔伯特的书房》一文。这种“开篇”,多少暗示了《新知》的办刊理念。
    这本定价20元的新杂志试刊号,封面故事主题是“脑机界面”,意在探讨人与机器融合之路。此外,如“科技”、“学习中”以及“互联网报告”等栏目设置,也多聚焦科学技术的进步。
    对于杂志中的科普成分,主编苗炜告诉南都记者,六年前,原本他是想创办一份科学类杂志。但由于这类杂志在国内尚无在市场上非常成功的先例,很难吸引广告,《新知》的科技内容比重将压缩在20%以内。
    定位:智识生活
    在《新知》编辑部的官方微博上,写着这样一段说明文字:“这是一本安静的杂志,与那些充斥于日常生活中的闲言碎语相比。它不关心每天都在变化的事情,它关心一些恒久的事情———理性进步,智识生活的乐趣,美。过度的信息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谈及杂志的定位,苗炜的想法并不是那么明确,他解释说:“在媒体这个行当里我也干了20年,如果现在有个人说他做一个杂志会很成功,肯定是个大忽悠。”在他看来,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一般意义上的新闻都应是免费的。而作为一份定价20元的纸媒,《新知》“聊的肯定不是大众话题,关注的也不是现实社会。而是跟精神生活或智识生活有关,强调知识和理性的力量”。
    在试刊号主创人员一栏,记者看到,《新知》并未配备自己的报道队伍,编辑也仅是三人的“小团队”。绝大部分稿件均有各领域的特约作者撰写,例如为封面故事撰文的麻省理工学院T onegaw a实验室科学家刘旭、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张峥、巴黎大学艺术史博士张宇凌等。
    谈及这种各领域的“第一人称”书写,苗炜说,他希望为这份杂志撰稿的作者必须“亲力亲为”,即都来自他(她)所讲述话题领域的专家,能对写下的每个字都有把握。
    “学习中”的理念
    苗炜还跟记者强调,《新知》的另一理念是“学习中”,这也是杂志固定栏目的名字。在创刊号上,该栏目刊登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讲述M O O C(大规模网上公开课)和中国女孩在德国学汽车的两篇文章。“希望读者也能够有这种自我提升欲望,怎样学点什么,怎样进步,达成一个更完美的自我,这些都是一些潜在的职业经验。而杂志本身也有一种自我提升欲望。”苗炜说。
    此外,创刊号的“书评与书摘”栏目还着重介绍了《有关转世的流行病学研究》和《奥斯维辛边上的小镇》两本外文书。对于选书的趣味,苗炜透露,正式发行后也将主打外文书,一期介绍十本左右,但不会推荐文学书籍。
    苗炜还透露,在视觉设计上,《新知》今后将以插画为主,尽量减少照片的比重:“因为这本杂志关注精神生活和美,而照片跟现实的关系太过密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5-7-19 12:46 , Processed in 0.05829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